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学趣味活动和差问题活动内容:和差问题活动目标: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活动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活动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活动过程:一、课前游戏(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写数猜数: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
2、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揭示课题: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二、创境新授(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1情景研究: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
3、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苹果:(14+4)2 桔子:
4、(14+4)2 苹果:142 +42=182 =102 =7+2=9(只) =5(只) =9(只)桔子:9-4=5(只) 苹果:5+4=9(只) 桔子:72=5(只)或14-9=5(只) 或14-5=9(只)2再理解方法: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3尝试应用: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
5、,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生:假设法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三、探究变化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a、数学:(9
6、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借助
7、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四、课堂总结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学习总结: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五、欣赏变化1.转化成3个大强2.转化成3个小强3.转化成3个爸爸课堂延伸: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和倍问题活动内容:和倍问题活动目标: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2、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8、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转化的策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活动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和倍问题。活动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活动过程:课前互动游戏(略)一:谈话导入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你们的认识,我发现你们班的同学聪明大方、反应敏捷,由此带给我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一个字:很好!(板书)(学生惊讶,小声嘀咕,怎么是两个字呀!)师:我看你们不仅善于倾听,还会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其实学习数学就应该这样,认真倾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
9、和交流。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习态度一起来解决问题!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读题,(周末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儿童多少人? 等学生认真读完题),你能解决吗?把你的解决方法写在练习本上。(学生列式,师巡视。)师:你是怎么解决的?谁愿意说说?生1:4562=228(人)(学生质疑,有不同意见。)生2:4563=152(人)师:现在出现了两种答案,你们同意哪一种呢?同意生2的举手。(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你们是怎么想的?说一说你们的想法。生:一个儿童、两个大人就是三个人,所以除以3。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不是3个人,应该是3生摸头说不出来。师:心
10、里的意思说不出来,谁来帮帮他?生3:因为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所以就是儿童的1加上成人的2就是3。师:你们听明白了吗?(很多学生摇头)看来你心里很明白,就是说不出来。那这样吧,咱们想个更直观的方法让同学们都明白,那该怎么办呢?(生小声地说:画画?)师:好,那你们画画试试。(生画,师巡视。)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生展示。生一边展示一边解释。师:为什么用两份表示成人?生:因为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师:你们真会读题,理解题的意思。师:刚才同学们画的都很好,如果老师用一种更简约的方式,用一条小线段表示儿童人数,那成人人数怎么画?生:画两条和儿童人数那么长的线段。(师板演画)生:奥!我明白了,三份是
11、456,那么求一段就是4563,我刚才错了。师:你真明白了?怎么这么快就恍然大悟了?生:看了线路图就明白了。师:对!画线路图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我们先要认真读题,然后画一画,分析他们的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三:初次应用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仔细动脑想一想。 ( 周末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比儿童的2倍多6人,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儿童多少人?)(学生认真思考,有些同学已经开始讨论,也有个别同学在画图)师:有的同学马上想到了画图,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又有很多同学在一边画一边写,不一会儿,很多同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师:你们是怎么想的?谁来说一说?(生拿着自己
12、的线段图上来展示,画的较规范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1:(支支吾吾说不出来)(456-6)3师:一紧张你忘了?还想说吗?(生摇头)师:谁来帮助他?生2:4563-6生3:不同意。因为指着线段图这是儿童的,这是儿童的2倍,这一小段是多的6人,一共456人,应该用456先减去6,剩下的正好是3份,所以再用4563。师:他说的你们明白了吗?谁还想说?生4: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多6人,所以4566=450,剩下的成人就正好是儿童的2倍了,就变成了第一题,所以就用4503。生5:4566=450,450正好是儿童人数的3倍了,所以4503。师:问生1现在明白了吗?看来同学们都很会思考问题,成人人数比儿童
13、的2倍多6人,把456减去6就转化成成人人数是儿童的整倍数了,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师:刚才是比整倍数多6,我们把多余的减去转化成整倍数解决,那如果比整倍数少呢?生:大概加上吧。师:那好,请同学们看这幅图,谁能读懂这幅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生1:再加6只,猴子的只数就是小兔的两倍了。生2:猴子的只数还不是小兔的二倍,还差6只。生3:它们一共132只,猴子比兔子的2倍少6只,求小兔的只数。师:试着自己解决(生思考列式,小声讨论)生:(132+6)3师:能看明白吗?(很少部分同学摇头)师:哪个地方不明白可以问问他啊?生:为什么要加上6?生1:刚才说了还差6只猴子就是小兔的二倍,所以加上6.(生指着线
