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 遽( j ):迅速,急忙。(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郑人有且置履者_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 不亦惑乎 _(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 ”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 ”,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 ”所做的 “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 ( 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 2)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
3、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且:将要。 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度:测量。 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坠:坠落; 句意为:不是很糊涂吗?惑:迷乱,糊涂。(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
4、义为辅。 中重点词语有。及:等到;罢:散;遂:最终。句意为: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中重点词语有止:停;契:刻。句意为: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句子。从原文中找到原句,在翻译即可;从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可以看出整人的可笑之处;( 4)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细读文章可知这个“蠢人 ”所做的 “蠢事 ”,从 “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可以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是主观
5、题型。从“因循守旧、不知变通”上回答。故答案为: 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
6、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两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文中的寓意即可。【附参考译文】【甲】有一个将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事先量好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去集市时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道: “我忘了带尺码
7、。 ”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足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乙】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 前 了,但是 不会随船前 ,像 找 ,不是很糊涂 ?2 文言文,回答 。 蚌相争 且伐 燕。 代 燕 惠王 曰: “今者臣来, 易水,蚌方出曝 , 而 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 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 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
8、 。 两者不肯相舍, 者得而并禽之 。今 伐燕,燕 久相支 , 以弊大众 , 臣恐 秦之 父也。故愿王之熟 之也!”惠王曰: “善。 ”乃止。( 自 国策)【注】 伐:攻打。 代:人名, 秦的弟弟。 惠王: 国国君。 曝( p):晒太阳。 喙: 的嘴巴。 者得而并禽之:打 的人同 捉住它 。 相支: 久相持。 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1)解 下列划 的 。 且伐燕 _ 以弊大众 _( 2)把文中画 的句子翻 成 代 。两者不肯相舍, 者得而并擒之。( 3) 什么 代能 服惠王中止出兵?( 4) 个故事后来演 出一个成 ,你知道是什么 ?【答案】 ( 1)将要;蒙蔽( 2)两个都不肯放
9、掉 方,(一个)打 的人把它 一起捉住了。( 3)从 代的角度看: 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 或 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度 。 燕 双方的利益着想, 述利害,入情入理。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 人的建 。( 4) 蚌相争, 翁得利。【解析】 【分析】( 1) “且”是副 ,将要;“敝 ”指使 苦( 困)( 2)注意相舍指放 手;并指全都;故翻 :两个都不肯放掉 方,(一个)打 人把它 一起捉住了。( 3)我 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如从 代的角度,抓住 “方法巧妙、 度 ”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 “善于听取 人的建 ”方面来回答。( 4)从 “蚌方出曝,而 啄其肉,
10、蚌合而箝其喙 ”中可知, 个成 : 蚌相争, 翁得利。故答案 :( 1) 将要; 使 苦( 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 方,(一个)打 人把它 一起捉住了。( 3)从 代的角度看: 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 或 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 度 。 燕 双方的利益着想, 述利害,入情入理。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 人的建 ;( 4) 蚌相争, 翁得利。【点 】 本 考 理解文言 含 的能力。理解 的含 要注意文言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
11、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积累成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成语和谈启示即可。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
12、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杞 国 有 人 忧 天 地 崩 坠 身 亡 所 寄 废 寝 食 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 )曰: “天,积气耳
13、,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 ():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答案】 (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 身亡所寄 / 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 有成竹; 半信半疑;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 “天 ”是由 “气 ”构成的,处处都有 “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
14、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 【分析】( 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身亡所寄 / 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 ”:释然,放心的样子。“晓 ”: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
15、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这是 “晓之者 ”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 ”。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 “半信半疑 ”。(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
16、。“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故答案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 废寝食者; 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有成竹; 半信半疑;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 ”是由 “气 ”构成的,处处都有“气 ”,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
17、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 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 ”“删 ”“调”“换
18、 ”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参考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 “天是气体,那日、月
19、、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4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阅读批注(示例)景公身为一国之 主 , 却善 于 听 取 意见。烛邹看管鸟却不慎丢失,景公能够冷静下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 来听取晏子的意见,不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
20、杀之。”公曰: “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能因为小小的事故而失前,曰: “烛邹 ! 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去一位人才。并且能听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懂晏子的言外之意。可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见他没有因为位高权重就做事武断,而且善用人才。(乙)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 “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
