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煤业集团 * 煤矿 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 市 * 煤业集团公司 二 0 一五年十二月 煤业集团 * 煤矿 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编 写单 位: * 市* 煤业集团 项 目负责 人: 技 术负责 人: 总 工程 师: 提 交时 间:二一五年十二月 参加普查人员名单 项目 姓名 职称 专业 签名 项目负责人 成员 技术负责人 报告审核人 过程控制人 目录 1. 绪论 1 1.1 目的、任务及依据 1 1.1.1 目的 1 1.1.2 任务 1 1.1.3 组织情况 1 1.1.4 工作方法 1 1.1.5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2 1.2 编制依据 6 1.3 交通位置、矿区面积及自然地理
2、 7 1.3.1 交通位置 7 1.3.2 矿区面积 8 1.3.3 自然地理 8 1.4 煤矿概况 9 1.4.1 煤矿建设生产情况 9 1.4.2 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9 1.4.3 瓦斯、煤尘爆炸性和煤层自燃倾向性 10 1.4.4 开拓方式、巷道布置 10 1.4.5 通风系统 11 1.4.6 提升运输系统 12 1.4.7 供电系统 13 1.4.8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14 1.4.9 排水系统 16 1.4.10 消防供水系统与防尘系统 16 1.4.11 采煤方法 17 1.4.12 生产能力 17 2、地质概况 18 2.1 地质勘探工程 18 2.2 地层 18
3、2.2.1 区域地层 18 2.2.2 井田地层 20 2.3地质构造 21 2.3.1 区域构造 21 2.3.2 井田构造 22 2.4 煤层 24 2.4.1 煤层 24 2.4.2 煤质 24 2.4.3 煤层顶、底板特征 25 2.5 水文地质特征 25 2.5.1 自然地理 25 2.5.2 含水层 26 2.5.3 隔水层的分布与特征 27 2.5.4 断层导水性 27 2.5.5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27 2.5.6 矿井涌水量 29 2.5.7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29 3、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 31 3.1 矿井及周边采空区普查 31 3.1.1 本矿采空区情况 31 3.1.
4、2 周边矿井采空区情况 33 3.1.3 矿井及周边采空区普查结论 34 3.2 废弃老窑和不良钻孔普查 36 3.2.1 废弃老窑情况 36 3.2.2 井田钻孔情况 36 3.2.3 废弃老窑和不良钻孔普查小结 37 3.3 断层、裂隙和褶曲普查 38 3.3.1 断层情况 38 3.3.2 裂隙情况 41 3.3.3 褶曲情况 41 3.3.4 断层、裂隙和褶曲普查小结 42 3.4 煤矿含水体普查 42 3.4.1 灰岩 42 3.4.2 主要含水层情况调查 42 3.4.3 其他含水体情况调查 43 3.4.4 煤矿含水体普查小结 43 3.5 导水裂隙带普查 44 3.5.1 导水
5、裂隙带高度计算 44 3.5.2 导水裂隙带对开采影响 46 4、矿井防治水工作 47 4.1 矿井现有防排水设备设施 47 4.1.1 排水设备设施 47 4.1.2 、矿井排水能力 48 4.2 防治水工程 50 4.2.1 地表防治水 50 4.2.2 井下防治水 50 4.3 制定的防治水工作技术路线和采取的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53 4.3.1 防治水工作技术路线 53 4.3.2 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53 5、水害隐蔽致灾因素防范措施 53 5.1 矿井普查确定的隐蔽致灾因素 53 5.2 隐蔽致灾因素防范措施 54 5.2.1 采空区隐蔽致灾因素防范措施 54 5.2.2 断层、裂隙和
6、褶曲隐蔽致灾因素防范措施 60 5.2.3 封闭不良钻孔隐蔽致灾因素防范措施 62 5.2.4 地下含水体、地表水体隐蔽致灾因素防范措施 62 5.3 其它防治水措施 63 5.3.1 矿井开拓开采所采取的安全保证措施 63 5.3.2 禁采线、探水线和警戒线划分原则 63 5.3.3 留设防水安全煤柱 63 5.3.4 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 64 5.3.5 井下排水 69 5.3.6 地表水防治措施 69 5.3.7 采掘工程防治水 70 5.3.8 防治水配套措施 71 附图目录 顺序号 图号 图名 比例尺 1 1 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 2 2 井上下对照图 1:5000 3 3
7、煤矿充水性图 1:2000 4 4 井下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5 5 水文地质图 1:2000 6 6 水文地质柱状图 1:2000 7 7 水文地质剖面图 1:2000 附表目录 顺序号 相关附表 1 煤矿及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帐 2 废弃老窑、水源井、封闭不良钻孔台账 煤业集团, 煤业集团 * 煤矿属民营企业,隶属于 * 市* 该矿为生产矿井,生产规模为 6 万吨 / 年,目前证照齐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399 号)和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28 号), 进一步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8、、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 进一步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煤调 201564 号)、湖北省安 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的通知 (鄂安办 201496 号)以及湖北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立即开展煤矿防治水专 项检查的通知(鄂煤监察 201560 号)等文件精神要求,为进一步查明矿井 在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水害事故的隐蔽致灾因素, 有针对性地落实防治水 措施,有效防范水害事故,确保煤矿职工生命安全, * 市* 煤业集团组织 技术力量,对* 煤矿进行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 编制* 市* 煤业 集团 * 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 根据普查工作需