14、段图)那么这三份就是138只了,所以就用1383生2指着线段图:我手摁的这一块是少的6只,所以给补上,也就是加上6,猴子只数就正好是兔子的两倍了,这三份是138只,所以用1383。(大多数同学点头)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明白了,请同学们看老师演示,相信现在还不太明白的同学也一定能茅塞顿开(师演示)师:看来比整倍数多的、少的,我们都能想办法转化成整倍数的问题就来解决,其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转化的策略。四、拓展提高师:刚才我们做的两道题难不难?生:不难。(有点儿难。)师:其实这题是很难的,你们觉着不难是因为你们会动脑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就不觉着难了,老师这里还有个更难的,
15、你们敢不敢挑战一下自己?生:敢。师:请看大屏幕。弟弟有课外书31本,哥哥有课外书53本。哥哥给弟弟多少本后,弟弟的课外书本数是哥哥的3倍?(生读题思考,感到困难)师:当你从一个角度解决行不通时,可以转换一下思路,没准会找的解决的突破口。师:有没有办法解决?(多数同学没有找到方法,5、6个同学举起手来)生1 31+53=84(本) 844=21(本) 53-21=32(本)。师:我首先要祝贺你做对了,我很佩服你太会思考问题了。因为时间到了,我们要下课了,你们下课再交流好吗?生;不行,让他说说。生1老师的转换一下思路,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但我首先感激我的数学老师,她教给我很多数学方法。我首先想到是哥
16、哥给弟弟后的线段图,不管哥哥给弟弟多少本,总本数不变,所以31+53=84(本),正好是哥哥现在本数的4倍,所以844=21(本),21(本)是哥哥给弟弟后的本数,他原来有53本,所以给了弟弟53-21=32(本)。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我真的被你折服了。下课时间到了,其他的同学在课下画一画,相信一定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小结 这节课通过一到练习题的拓展和延伸,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我领略了你们善倾听,会思考,敢质疑,会交流的学习风采。学习数学会让人越来越聪明,希望你们以后更加喜欢数学。差倍问题活动内容:差倍问题活动目标: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
17、算的简单实际问题。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活动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差倍问题”。活动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活动准备:配套课件活动设计专题分析: 和倍问题和差倍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很相似,如果知道了两个数的差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要求各个数是多少,这一类题,我们则把它称为“差倍问题”。解答差倍问题与解答和倍问题相类似,要先求出差和相对应的倍数,然后求出1倍数,再求出几倍数。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差倍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两数差(倍数1)较小的数(1倍数)
18、练习一:1、小明到市场去买水果,他买的苹果个数是梨的3倍,苹果比梨多18个。小明买了苹果和梨各多少个?2、学校合唱组的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4倍,女同学人数比男同学多42人。合唱组有女同学和男同学各多少人?3、一件皮衣价钱是一件羽绒衣价钱的5倍,已知一件皮衣比一件羽绒衣贵960元。皮衣和羽绒衣各多少元?4、甲筐苹果是乙筐苹果的3倍,如果从甲筐取出60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重量就相等,两筐原来各有多少千克?练习二:1、被除数比除数大252,商是7。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2、被除数比除数大168,商是32。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3、除数比被除数小212,商是5。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4、被除数比
19、商大144,除数是7。被除数和商各是多少?练习三:1、水果店有两筐橘子,第一筐橘子的重量是第二筐的5倍,如果从第一筐中取出300个橘子放入第二筐,那么第一筐橘子还比第二筐多60个。原来两筐橘子各有多少个?2、同学们助残捐款,六年级捐款钱数是三年级的3倍,如果从六年级捐款中取出160元放入三年级,那么六年级的捐款数还比三年级多40元。两个年级分别捐款多少元?3、人民公园的杜鹃花盆数是长春园的4倍,如果从人民公园搬出188盆放入长春圆,则人民公园杜鹃花盆数比长春圆少25盆。原来两个公园各有杜鹃花多少盆?4、两堆煤重量不等,现在从甲堆中运走24吨到乙堆,而乙堆煤又运入8吨,这时乙堆煤的重量正好是甲堆
20、煤重量的3倍。问两堆煤原来各有多少吨?练习四:1、两个书架所存书的本数相等,如果从第一个书架里面取出200本书,而第二个书架再放入40本书,那么第二个书架的本数是第一个书架的3倍。问两个书架原来各存书多少本?2、两个仓库所存粮食重量相等,如果从第一个仓库里取出2000千克,而第二个仓库再存入400千克,那么第二个仓库的粮食重量是第一个仓库的7倍。问两个仓库原来各存粮食多少千克?3、小明和小红的铅笔只数相等,如果奶奶再给小明16只铅笔,给小红2只铅笔,那么小明的铅笔只数就是小红的3倍。原来他们各有铅笔多少只?4、商店有数量相等的英语本和数学本,英语本卖出160本,数学本卖出420本以后,英语本余
21、下的本数是数学本的3倍。两种练习本原来各有多少本?练习五:1、有两袋面粉,从第一袋中取出8千克放入第二袋,两袋重量相等,如果从第二袋中取出10千克放入第一袋,则第一袋的重量是第二袋的2倍。两袋面粉原来各有多少千克?2、甲、乙两个书架,如果从甲书架取出16本放入乙书架,两书架本数相等;如果从乙书架取出18本放入甲书架,则甲书架的本数是乙书架的3倍。两个书架原来各有书多少本/3、哥哥和姐姐各有一些存款。若哥哥给姐姐200元,两个存款就一样多;若姐姐给哥哥400元,则哥哥的存款就是姐姐的5倍。哥哥和姐姐两人原来各有存款多少元?4、小明和小红都买了书,小明比小红多买了7本,如果小红少买2本,小红再给小
22、明3本,小明的本数就是小红的4倍。两人原来各买了多少本书?找规律填数活动内容:找规律填数活动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活动难
23、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活动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课前谈话,感知规律: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1寻找规律: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
24、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2探究规律: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夹子 手帕兔子 蘑菇木桩 篱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汇报。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2动手操作: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3集体交流: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
25、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1列举规律: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2应用规律:(1)基本练习:出示一组排列。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个。这根绳子被打了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2)变式练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26、?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圆周问题: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
