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低碳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重,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 了巨大威胁,亟需我们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追求 生态、环保、和谐的低碳城市模式。本文基于低碳排放的城 市发展观及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 面探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低碳城市规划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策略,结合实例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设计思路,并在城市交 通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模和土地利用方面提出改进规划 编制的建议。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成都 分类号: TU984.2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日渐尖锐,已成为 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学术界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变暖
2、与大 气中 CO2 浓度的升高存在正相关性。并且相关研究已经证 明,人类活动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城市作为人类活 动的主要承载地,已成为碳排放源头的集中地。因此,在此 背景下,“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方式”等一 系列低碳理念及其研究应运而生。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庞 大的研究系统,涵盖了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各个方面, 而目前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产业能源结构以及低碳 城市模型研究上 。本文立足于对前人理论成果分析的基础 上,以空间规划策略为切入口,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 面提出了相对应的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丰富低碳城市规划与 绿色城市理论相结合的空间规划研究。 2 低碳
3、城市规划与绿色城市设计 2.1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概况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涉及诸多学科且涵盖面很广,无法用 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概括其概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 本人认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低碳城市的经济性、低碳城 市模式建构、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及相关 低碳城市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在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 起步较早。英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探讨了空间 规划与低碳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相应的低碳计划,建有 贝尔顿零碳生态社区;而日本则在 2004 年就开始了对低碳 社会领域的研究,先继著有 2050 年脱气候变暖项目 、迈 向低碳社会的 12
4、 种对策等,提出了诸如紧凑型城市规划、 导入可再生能源以及通过节能来有效减排等具体措施。 国内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 2009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 ,提出了中国低碳 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 3 个层面,初 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另外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人 也提出了适用于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 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 点城市之一的上海市 ,在低碳城市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 试,如上海崇明岛正规划建设世界第一个零碳开发的城市, 以及新城进行低碳社区、低碳产业园区的城市规划实践等。 无疑,上海在低碳城市规划方面走在了国内
5、城市前列。 2.2 绿色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传统城市设计理论注重对城市三维形体空间规划与视 觉设计,而当今学者更多强调城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 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人对绿色城市 设计理论理解为:以一般性城市设计理论为基础,以处理人 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为核心内容,以可持 续发展为最高目标的城市设计思想与方法。绿色城市设计与 传统城市设计相比,在城市物质环境方面,更加考虑人类居 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注重城市公共效率的提升, 绿色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城市用地功能的有效混合;在城市 空间营造方面,更加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塑造城市 功能动态变化的空
6、间模式,让城市空间的静态使用与动态适 宜性高度统一起来。 2.3 绿色城市设计理论与低碳城市规划的契合点 首先,两者都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发展目标。其次,低 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是让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扰恢复到 可接受的限度以内;而绿色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则是基于特 定生物气候条件的生态策略,后者显然能促进前者目标的实 现。第三,空间规划与设计是推动低碳城市规划实践最直观、 较可行的一种方式,而处理城市形态结构及建筑空间关系正 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以低碳城市规划为导向 的城市设计策略能够推动相关实践的进行。 因此,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具有良好的契合 点,并且基于绿色城市设计的城市空
7、间规划与设计能很好的 将低碳城市其他领域的研究内容体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中。 3 低碳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低碳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 空间规划与设计。以下本文仅对空间规划与设计框架内的城 市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3.1 宏观层面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城 市用地规模急剧扩张,导致中心城市职能发生变化。为缓解 中心城区承载力和改善环境,将部分人口外迁至卫星城镇以 及在城市外围建设工业园区,造成交通出行需求的上升。同 时,工业园区对主城区各方面的负面效应(即五岛效应:热 岛、雨岛、干岛、湿岛、混浊岛)日渐凸显,不仅会造成 中心城区遭受工业废气污染,还