9、要,集团公司成立了由地质、测量、通风、采矿等专业技术 人员组成的 *市* 煤业集团 * 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小组, 制定了普 查计划,明确了相关普查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方法。相关普查人员于 2015 年 11 月2015 年 12 月多次抵达 * 煤矿,采取查阅企业相关资料、图件、调查 知情人和实地勘查相结合的方式,遵照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对矿井及周边 采空区、废弃老窑和不良钻孔、断层、裂隙和褶曲、含水体等实施普查,作出了 该矿井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结论, 根据结论制定了相应的治理工作计划和应采 取的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本次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 受到了*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
10、指导与 监督,特此感谢。 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小组 2015年12 月 1. 绪论 1.1 目的、任务及依据 1.1.1 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 201399 号)和煤矿防治水规定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28 号) 等规定,进一步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 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煤调201564 号)、湖 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 的通知(鄂安办 201496 号)以及湖北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立即开展煤矿防 治水专项检查的通知 (鄂煤监
11、察 201560号)等相关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查 明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可能诱发水害事故的隐蔽致灾因素, 有针对性地落实防治水 措施,有效防范水害事故,确保煤矿职工生命安全。 1.1.2 任务 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根据煤矿地质工作规定 、煤矿防治水规定 、煤 矿安全规程等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结合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对采空区、 老窑、封闭不良钻孔、地下含水体及导水裂隙带等隐蔽地质致灾因素进行普查, 并开展隐蔽致灾因素评价, 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为煤矿处理相关地质灾害 提供依据,指导矿井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预防煤矿事故。 1.1.3 组织情况 通过对煤矿可能存在的水害隐蔽致灾因素分析,针对普
12、查内容和要求, * 市* 煤业集团公司于 2015年11月 2日成立了由地质、测量、通风、采矿 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 * 市* 煤业集团 * 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小 组,由 * 担任该矿普查小组组长,小组成员由 * 、* 、* 、* 组成,同时 制定了普查计划,明确了相关普查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方法。 1.1.4 工作方法 本次水害普查工作在系统收集和整理 * 煤矿各阶段勘探资料、历年来采掘 工程揭露的地质 (包括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及其它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地质灾 害资料的前提下,采用查阅资料、人员询问、查阅图件、实地地质调查、计算分 析等方法, 结合矿井生产规划, 查明煤矿各种可能
13、导致水害致灾的隐蔽因素, 提 出有效预防煤矿水害事故发生的安全对策措施与建议。 1.1.5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2015年 11月2015年 12月进行了该煤矿相关资料的搜集,并根据收集 的资料对矿井及周边采空区、废弃老窑(井筒) 、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裂隙、 褶曲、导水裂隙带、 地下含水体等不良地质体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实测, 对周边 矿井开采情况等进行现场调查和勘测。通过对资料和实际普查情况进行总结分 析,编制提交 * 市* 煤业集团 * 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 现场查阅资料 现场调查 关闭的老窑 排水设备 钻孔调查 采空区调查 本次工作对已确定存在的水患和可能存在水患提出了具有针对
14、性的防治措 施;对一些冒落塌陷区造成人员无法进入的老巷, 根据现有资料无法确定其积水 情况的,按照“有疑从有”的原则视其为有水,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 实施水患防治工作。共完成以下实物工作量: 表 111 * 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地质普查完成实物工作量表 序号 调查工作内容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岩巷(井筒、石门) m 890 查现场、查地质素描图 2 煤巷 m 4800 查现场、查地质素描图 3 废弃井筒 处 2 查现场 4 废弃老窑 处 1 查现场 5 地表水系等 处 2 查现场 6 断层 条 10 查地质素描图、地质报 报告及现场 7 采空区 处 10 查井下 8 钻孔封孔质量调查 个
