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社会文的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_第1页
中西方社会文的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_第2页
中西方社会文的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_第3页
中西方社会文的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_第4页
中西方社会文的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第4卷第1期2011年1月沈阳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e nyangUn iversityofTech nology(SocialScie nceEditi on)VO1.4NO.1Jan. 2011文章编号:1674 0823(2011)01 009205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邵彤(沈阳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沈阳110023)摘要: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差异及其对应规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解决和避免文化冲突与障碍,提升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技能,对跨文化交 际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中西

2、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具体表现的对比分析,整合出交际原则与模式,交际时间取向,具体交际形式3个方面的差异特征.认为 应站在对文化差异宽容和认同的立场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吸纳西方文化中积 极有益的成分,从而真正实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关键词:社会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交际原则;交际模式;交际时 间取向交际形 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志码:A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的发展逐步把世界联 成一体,这种趋势将使世界文化的发展在相互碰 撞和融合下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跨国界, 跨文化交际,已不只是少数涉外部门人员的专属 了各国人民纷纷从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中

3、走 出,加入到与异域文化交往的过程之中,享受着其 中的新奇与乐趣然而,这种接触机会的增加,也 意味着文化冲突的增加邦纳在他的跨文化交 际中的阻碍因素中指出:”人们在文化取向,价 值观念,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 致他们在编码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及篇章 或话语组织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阻碍着跨文化 交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造成彼此的误解甚至敌 视.” EI133拍因此,认识和掌握不同社会价值体系 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应规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学习和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打交道的实际技能,从而解决和避免交往过程中产 生的文化冲突与障碍,对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十 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

4、实意义.众所周知,中西方在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 不同文化环境基础上,形成了 ”天人合一”与”人 物分立”的不同文化价值观中国人的哲学观是天人合一 ”注重人们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以及 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守和顺从,认为应该按照循 环往复的自然界的节气来安排人们的生产生活, 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西方哲学则主张人物分立”从古至今,西方哲学家都从对立的 角度来看待世界上万物,认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 神,社会与自然等天生就是分立的,而人可以支配 和改造自然正是基于这种”天人合一”和”人物 分立”的不同文化渊源,才形成了中西方交际原 则模式,交际时间取向,语言及非语言交际形式等 方面的一系列差异,下文将

5、对此逐一进行阐述.,交际原则和模式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 或个人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群体主义或集体主义交际原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人交际的出发点 是家庭和亲缘关系,人们在潜意识里对集体或群 体怀有很强的归属感,这也是集体主义的体现. 中国文化向来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注重群体 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 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以维护整体利益为宗 旨,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 共同目标,在危急时刻,甚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以 保全整体利益这一点于北京人在纽约这部 影视作品中可见一斑:王起明和妻子郭燕远渡重 洋前往美国,起初他们急切地想得到郭燕的姨

6、妈 姨夫长辈家庭式的照顾,然而姨妈将其安排到贫 民区的地下室,借钱暂用并扬长而去之后,夫妻二 人顿感失望至极,一无所有在集体主义交际原 则的导向下,”私”,不认亲”以及追求个人吃 收稿日期:2010 03 19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0091slktfx 09).作者简介沼R彤(1978 ),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比较 语言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第1期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93喝玩乐的个人主义自然为人所不齿,而讲究合作, 传帮带,最终达到步调一致,才符合中国的道德评判标准中国人在交往时,还往往追求群体价值 取向的趋同性,在作决定之前首先考虑

7、别人的看 法,重视自己的面子和给别人面子,追求一种人际 关系的表面和谐.在中国,衡量人际关系亲疏的条标准就是”不分彼此”也就是交际双方是否 相处到无隐私,私人财物共用的程度这是一种 情感高于一切的人际交往形式,也就是情感型人 际关系模式.西方人交际的出发点是个体本位的意识,认 为每个人都是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唯一的,特殊 的”自然基本单位”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 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西方文化高度 肯定个人独特的个性与爱好,充分鼓励个人奋斗 和参与竞争,极力维护私人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在西方人眼中,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在竞争中既 不依赖他人又不互相妨碍的自主实体,人人平等, 父母和子女

8、可以直呼其名,可以相互竞争受利 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他们更注重交际的临时实 用性,也就是现实有需求时才是朋友在交际 中,他们推崇AA制的生活理念,唾弃裙带关系, 很少顾及人情,面子,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 就算亲朋好友也要”情”和”理”两清,公私分明. 此外,他们在交际中绝对尊重个人隐私,人们的年 龄,收入,婚姻状况等纯属个人私事,不能成为交 谈的话题,甚至一个家庭内的夫妇双方或者父母 与子女之间也不能私自拆看对方的信件或 H记. 西方文化中这种理智,逻辑超过感情的人际交往 形式是典型的工具型人际关系模式.二,交际时间取向的差异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 题时间具有自身独特的交

