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Word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Word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Word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Word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A.曹操B.王湾C.陆游D.龚自珍( 2 )网名为 “路人丙 ”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 “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 ”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 “而 ”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

2、完整。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下联: _登飞来峰,抒写 _,诵之 _【答案】 ( 1) B(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 ”和 “而 ”,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解析】 【分析】(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A

3、 项,曹操(东汉末年);B 项,王湾(唐代诗人)C 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D 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 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由此可知,网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 / 不见 / 古人,后 / 不见 / 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 天地 / 之 / 悠悠,独 / 怆然

4、 / 而 / 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之 ”和 “而 ”,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运用拟写对联的方法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 B; 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

5、怀才不遇。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 ”和 “而 ”,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2古诗词鉴赏。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

6、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 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 _的心境。( 2) “独 ”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 ”字的妙处。【答案】 ( 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2 )“独 ”是 “独自 ”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解析】 【分析】( 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

7、)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独坐幽篁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开头一个 “独 ”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 “独 ”字也贯穿了全篇。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故答案为: 夜深人寂、明月相伴; 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独 ”是 “独自 ”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点评】

8、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3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 “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 1)足;疑( 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

9、向往之情。【解析】 【分析】( 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个 “足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一个 “疑 ”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 ”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

10、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故答案为: 足;疑; 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结合内

11、容,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4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_。不想舍的又是_。(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 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 )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 “落红 ”和 “春泥 ”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解析】 【分析】( 1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 ”,却表示仍然要为国

12、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故答案为: 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 “落红 ”和 “春泥 ”为喻,表达了作者虽

13、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5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 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 辉。宁知 丧乱 后,更有一珠归。【注释】 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 ”,与 “和氏璧 ”齐名。 宁知:谁也没有想到。丧乱:安史之乱。(1)简要赏析 “更有一珠归 ”中 “珠 ”字的妙处。(2)这首诗抒发了诗

14、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 )以珠喻人 ( 倩公 ),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 (扣住 “比喻”“赞美 ”,意近即可 )(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 (惊喜 ),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 (倩公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 ”“惜别 ”,意近即可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

15、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 +表达效果 +感情(心情)。这里用 “珠 ”字 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 (景仰 )。 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故答案为: 以珠喻人(倩公 ),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 (扣住 “比喻”“赞美 ”,意近即可 )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16、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 (惊喜 ),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 (倩公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 ”“惜别 ”,意近即可 )【点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

17、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6古诗阅读点绛唇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 。江湖上,遮回疏放 , 作个闲人样。【注释】 陆游: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黏天浪:连天的波浪。 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1)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答案】 ( 1)围绕 “采药归来 (采药 );找寻酒店 (沽酒、买酒、喝酒、醉酒 );醉弄扁舟 (荡舟、弄舟、划船 ) ”答出两点即可。( 2 )围绕 “个人生活 ”和 “爱国 ”

18、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 (洒脱、豪迈、寂寞等 )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 (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 )之情。【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围绕 “采药归来 (采药 );找寻酒店 (沽酒、买酒、喝酒、醉酒 );醉弄扁舟 (荡舟、弄舟、划船 ) ”回答即可。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陆游闲居山阴时。淳熙七年(1180),江西闹水灾,陆游于常平提举任上, “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宋史 陆游传

19、)。事后,却以“擅权 ”获罪,遭给事中赵汝愚借故弹劾,罢职还乡。词取材于村居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以采药、饮酒、荡舟为线索,展示出作者多侧面的生活风貌。陆游一生以抗金救国为已任,所以放浪山水,做一个潇洒送日月的“闲人 ”,并非他的本意。即便被迫闲居乡间,他也是闲不住的,采药、治病、救人,在书剑报国的政治理想落空之后,力求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平生关怀民生的素志。但是,词人毕竟是一位以“塞上长城 ”。自许、对驰骋疆场无限向往的热血男儿,他所执着追求的是充满战斗快意的人生。村居生活终究难以消释他心中永不甘于沉沦的英雄豪气。因此,放浪山水的闲情逸致,借酒后的豪兴以挥斥,正是他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

20、的悲愤心情的表现。词人对“闲人 ”生活的似正实反的肯定与咏唱,婉曲地表述了郁积在他心头的隐痛,是对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剧命运的自我解嘲。这种似正实反的笔法,给这首词的风格带来了洒脱中寓抑郁的特色。此题围绕 “个人生活 ”和 “爱国”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故答案为: 围绕 “采药归来 (采药 );找寻酒店 (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 (荡舟、弄舟、划船 ) ”答出两点即可。 围绕 “个人生活 ”和 “爱国 ”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 (洒脱、豪迈、寂寞等 )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 (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 )之情。【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21、。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咏菊唐 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案】 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诗歌运用了反衬

22、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此题一定要把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描绘出来。 运用反衬手法,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的芭蕉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由此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也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人在逆境当中就应该像菊花一样 ,不畏严寒、不怕艰苦