15、数 8 查地质 报告及现场 9 矿井涌水量观测 次 10 井下涌水量观测点 1.2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 201399 号; 2、煤矿地质工作规定 ,安监总煤调 2013135 号;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 的通知(安监总煤调 201564 号) 4、湖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 治理工作的通知(鄂安办 201496 号) 5、湖北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立即开展煤矿防治水专项检查的通知 (鄂煤 监察 201560号) 6、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28 号
16、; 7、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37 号令; 8、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 , (MT/T1091 2008) ; 9、地质勘探安全规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 AQ2004-2005。 10、矿方提供的各类地质报告和资料。 1.3 交通位置、矿区面积及自然地理 1.3.1 交通位置 *市* 煤矿位于*市城区东北方向,直线距离约 35km。属*市* 镇所辖,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 310040 310316,东经 1115640111 5845。矿井距离 * 煤矸石发电厂约 1km,矿区与 * 市、荆门市均有公路相 通,并有客车来往,与两地距离分别为 3
17、5km、30km,向南西约 20km可抵焦枝铁 路* 火车站或* 公路,通往* 、* 、襄樊、武汉等全国各地, * 水库也有班船 往返于*市* 、* ,*市*镇等地,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见图 1-1-1 )。 图 1-1-1 * 煤矿交通位置示意图 1.3.2 矿区面积 根据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2014年 10月9日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矿井开采标高 +20 240m,矿区面积 2.7372km2(见表 1-1-1 )。 表 1-1-1 * 煤矿矿界拐点坐标 点号 北京 54 坐标系 西安 80 坐标系 X Y X Y 1 2 3 4 5 6 7 8 9 1.3.3 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区内
18、地形北西高南东低,井田内最高点位于方家店南,海拔标高 134.6 米, 最低点位于楼子河,海拔标高 69.1 米,最大比高 65.5 米,属丘陵区。 2、地表水系 区内水系有楼子河和 * 水库西干渠。 楼子河在井田东南角边界外缘通过, 为 区内主要地表水排泄道, 天旱时河内无水,下雨时地表水汇集于楼子河向南排泄, 最终注入 * 。西干渠是当地农业生产引水的骨干渠道。 区内堰塘星罗棋布, 一般 容量不大。矿区地表水体不发育,对矿井充水性影响不大。 3、气象条件 本区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带,气候变化较大,年最高气温40, 最低气温 -12.3 ;最大年降雨量 1220.6 毫米,多集中在
19、5、6、7 三个月;最大 蒸发量 1708.9 毫米,潮湿系数 0.31 0.99 ,属于山地温带湿润亚区,区内植被 较好。 4 、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1:400 万)( GB18306-2001),该矿区属地 震基本烈度度区(M=4.5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 特征周期为 0.35S , 属强度小的弱震区,地壳相对稳定。 5 、经济状况 区内农业为主导产业,以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为主。区内工业以煤炭 开采为主,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 1.4 煤矿概况 1.4.1 煤矿建设生产情况 * 煤矿地处湖北省 *煤田*东井田,主要开采* 系下统*组第二段(J1xn2
20、) 21煤层, 煤炭主要作为民用及动力用煤。 该矿始建于 2003年 5 月,最初生产能力为 30kt/a ,2006年开始实施 “三改 六”改(扩)建工程, 2008 年 3 月,经湖北省安监局、湖北省经委组织验收合 格投产,现实际生产能力为 60kt/a 。 该矿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中央并列抽出式机械通风, 走向壁式采煤法, 煤电 钻打眼,爆破落煤,人工攉煤,工作面刮板机运输,单体液压支柱配铰接顶梁支 护,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该矿为生产矿井,目前矿区仅设置 1个采矿权人,即 *市* 煤矿有限公司 * 煤矿。 1.4.2 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根据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编制的 * 市* 煤矿有限公
21、司 * 煤矿 2014 年度 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及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的审查意见, 查明矿井保有煤炭地 质资源储量为 911kt (截止 2014年底),其中 122b类508 kt ,333类403 kt 。 将 122b 级储量和 80%的 333级储量计入矿井工业资源 / 储量,则全矿井保有工业 资源/ 储量为: 工业资源 / 储量 =(122b)+(333)K 式中: K可信度系数,取 0.8 。 则全矿井保有工业资源 /储量为 830.4kt 该矿自 2013年以来,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年产量为 34 万吨。、矿井回采 率为 80%,采区回采率为 85%,工作面回采率为 97%。 1.