9、际功能,由于中西方文 化在交际原则,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各自 所持的时间观念也必然互不相同正如美国文化 人类学家霍尔所指出的,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 语言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而在非言 语交际的各要素中,时间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 是文化差异最大,最能导致交际失误的误区.概括来说,在时间观念上,中华文化是圆式的,重过 程的,过去取向的多向时间观,而西方文化是直线 式的,重开头的,未来取向的单向时间观.中国在时间观念上是圆式的,这与中国的农 耕文化相一致先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年复一 年,周而复始地劳作生息中国文化中的佛教讲 究转世轮回,因果报应,这也使国人养成了重过程 的整体思维模式.

10、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则是直线 式的,他们习惯将时序较近的放在开头予以强调 反映在交际习惯上,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时间序列 书写和表达方面,中国人由大到小对日期采取年 月,Et的顺序,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中国人写信的 地址顺序为国家,省,市,县或区,街道,门牌,收件 人,而大多数西方人则完全反过来,认为收件人最 重要,所以收件人的名字放在最前面,采取的是门 牌号,街道,市省,国家的顺序.在时间取向上,中国是一个以过去为取向的 社会,做事情喜欢追根溯源,循规蹈矩并以史为 鉴人们对过去有强烈的怀念和尊敬,过去的经 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过去的 所作所为往往成为衡量今天人们所作所为的标 准,在行为上

11、与之相连的就是崇拜祖先,尊师敬 老中国的儒家和道家两种文化,尽管风格各异, 却都主张回归自然,尊重传统这种”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的时间取向,也使中国人形成了求稳 定,求统一的价值观,人们希望社会稳定,国泰民 安,希望家庭稳定,生活恬静,希望工作稳定,实现 安居乐业”然而,这样的时间观明显有其消极方面,就是常常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 迫意识,办事效率低.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眼于 未来,强调”向前看”认为时不我待,时间一去不 复返,觉得时间是有限的,稀缺的,时间就是金 钱”在这种紧迫意识的驱使下,西方人非常注 重对未来之事的规划与梦想的实现,认为未来是 可以驾驭的,人人都必须靠个人奋斗改变

12、命运. 这种文化倾向于革新和变化,认为变革意味着进 步,新事物总是优于旧事物,而较少看重过去的传 统习惯因此,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崇拜祖宗, 中国人眼中的年龄和经验等受人尊敬的因素,西 方人则不以为然.这一点从中西方对”老人”一 词的不同理解中可见一斑在中国,老”往往是 智慧和权威的象征,比如”老教授”老中医”等; 而在西方人心目中,老”意味着体力和能力的消 逝,因此在交际中称呼老年人可以使用respected或senior,而不能用old.霍尔把不同文化模式的时间观念按照使用习惯分成多向时间制(polychromictime)和单向时 间制(monochromictime)两种范畴Jl.中国

13、属 于多向时间制习惯的国家,即中国人可以在同一 时间内同几个人交往或者同时做几件事情,因此 守时意识差,而实施已定计划的灵活性较强中 国人注重整体,善于综合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把 94沈阳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第4卷 握时间,因而在做事时注重审时度势,经常是依据 周围环境随机决定每一个行动步骤年复一年, 季节交替的环形时间观,也使得中国人容易产生 时间上的充裕感,所以做事倾向于”慢慢来”这 种观念在交际行为上的体现就是,中国人在进行 交际活动时很少提前预约,走访亲友也经常是心 血来潮不事先打招呼,守时只是出于礼貌,约会时 迟到是很常见的现象,顶多再等一会儿直到”不 见不散”急性子在中国人眼中是

14、”毛糙大意”的 代名词,人们的交际口头语常是”你着什么急呀” 早着呢”慢走”慢用”慢慢来”等而西 方人则倾向于采用单向时间制,即把时间看成可 以分割的一条直线,在特定时间段内往往只做某 件特定的事,因此安排周密,计划严谨正如霍尔 所言:在西方世界,任何人都难逃时间铁腕的控 制.” I在西方,社会生活和商业交际都要受制于 严格,精确时间,人们都按时问来计划工作和学 习,就连日历上都标示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日期 和事件时间在制约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协调着西方人的人际关系社交时不预约不会被接待,赴约不守时通常会被看作傲慢或不负责任的 表现这种单向时间观有其优势,就是人们的时 间观念极强,办事效率较高

