浅谈云南民族音乐舞蹈的社会文化功能_第1页
浅谈云南民族音乐舞蹈的社会文化功能_第2页
浅谈云南民族音乐舞蹈的社会文化功能_第3页
浅谈云南民族音乐舞蹈的社会文化功能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谈云南民族音乐舞蹈的社会文化功能 云南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座“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宝库” , 许多民族有“会说话就会唱歌, 会走路就会跳舞” 的美誉, 凡有节日、生产、宗教、婚姻丧葬、重要事件等重大活动, 大都要以歌舞相伴, 歌舞已成为云南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云南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音乐传统, 从而形成了色彩纷呈, 各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尽管云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 而且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从他们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来看, 从中仍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共同社会文化功能。本文拟就这些共同的社会文化功能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民族文

2、化的传承功能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 一直到解放前夕,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 即使有些有文字的民族, 也因经济落后的原因, 其文化传承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因此, 云南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就不得不充当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歌舞的形式最广泛、最深刻、最直接地体现出来, 即各民族成员在参与本民族的歌舞活动中接受了文化的教化, 受到了本民族文化的熏陶, 并自觉的继承下来, 代代相传而不至流失。比如, 关于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一些重大的自然宇宙观文化思想, 主要就是通过各民族的古歌、舞蹈、神话、史诗等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在纳西族古歌创世纪中唱到:万物有真有假

3、,万物有虚有实。真和实相配, 产生了光亮亮的太阳;假和虚相配, 产生了冷清清的月亮。彝族古歌查姆也有“万物在动中生, 万物在动中演变, 不动嘛不生, 不动嘛不长,这就是天地的起始、万物的起源。” 显然这些都包含着世界万物在不断的组合、运动中发展的辨证的哲学观点。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在苗、瑶、佤、傣等许多民族的古歌中都认为“从蛋里孵化出来, 从葫芦里走出来, 由树叶变来” 等等。这些描写, 又包含着天地、人类的本源是物质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而白族的音乐舞蹈也是在古代白族先民“踏歌” 的基础上, 通过传承、发扬而发展起来的。原始时代的先民, 每当猎获野物归来, 常在皓月当空的夜晚, 燃起火

4、堆, 烤熟猎物分食后, 环火踏叫, 尽情狂欢。随着语言的发展, 原始舞蹈中的简单呼叫声慢慢演变成有一定旋律的唱词, 边舞边唱, 最终形成为一种原始时代的音乐舞蹈而一代代的相传下来, 再如藏族、彝族、纳西族和普米1 族等民族的锅庄舞和左脚舞, 现在流行的跳法, 就与5000 年前我国西北地区古羌人的跳法基本相同, 连臂踏歌, 围圈而舞, 以左脚为中心, 向顺时针方向驱动。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传承最典型的例子。 二、民族凝聚力功能 所谓民族凝聚力, 就是使每个民族成员集合在一个民族内的情感。云南民族音乐舞蹈作为一个个民族的族徽, 其民族特色十分明显,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云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和舞

5、蹈, 几乎达到千差万别的程度。音乐与舞蹈相伴相随, 为舞蹈伴唱和伴奏的音乐都是充满了本民族乡土气息的,不用看服饰, 只要一看舞蹈动作, 一听伴奏的音乐, 就知道是哪个民族的。 当你听到用大三弦和竹笛伴奏, 曲调高亢嘹亮, 粗犷奔放, 热烈明快, 节奏欢快有力, 舞姿优美大方, 那肯定就是彝族著名的“阿细跳月” 。你听到用葫芦丝伴奏, 其舞姿特点是三道弯, 即胯、腰、肩向相反方向自然轻柔地扭、斜、偏, 灵巧典雅, 似行云流水, 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这肯定是享誉国内外的傣族音乐和舞蹈。当你听到用木鼓伴奏,青年妇女跳舞时前后左右抛甩长发, 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性格, 你一定能猜到, 这是佤族青年妇女著名的甩

6、发舞。 总而言之, 正是由于云南某个民族的音乐舞蹈与周围民族音乐舞蹈的不同文化特点, 才成为了该民族成员相互认同的重要标识, 也是凝聚该族群众的粘合剂。即使是平时有些隔阂,也因歌舞的欢乐气氛而被冲淡, 乃至重归于好,从而增强了民族团结。所以在云南, 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独具特点的音乐舞蹈。 三、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 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 绝大部分都具有群众共同参与的特点。从社会层面来说,只要有较大的民族歌舞活动, 不论职业、地位、年龄, 同民族同地区的几乎都会来参与。共同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亲和力。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民族节日中开展的歌舞活动, 群众参与性之强, 规模之大是难以想像的。景颇语称大型歌

7、舞为“目脑” , 称景颇族各支系为“纵歌” , 统称为“ 目脑纵歌” 。每逢目脑节, 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向目脑广场,在被称为“脑双” 的领舞人的带领下, 男子边舞边挥动长刀, 女子则抖动彩帕、彩扇。舞步刚健明快, 队形变化多端, 场面非常宏伟壮观。而在一年一度的傣族泼水节期间,人们则会在傣族舞蹈诱惑下, 纷纷加入歌舞行列, 其中, 有当地民族群众, 也有其他民族;有中国人, 也有外国人;有2 专家学者,各类公职人员, 也有普通群众, 打工仔、打工妹, 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个圆圈, 踏着音乐的节拍, 尽情地唱着、跳着。那欢乐的气氛, 令人心旷神怡;那鲜明的节奏, 令人豪情振奋。当今无论是傣族的泼水

