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从一节主题班会看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论文_第1页
(精编)从一节主题班会看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论文_第2页
(精编)从一节主题班会看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论文_第3页
(精编)从一节主题班会看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论文_第4页
(精编)从一节主题班会看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一节主题班会看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论文一、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影响2008年,桂林以“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在中小学开展主题班(组、队)竞赛。笔者组织我校08-5班的同学开展了这次主题班会,题目是我心中的抗震救灾精神。班会的过程是:1.看学生在网上找到的关于抗震救灾的视频。2.学生表演模拟场景出发点一:灾区学生遇事冷静,沉着,坚强。切入点二:灾区学生在救灾现场表现出了勇敢、自强、拼搏的勇气。突破点三:天下青年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物我两全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学校道德教育需要以生活为导向通过这次活动,作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能简单地说教。灵魂的净化可以在没有情感表演或虚假眼泪的

2、情况下实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纯净的地方。只有真诚,才能洗掉虚伪的厚重尘埃和功利的得与失,才能让每个人都深有感触,才能让心中纯净的地方熠熠生辉。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成性活动,它的存在必须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生活不仅是学生道德知识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实践的土壤。没有生活世界的活动和接触,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树。陶行知老师说过:生活是教育,社会是课堂。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可以在生活中积极表达。生活化道德教育是指道德教育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尊重生命。德育不是学生敬而远之或高不可攀的外在事物,而是寻求个人成长的良好环境的内在自觉需要和保障,可以是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从马斯洛的需

3、求层次来看,人的品德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人在一个社会中逐渐合理合法地满足长期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过程。第三,学生表现出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主要是唱歌看书表达感情。第四,老师总结抗震救灾的精神不是空谈。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无畏英雄主义。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共患难的爱国精神,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爱人民、爱事物、爱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汶川地震后,被批判的80后、90后青年,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们积极参与救灾和捐款,他们的出色表现让人眼前一亮。灾难来临时,灾区的这些我们认为是“草莓人”的年轻

4、人,让我们看到了坚强、勇敢、自强的可贵品质。我们也是90后。我们能理解和欣赏这种精神吗?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顾虑。事实是,一开始学生真的觉得抗震救灾的精神真的很值得学习,但似乎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式进行资料搜索,积累了主题班会的资料,并通过现场表演找到了三个切入点来展示自己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主题班会结束后,同学们说自己捐过血捐过料。当时他们想为灾区做点什么,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高尚。通过这次班会,他们发现,曾经对他们来说很牛逼的“神灵”并没有那么遥远。他们意识到勇气和力量的精神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心去做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也不是在抗震救灾的时候。

5、在现阶段,他们可以在学习生活中随时学习和展示这样的性格。过去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社会伦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想和人格发展的地位,普遍“高、大、空、远”,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个人需求,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德育的目标缺乏层次性,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来塑造所有的学生。德育内容面向社会,过于模糊,学生很难有精神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认同。在个体主体意识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只有自下而上、从学生个体本位需求出发的道德教育,才能轻松成为学生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道德认同、价值选择、情感体验和行为追求,成为他们当前和未来生活的基本内容,这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6、。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根”。如果教育者能以生活中的琐事为契机,时时处处地教育人,学生就能健康成长,道德教育就能得以实施。这个世界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它在形式上看似平凡、琐碎、世俗,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却以一种广义的方式存在于其中。人们可以探索和理解自己特定生活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培养一定的精神品质,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生活信念,理解真善美,培养健康的人格。在育人教育中,关注人的内在,改变人的思维和认识,促进人形成合理合法的行为的道德教育,是体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本质的道德教育。道德是个人发展完善的产物,道德教育是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其本质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的自由发展,实现人的

7、最高价值,即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理念,就是要尊重人选择道德修养的权利,尊重人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尊重人自由选择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的权利,真正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教育自己的主体,把对他人和社会的教育变成追求人格完善、促进社会幸福的教育,从而充分实现德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生活化的学校德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回归学生的生活、真理和自我。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爱好、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学生不同与成人、不同于英雄人物、不同于历史文化人物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理念,把学生看着是独立的人、完整的人、社会的人,是成长于社会生活中的有生命价值、有独特人格的个体。它更多地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这是目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