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 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 汲,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而 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之于宋君。宋君令人 之于丁氏,丁氏 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 之若此,不若无 也。(1)解 下列划 的 。 家无井而出 汲_ 及其家穿井 _ 有 而 之者 _ 丁氏 曰 _(2)把文中画 的句子翻 成 代 。 国人道之, 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 个故事 了我 什么启示?【答案】 ( 1)打水 田;待,等到;知道、听 ; 答,回答(
2、2)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 述 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 件事。 (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 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 于 ,要以 慎的 度 行分析、甄 ,不要 易 播未 的 。【解析】 【分析】 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 去打水。 汲:打水 田; 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 候。及:待,等到; 句意:有人听了就去 播。 :知道、听 ; 句意:姓丁的答道。 : 答,回答。 重点 :道: 述; :使知道 。翻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 述 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 件事。 重点 :非:不是;于:从。翻 :(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 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本 的答 角度有两个
3、,一是从 播 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 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 ,必 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 会和歧 。故答案 : 打水 田;待,等到;知道、听 ; 答,回答;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 述 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 件事。 (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 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于 ,要以 慎的 度 行分析、甄 ,不要 易 播未 的 。【点 】 本 考 文言 的理解能力。作答本 ,重点在于文言 的 累,同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 首先做到直 主,意 ,一定要字字落 ,尤其是句中的重点 ,如 中的通假字、一 多 、 活用等,翻 重
4、点 句是一 合能力的体 ,不 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 知 , 要有一定的古 知 ,同 要求 言表达流 与优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启示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可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结合文章主题谈自己的启示。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
5、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 非学无以广才 _ 悲守穷庐 _ 又相天子 _(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6、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 ”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答案】 ( 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3)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 【分析】(1) 句意为:见闻广博, 记忆力强 , 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博闻:见闻广博,记忆
7、力强; 句意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才干; 句意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庐:陋室; 句意为: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 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3) 重点词有: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浅,浅陋。句意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重点词有: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才,才能。句意为: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4)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 “志当存高远 ”的座右铭,这两句
8、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故答案为: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点评】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
9、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溥幼嗜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 张溥传
10、( 1) “日沃汤数次 ”中 “汤 ”字的意思是 _( 2) 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 ( 1)热水( 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 “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 ”来答即可。【解析】 【分析】( 1) “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 ”,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 +结果概括即可。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
11、付出相应的努力。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 也要继续学下去。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记住学无止境!故答案为: 热水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围绕 “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参考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
12、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 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13、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尊君在不? _ 下车引之。 _ 元方入门不顾。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 “无信 ”“无礼 ”的反面例子,旨在告
14、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答案】 ( 1)同 “否 ”;拉、牵拉;回头看( 2) 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3) B【解析】 【分析】(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不 ”通假字,通 “否 ”;“引 ”,拉、牵拉。( 2)重点字词: “期 ”约定; “委 ”,丢下; “至 ”,到达; “信 ”,诚信。( 3) B 项错误。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描写 ”错误。故答案为: 同 “否 ”; 拉、牵拉 ; 回头看 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
15、开。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B【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16、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与友期行 _ 相委而去 _ 下车引之 _(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3)下列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元方小小年纪就能驳倒客人,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C. 客人以 “下车引之 ”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D. “尊君 ”“家君 ”,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
17、一中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答案】 ( 1)约定;离开;拉,牵拉(2)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3) B【解析】 【分析】( 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 “期 ”:约定。 “去 ”: “离开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 “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期,约定。”等字词的翻译。( 3) B 项错误,并不是喜不自禁。故答案为: 约定;离开;离开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18、 B 您与我【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参考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