22、4.3 瓦斯、煤尘爆炸性和煤层自燃倾向性 根据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5年 2月6日下发的省经信委关于 2014 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通知 (鄂经信函 201448 号),该矿 2014 年度 为瓦斯矿井。 根据提供资料, 该矿按有关规定, 每年均按规定委托具备资质的中介技术服 务机构进行年度瓦斯等级鉴定工作,经湖北省煤矿瓦斯等级鉴定中心审查确认, 均为瓦斯(低瓦斯)矿井。自建矿以来,该矿未曾发生瓦斯大规模涌出等事故。 根据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2013年10月 18日日出具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检 验报告,该矿开采的 * 系下统* 组第二段(J1xn2)21煤层,无煤尘爆炸性危险。
23、 自建矿以来,该矿未曾发生煤尘爆炸事故。 根据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2013年 10月18日出具的煤自燃倾向性鉴 定报告,该矿开采的 *系下统*组第二段( J1xn2) 21煤层,煤层自燃倾向性 等级为类,属不易自燃煤层。自建矿以来,该矿未曾发生煤层自燃发火事故。 1.4.4 开拓方式、巷道布置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一对井筒:主斜井、回风斜井,井口均位于井田西部, 详见表 1-4-1 井筒特征表。 表 1-4-1 井筒特征表 井筒名称 主斜井 风井 井口座标 方位角 井筒坡度 井筒长 井筒净断面 支护形式 10 井筒名称 主斜井 风井 井筒装备 主斜井在 1m水平落平。布置井底车场、井下中
24、央变电所、主排水泵房、主 水仓。在主斜井北约 50m处布置风井,在 +3m水平落平。矿井开采煤层为 21煤 层,井田在中部被一南北走向的断层( F1)分为东、西两部分,设计以 F1 断层为 界划分为东西两块,布置采区(西)、采区(东)两个采区。 采区在井底车场以西煤层中向南沿倾向部布置采区轨道下山至 155m水 平落平,布置采区变电所、井底车场、水泵房,同时在155m水平布置采区 二级轨道下山,在 226m水平落平,布置水仓、泵房;在风井落底处,在煤层 中向南沿倾向部布置采区总回风下山至 155m水平落平,在二级轨道下山东、 西两侧分别布置东、西二级回风下山,到 226m水平。 主斜井落平后,
25、向东布置绕道,再沿煤层走向向东布置东集中运输平巷至 F1断层,在 F1 断层向东布置东集中轨道下山,在 -85 水平落平,布置采区变电 所、采区泵房及水仓、采区回风平巷、采区轨道下山、采区回风下山。 风井落平后,沿煤层走向向东布置东集中回风平巷至 F1 断层,在 F1断层向东布 置东集中回风下山,在 -82 水平落平,与采区回风平巷、回风下山相通。这些 巷道主要担任采区提升、排水、运输、供电、通风、避灾安全出口等任务。 矿井目前在采区二级轨道下山 198m标高布置有 12104 采煤工作面一个, 在 210m标高布置有 12105平巷掘进工作面一个。受煤炭市场形势影响,采 区从 2013年至今
26、,生产、建设全面停止,未进行采掘生产施工,仅保持正常通风, 进行日常排水、维护工作。 1.4.5 通风系统 1、矿井通风方式 该矿目前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东、西两翼分区通风,主斜井进风,回 风斜井回风,主通风机工作方式为抽出式,矿井反风通过主通风机反转完成。 2、矿井通风路线 采区 12104采煤工作面(198m):新鲜风流经主斜井进入井底车场采区 轨道下山采区二级轨道下山12104运输平巷工作面;污风12103平巷东二 级回风下山采区总回风下山风井地面。 11 采区 12105掘进工作面(-210m):新鲜风流经主斜井进入井底车场采区 轨道下山采区二级轨道下山12105运输平巷工作面;污
27、风12105平巷东二 级回风下山采区总回风下山风井地面。 采区-85m 轨道下山掘进工作面: 新鲜风流经主斜井进入采区集中运输 平巷采区集中运输下山 -85m平巷工作面;污风 80m回风平巷回风 上山采区集中回风下山采区集中回风平巷风井地面。 3、主通风机房及其设备、设施 该矿在回风斜井井口设有主通风机房,分设有机房及值班室。 机房内设置有直通矿区电话; 有岗位责任制、 操作规程及运行记录; 安排有 专人 24 小时值班。 回风斜井设有防爆门及行人出口, 专用引风道口装设有 FBCDZ-6-13-30kW 2 型矿用防爆对旋轴流式主通风机 2 台,1 台工作 ,1 台备用。 该型号风机风压范围
28、 4631750Pa,风量范围是 15.2 33.7m3/s 。 4、局部通风 矿井掘进工作面使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安装 FBDY11kW型矿用隔爆 型压入式对旋轴流局部通风机 2 台,风筒采用 DN400m、mDN500mm矿用阻燃风筒。 5、硐室通风 井下绞车房、水泵房、变电所、避难所等均为独立通风。 1.4.6 提升运输系统 1、运输、提升方式 该矿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东、西两翼开采。主斜井、采区轨道下山均采用单 钩串车混合提升方式,主运输平巷、区段平巷都采用矿用防爆蓄电瓶机车运输。 2、运输、提升设备 该矿主斜井提升为井上提升,提升机选型 JTP16001500 型。 矿井采区轨道
29、下山提升设备提升机型号: JTPB16001500 型;二级轨道 下山提升绞车型号: JBT12001000 型。 矿井采区集中运输下山提升绞车型号: JBT1000800 型;原 -85m轨道下 山提升绞车型号为 JBT800600 型。 现采区煤炭经二级轨道下山、 轨道下山提升运输至井底车场, 然后挂钩串 12 车由主提升机提升运输出井口到煤场。 现采区煤炭经东集中下山提升至东集中运输平巷, 采用矿用防爆蓄电瓶机 车运输至井底车场,然后挂钩串车由主提升机提升运输出井口到煤场。 采区区段平巷 CCG3.0/600 机车运输;采煤工作面采用 SGW-17可弯曲刮板输 送机运煤。 提升、运输采用
30、 KFU-0.75 型侧翻式矿车;运送材料采用 1t 材料车。 3、提升信号及保护 该矿主斜井、采区轨道下山及主要运输大巷运输机车声光信号设备及其安全 保护装置齐全, 提升运输系统设有从井底 (区段) 车场信号工发给井口信号工和 从井口信号工发给绞车司机的信号装置,声光信号齐备。 4、提升用钢丝绳 该矿主斜井、采区轨道下山绞车分别使用 6 19-24.5 型钢丝绳。根据提供 的资料,钢丝绳日常检查由专职人员进行。 5、运输提升管理 该矿主斜井、采区轨道下山设有井口、 井底车场阻车器, 斜井变坡点下方设 有挡车栏,斜井内设有防跑车装置。 主斜井、采区下山井口、井底(区段)车场设置有斜井安全管理警
