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1页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2页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3页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4页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答案】 ( 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解析】 【分析】( 1)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

2、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 “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故答案为: 以动衬静,以鹊噪,

3、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54【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平时对施诗歌鉴赏的知识的掌握技巧运用。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鉴赏。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内容、情感以及结构上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唐)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_,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触动诗人情思的景物有 _( 2)

4、 首 的巧妙之 在于眼前之景无不具有生命, 有情感。 合具体 句 要分析。【答案】 ( 1)七言 句;春 、柳条、藤蔓、黄 ( 2) 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 ,采用 人化的手法, 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亭 的 柳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 扯自己的衣服,黄 然已成了故友, 啼叫着和他告 ,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 人 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解析】 【分析】( 1) 首 共有四句 ,每句 有七个字,属于七言 句。 合全 内容分析,春 ,景色宜人,我来辞 往日最喜 的湖上亭。微 中,亭 柳条、藤蔓 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 扯我的衣襟,不 我离去。 情景真叫人愁 恨惹,不 留恋;住了 么久了,亭 柳

5、 枝 的黄 ,也跟我是老相 了。在 即将分离的 刻, 情依依, 声悠悠, 人心弦,使人久久 于平静据此可知 目中能涵盖全 内容的 是 ,触 人情思的景物有春 、柳条、藤蔓、黄 。( 2) 合 句分析, 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 有情感。 人 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 作 ,柳条、藤蔓、黄 也象他一 无限痴情, 舍 分。他 花 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作者采用 人化的手法, 予柳条藤蔓、黄 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 人 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据此分析答 ,意 即可。故答案 : 七言 句,春 、柳条、藤蔓、黄 人写自己与湖上

6、亭道 ,采用 人化的手法, 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亭 的 柳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 扯自己的衣服,黄 然已成了故友, 啼叫着和他告 ,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 人 湖上亭的依恋之情。【点 】 本 考 有关 歌的文学常 和理解 歌内容和感情的能力。平 学 是要熟 有关 歌的文学常 。然后再整体感知 歌内容和情感的基 上 出恰当的内容即可。 本 考 析 歌情景交融表 手法的能力。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 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 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 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 、情景交融的 效果。答 要 合 歌的内容和

7、思想感情分析。3 歌,完成各 。吉 寺 牡丹苏轼人老簪 花不自羞,花 羞上老人 。醉 扶路人 笑,十里珠帘半上 。【注】 当 在杭州做官。 簪:插戴。 十里珠帘半上 :十里 街,百姓 上卷珠帘。( 1) “花 羞上老人 ”中 “羞 ”字的妙 。( 2)描 人醉 的情景,并品味“醉 ”中 含的情感。 醉归的情景: _。“醉 ”中蕴含的情感:_。【答案】 ( 1) “羞 ”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

8、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解析】 【分析】( 1) “花应羞上老人头 ”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羞 ”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意思是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

9、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故答案为: “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

10、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附常考译文】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

11、,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

12、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答案】 ( 1) C( 2)问;报。【解析】 【分析】( 1) ABD 理解和分析正确。 C 谩有:空有。 “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即使我学 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问 ”字巧妙地衔接下片。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报 ”字承接上片中的“问”字。据此答

13、题即可。故答案为: C 问;报。【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 浅,天寒梦泽 深。羊公碑尚在,读罢

14、泪沾襟。【注】 岘( xi n)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 鱼梁:襄阳两水中的沙洲。 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A. 曹操观沧海B.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C. 王安石登飞来峰D.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诗人为何不把 “天寒梦泽深 ”写为 “天黑梦泽深 ”?请简要分析。【答案】 ( 1) B( 2 )“天寒梦泽深 ”中的 “寒 ”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 “黑 ”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解析】 【分析】( 1 )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

15、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故选项中的四首诗歌,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曹操观沧海表达的是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王安石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分析,“天寒梦泽深”与 “天黑梦泽深”只有一字之差,但 “寒 ”是从触觉来写,“黑 ”是从视觉来写的,此诗是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因此“寒

16、”字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而改为“黑 ”则没有这种效果。故不能改。故答案为: B; “天寒梦泽深 ”中的 “寒 ”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 “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点评】 本题考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