8、节、景颇族的目脑节, 还是彝族的火把节期间所举行的歌舞活动, 都已经发展成动辄上万人, 甚至到几十万人的群众性活动。即使是一些群众自发性的歌舞活动, 只要一有人带头跳起来,唱起来, 把月琴弹起来, 把芦笙吹起来, 把象脚鼓敲起来, 便马上会吸引大批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参与者,大家一起携手同舞、同歌、同乐、其欢乐和团结气氛十分浓烈。 云南各民族音乐舞蹈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只要你参与, 就能体会到它对加强民族团结, 增进友谊, 振奋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四、调节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 由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其身心长期处于紧张之中, 这种状

9、况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 不仅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且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云南民族的音乐舞蹈就成为了调节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的又一重要功能。在云南, 无论是在重大民族节日期间所举行的大型民族歌舞活动, 还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歌会, 作为一种劳作之余的自我调节和体息, 一般都是在一年中庄稼即将成熟、秋收又尚未开镰的时候, 人们利用农事空闲的时间来娱乐和休整。云南傣族人民在秋收后,一般都要举行象脚鼓舞的赛鼓盛会。届时傣族男子身背象脚鼓, 鼓尾插上孔雀毛, 几十人围成圆圈, 用手、掌、脚、头等部位打击鼓面, 舞蹈动作不多, 以打法变化、鼓点丰富见长。鼓声震天动地, 胜者得挂银牌, 视为全村的骄

10、傲。在西双版纳地区, 象脚鼓舞还常以斗鼓、赛鼓为特点。斗和赛中表现出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 最后以抓住对方帽子或包头为胜。此外, 还有昆明附近彝族的“跳月琴” 、红河哈尼族的“木屐舞” 、思茅哈尼族的“ 竹筒舞” 等等。这些少数民族舞蹈大多具有奔跑频繁、运动量大的特点, 故而这些少数民族在把它们作为舞蹈表演的同时,也把它们作为一种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因此, 有的学者将这类舞蹈称之为健身舞蹈。而剑川石宝山歌会、则是白族人民利用空闲时光来到风光秀丽的石宝山休整、朝拜和娱乐。参加歌会的不仅有青年人, 也有中老年人。他们平时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或心中郁闷, 就许愿到歌会上唱调子朝山还愿, 有的还在衣袋里

11、装上豆子, 边走边唱, 唱一调,丢颗豆, 许3 定的一百个或两百个调子唱完了,心愿也就满足了, 心事也就了却了, 心情也就舒畅了。很显然, 这种群众性的歌会活动,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极其有益的。 由此可以看出, 云南各族人民的音乐舞蹈活动, 它所制造的是一种轻松、愉快、活跃与和谐的气氛, 在这种气氛里, 不仅人际关系得到了加强, 而且通过无拘无束的尽情欢歌雀舞和参与各种娱乐活动, 忘却的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带来的疲惫和烦恼, 情感得到了宣泄, 缓解了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状态, 从而也就满足了各族人民农闲时放松休息、恢复体力、调节生活的需要。此外,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形成一种大

12、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特点造成了云南各民族的年轻人在社交恋爱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而在各民族重要节日所进行的歌舞活动, 就扩大了他们交游的范围, 甚至有些歌舞性质的节目, 还是专门为青年男女的社交而设立的。如彝族的赛歌会、歌圩节、跳歌会;白族的石宝山歌会,花朝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拉歌节;瑶族的歌鸟节、开唱节;布依族的赛歌节、三月三;普米族的情人节等等。这些特殊的歌舞节日, 参加者大都是各族的青年男女, 届时, 青年男女们都穿上最美丽的服装来参加歌舞活动, 其方式大都以对歌为主, 所唱歌曲多为情歌。所以云南各民族的许多青年,就是通过歌舞为媒介, 从中寻找到了心爱的情侣。

13、 五、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功能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将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正是认识到了云南各个民族独特的、众多的音乐舞蹈对中外游客、商人、学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认识到了民族音乐舞蹈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中的重要性, 以及在本地区、本民族经济、文化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因此,各民族在各种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极力地宣传自己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和舞蹈, 其目的就是用“民族音乐舞蹈搭台, 经济唱戏” 的方式, 来推动本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这就使得云南的民族音乐舞蹈又具有了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比如, 在现代文明的舞台上, 景颇族的“目脑纵歌” 已不仅仅是本

14、民族传统文化的启蒙场和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 而且以文化产业形式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在2001 年4 月第2 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期间,在盈江县举办的首届中缅“目脑纵歌” 盛会上,参与展销珠宝玉器等特色商品及经贸洽谈会的中外客商就达117 户, 总营业额达280 多万元。而今的剑川白族石宝山歌4 会也从形式及内容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它不再是单纯的白族青年男女的聚会, 而且增添了商品贸易, 旅游观光,文化交流等多种成分。每年“歌会” 期间, 来到石宝山的不仅是对调赛歌的白族群众, 还有不少的商人、游客、学者, 以及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近二十多年来, 石宝山歌会先后接待了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的专家和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著名的专家学者, 文化艺术考察团和众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和考察。这些活动对于宣传白族,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交流, 促进白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 还有享誉中外的纳西古乐,仅1988 1994 年的6 年间就举办演奏会863 场,接待了来自54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考察团、专家、学者、游客等达4 万多人次。而大理白族著名的洞经音乐, 近20 年来, 仅大理、巍山等县市的洞经音乐社团也接待过数十起党和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