19、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 “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楚有祠者 , 赐其舍人 卮酒 。舍人相谓 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 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
20、“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选自战国策)【注释】 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卮( zh)酒:一杯酒。 相谓:互相商议。 且:将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数人饮之不足 _ 乃左手持卮 _ 遂饮其酒 _ 终亡其酒 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答案】 ( 1)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
21、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解析】 【分析】( 1) “数人饮之不足 ”的意思是: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 “足”的意思是“够 ”; “亡”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 “丢失,失去 ”的意思。( 2)本题注意重点词语: “固 ”“安 ”“为”。(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故答案为: 够;拿,端;于是,就;
22、丢失,失去;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点评】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
23、题考查成语积累。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参考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
24、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君与家君期日中/ 吾日三省吾身B. 公大笑乐 / 好之者不如
25、乐知者C. 元方时年七岁/ 学而时习之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咏雪中 “儿女 ”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 ”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B. 谢太傅 “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C. 陈太丘指责友人 “日中不至 ”,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D. 友人由 “怒 ”到“惭 ”,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答案】 ( 1) D( 2)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
26、章的义理。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3) C【解析】 【分析】( 1 ) A 项,太阳 / 每天; B 项,通 “悦 ”,高兴的样子/ 喜欢,爱好;C项,当时 / 按时; D 项,信用 / 信用。故选 D。( 2) 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 “委 ”和 “去 ”,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 C 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 ”,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
27、阿的人。故选C。故答案为: D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C【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行理解, 的意思可根据知 的 累 合原句 行推断,考生在平 要注意 常 文言 行 累。 本 考 的是重点句子的翻 。解答此 要遵循翻 的原 ,掌握翻 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文要 ,翻 要注意重点 和常 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 考 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 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逐 ,仔 辨析,判断正 。【参考 文】 安在寒
28、冷的雪天 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 的人 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 地 : “ 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 子 朗 : “在空中撒 差不多可以相比。 ” 安大哥的女儿 :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 舞。 ”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 安大哥 无奕的女儿 道 ,左将 王凝之的妻子。 太丘和朋友相 同行, 定的 在中午, 了中午朋友 没有到, 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 年 七 ,在 外玩耍。 太丘的朋友 元方: “你的父 在 ?”元方回答道:“我父 等了您很久您却 没有到,已 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 道:“真不是人啊!和 人相 同行,却 下 人先离开了。”元方 : “您与我父
29、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 信用; 着孩子 父 ,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 愧,下了 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 也不回地走 家 。8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 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 之勇,不然 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 不能也。又告之曰 “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 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臾, 猛虎暴然向逼 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 矣。然 ,人 有勇怯哉?要者以 之耳。注: 臾:很短的 。 康庄:平坦的大道。(1)下列加点 的意思,不相同的一 是()A. 跳而越者与千金/ 借旁近与之B
30、彼.勇者耻怯 / 不耻下 C. 今有三人焉 / 吾日三省吾身D. 猛虎 / 左 右盼(2) 用三条 “/ ”文中画 的句子断句。顾 见 猛 虎 暴 然 向 逼 则 怯 者 不 待 告 跳 而 越 之 如 康 庄 矣。( 3)本文 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 是形 使他 了。你是怎 的呢?【答案】 ( 1) C( 2) 猛虎 / 暴然向逼 / 怯者不待告跳 / 而越之如康庄矣。( 3)示例: 种 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明形 人的思想的制 作用。 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 行 ,有人挺身而出,不怕 牲,有人 逃避。【解析】 【分析】( 1) A. ; B.以 耻; C.三个 / 泛指多次; D.看。
31、故 C。( 2)根据句意 “回 看 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 个怯懦的人 不等 人告 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来划分即可。(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谈看法谈启示的题,注意一定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加以发挥。示例: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总是将信仰正义放在首位;有的人受到环境的制约,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不能一概而论。故答案为:( 1)C;( 2)顾见猛虎 / 暴然向逼 / 则怯者不待告跳/ 而越之如康庄矣;( 3)示例: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 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
32、,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 “曰 ”、 “云 ”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现在有三个人:一个
33、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一个怯懦。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 “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 ”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 “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 ”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吗?关键是因情势驱使他们罢了。9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34、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弃疑滞 。,使庶几之志, 揭然 有所存,恻然 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 , 广咨问,除嫌吝 虽有淹留 , 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 矣! 于凡庸,不免于下流(诸葛亮诫外甥书)【注】 疑滞:犹豫不定。 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 揭然:显明的样子。 恻然:恳切的样子。 细碎:琐碎的杂念。 嫌吝:怨
35、恨耻辱。 淹留:德才不显于世。 济:成功。 窜伏:逃避,藏匿。 下流:地位低微。(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淫慢则不能励精(懈怠)B意.与日去(消失)C. 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D广.咨问(广泛)(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 “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 “之 ”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庶几之志A. 夫君子之行B. 下车引之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 学而时习之(3)下列对两篇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 “淡泊 ”“宁静 ”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 “