31、示标牌, 斜井运送人员上、下地点设置有信号牌。 该矿制定有斜井提升管理、 平巷机车及人力推车运输管理等项制度; 现场检 查,斜井提升绞车工、 机车操作工等均经过特种作业人员专业培训、 并经考试合 格持证上岗;交接班、运行维护、检修、钢丝绳检查、绞车及机车检查试验等记 录齐全。 1.4.7 供电系统 1、供电电源 该矿采用 10kV双回路高压电源供电, 主电源引自邵家畈变电站 10kV高压输 电线路;备用电源为 * 市* 矸石发电厂 10kV 高压输电线路。 2、地面变电所 该矿在主斜井井口附近地面工业广场设有地面变电所。 装设有 S 系列节能变 压器 2 台,型号为 S7-500/10 型变压
32、器,以低压 380V电压向工业广场供电。 13 3、下井电缆 井下供电采用 10kv 双回路高压下井,从地面变电所不同母线段布置 2 趟 MYJV22- 3 25 型高压橡套阻燃电力电缆至井下中央变电所。 4、井下供电 井下中央变电所选用 KBSG-315/10矿用变压器、配 BGP-43-10 型高压真空馈 电开关。 利用低压馈电开关和矿用橡套阻燃电缆,以低压 660V/127V 向主排水 泵、绞车及其他用电负荷供电。 从井下中央变电所布置 2趟 MYJV22- 325型高压橡套阻燃电力电缆至采区变 电所, -85m、-155m采区变电所选用 KBSG-315/10矿用变压器、配 BGP-4
33、3-10型 高压真空馈电开关。 利用低压馈电开关和矿用橡套阻燃电缆, 以低压 660V/127V 向工作面、水泵、绞车及井下其它用电设备提供电源。 5、电气设备及管理 该矿为瓦斯矿井, 根据现场评价检查情况, 目前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均为矿用 防爆型或者矿用本安型电气设备; 井下机电硐室内均采用矿用防爆型开关作为配 电开关。 该矿建立有电气设备入井管理及维修保养制度, 3 名专职电钳工经培训取得 特种作业资格。根据提供的资料,该矿目前所使用的井下电气设备有 “产品合 格证”、“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及其安全性能合格证, 能满足其安全使用要求。 6、电气保护 该矿高、低压配电设备具有过流、 失压保
34、护功能; 井下低压控制设备具有短 路、过负荷、单相断线、漏电闭锁保护装置及远程控制装置;井下低压馈电线路 上装设有检漏保护装置。 1.4.8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2013 年 1月,该矿根据湖北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管理办法 和湖北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验收标准及评分办法 (湖北省安全 生产监督管理局 湖北煤监局 鄂煤监察 2012168 号)的有关规定,委托武汉 矿业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 * 市 * 煤矿有限公司 * 煤矿井下安全避 险“六大系统”专项设计 ,该设计经 *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审查, 并于 2013年 7 月 4日通过了现场验收。现将本次
35、评价时该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 14 统”现状介绍如下: 1、监测监控系统 该矿装设有山东淄博瑞安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KJ78N型矿井安全 监测监控系统一套,以实现对该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 态监控,为矿井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该矿在矿办公区设有安全监控中心, 有 2 名专职监测监控员经专业培训, 取 得特种作业资格,负责全矿监测监控系统以及局部区域视频监控系统的运行管 理。 2、人员定位系统 该矿装设有 KJ222(A) 型矿井人员定位系统一套,以实现该矿能够实时掌握 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 同时充分发挥人员定位系统在定 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的作
36、用。 3、紧急避险系统 该矿目前在井下采区轨道下山与西 -146m运输平巷交汇处布置采区避 难所,主要服务于采区采掘工作面作业人员紧急避险, 并按规定配齐硐室内的 设施设备;同时考虑在采区新 -85m 轨道下山完成掘进和采区布置后,在相应 位置布置采区避难所,为采区采掘工作面的作业人员紧急避险服务。 4、压风自救系统 该矿目前压气及其输送系统较为完善, 在地面主斜井工业广场内设置有空压 机站,装设有 LGS-22/8G(132kW)、LU65-7型空压机各 1 台;主管道 D100型无缝 钢管,支管道 D50 型无缝钢管,沿主斜井、采区轨道下山敷设。 5、供水施救系统 该矿目前防尘供水及消防供
37、水系统较为完善,回风斜井井口上方设有250m3 防尘、消防用综合水池一座,水源取自山泉,并与矿区地表饮用水管道联通。 防尘、消防供水管道沿主斜井、主要运输大巷、采区轨道下山、区段平巷及 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采区配电点等沿线敷设,各供水点安装有阀门和喷雾、 洒水装置。主排水管道 D100型,分管道 D50、D25型。 6、通信联络系统 该矿在地面安全监控中心装设有 HJD-80型 32 门程控自动交换通信系统 1 15 套,实现井上、下及矿内、外通信联系。该系统为有线调度电话系统,能实现矿 内外、井上下自动交换。 矿调度室、主斜井、主通风机房、空压机站装设有程控电话,井下采掘作业 面、采区轨道
38、下山绞车房、水泵房、避难所以及各车场等均装设有KTH108型矿 用本安电话。 1.4.9 排水系统 矿井目前采用三级排水。 1、一级主排水系统 设在主斜井井底车场 -1m 水平,使用 D80-305型水泵三台(一台工作、一 台备用、一台检修)。主水仓容量 200m3,副水仓容量 200m3。排水高度为 115m,排 水管选择外径 80mm,壁厚 4mm的无缝钢管作为吸、排水管。 2、二级排水系统 采区二级排水 设在-155m水平,使用 D80-307型水泵三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 排水管选择外径 80mm,壁厚 4mm的无缝钢管作为吸排水管。 采区二级排水 设在-85m水平,使用