27、什么?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d:对比联系: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机动练习: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五
28、、总结评价。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13三角形内角和活动内容: 三角形内角和活动目标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活动过程一、
29、激趣引入(一)认识三角形内角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师:有谁画出来啦?生1:不能画。
30、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生3:只能画长方形。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生:想。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师: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生:90、60、30。(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怎样?生:是180。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90+60+30=180。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
31、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师:(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生:90+45+45=180。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生1: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生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1.猜一猜。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生1:180。生2:不一定。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
32、,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师: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2)小组汇报结果。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生1:180。生2:175。生3:182。(三)继续探究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生1:有。生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师: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生:把它们剪下来放在一起。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师:很好,请用不同的
33、三角形来验证。师:小组内完成,仍然先分工怎样才能很快完成任务,开始吧。2.汇报验证结果。师: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生1: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生2: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生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师: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生1:量的不准。生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三、解决
34、疑问。师:现在谁能说说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一个三角形的原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直角,它的内角和就大于180。师:在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钝角呢?生:不可能。师:为什么?生:因为两个锐角和已经超过了180。师:那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锐角呢?生:有,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四、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问题。1. 看图求出未知角的度数。(知识的直接运用,数学信息很浅显)2. 按要求计算。(数学信息较为隐藏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游戏巩固。在四人小组中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1)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说出另外一
35、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2)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么样?乘法算式谜 活动内容:活动目标:1、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活动重点: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活动难点:求乘法中的未知数x。活动过程:一提供材料,得出关系。计算:8030=240080=240030=观察算式,你发现什么?出示: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二计算12345,并且验算。小组合
36、作,交流验算方法。看看最多可以想出几种验算方法?汇报(多媒体):乘法:45123除法:5535123553545分别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求未知数1出示:一个数乘24,积是408,求这个数。(用x表示未知数,列式解答)生:x24=408x=40824这一步是依据什么?x=17注意书写格式。四练习p129试一试1p129第4题。列式解答(1)(3)五课堂总结六课堂作业。七板书:求乘法中的未知数x8030=2400240080=30 240030=80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验算,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规律有趣的算式活动内容:介绍计算器,应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探索一些数
37、学规律。活动目标: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活动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活动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关键:借助计算器计算,对比算式结果加强练习、应用。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学具准备:电子计算器。活动过程:(一)导入谈话,提示课题教师:同学们,在数学的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谁要是在最短的时间里闯过四道难关,就将成为我们班的数学之星。你们愿意去探险吗?好,请带上你们的计算器,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板书:探索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二)探索交
38、流,发现规律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1)电脑课件呈现:11=1,1111=121,111111=12321三个算式与答案。(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3)讨论:11111111的结果。(4)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11111111=12343211111111111=123454321(5)你还能继续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111111111111=12345654321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师小结:你们真聪明,轻松地闯过了第一关,下面就让我们去闯