17、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 “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 ”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案】 ( 1)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

18、感情。【解析】 【分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 ”,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 “万金 ”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

19、“破 ”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 “深 ”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 ”和 “城春 ”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 ”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 “国破 ”,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 “草木深 ”。 “草木深 ”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故答案为: 连三月 ; 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

20、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点评】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 )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答案】 ( 1)上片:望月;下片:怀人。(2 )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 “归去 ”与直舞 “人间 ”、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解析】 【分析】 本

22、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要求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故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词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故答案为: 上片:望月;下片:怀人。“但愿人长 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 “归去 ”与直舞 “人间 ”、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

23、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根据上下片主要内容归纳。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作答。赏析本词可从多角度考虑,如主题、语言、情感、写作手法。8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甲】春别曲(唐)张籍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乙】闽中秋思(唐)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

24、 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 “着色 ”,请从 “染 ”和 “匀 ”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 ( 1)示例一: “染 ”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示例二: “匀 ”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

25、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解析】 【分析】( 1)【甲】诗 “长江春水绿堪染 ”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 “堪染 ”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乙】诗 “雨匀紫菊丛丛色 ”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 “匀 ”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故答案为: 示例

26、一: “染 ”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示例二: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匀 ”9阅

27、读诗歌,完成小题。五月十九日大雨(明)刘基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 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注】 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提示:请先分别概述前两句和后两句所描绘的画面,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 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

28、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 2)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解析】 【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前两句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诗人描写的景物有:大风、急雨、乌云、雷声,让我们看到一幅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画面。 “急 ”、 “驱 ”、 “洒 ”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青草、蛙鸣,让我们看到一幅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的画面。把这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

29、础上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着大雨,顿时大雨磅礴。然而夏天的阵雨来得快,去得疾。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只留下一片蛙鸣。诗人通过自然界的风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故答案为: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

30、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 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点评】 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某一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等。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蕴含哲理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主旨,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

31、社会现实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 ”是指 _(人名)的诗_。(2)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这首词的“时空美 ”。( 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 1)曹操;观沧海( 2 )上阕 “白浪滔天 ”从下到上, “秦皇岛外 ”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下阕 “往事越千年 ”由今及古, “今又是 ”又由古及今,词人

32、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解析】 【分析】( 1 )原诗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2)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 “幽燕 ”,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 ”、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33、 ”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 ”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3)这首词写于 1954 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故答案:( 1)曹操 ;观沧海;( 2)上阙 “白浪滔天 ”从下到上, “秦皇岛外 ”由近及远;词

34、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下阙 “往事越千年 ”由今及古, “今又是 ”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观沧海为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一章。这首诗作于曹操屯军无终之时诗中描写登山所见海上雄浑壮观的景色,是古诗中写景的四百名篇;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

35、感。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 偶语 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 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选自入关告谕)【注释】 族;

36、灭族。 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弃市:死刑。 案堵:即 “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霸上:地名,在咸阳东。(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 “/ ”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 。为 父 老 除 害 非 有 所 侵 暴 无 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 威王 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 百姓写告 ,他 做各有什么目的?【答案

37、】 ( 1) B(2) 几个月以后, 偶 有人来 。 我和 侯 定,先入关的人做 里的王。( 3) 父老除害 / 非有所侵暴 / 无恐!( 4) 王 及其 果。( 5) 威王是 了广开言路,使 国 盛,刘邦是 了安 百姓, 得民心。【解析】 【分析】( 1) A的人。 B 原来;原因。 C 好像。 D ,表并列。( 2)翻 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 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 翻 准确,最后再根据 代 的 范翻 。 :不 。 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 :几个月以后, 偶 有人来 。 王: 里做 有, 王。故此句可以翻 :我和 侯 定,先入关的人做 里的王。( 3) 句 的大意是:(我 )是 民众除害,不

38、是想来推 危害大家,不用惊恐!根据句意及 法 构, 句 的断句方法是: 父老除害/ 非有所侵暴 / 无恐!( 4) 本段先写 威王下令 及 励方法,然后写臣民 的情况,最后写 所 生的效果。据此概括 : 王 及其 果。( 5) 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甲】 忌曰:“由此 之,王之蔽甚矣。”,意思就是 , 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 重了。怎么才能不受蒙蔽呢,必 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才能使 国富 。【乙】是刘邦的入关告 ,在 个告 中,刘邦首先 述秦法的 酷,然后 述与众 侯的 定,接着与父老 法三章,最后 我是在 里等待 侯 践 言的, 因此刘邦是 了安 百姓, 得民心。故答案 : B; 几个月以后,