39、 D80-305防爆型水泵三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 修)。排水管选择外径 80mm,壁厚 4mm的无缝钢管作为吸排水管。 3、三级排水系统 采区-226m水平三级排水,选用D80-303型水泵三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一台检修)。排水管选择外径 80mm,壁厚 4mm的无缝钢管作为吸排水管。 采区-152m水平三级排水,选用D80-303型水泵三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一台检修)。排水管选择外径 80mm,壁厚 4mm的无缝钢管作为吸排水管。 1.4.10 消防供水系统与防尘系统 该矿消防供水系统与防尘系统共用。回风斜井井口上方设有250m3 防尘、消 防用综合水池一座,水源取自山
40、泉,并与矿区地表饮用水管道联通。 防尘、消防供水管道沿主斜井、东西主要运输大巷、采区轨道下山、区段平 巷及采掘工作面、 机电硐室、 采区配电点等沿线敷设, 各供水点安装有阀门和喷 16 雾、洒水装置。主排水管道 D50 型,分管道 D50、 D25型。地面消防供水管网与 地面防尘、生活用供水系统共用。 该矿地面主提升绞车房、 主通风机房、 地面变电所、 空压机站以及井下机电 设备硐室、水泵房、绞车房、避难所、采区配电点等配备有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 器。 该矿主斜井、回风斜井、以井口为中心的联合建筑物,均为不燃材料建造, 井筒、采区轨道下山、车场以及主要运输巷,均采用裸巷、锚网、砌碹或金属支 护,
41、机电硐室采用砌碹支护。 1.4.11 采煤方法 该矿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方式。 采煤工作面采用打眼放炮落煤, 人工攉煤, 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煤。 采煤工 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和金属铰接顶梁支护。 1.4.12 生产能力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6 万吨/年。自 2013年以来,受市场行情的影响, 煤矿 年产量一般为 3 4 万吨。 17 2、地质概况 2.1 地质勘探工程 矿区地质工作开展的时间较早。在 70 年代湖北省第九地质大队在 * 煤田进 行过 1/10 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1982年 7 月湖北省地质矿产局编制了包括本 区在内的 1/50 万的湖北省区域地质图
42、,并提交了湖北省区域地质志 。1990 年,湖北省煤田地质一二五队在 * 市进行了全市煤炭资源调查工作, 并提交了湖 北省* 市煤炭资源调查报告 。 井田外围的 * 勘探区地质工作比较系统:原湖北省地质局江汉地质队于 1960年 7月至 1961年 8月进行过勘探工作,施工钻孔 57个,钻探工程量 11363.33m;原湖北省 115队自 1973年 4月至 1974年 5月,进行了普查(最终) 勘探,施工钻孔 38 个,钻探工作量 8389.03m,获得煤炭储量 106.74 万吨;1982 年 9 月 1984年 10月,湖北省煤田地质一二五队对 * 勘探区进行了补充勘探工 作,施工钻孔
43、42 个,钻探工作量 13855.07m,提交了湖北省 * 县*煤田* 勘 探区补充普查地质报告(最终) 获煤炭储量 380.9 万吨。 1994 年 10 月湖北省煤田地质一二五队在井田内施工钻孔一个, 钻探工作量 170.26m,进一步对本区含煤地层进行了了解。 2000年 3月 2000年 11月,湖北煤田地质一二五队对 * 东井田再次进行煤 田地质勘探,完成 1:5000地形图修测 7km2,1:5000 地质填图 3.5km2,施工探 槽 4 条,施工钻孔 7 个,其有限进尺 1763.63m,实测地层剖面 1023.8m,调查生 产矿井 2 个,采取煤样 24个,采取岩矿样 4 个
44、,岩石物理学样 7 组,化石样 6 个,查明了该区域地层层序和含煤地层时代, 详细划分了含煤地层, 基本查明了 井田内的构造特征及构造发育程度,初步查明了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 结构和煤层的分布范围, 以及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 井田内煤炭资源的赋存情况、 储量,并提交了湖北省 * 煤田*东井田(煤)地质勘探报告 。湖北省国土资 源厅批复可采储量 180 万吨。 2.2 地层 2.2.1 区域地层 本区地层区划为扬子区黄陵八面山分区黄陵小区。 区域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 18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中统巴东组和上统九里岗组、晓坪组; *系下统* 组、 中统自流井组、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白垩系
45、上统罗镜滩组、红花套组、跑 马岗组;上第三系掇刀石组;第四系。区域地层情况详见表 2-2-1 。 表 2-2-1 * 煤田区域地层简表 界 系 统 组或群 段 代号 厚度 (m) 新生界 第四系 Q 030 上第三系 掇刀石组 Nd 15 上 统 跑马岗组 K2p 500 白垩系 红花套组 K2h 1000 罗镜滩组 K2l 810 中 上沙溪庙组 J2s 1701000 下沙溪庙组 J2x 427 生 中统 第三段 J2zl 3 第二段 2 200350 * 系 自充井群 J2zl 2 界 第一段 J2zl 1 第三段 J1xn3 下统 * 组 第二段 J1xn2 176305 第一段 J1
46、xn1 观音含煤亚段 T3x4-2 0176 观音砂岩亚段 4-1 T3x 36170 方家棚含煤亚段 T3x3-2 45160 晓坪组 方家棚砂岩亚段 T3x3-1 151532 中 上 水井湾含煤亚段 2-2 T3x 9175 统 水井湾砂岩亚段 T3x2-1 102250 生 三迭系 周家山含煤亚段 T3x1-2 049 周家山砂岩亚段 T3x1-1 101235 界 九里岗组 上段 T3J2 136210 下段 T3J1 106200 中 巴东组 上段 T2b2 4768 统 下段 T2b1 不详 下统 嘉陵江组 T1J 不详 19 2.2.2 井田地层 井田内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 *
47、 系下统 * 组第一段( J1xn1)、 * 组第二段 ( J1xn2)、* 组第三段( J1xn3); * 系中统自流井群第一段( J2zl 1)、自流井群第 二段( J2zl 2)、自流井群第三段( J2zl 3);* 系中统下沙溪庙组( J2x)及第四系 (Q),其中* 系中统下沙溪庙组( J2x)位于井田东部外围和井田地层为断层接 触关系。现分述如下: ( 一 )* 系下统 1、* 组第一段( J1xn1) 井田内地表没有出露, 主要由灰浅灰色细中粒砂岩, 夹薄层粉砂岩及泥 质粉砂岩组成。中、细、粉砂岩中有较多的透镜状亮煤包体及煤线。井田内钻探 仅揭露 28.97m。 据邻区* 勘探区
