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方法_第1页
名人读书方法_第2页
名人读书方法_第3页
名人读书方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人读书方法 1、现代名人谈读书方法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 ,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 样读。以下选择现代名人读书方法 6 例,介绍如下: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 “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 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 “不求甚解 ”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着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0印象甚 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

2、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 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0” 华罗庚的 “厚薄 ”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 “由薄到厚 ”0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 源、彻底清楚0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 “较厚”了,这是 “由 薄到厚 ”0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 整体,做到融会贯通0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 “由厚到 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0 杨振宁的 “渗透 ”

3、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0当我们专心 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 一番意境0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0对于那些相关专 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 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 率。 白寿彝的“研读”法: 着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 “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 般的阅览或诵习。 ” 冯亦代说:

4、“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 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 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 角色左右”。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 “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 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 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 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 2、名人读书法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 王充的

5、“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 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 ” 陶铸的“细嚼慢咽法”:“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 谢觉哉的“挤钻法”:“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 ” 邓拓的“积累法”:“古今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 巴金的“苦学法”:“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 赵树理的 “淘金法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 华罗庚的 “厚薄法 ”:“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

6、高的标志。 ” 冰心的“创新法 ”:“读书恨与古人同。 ” 李准的“先浓后淡法 ”:“先浓后淡更有味。 ” 李政道的 “杂七杂八法 ”:“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多看 一些头脑就比较活跃。 ” 陈善的“出入法 ”:“既能够钻进去,又能跳出来。 ” 鲁迅读书,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聚集。他对中外典籍的精神、心境、情趣之领略 重于资料的积累。观其钞古碑,可知心情之郁积;观其日记购书单,于美术史之覃思精研,开掘之 深,涉足之广,即令专业美术史家,也当咋舌敛手。他的知识藤蔓构架迁延广大,思想之停蓄因此 稳当厚重。那的确是一种弥漫,不是扬琴的颗粒状,不是提琴的收

7、束,而是像手风琴一样的弥漫。 钱钟书读书,精锐挺进,浩瀚渊深。量大如重峦叠嶂,山高水长。其气势如鹰击长空,纵横裕 如,略无阻碍;其全面性如综合部队,兵种齐全,方法现代,周密而充满活力。他是错位文化的整 形大师,是五千年文明史的刑侦大师。先生旧学邃密,新知深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然而,即 令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样的藏书量,也 “居然有那么多钱教授不要看的书 ”(董桥语),可知读书选择 的必要和重要。 董桥读书法,则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穿插自如,干练迅捷,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及斩获。读书在 彼,如攻城略地,速战速决,而建设(抽绎、概括)还要超过攻略。推敲其读书法,但见选择高 明,如闻金石声,显系注重知

8、识之再生能力;绿意盎然,大有四季常开,花香不败的意蕴。是一种 “荡漾着优越感 ”的读书法。 李敖读书姿态罕见之开放,如一硕大公园,推倒围墙,吸纳周遭风光,而自有一中心。其于知识信 息、资料之吸收,则不论王子与贫儿、芝兰与败草、琥珀珠钻与牛溲马勃,俱兼收并蓄,来者不 拒。他以写代读,读写一体,资料海堆山垒,然见解每为过剩信息所掩,识之者,初则惊奇,继之 也难免乏味。虽然,其食量亦如拉伯雷巨人传一流人物,仍称别开生面。 3、读书经验漫谈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才如林,学者如云。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学习经验。 一、一目十行。这话大家常用,出自粱书 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代刘克庄诗

9、云:五更 三点结漏,一目十行读书。 ”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来形容读书敏捷,夸张得可以接受。当 今科技飞跃发展,各种书籍浩如烟海,要浏览大量书报,确实需要点 “一目十行 ”的本领。 二、二分群书。清末名家梁启超很会读书。他把每天所要读的书分为二类,一类是一般的、粗读 一类是有价值的,细读;格言还要精读。这种主次分明的读书方法,使他获益不浅。 三、利用 “三余 ”。三国时代的有名教育家董遇,常教导他的学生要善于利用 “三余”时间来读书。他 说: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宋代文豪欧阳修对崇敬他的人深有感慨地说: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当然,

10、“三上 ”语有夸大,也不利于健康, 不足为训,仪以此说明抓紧一切时间是何等重要。 四、读书 “四到”。宋代朱熹提出读书要 “三到”近代胡适加了 “手到”,形成了读书要 “眼到、口 到、手到、心到 ”的好方法。边看、边诵、边写、边想,才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五、贵在“五用”。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先生把上面的 “四到”,再加上一个 “脑到”,归结为 “五用” 特别强调,不仅要用 “心”记,更要用 “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这种 “眼、 口、手、心、脑 ”五到的提法更全面,收益更为显着,成为读书要诀。 六、学避 “六蔽 ”。古人认为不好好学习,就会成为愚人、荡人、贼人、绞人、乱

11、人、狂人,总之 是不好的人。孔夫子曾经对弟子们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 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七、“七焚七录 ”。明代末年有个大学问家叫张溥,他的读书法奇特,读书时先抄一遍,再读一 遍,然后把书稿烧掉。再抄再读再焚再抄,反复七次,直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他苦读成名,给 自己书斋取名为 “七焚斋 ”,也叫 “七录斋”。 八、“八面受敌 ”。这是宋代全能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极优读书法。他每读一本书,有计划地分作 意义、故实、文物等几个方面,每次钻研一个方面,步步深入,效果显着。东坡说: “此虽迂钝, 而他

12、日学成,八方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 九、辨明九事。近人陈中凡钻研古籍,造诣极深。他总结为辨明九事: “一日别真伪 ; 二日识途径 ; 三日明诂训 ; 四日辨章句 ; 五日考故实 ; 六日通条理 ; 七日治经宜知家法 ; 八日治史应详察史实 ; 九日治 诸子应知流别。 ” 十、十目一行。一目十行的浏览可以博学长识,而十目一行的专注,使人精深。清代学者陆世仪 就是用了 “十目一行 ”读书法取得成功的。 百、百家百遍。韩愈之所以成为 “文起八代之衰 ”的文坛领袖,是从小就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 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鲁迅先生曾形象地比喻说 :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 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读百家之书,还要熟读百遍。朱熹说过: “书读 百遍,其义自见 ”。苏东坡也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如 ”。 千、日记千言。韩愈自幼苦读,日记千言。叶奕绳谈到他学习的方法说: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