39、第二关吧!2、第二关:奇怪的142857(1)电脑出示: 1428571= 1428572=1428573= 1428574=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2)反馈计算结果。1428571=142857 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 1428574=571428(3)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4)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师:恭喜大家已经过了两关,有信心继续闯关吗?好,我们来继续闯第三关!3、第三关:神奇的9。(1)电脑出示下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9999=9801 999999=998001(
40、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99999999=99980001(3)发现规律并归纳:(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师:你们真了不起,连过了三关,只剩最后一关了,努力啊!4、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1)电脑出示要求:小学活动设 计 网-www.xxjx-更多数学教案a、在09的十个数字中,任意选择四个数字,组成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b、将这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c、在这样的不断重复的过程
41、中,你能找到一个神秘的数吗?如:选1、2、5、0;最大的四位数是:5210,最小的四位数是1025,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再次相减 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如果选1、3、7、8呢?试试看。(2)学生探索。让学生任意选定四个数字,按照上面的步骤自己试一试,看一看最后的结果还是6174吗?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祝贺大家胜利地闯过了四关!六、作业。1、补充作业。(见优化设计抄小黑板上)积的变化规律活动内容: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活动目的:1、知道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
42、整数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3、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计算。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活动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简便算法。活动难点:抽象、概括积的变化规律。活动过程:一、理解“扩大”、“缩小”几倍的含义口算。 理解含义。师:6乘以4,也可以说成把6扩大了4倍。那么,6乘以20还可以怎样说呢?6乘以100呢?小结: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几。师:80除以2,也可以说成把80缩小了2倍,那么,80除以4还可以怎样说呢?8020呢?小结: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用这个数除以几。练习。
43、15扩大10倍是多少?120缩小6倍是多少?20扩大多少倍是100?80缩小多少倍是20?评析: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是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先通过两组口算题,具体说明“扩大几倍”和“缩小几倍”的含义,再通过一组题目,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为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做好了知识上和语言上的准备。二、抽象、概括积的变化规律教师用投影出示表格:因数1616 16 16 16 因数2 10 20 2001000 积 32提问:在这个表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然后指名口算出每组题的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填在表格里。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发现扩大的规律。师:同
44、学们看每一组题的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相同,都是16。 教师指出:也就是一个因数不变。(板书)师:接下来我们看第2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1组的第2因数比较,由2到10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5倍)。再看积由32到160发生了什么变化?(也扩大了5倍)。引导学生得出:第二组同第一组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了5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小组讨论:第3、4、5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1组的第2个因数比较,分别扩大( )倍、( )倍、( )倍,积各有什么变化?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缩小的规律
45、。先看第4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5组的第2个因数比较,由1000到200发生了什么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讨论:第3、2、1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5组的第2个因数比较,分别缩小了( )倍、( )倍、( )倍,积各有什么变化?通过上面的观察,你又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多少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概括积的变化规律。师:谁能用一句话,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5、阅读课本,解释“若干倍”、“相同”等词语的含义。6、练一练。算出每一组题中的第1题的积,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积。123= 485= 2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污染防控与生态恢复方案
- 2025国考鄂尔多斯市食品药品监管岗位申论必刷题及答案
- XL-3156-生命科学试剂-MCE
- 城市广场景观绿化设计
- 基于区域电流的铝电解槽下料控制系统研发
- 考点攻克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从粒子到宇宙》专题攻克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园林古建筑结构安全评估方案
- 建筑物结构勘察与设计实施方案
- 二阶锥偏序系统的非单调光滑算法
- 建筑幕墙防水密封施工方案
- 感染性休克诊治流程
- 2025年恒丰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国企财务岗位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金控集团笔试试题及答案
- 冠心病人饮食健康管理
- 学堂在线 海权与制海权 章节测试答案
- 2025年陕西省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试题(附答案)
- 六年级数学考试技能提升教学措施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手机软件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个人养老金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