48、资料: 上部以中厚层状中粒砂岩为主, 间夹细砂岩 (有时 变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 ,含较多的亮煤包体, 厚 3.00 34.70m,平均 15.97m。 中部以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间夹薄层泥岩,偶夹透镜状极薄煤层1 2 层,厚 5.86 43.35m,平均 21.74m。下部为灰浅灰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区域上定为 K2 标志层),以中粒为主(底部有时为粗粒) ,含较多的亮煤包体, 厚 8.50 32.88m,平均 22.89m。全段厚度为 44.76 88.70m,平均为 60.60m。 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2、* 组第二段( J1xn2) 为井田内主要含煤段。 以深灰色黑灰
49、色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 夹细中粒砂岩, 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及碎片。上部偶见动物化石,中下 部见一层较稳定的动物化石。 本段含 5 个煤层组,由下而上分别为 1、2、 3、 4、 5煤组,其中 2、 3煤组层位较稳定,又以 21煤层赋存最好,具 有工业价值,是本矿开采煤层。本段厚 106.21 114.14m,平均 110.26m。 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3、* 组第三段( J1xn3) 上部以灰深灰色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 间夹薄层细砂岩, 含较多的砂质、 泥质和菱铁质结核; 中部以浅灰灰色泥质粉砂岩为主, 局部夹 20 粉细粒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下部以细中粒
50、砂岩为主, 局部变为粉砂岩; 近底 部含较多的泥质包体及亮煤包体。本段含少量植物化石及碎片。全段厚46.71 67.81m,一般 56.28m。 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 二 )* 系中统( J2) 1、自流井群第一段( J2zl 1) 上部以灰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细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具少量紫红色斑块,含有少量钙质结核;下部以浅灰、浅灰绿色粉砂岩为主,夹 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 底部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细粒砂岩或粉砂岩, 具虫 孔构造。本段厚 45.05 65.55m,一般 55.00m。 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2、自流井群第二段( J2zl 2) 以紫红色、 灰绿色泥质
51、粉砂岩为主, 夹灰绿色灰色细砂岩及粉砂岩, 含较 多的钙质结核及菱铁质结构, 分布不均匀, 且结核颗粒粒径变化较大。 在井田北 部外围该段中下部发现有两层双壳类化石。本段厚 78.00 102.99m,平均厚 90.00m。 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3、自流井群第三段( J2zl 3) 上部以浅灰灰色、紫红色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为主, 夹薄层粉砂岩及细砂岩; 下部以浅灰色细粒砂岩为主, 夹少量紫红色、 灰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含 有钙质结核。出露厚度大于 50m。 4、下沙溪庙组( J2x) 为井田外围出露地层,分布于井田东部边界( F2)以东,为紫红色、灰绿色 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黄色
52、细至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厚度不详。 2.3 地质构造 2.3.1 区域构造 区域主体构造格局为 * 向斜,该向斜在大地构造部位上, 位于淮阳山字型西 翼反射弧的砥柱 黄陵背斜的东侧。 是一轴向呈北西向延伸的向斜构造。 向斜向 21 北西收敛, 向南东逐渐开阔, 倾伏于江汉平原新生代沉积层之下。 向斜两翼地层 产状平缓,除东部边缘局部倾角达 2545外,一般在 10左右。向斜内断裂构 造极其发育,主要可分为近南北与北东向两组,在 * 煤田向斜呈北西向的部位, 其北东向断裂发育,在向斜呈近似南北向(北北西向)的部位,其南北向断裂构 造发育。井田位于 * 向斜东翼南段,其近似南北向构造为主体构造形迹。
53、 2.3.2 井田构造 井田位于 * 向斜东翼南端,主要为一单斜构造形态,地层倾向 210235, 倾角 823,一般 1014。通过地质填图工作,区内发育次级褶皱 1 个,大 小断层 6 条,现将各构造特征分述如下: 1、褶皱 井田内仅发育次级背斜 1个(周家湾背斜) 位于东北部周家湾一带, 区内延 展长度 1.3km,其轴部被 F6 断层切割,破坏了背斜的连续。背斜北东翼地层产 状为倾向 70100,倾角 1634,南西翼地层产状倾向 200230,倾角 12 16,为一北东翼陡,南西翼缓的不对称背斜。 2、断层 (1)F 1断层:为原 * 勘探区东部边界断层向南延伸至井田内,走向近南北,
54、 倾向东,倾角 86,区内延伸长度 2.1km。在井田南部由探槽 Tc2 控制,断层破碎 带宽度 1.5m,断层实测产状倾向 85,倾角 86,角砾发育,为紫红色、黄灰 色粉砂质泥岩角砾组成。断层东盘为自流井群第三段灰黄色中厚层状粗粒砂岩, 西盘为自流井群第二段紫红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在井田中部: 断层东盘出露地层 为自流井群第一段灰绿色薄层泥质粉砂岩,西盘 ZK2开孔层位为 * 组第三段细 中粒石英砂岩;在井田北部:东盘为自流井群第一段浅黄绿色厚层状粉砂质泥岩, 西盘为* 组第三段浅灰色中厚层状中粒砂岩。 经分析,该断层为一东盘下降西盘上升的正断层,地层断距 30120m(由 北向南断距逐渐