23、 ,耐得住苦难和风霜。故答案为: 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点评】 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对抒发思想感情的意义。通读全诗,明确反衬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体会感情。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如梦令 春思 (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 , 惊起五更春睡。居士

24、, 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注】 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百舌儿:鸟名。 居士:苏轼自号 “东坡居士 ”,这是作者的自成。(1)第二句 “无限 ”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 “莫忘小桥流水 ”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答案】 ( 1)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2)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解析】 【分析】( 1)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其中“无限 ”一词修饰 “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由此抒发了关切与憧憬美

25、好事物的情怀。( 2) “莫忘小桥流水 ”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故答案为: 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

26、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九日与陆处士羽 饮茶(唐)皎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重阳 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注】 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 重阳: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 ”这一天有饮酒、_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 “九日和友人相聚 ”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答案】 ( 1)赏菊( 2 )皎诗将 “九日 ”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淡泊高洁);白诗以花喻人,形

27、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活。【解析】 【分析】( 1)从皎然诗中的 “东篱菊也黄 ”和 “谁解助茶香 ”和白居易诗中的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可知, “九日 ”这一天还有 “赏菊 ”的习俗。( 2)皎然的诗,诗句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将俗人 “喝酒 ”与自己 “品茗 ”作对比,再加之 “赏菊 ”,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的品行。而白居易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 ”的老人(自 ),和“少年 ”一起 歌 舞。形象地表 出 人 然年老却仍充 少年的活力与情趣。据此理解作答

28、。故答案 : 菊 ; 皎 将 “九日 ”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 比,突出了 人的清高脱俗(或:淡泊高 );白 以花 人,形象地表 出 人 然年老却仍充 少年的活力与情趣, 生活。【点 】 本 考 学生 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 目,一定要 真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 合 目的要求作答。 本 是 歌写作手法和情感的分析 能力。注意通 全 ,理解 意,体会 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 合 句体会 歌的表 手法。10 登 来峰,完成下面小 。登 来峰王安石 来山上千 塔, 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 身在最高 。(1) 首 写出了改革者高瞻 瞩的气概,表达了从政者从容 定的自信, 来深受 者的喜

29、。要理解 首 的内涵和 人的感情,就必 抓住三个关 :“_”代表了勇气,是 望者面 困 的一种 度;“浮云 ”比 _,它 然能遮 望的 ,但 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而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光凭勇气 不 ,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 句中的 “_”,正是 种洞察力的象征。(2) 是一首登高 。登高 常用来抒 旅流离之苦、思 之情, 壮志 酬之 ,表 国 民之志,或即景 生活哲理,或展望未来表恢弘抱 以下 句表明 人 大志向的一 是()A.念天地之悠悠,独 然而涕下!( 子昂登幽州台歌)B.遥知兄弟登高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 九月九日 山 兄弟)C.不知何 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 。(李益夜上受降城 笛

30、)D.会当凌 ,一 众山小。(杜甫望岳)【答案】 ( 1)不畏;(一 的)困 和假象;望眼(2) D【解析】 【分析】( 1) “不畏 ”二字作峻 ,气 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 的 ,而 人却加上“不畏 ”二字。表 了 人在政治上高瞻 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浮云遮望眼 ”,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 ,西 人常把浮云比 奸邪小人,如新 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 ,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 有一首 史有感的七律, 云:“当 黯暗犹承 ,末俗 更乱真。”欲成就大事 ,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 ”、 “末俗乱真 ”,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 于此。 人良苦用心,于此 已 端倪。 “望眼

31、 ”体 了 人非凡的洞察力。( 2) A: “念天地之悠悠,独 然而涕下 ”此句描写出了 人登楼 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 了 人抑郁已久的悲 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 才不遇的知 分子遭受 抑的境遇,表达了他 在理想破 孤寂郁 的心情。B: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C: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流露出的是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故选D。故答案为: 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 D。【点评】

32、 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参考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11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A春夜洛城闻奋唐李白谁家玉笛

33、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B三衢道中 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注释】 三衢( q)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C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答案】 选 A 理由: 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 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 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之情。【解析】 【分析】要求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四首诗歌。如春兴,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

34、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 “又 ”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但此情又苦于无处表达,只好借春风随梦返乡,所以心中又有了一份淡淡的忧伤。春夜洛城闻笛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也有 “有家难回 ”淡淡的忧伤之情。所以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情感相一致。而三衢道中写在梅雨季节,却是日日晴天,人们的心情自然也就晴明愉快。小池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后两首都与春兴的情感不符。故选 A。故答案为:选A理由: 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 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 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5、; 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之情。【点评】本题要抓住诗歌诗题、关键词、特殊意象和注释,归纳出诗歌的情感类型,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歌的灵魂,更好地解读诗歌,准确地赏析诗歌。12 同学们,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预习未选择的路时所做的旁批,请你和他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