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文言阅读(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寔 , 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注释】 陈寔(

2、sh):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观 君 形 状 非 恶 人 应 由 贫 困( 2)解释加点的字 期日中 _ 尊君在不 _ 呼其子训之 _ 乃遗布二端 _(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答案】 ( 1)观君形状非恶人 / 应由贫困( 2)约定的时间;同 “否 ”;教诲、教导;赠送( 3)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

3、,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解析】 【分析】( 1)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 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 “期 ”是“约定 ”; “遗”是古今异义词, “赠予,赠送 ”的意思。( 3)本题 句中的 “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 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 “信、达、雅 ”。( 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

4、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故答案为: 观君形状非恶人/ 应由贫困; 约定的时间;同“否 ”;教诲、教导;赠送;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5、【点评】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6、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陈寔,字仲弓,

7、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 “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王戎 七岁,尝 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 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信然:确实如此。(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尝与诸小儿游_ 唯戎不动

8、_(2)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竹林七贤 ”之一。 尝:曾经。(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答案】 ( 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解析】 【分析】( 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 “戏 ”意思是 “玩耍 ”。(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 ”,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

9、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故答案为: 玩耍;只 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10、,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11、 弃疑滞 。,使庶几之志, 揭然 有所存,恻然 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 , 广咨问,除嫌吝 虽有淹留 , 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 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矣!(诸葛亮诫外甥书)【注】 疑滞:犹豫不定。 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 揭然:显明的样子。 恻然:恳切的样子。 细碎:琐碎的杂念。 嫌吝:怨恨耻辱。 淹留:德才不显于世。 济:成功。 窜伏:逃避,藏匿。 下流:地位低微。(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淫慢则不能励精(懈怠)b意.与日去(消失)c. 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d广.咨问(广泛)(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

12、“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 “之 ”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庶几之志a. 夫君子之行b. 下车引之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 学而时习之(3)下列对两篇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 “淡泊 ”“宁静 ”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 “淡泊 ”“宁静 ”的重要性。c. ”徒碌碌滞于俗 ”的原因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d. “学须静也 ”的 “学 ”已经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含有淡泊名利的意味。(4)现代汉

13、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答案】 ( 1) c(2) a(3) c( 4) 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解析】 【分析】( 1) abd 解释正确。 c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 ”相对而言。故 “险 ”理解不正确。( 2) “使庶几之志”的大意是: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故“之 ”这里是结构助词“的 ”的意思。 a 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指陈元方。 c 代词,代指知识。 d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3) abd 分析正确。 c 由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

14、,徒碌碌滞于俗 ”可以看出 “ 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即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而不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 “用世 ”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志存高远: 树立远大的志向。慕:追慕。绝:戒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

15、,戒绝情欲。故答案为: c; a; c; 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 ”的积累。 “之 ”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代词; b 助词,的; c 动词,往,到 .去; d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e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f

16、调整音节,无实义; g 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h 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附参考译文】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犹豫不定,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的杂念,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怨恨耻

17、辱,这样即使德才不显于世,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不会成功。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平常庸俗之列,免不了成为地位低微之辈。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 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 “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 。 ”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 “彼虽下役,乃真

18、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 知州:官职名称。 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有书室为狐所据 _ 然公爱民 _ 辄自往驱之 _ 公休矣 _(2)用 “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 “令仆妇居此室 ”的原因。【答案】 (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 / 不贪钱乃畏后患 / 故我亦不避公。( 3)

19、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解析】 【分析】( 1)本题中的 “为 ”是 “被 ”; “休 ”是古今异义词, “停止 ”的意思。( 2)语句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正确的句读是:然公爱民乃图好名 / 不贪钱乃畏后患 / 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 “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依据 “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

20、况我曹乎? ”这一语句可知: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故答案为: 被 ; 然而 ; 就 ; 停止 。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 / 不贪钱乃畏后患 / 故我亦不避公。 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点评】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

21、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

22、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 ”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5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23、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尊君在不?( _) 下车引之。( _) 元方入门不顾。(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

24、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 “无信 ”“无礼 ”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吾今死矣,子可去/ 去后乃至。b. 有疾不忍委之 / 相委而去。c. 而入有义国 / 与儿女讲论文义。d. 而敢独止? / 人不知而不愠。( 5)请用三条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25、。【答案】 ( 1)同 “否 ”;拉、牵拉;回头看。( 2) 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 b( 4) c( 5)巨伯曰 / 友人有疾 / 不忍委之 /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6)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解析】 【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引 ”,牵、拉; “不 ”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期行:相约同行;相委:丢下;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

26、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日中:中午;则:就;信:信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已热衷于功名的心。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 acd 分析正确。 b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不是心理描写。( 4) a 两个 “去 ”都是离开的意思。 b 两个 “委 ”都是舍弃的意思。 c 仁义 / 义理。 d 两个 “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 5)这句话的大意是: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命。“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

27、法是:巨伯曰 / 友人有疾 / 不忍委之/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结合荀巨伯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从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等可以看出荀巨伯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这是我们从荀巨伯身上应该学习的。故答案为: 同 “否 ”; 拉、牵拉; 回头看。 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b(4)c(5) 巨伯曰 / 友人有疾 / 不忍委之 /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6) 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

28、力。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注意 “期 ”“委”“去”“则”得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

29、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4)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 “用法”, “用法 ”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

30、意观点明确,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可以从“信义 ”“诚实 ”等方面来谈。【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 “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 “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 “荀巨伯说: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胡人听了说: “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 “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6阅读下列文言

31、文,根据要求,回答小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弛担持刀弛: _ 目似瞑瞑: _ 屠暴起暴