21、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 ”公曰: “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1)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 “/划”开。(限断三处)晏 子 没 十 有 七 年 景 公 饮 诸 大 夫 酒 公 射 出 质 堂 上 唱 善( 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并根据文章前后内容说明选择的原因。 数之公前(数: 数目,数量; 几,几个; 计算; 天命,命运; 道术,方法)我选第 _个义项,原因:_ 则臣服之(服: 衣服,服装 穿(衣服) 从事,做 服从 敬佩,信服)我选第 _个义项,原因:_( 3)(甲)(乙)两
22、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在个人修养方面都有自己的优点。请仿照示例,用批注的方法分别对下面两位人物进行点评。晏子: _弦章: _【答案】 ( 1)晏子没十有七年/ 景公饮诸大夫酒/ 公射出质 /堂上唱善( 2) ;这句话的意思是 “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3)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 “罪状 ”,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
23、,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解析】 【分析】( 1)语句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的意思是: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晏子没十有七年/ 景公饮诸大夫酒/ 公射出质 / 堂上唱善。( 2) 句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所以 “数 ”是 “计算 ”。 句 “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据此,这里的 “服 ”是 “穿(衣服) ”。据此可选择作答。( 3)【甲】文叙写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
24、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思维敏捷、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乙】文叙写齐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引出了弦章对景公的劝谏。他借生活中 “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的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据此概括作答。故答案为: 晏子没十有七年 / 景公饮诸大夫酒 / 公射出质 / 堂上唱善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
25、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 “罪状 ”,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言语句的意思的理解,根据其现代汉语的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积累,同时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
26、物形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鸟却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 :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将他的罪行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 “好。 ”于是齐景公就召见了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 “烛邹 ! 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说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 ”齐景公说: “不用处死了,我现在明白你的指教了。 ”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
27、,堂上的百官叫好如出于一人之口。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丢掉了弓箭。弦章进来。景公说:“弦章 !自从我失去晏子,已经有十七年了,没有听到过我不对的地方。今天射箭偏离了靶子,但是还是一致叫好。”弦章回答说:“这是各位臣子没有才能啊 :(他们的 )智慧不足以知道你的不对, (他们的 )勇气不足以触犯你的威严。但是有一点,我听说国君喜好的 (颜色 ),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服装 ;国君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 正如尺蠖吃黄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黄色,吃青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青色,国君您可能还有食小人谄言的嗜好吧 ! ”公说:景 “好 !今天的对话,弦章是国君,我是臣子。”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王戎 七岁,尝
28、 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 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 ”之一。 尝:曾经。信然:确实如此。(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尝与诸小儿游_ 唯戎不动 _( 2)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答案】 ( 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解析】 【分析】( 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
29、的理解。其中 “戏 ”意思是 “玩耍 ”。(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 ”,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故答案为: 玩耍;只 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
30、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
31、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 : “尊君在不 ?”答曰 :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 : “非人战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捉 :检,拾。 尝 :曾经, 轩冤 :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
32、爵禄。(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尊君在不 _ 元方入门不顾 _ 华捉而掷去之 _ 宁读书如故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3)结合 甲 乙 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 ( 1)同 “否 ”;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 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 : “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 以礼相待 志同道合 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解析】 【分析】( 1) “不”:通假字词,同“否 ”。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33、( 2)句中的 “舍:放弃。去:离开。乃:才。子:指你。”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故答案为: 同 “否 ”;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以礼相待 志同道合 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
34、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
35、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穿
36、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自 氏春秋)【乙】犀怪余 延溪 有石犀牛,其来 久。近 居民 。麦,被 夜食几尽。牛主惧其 己,乃故言曰: ”早 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 麦者,殆是乎? ”众皆信然, 石犀 久成怪。于是 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 牛云。嗟夫, 牛食麦,石犀受 。石犀之形,以一 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 理?【注】 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 。 :种植。( 自雪涛
37、小 )(1)解 下列句子中划 的 。 及其家穿井 _ 之于宋君 _ 乃故言曰 _(2)用 代 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食 麦者,殆是乎?(3)用 “/ ”文中画 的句子断句。(限断2 )( 4)【甲】、【乙】两文 述了一个 似的道理, 合文章内容作 要分析。【答案】 ( 1)等到;使 听到;故意( 2)吃 居家麦子的( 西),大概就是它吧?( 3)于是 麦家持石往 / 断犀足 / 不复疑 牛云。( 4)两文都 述了只道听途 ,不加求 ,就信以 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 ” 国人 言后, 生了 化,到宋君那里 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 是他人的 言,没有 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