8、会加剧主城区的温度上升, 进而造成过多的能源消耗。因此,征对这些城市病,在宏观 层面提出了两点策略。 3.1.1 调整中心城 -卫星城(镇)发展模式 在中国更合理的都市区发展模式应是结合有轨道或区 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 。改变城市单中心向心 式轴向交通系统,整合区域公共交通系统,控制小汽车的高 强度使用。以 图 1 成都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2011-2020) 成都市为例,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 中明确提出: “形成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包括轨 道客运系统、公交客运系统等多条快速交通走廊,实现城乡 交通基础设施共享和城乡交通运输服务共享(如图1)。”
9、3.1.2 处理好工业园区与主城区的关系处理好 城市工业园区与城市主城区的关系,可以减缓城市的五岛效 应。例如成都计划将主城区工业外迁,预计到 2020 年全市 将会把 100 多个工业区整合为 21 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届时 将在城市外围形成多个工业组团 (如图 2)。由于成都夏季与 非夏季的盛行风向分别为北风与北北东风,加之其全年风速 较小,市区静风频率较高,所以不当的工业园区选址将对主 城区产生较大影响(如图 3)。因此,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 编及新建居住组团时,应根据城市所处的特殊气象条件,选 择冬夏季盛行风向的合适夹角区域布置工业组团与居住组 团(如图 4)。 图 2 成都市外围主要工
10、业组团 图3 成都市外围工业 组团对主城区 图 4 居住组团与工业组团合理位置模型 的影响区域示意 3.2 中观层面策略 相关研究表明:控制城市建设密度能够有效实现城市的 “紧缩化”发展 ,从而减少市民的高强度出行。中观层面 主要考虑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城市设 计策略。 3.2.1 建立生态网格 生态网格的城市设计策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城市 的“低碳化”发展。 首先,在大城市边缘设置绿环或绿带(green belt),辅 以楔形绿地渗透入城市中心区,能够有效抑制大城市的无序 蔓延 。以成都市为例,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划出绕城高 速两侧 500 米宽的绿带,确定了主城区的最终边
11、界;同时, 城市外围新区结合公共交通采用指状加楔形绿地的方式进 行空间扩张 (如图 5)。一方面确保了中心城区与卫星城镇多 向的联系方式,保证了城市的密集形态。更重要的是让新的 指状开发区集中在公共交通枢纽的沿线,形成环状加指状的 交通系统,减少城市外围小汽车的出行强度;另一方面,绿 带加楔形绿地的生态网格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边缘工业组 团对主城区的空气污染,缓解了主城区的热岛效应,降低了 中心城区的能耗 其次,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实现生态网格的覆盖。 一方面, 合理的生 图 5 成都市外围居住组团扩张示意图 态网格能够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持城区内良好的自然 环境,利用植物群落最大限度的吸收C02。
12、同时生态网格与 主导风向的整合,可以从内部很大程度上削弱城市的热岛效 应;另一方面,各种最优尺度化的绿地 能够营造良好的步行与行车环境,加以完善的公共交通 系统,促进其绿色交通体系的建构, 从而限制小汽车的出行。 3.2.2 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 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 规划友好的地块尺寸。 20 世纪 由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功能分区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城市 规划布局,但是其表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由于城市 功能过于割裂所造成的市民出行距离的增大是近年来较明 显的问题,也是造成碳排放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多样化的土地利用重点强调功能的“有效混合” , 当代复合性 CBD 的 HOPSCA
13、 模式就是一个有效的尝试。 另外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心城区过多强调快速路网、高 效率的小汽车交通系统是收效甚微的。因此,结合目前我国 城市发展状况及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前人提出了城市交通 与土地使用“ 5D ”模式。在规划设计适宜步行与自行车出 行方式的城市地块尺度时,即要控制在人步行最大距离的限 度内,也要逐渐在市区结合生态网格建设自行车网格系统 (一般认为以 500 米左右的格网为宜) ,并辅以发展 BRT、 燃料电池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营造地块尺寸合理,出行 模式多样的绿色城市体系。 3.3 微观层面策略 微观层面主要考虑优化城市建筑与街道网络的关系。当 今城市“低碳化”要求城市具有
14、紧缩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 要有更高的建筑密度,较高的热应力水平,这必然会导致市 区环境的恶化以及能源的过度浪费,这点对成都、广州等大 城市的影响尤甚。就成都市而言,其气候属于典型的湿热型 气候, 且夏季静风频率较高, 而成都正规划建设至少 2.45 平 方公里以上的 CBD ,这必然将汇集大量高层建筑, 极易造成 强烈的热岛效应。因此,在建筑与街道布局方面,自然通风 以及建筑本身的节能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采用适宜的 城市设计方能缓解城市紧缩化与城区高热应力间的矛盾。 第一,在建筑方面,建筑布局应采用分散式布局的结构 形态。在城市中心区,建议建设不同高度的建筑交错布置, 避免建设高层板式建筑
15、,避免大量建设与主导风向垂直的同 等高度的建筑群,既有利于丰富城市天际轮廓线,也便于导 入自郊区而来的主导风。同时鼓励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分散式 高层塔楼,加强高空空气与低层空间的热交换,使行人愿意 在街道上行走。 其次,推进公共建筑群的节能化发展。公共建筑是城市 能源的消耗大户,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其能耗也能帮助实现城 市的“低碳化” 。倡导建设绿色建筑甚至绿色建筑群,如太 阳能建筑、地热建筑以及风能建筑等。 第二,在街道方面,应使规划的干道系统尽量顺应主导 风向。一个良好的街道规划应使宽阔的林荫道与主导风向大 约成 30 度的倾斜角,引导风顺利穿过街巷到达市区,也有 利于沿街建筑前后的空气产生压力差,增强建筑自然通风潜 能 。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低碳城市规划的视角,通过归纳演绎法、文献引 证法等方法对空间规划设计框架内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剖 析和提炼,结合成都市的空间规划,探讨了宏观、中观及微 观三个层面的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检查表培训讲义课件
- 晶硅组件玻璃课件
- 安全检修停送培训心得课件
- 安全案例培训的作用
- 待产假申请书
- 法院亲子鉴定申请书
- 申请减少课时申请书
- 2025年漳州市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3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山地地貌演变-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枣庄山亭区人民医院公开招聘备案制专业技术人员(1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配电网工程施工工艺规范课件
- 档案收集与整理课件
- 全国编辑记者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八年级
- 高速公路路政巡查记录表
-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 聚氨酯防水涂料检测作业指导书
- 分光光度法分析磷原始记录表
-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
- 呆滞物料管理规定呆滞物料的处理流程呆滞物料的奖惩
- 玻璃幕墙施工方案1550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