32、: _ 狼亦黠矣黠: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 “止增笑耳 ”的仅仅是恶狼吗?文章实际上讽刺的是什么?【答案】 (1)解除,卸下;闭上眼睛;突然;狡猾( 2) (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

33、见的实词。弛:动词,解除,卸下;瞑:动词,闭上眼睛;暴:形容词,突然;黠:形容词,狡猾。(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关键词:顾、积薪、苫蔽。句意:(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关键词:自、股、亦、毙。句意: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 文言 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根据“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

34、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故答案为:( 1) 解除,卸下; 闭上眼睛; 突然; 狡猾( 2) (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点评】(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

35、文理解词义。弛:动词;瞑:动词, 闭上眼睛。(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积薪:把柴草堆积在一起。薪:柴草。苫( sh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 股:古今异义词,大腿。亦毙之: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

36、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多么奸诈,终归要失败。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与妥协,必须敢于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附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

37、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炳烛 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38、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 “盲臣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曰: “善哉! ” 乎? ”平公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注】 炳烛:点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

39、自称为盲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恐已暮矣 _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 及鲁肃过寻阳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_。(每处所填不超过 5 字)( 4)从孙权劝学一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 5)孙权劝学一文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6)读完这两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案】 ( 1)迟、晚;怎么;再次、重新;等到、到( 2) 哪有做臣子的 弄他的君王的呢? 我 道是想 你研究儒家 典成 掌 学 授

40、的学官 ?( 3)年 大;事 多( 4)刮目相待( 5)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面描写。( 6)略【解析】 【分析】( 1)本 考 学生理解文言 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 的含 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活用、一 多 和古今异 等;平 要多 累文言 ,要能 合具体 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及 ” 个字,在不同的 境中意思是不同的。 里是“到了 的 候 ”。( 2)本 考 文言文句子翻 。以直 主,意 ,注意落 重点字 ,不能 漏,句意要通 ; 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 、 活用、一 多 等特殊用法的 ,以及省略句、被 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 。注

41、意 “安、 、孤、 ”等字要准确翻 。( 3)本 考 并提取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 上的考 方式,促 学生在 程中达到 懂 通的目的,能 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 。 里学生能用原文理解出,晋平公担心学不好: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年 大了学不好; 蒙:蒙辞以 中多 事 多,繁忙 不上学 。( 4)本 考 理解内容和 要点。 使 蒙的言 大有智慧,所以 的 气重在惊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 蒙也 了一句 : “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事之晚乎 ! ” 蒙 的功效是通 的与 蒙的 从 面展 出来的,他的惊 托出了 蒙今非昔比的事 。成 :刮目相待。( 5)本 考 概

42、括要点和 面描写。本文 面表 了 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最精彩之 。由文中可知, 是旁 者, 蒙 的功效是通 他的 从 面展 出来的,他的惊 托出了 蒙今非昔比的事 。而 中的 “吴下阿蒙 ”又将 蒙的 去与 在 行了一个 向的 比,得出了 “ ”的 ,而 蒙之 “ ”的核心正是 “才略 ”的猛增。( 6)本 考 出 感受和启 。学生能扣住 点, 出自己的感悟,并能 系生活 ,扣原文主 行小 。比如:一个人即使基 差,但只要端正 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 ,并提高自己的 知水平和 事能力。或者:只要 于学 ,善于学 ,就会 找一切机会去学 ,最 有所成就。考点:本 考 学生 感受的能力。点 :

43、此 开放 ,没有唯一答案,但要 句通 ,有理解有感悟,但一定要 合文章内容,并 系生活 。故答案 :( 1) 、晚;怎么;再次、重新;等到、到。( 2) 哪有做臣子的 弄他的君王的呢? 我 道是想 你研究儒家 典成 掌 学 授的学官 ?( 3)年 大;事 多。( 4)刮目相待( 5)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面描写。( 6)略【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再参考古今义或词类活用等情况,准确解释词语,“安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

44、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 3)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分析归纳:(晋平公)年纪大;(吕蒙)事务多。(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吕蒙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自信。答案:刮目相待。( 5)本题考查概括要点和侧面描写。答题时应注意,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 ”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

45、(6)本题考查说出阅读感受和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感悟真切,联想合理 ,中心明确 ,语言通顺。【附参考译文】炳烛 夜读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

46、个好呢? ”平公说: “讲得好啊! ”孙权劝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 “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

47、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 , 到西河美稷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 ”对曰: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 “使君何日当还 ”,伋谓别驾从事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

48、后汉书 郭伋传,略有改动)【注】 郭伋( j )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 西河美稷:地名。 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野亭:郊野外的亭子。(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方入门不顾(理睬)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c. 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2)下面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计日告之伋辞谢之b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c. 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d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3)下面对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甲】文中陈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b. 【甲】文中 “友人惭 ”的原因是:他失信在先,根本没有资

49、格谩骂元方的父亲。c. 【乙】文郭伋答应过儿童的事,按约履行,不食言。d. 【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4)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每句限划一处) 元方入门不顾 使君何日当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其为人若此。【答案】 ( 1) a( 2) a( 3) d( 4) 元方 / 入门不顾 使君 / 何日当还( 5) 那人便问元方: “你父亲在吗? ”元方答道: “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 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

50、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 项元方入门不顾(理睬)解释错误,顾:动词,回头看。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a、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 b、介词,对,向 / 介词,在; c、副词,才 / 连词。于是,就; d、顺接连词 / 转折连词。故选 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郭伋刚到巡行部署上任时,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时,有几百名儿童,每人骑着用竹子做的马,在道路旁边跪拜迎接。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d 项“儿童因为郭伋守信”的说法没有根据。(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划分节拍。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根据句意断句。 句意:元方头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