38、真。【乙】文牛主惧其 ,嫁 于石犀牛, “众皆信然 ”, 麦家信以 真,断犀足,不疑 牛。 麦家 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 , 果出 断。【解析】 【分析】 本 考 文言 的理解能力。作答本 ,重点在于文言 的 累,同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 候。及:到、等到; 句意:一直 到宋国国君的耳 里。 :使 听到 ; 句意:于是故意 道。故:故意。 本 考 的是重点句子的翻 ,做 ,要忠于原文、不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文要 。注意重点字 以及常 句式的翻 ,以直 主,意 。句中重点 有:食:吃,殆;大概;句意 :吃 居家麦子的( 西),大概就是它吧? 本 考
39、 文言文断句。作答 ,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 上,根据前后 之 的 系来划分停 。有了一定的 累以后可以根据 感直接作答。 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种麦子的 家人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 疑 居家的牛。故停 :于是 麦家持石往 / 断犀足 / 不复疑 牛云。 本 考 比 ,找出共同点,分析其 似的道理。两文都 述了只道听途 ,不加求 ,就信以 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 国人 言后, 生了 化,到宋君那里 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 是他人的 言,没有 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 真。【乙】文牛主惧其 ,嫁 于石犀牛,“众皆信然 ”, 麦家信以 真,断犀足,不疑 牛。 麦家 信牛
40、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 , 果出 断。故答案 : 等到;使 听到;故意; 吃 居家麦子的( 西),大概就是它吧? 于是 麦家持石往/ 断犀足 / 不复疑 牛云; 两文都 述了只道听途 ,不加求 ,就信以 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 ” 国人 言后, 生了 化,到宋君那里 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 是他人的 言,没有 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 真。【乙】文牛主惧其 ,嫁 于石犀牛, “众皆信然 ”, 麦家信以 真,断犀足,不疑 牛。 麦家 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 , 果出 断。【点 】 )本 考 理解重点文言 的意 。解答本 目 , 先理解 所在句子的含 。然后根据句子的
41、意思推断 的意思。 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本 考 的是翻 句子的能力,解答 一定要先回到 境中,根据 境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 者可能确定的 分点,首先要找出关 、虚 , 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 ”“ ”“ ”“ ”的方法,直 主,意 。并按 代 的 范,将翻 来的内容 行适当 整,达到 达句 。 此 考 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 要了解断句的一般 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 、代 、虚 、固定短 、句式,修辞等作 突破口, 找断句之 。 要 懂文句的意思, 合上下文 行判断。断完要通 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 。 本 考 短文所 含的道理,答 注意,在准确理解 ,句意,段意的基 上
42、,梳理大局之 的 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8 下列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小 。狼蒲松 一屠晚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行甚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 。 野有麦 , 主 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 之。方欲行, 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 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狼亦黠矣,而 刻两 ,禽 之 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 下列句子中
43、划 的 。 弛担持刀弛: _ 目似瞑瞑: _ 屠暴起暴: _ 狼亦黠矣黠: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 “止增笑耳 ”的仅仅是恶狼吗?文章实际上讽刺的是什么?【答案】 (1)解除,卸下;闭上眼睛;突然;狡猾( 2) (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
44、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弛:动词,解除,卸下;瞑:动词,闭上眼睛;暴:形容词,突然;黠:形容词,狡猾。(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关键词:顾、积薪、苫蔽。句意:(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关键词:自、股、亦、毙。句意: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 文言 短篇小说。描绘了
45、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根据“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故答案为:( 1) 解除,卸下; 闭上眼睛; 突然; 狡猾( 2) (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点评】(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
46、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弛:动词;瞑:动词, 闭上眼睛。(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积薪:把柴草堆积在一起。薪:柴草。苫( sh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 股:古今异义词,大腿。亦毙之: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47、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多么奸诈,终归要失败。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与妥协,必须敢于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附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
48、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9、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选自韩非子)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 何故一足 _ 夔一而足矣 _ 使为乐正 _ 家无井而出溉汲_ 及其家穿井 _ 国人道之 _(2)下列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何故一足
50、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 宋之丁氏学而时习之c. 有闻而传之者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d. 哀公问于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吾闻夔一足,信乎?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阅读两则寓言,完成下面的对话。甲:我认为这两则寓言都告诉我们:_。乙:你说得真好,这两则寓言故事,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有启示,还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_。丙:听了你们的对话,老师很欣慰。看来,你们也可以做小老师了,教弟弟妹妹这样读寓言: _。【答案】 ( 1)原因、缘故;足够、够;担任、做、当;从井里取水;等到、待;讲述(2) d( 3) 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 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133-2025杜马斯燃烧法定氮分析方法通则
- 中国烟煤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年三支一扶考试时事政治试卷带解析(能力提升)
- 中国帕米膦酸二钠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年中国氢能源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沥青搅拌站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中国橡胶轮胎项目商业计划书
- 护理服务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长治市人民医院脊髓血管造影考核
- 邯郸市中医院脊柱骨科专科护士资格考核
- 艾媒咨询:2024年“农夫山泉舆论风波”事件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 艾弗森模板课件
- 部队涉枪涉弹安全教育课件
- 汽车连接器测试规范完整版
-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考研方向
- 实验室简介完
- 大学班主任工作手册-(实用模板-建议收藏)
-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公民意味着什么)新课件
- 中华文化精粹
- 短视频创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集团总部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