36、淡泊 ”“宁静 ”的重要性。C. ”徒碌碌滞于俗 ”的原因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D. “学须静也 ”的 “学 ”已经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含有淡泊名利的意味。(4)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答案】 ( 1) C(2) A(3) C( 4) 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解析】 【分析】( 1) ABD 解释正确。 C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 ”相对而言。故 “险 ”理解不正确。( 2)
37、 “使庶几之志”的大意是: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故“之 ”这里是结构助词“的 ”的意思。 A 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指陈元方。 C 代词,代指知识。 D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3) ABD 分析正确。 C 由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 ”可以看出 “ 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即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而不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38、有“用世 ”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志向。慕:追慕。绝:戒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故答案为: C; A; C; 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9、等。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 ”的积累。 “之 ”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代词; B 助词,的; C 动词,往,到 .去; D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E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F 调整音节,无实义; G 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H 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
40、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附参考译文】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犹豫不定,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的杂念,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怨恨耻辱,这样即使德才不显于世,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不会成功。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平常庸俗之列,免不了成为地位低微之辈。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 滑净,因书之,真草 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 见一老姥 , 持六角竹扇卖之。羲
41、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 “但言是王右军 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 , 皆此类也。(选自晋书 王羲之传)【注】 棐( f 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 ”,木名。 真草:楷书、草书。 蕺( j )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老姥( m):老年妇女。 王右军:指王羲之。 重:看重,推崇。(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_ 羲之书其扇 _ 姥初有愠色 _ 姥如其言 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 “为世所重 ”?请简要
42、概括。【答案】 ( 1)曾经;写;生气,恼怒;按照( 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 “姥如其言 ”,因此 “人竞买之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尝:副词,曾经;书:动词,写;愠:动词,生气,恼怒;如:动词,按照。(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
43、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关键词:但、书、以、求、邪。句意是:(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文段讲述小故事,主要反映王羲之书法技艺高超,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门生惊懊者累日”“人竞买之 ”来概括为: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 “人竞买之 ”。故答案为:( 1) 曾经; 写; 生气,恼怒; 按照。( 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
44、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 “姥如其言 ”,因此 “人竞买之 ”。【点评】(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古今异义词两个,书:动词,写;如:动词,按照。(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
45、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除了要注意 “但、书、以 ”等重点词语,有时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流畅性。但:只要。言:说;求:卖;邪:语气助词不译。( 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附参考译文】一次他去门生家,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楷书、草书各写一半。后来这些书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这个门生惊
46、怒懊丧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碰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他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起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 “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铜钱啊。 ”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后来,老妇又拿了一些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以上的例子。1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过合浦苏轼余自海
47、康 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 并海 即白石。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在旁鼾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 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 “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注释】 海康、合浦、廉村、官寨、白石、徐闻皆为地名。 乘疍( dn):乘坐疍舟。 并( bng)海:依海,沿着海路。 书、易、论语:即苏轼撰写的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三书。(1)文言字词解释。 欣然起行 _ 念无与为乐者
48、 _ 余自海康适合浦_ 碇宿大海中 _( 2)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4)两篇文章都写出了作者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分别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答案】 ( 1)高兴的样子;想到、考虑;到;下碇( 2)吾何数乘此险也 / 已济徐闻 / 复厄于此乎?( 3) 月光洒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老天不会让事情这样的,我们肯定能平安渡过!( 4)作者看到皎洁的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月色难得,不免欣喜;但想到无人和自己一起欣
49、赏,心中又感到孤独;于是的承天寺寻同病相怜的张怀民,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至极;自比 “ 人 ”,又抒 了自解、自嘲之情。暮年的 被 到海南 个荒蛮之地,生活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 梁,无法通行,漫天的洪水 他 不已;中途停泊在大海之中, 星河 天,但内心却一片迷茫,想不通自己 何屡屡遭 ;但他不没有沉溺在迷惘之中,“吾 必 ”,又 人看到了一个不畏 的 , 未来充 了 定的信念。【解析】 【分析】( 1)第一句可 :高 地起床出 散步。第二句可以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 的人。念,考 ,想到。念是古今异 。第三句可以翻 我从海康去合浦,适是到的意思,也是古今异 ,第四句可以 我 就停靠在大海中。碇是下碇,停泊。( 2)此 考 句子的断句。此句加上 点符号 :吾何数乘此 也?已 徐 ,复厄于此乎?( 3)此 考 句子的翻 。要抓住关 来理解。第一句的关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 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 明亮的 子。藻、荇( xng):均 水生植物, 里是水草。藻,水草的 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 形,面 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 横。欣,高 ,愉快。然,的 子。第二句的关 :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