15、并有计划性;其劣势则 是缺乏适当的灵活性,人们某种程度上成为”时间 的奴隶”多向时问制与单向时间制的具体差异 如表1所示.表1中西方国家多向时间制与单向时间制之比较比较内容中国西方国家时间范畴出发点和原则单向时间制集体主义,关注人情关系胜于私密性,有建个人主义,以事为重,不打搅 他人,遵循私密规则,习惯立长期关系的强烈倾向于建立短期关系计划的严格性制定大概框架性的计划,计划可随时轻易变动享嚣荽和 工作日程表以及最后完成期限计划制定计划的依据以事实和数据为打交道的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 做事的时序同时做几件事情,各个项目之问互相影响做完一件事情再 做另一件事事情,每次集中做一件工作守时的重要性守

16、时不重要,或是出于礼貌需要从做事的角度看守时,认 为其很重要二,具体交际方式的差异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问交际的方式多种 多样,其中之一就是交际语言的运用词语和习 语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用途,口语习惯和书面 语表达句式也风格迥异在口语交际方面,中国 人含蓄而排外,西方人则直接爽快例如向朋友 借钱,英美人就会直截了当地说:” Tom,1wantto borrow300dollars.汤姆,我想借300块钱.)马 上切入主题,觉得表达了足够的信息量就可以了 . 而中国人则往往会说:你看,工资还没有发,而 我那一大家子人都在等我养活昨晚我儿子对 我说,如果我再不给他买玩具汽车,以后他就不再 叫我爸爸

17、了”往往先做一番铺垫,营造一种 含而不露”的氛围用环境氛围来补充交际信 息,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平常的说话方式这种 交际口语形式的差异,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 及现实背景首先,农耕社会为中国人提供了相 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群体,因此就有许多共 同的”言外之意”,心照不宣”的交际背景,意 会”是人们信息解码的重要手段其次,中国人 在集体主义交际原则下,过多地依赖环境,对方和 心理因素,他们说话”卖关子”察言观色,模棱两可,是因为意义经常存在于环境之中,或是信息传 递经常有”为他人着想”的顾虑此外,中国封建 社会森严的言论制度及近现代的一些政治运动至 今仍在人们心中阴霾不散,使得中国人养成了自 我

18、压制和慎言的性格,认为”祸从口出”,言多必 失”给自己或他人都留有随时补充和修改的余 地而在西方国家,在征询他人意见,请求别人帮 助,求职等社会交际场合,交际口语基本上都是直 入主题.相对来讲,西方人较为健谈,他们善于直 接表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对于外界的反应以 及表达效果并不十分看重,这样极有利于发展和 向外延伸自我究其原因则在于,以海洋文化为 基础的西方社会人口流动性大,群体关系不稳定, 缺乏共同的生活环境氛围作为交际背景,如果想 让新邻居快速而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意图,西方人 就必须对言语译码有个信息压缩过程,以达到言 简意赅的目的其次,个人主义至上也造就了西 方人直言快语,喜欢争论,对抗

19、的性格,他们注重 寻求准确的结论,因而一语中的的直白语言被认 为是智慧的,而朦胧晦涩的语言则相反另外,西 第1期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较快,所以西方人觉得说话”兜圈子”是在浪费时间,影响 了经济活动,是失败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书面语交际方面,汉语的句子注重意象营 造,多具有一种言外之意,含蓄而具有丰富的联想 性,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 以神统形,属于意合语言汉语意合法往往采用 排比,反复,对偶,对照等修辞手段或省略句式的 关联词语等手段,隐含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中 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最基本特点是主客体统一,整 体上把握对象

20、的习惯反映在语言上必然带有很大 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此外,汉语从古至今都讲究 音乐性和意象的美感,因此中国人更注重在语言 交际过程中的审美艺术体验意象一联想一回 昧,这便是汉语作为意合语言的魅力所在西方 书面句式重结构和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 句式严谨,以形统意,属于形合语言.例如,英语 以主谓结构为句法的结构基础,也就是”简单句” 然后借助关系词,连接词,运用介词以及动词,名 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等各种连接手 段层层扩展,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从句往往 也是一个主谓结构,主从句多个主谓结构组成复 合句,用严密的形态变化来表现语法范畴和语义信息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是以主客体对立为出发

21、 点的,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 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在对外部事物认识 和反映时,很少靠直观性的语言符号,而是靠抽象 性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因而句子形式的严谨便显 得非常重要.另一种主要的交际方式是非言语交流,包括 手势,面部表情,目光,头部动作以及其他可以传 递信息的肢体动作,包括谈话间歇时间,话题轮换 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包括相貌,体味,衣着,打扮, 随身物品,家具和车辆提供的交际信息,还包括社 交距离,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 标志等J.非语言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关调查表明,交际情景中至少有65%的信息是 通过非语言手段传递的社交距离即交际空间的