39、 偶 有人来 。 我和 侯 定,先入关的人做 里的王。 父老除害 / 非有所侵暴 / 无恐! 王 及其 果。 威王是 了广开言路,使 国 盛,刘邦是 了安 百姓, 得民心。【点 】 此 考 文言 的理解能力。文言 的考 以 居多。考 的 ,一般 通假字、多 、古今异 、 性活用 等。学 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 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 于易 、易混 要加以 累。 本 考 的是句子的翻 能力。翻 的要求是做到 “信、达、雅 ”,翻 的方法是 “增、 、 、 ”,具体到某一句子 要注意通假字、 活用、一 多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 代 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 就要把省略的成分 充完整。 文言断

40、句的 目,注意一些常 的 志性的虚 ,注意 构的 称, 是基 ,一般考核 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 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 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本 考 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 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认真思考语句中蕴含的意思,然后再综合起来概括作答。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

41、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 1)用 “/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故 人 名 为 谏 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 ( 1)故 / 人/ 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解析】 【

42、分析】( 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 人/ 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 ”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故答案为: 故 / 人/ 名为谏果。 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点评】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

43、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师说(节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 其 为 惑 也 , 终 不 解 矣 。 生 乎 吾 前 , 其 闻 道 也 , 固 先 乎

44、吾 , 吾 从 而 师之;,。吾师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注释】 固:本来。 从而: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示反问,岂。(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吾从而师之 生平吾后 亦先乎吾 其闻道也A. B. C. D.( 2)作者认为 “师者 ”的价值在于 “_”,主张不拘于 _、 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答案】 ( 1) D(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 ”“地位高低 ”等);年龄(或“长少 ”“年龄大小 ”等)【解析】 【分析】( 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

45、,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故选 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D; 传道授业解惑;地位

46、(或 “贵贱 ”“地位高低 ”等);年龄(或 “长少 ”“年龄大小 ”等)【点评】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

47、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1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48、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郑苏仙梦冥府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 “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 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 “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 “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 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注】 囚:指去世的人。 植:树立。 举:上报(朝廷)。( 1)用 “/给”乙文中划

49、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_ 咨诹善道 _ 但不要钱即为好官 _ 锋棱顿减 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寄臣以大事设官以治民B. 陛下亦宜自谋无功亦无罪C. 攸之、祎、允之任三载考绩之谓何D. 察纳雅言避嫌疑而不言( 5)【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如何做官的问题,请概括它们所倡导的观点。【答案】 ( 1)有一官公服昂然入 / 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 / 今无愧鬼神( 2)

50、怠慢;询问;只;立刻(或忽然)( 3) (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不更胜过你吗)?( 4) B( 5)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解析】 【分析】 此 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有一官公服昂然入/ 自称所至但 一杯水/ 今无愧鬼神。 :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 了大殿,自称在世 所到之 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 在 鬼神没有愧疚。此 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 划开。 注意辨析 和用法的 化,根据 境判断字 。此 多古今异 ,如“慢 ”:怠慢。 “

51、但 ”:只。所以千万不要以今 古。而“ ”作 生僻 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 。 文言 句的翻 首先要知道文言 的意思,把 放到 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 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 的翻 ,如“效 ”:效果,成功。“告 ”:祭告。 “植 ”:立。 “并 ”: 都。 “ ”: ,超 。 要注意翻 完之后一定要 句子 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 。 B 句子中加点 意思和用法相同。都是“也”之意。 A 前者介 “把 ”,后者目的 “来”。C 前者 “的 ”,后者主 之 的助 。D 前者 “言 ”,后者 “ ”。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 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懂内容, 是 概括的前提和基 。如可分析“受命以来,夙夜 ,恐托付不效,以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 率三 ,北定中原,庶竭 ,攘除奸凶, 复 室, 于旧都”“ 官以治民,下至 丞 官,皆有利弊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