55、变小) 。 (2)F 2断层:位于井田东部, 是井田的东部自然边界, 井田内延伸长度 1.7km, 断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 70左右。井田北部通过 Tc3 揭露,断层破碎带 宽 2m 左右,破碎带为断层角砾岩,粉砂质泥岩块和粗砂岩透镜体杂乱无章,断 层面产状倾向 50,倾角 75,其北东盘为下沙溪庙组之灰黄色粗粒长石石英砂 22 岩,南西盘为自流井群第二段之灰绿色细砂岩; 在井田中部通过地质点观测, 其 东盘为下沙溪庙组之灰灰黄色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西盘为自流井群第二段灰绿 色、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在井田南部通过探槽 Tc4 揭露,断层破碎带宽 30m左右, 裂隙,擦痕发育,含不规则细砂
56、岩岩块,破碎带杂乱无章,断层面产状为90 62,东盘为下沙溪庙组灰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西盘为自流井群第三段 之灰绿色细砂岩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综合分析该断层为一东盘下降西盘上升的正断层,地层断距 500m。 (3) F 3断层:位于井田中偏北部,走向呈近东西向展布,井田内延伸长度 1.8km,西部相交于 F4断层,在中部及东部被 F1、F6 断层切割,相交于 F2 断层。 * 市* 煤矿风井在 220m遇到 F3,断层带宽 1m左右,断层产状倾向 335,倾角 70,在 315 地质点处观测,其南盘为 * 组第三段灰绿色厚层状中粒砂岩,北 盘为自流井群第一段之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57、探槽 Tc1 揭露,断层南盘为 * 组第三段之灰灰黄色厚层状细砂岩, 地层产状倾向 185,倾角 5,北盘为 自流井群第一段之灰绿色粉砂岩, 地层产状倾向 175,倾角 5,断层破碎带宽 2m,主要为角砾岩,断层面清晰,产状倾向 358,倾角 72。 经综合分析,该断层为一北盘下降南盘上升的正断层,在 F1 断层以西其地 层断距 6070m,F1 断层以东断距变小为 25m,至 F6 以东断距约 10m。 (4) F 4断层:位于井田西部, 是井田西部自然边界,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 2.2km, 断层走向北东 45左右,北端相交于 F5 断层。在育溪镇煤矿新井遇到该断层,断 层产状倾向 110,
58、倾角 65,在* 煤矿风井 235m处遇该断层,该断层为东南盘 下降,西北盘上升的正断层,地层断距 20m。 (5) F 5断层:位于井田北部马家店一带,是井田的北部边界,由 * 勘探区延 展至井田,走向近东西向,区内延伸长度 0.75km,通过地质点观测,其北盘为 自流井群第二段紫红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南盘为* 组第三段浅灰色中厚层状中粒 砂岩,断层产状倾向 020,倾角 60 75,为一北盘下降南盘上升之正断层, 地层断距 7080m。 (6) F 6断层:位于井田东北角,形成于周家湾背斜轴部,破坏了背斜地层的 连续性,断层北东盘出露地层为自流井群第二段下部的灰绿色粉砂岩夹紫红色粉 砂质泥
59、岩,断层南西盘出露地层为自流井群第一段灰绿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 23 岩,断层沿周家湾背斜轴方向延展,相交于 F2 断层,为一北东盘下降南西盘上 升的正断层,地层断距 2040m。 综上所述,对矿山开采影响较大的为 F1 断层,设计中将以 F1断层为界,分 东西两块分别布置开采, 按规程要求留足断层煤柱后, 可以避开断层对开采的影 响。 2.4 煤层 2.4.1 煤层 开采煤层为 *系下统*组第二段 21煤层。从施工的 7个钻孔情况分析,见 煤率为 100%,除 ZK6 不可采外,其余钻孔均达到可采厚度以上,从钻孔可采点统 计,可采含煤率为 86%;从生产矿井调查结果分析:实测煤巷 272.3m
60、,可采段长 度 227.5m,不可采段长度 34.8m,可采含煤率 83.5%。煤层形态呈层状或似层状, 煤层结构简单。煤的肉眼结构特征,一般有 23 个分层,夹 12层夹矸,上部 以粉状、粒状结构煤为主,中部以发热量较低,灰份较高的条带状结构煤为主, 下部以煤质较好, 层位稳定的块状煤为主。 煤层综合统计厚度一般 0.16 1.40m, 平均 0.67m,倾角 10。煤层发育较好,层位相对稳定,属不稳定较稳定型煤 层, 属中硫富灰二号无烟煤。 2.4.2 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 黑灰色,亮玻璃光泽,局部为金刚光泽,断口为似贝壳状和参差状。具条带 状、粒状和块状结构,内生裂隙发育。煤层上部以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7《兼爱》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 Reading for writing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2025年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 2025年中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我国的地理差异(第1期)原卷版
- 2025年药师肺炎考试题库及答案
- 小学二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4套+答案
- 2025年全国工业锅炉G1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奥数启蒙题目及答案
- 常德助理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煤炭和石油购销示范合同
- GB/T 33982-2017分布式电源并网继电保护技术规范
- 注册会计师CPA《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件
- 【2020】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词汇 词性转换
- 小学生天然气安全知识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复习课件
- 6、crm管理制度客户冲突管理
- GJB标准化大纲
-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二级管配筋设计图册
- 同济大学复变函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件
- 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的小波分析_姜晓艳_图文
- 初识Ps基础上手指南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