22、大小,在中西方文化中构成不同的约定俗成霍 尔根据人际间亲密和疏远的程度提出几种不同的 社交距离:一般距离,礼貌距离,私人距离和亲密 距离西方人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定的礼貌距离,而这种空间一旦被”入侵”就 会产生负面情绪在中国公司工作的西方人,常 会被卷人中式的亲密距离而不知所措,而在中国 旅游时两位陌生人同居一室,在西方人看来更是 不可思议的交际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谈话 间歇时间长短中国人奉行”沉默是金”用沉默 来表示默许 保留,思考,慎重,谦让给对方留面 子等西方人则会觉得短时间的冷场也会让人局 促不安,因此在交谈时会努力寻找话题打破沉默 以免陷入尴尬因此,中国留学生在西方国家课

23、 堂上的沉默内敛当然不会受到教师的欢迎,而会 被认为是对其不尊重,或对其授课内容不感兴 趣_9j.一般情况下,只能意会的非言语交流往往 比语言交流更直观,更具体,因此,勤于观察和理 解非言语信息并加以记录整理,是提高跨文化交 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上述由于中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所产生的不同交际风格并不是绝对的在当今全球化 的背景下,大至国家间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小 至两个人的跨国婚姻,无不伴随着碰撞一适应一 融合的发展变化过程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物 质文化与中层的功能性文化出现了趋同勺趋势,而深层的精神文化则没有显示出东西方一体 化的征兆”】0因此冲西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应站

24、在对文化差异宽容和认同的立场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吸纳 西方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从而真正地实现中 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参考文献:1 BarnaLM.Stumbli ngblocksi nin terculturalcommu n icatio n C/SamovarLA,PorterRE .In terculturalCom mun icatio n:AReader.Belm on tCA:Wadsworth Publishi ngHouse,1994.2 彭端英.中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 际的现实影响J.新余高专,2006(1):3840.3 HallE

25、T.Thesile ntla nguageM.New York:A n chorBooks,1973.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7.5 HallET.M ono chromica ndpolychromictimeCSamovarLA,PorterRE .In terculturalCom mun icatio n: AReader.Belmo ntCA:WadsworthPublishi ngHouse, 1994.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 异对比J.辽宁师范大学,2006(4):1517.7 刘敏.语言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D.重庆:西南

26、师 范大学,2001:18 20.8 范双莉非语言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J.赤峰学院,2009(5):98 99.9 王妮,李宁,邓大军,等.中澳跨文化心理体验的差异性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2):159162.10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6沈阳3-.业大学(社会科学版)第4卷Represe ntatio no fdiffere ncesbetwee nChi nesea ndwester nsOcialculturein cross-culturali ntercom munionSHAOT ong(School.f

27、I ntern ati .n a1Educati .n ,She n【yangUn iversity.fTech nol.g Y,She nyan gl10023,Chi na)Abstract:ItisofVeryImporta nttheoreticvaluea ndpracticalsig nifica ncei ncros s.culturali ntercom muniOnkno wi ngan dmasteri ngtheorie nti ngfun ctio no fdiffere ncesbetwee nChi nesea n dwest emsocialvalueystema

28、J1dc0rresp ondin grules,therebytosolvea ndavoidtheculturalc on flicts an dblocks.an dtoennancetheactualskillsofcross culturalintercoanunion.Throughcomparativea nalysisofthec On cretereprese ntat On sofdiffere ncesbetwee nChi nesea ndwesternsocialculturei ncro ss.culturali ntercOm muniOn.threediftere

29、 ntc naracteristicsaresummurizedi ncom mun icatio nprin ciplea ndmode,com mun icati On timi ngorie ntatio nan ddetailedcom mun icatio nform.Itispo in tedoutthat on thesta ndpo in toftolera ncea ndide ntificatio nt0culturediffere nces,themodernvalueofChi nesetraditi on alcultureshouldbeexplored,andth

30、ebe neficialeleme ntofwester ncultureshouldbeabsorbed,soastorealizetheaupairdia10guea ndin tercom munion betwee nChi nesea ndwesterncultures.Keywords:s.cialculture;cross-culturali ntercom munion ;culturalc On flict;c.mmuuicati. nprin cip1e;comIImnjcali0 nm ode;com mun icatio ntimi ngorie ntatio n;co

31、m mun icatio nform:comparativestud y(责任编辑:郭晓亮)*一 * * *(上接第50页)Research on supervisio nsystemofage ntcon structio nsystemfromi nstitutio nalperspectiveZHANGJin _yi,YANLing(SchoolofMa nageme nt,Tianj inUni versityofTech no logy,Tianj in 3384.Chi na)Abstract:Accordi ngtothestatusquo,theproblems in supervisio nsystem an dthecharacteristicsOfage ntcon struct on system,itisproposedthat4systemsshouldbeperfectedtoe nhan cet 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