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监理细则_第1页
沉降变形观测监理细则_第2页
沉降变形观测监理细则_第3页
沉降变形观测监理细则_第4页
沉降变形观测监理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珠三角城莞惠际轨道交通项目沉降变形观测监理细则 珠三角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三分站 二一一年三月七日珠三角城际轨道交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1 、工程概况珠三角城际轨道交工程莞惠项目部监理三分站本管段起点里程DK54+745,终点里程GDK103+522.185,线路全长48777.185m。位于东莞常平镇和惠州火车站之间,其主要工程桥梁、路基、涵洞、隧道、车站等。广东地处东江下游,总体地势呈北东高,西南低,沿线地貌为东江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剥蚀丘陵及东江冲积平原。地势多平坦开阔,三角洲平原河道纵横交错。沿线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Q4)、下第三系(E)

2、、侏罗系下统(J1)、前震旦系下统(PZ1)及加里东(rc)侵入岩地层。线路行进地段均为东江水系,沿线河网密布,沿线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和基岩中赋存有裂隙水。2、变形监测的原则和内容变形观测同样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变形”的测量原则。逐级布设变形监测网的基准控制桩、工作基点,再在基准点或者工作基点上观测桥梁承台或墩身等构筑物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审核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和作业指导书,监理审核签认。珠三角莞惠城际无咋轨道沉降变形观测的仪器必须是电子水准仪,水准尺必须是数码尺与电子水准仪配套,标称精度应符合珠三角城际轨道交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的要求,仪器必须在检定有效

3、期内。能满足现场沉降变形观测的进度要求,不满足要求重新购置,设备台帐报监理签认。沉降变形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沉降变形观测业务培训,考试合格,持有结业证书后方可上岗,护尺人员必须经过内部培训合格,方可上岗证。监理检查。变形监测网的布设要符合珠三角城际轨道交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的要求,监测网工作基点的埋设,联测,定期复测。应符合国家二等水准的规范要求和细则的规定。并建立工作基点使用台帐和维护工作,监理人员现场检查,旁站,复核签认。监测标的布设,必须符合珠三角城际轨道交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中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做好监测标的使用和维护台帐,监理现场检查,确认,施工单位上报大里程观

4、测断面属性信息表,监理签认。沉降变形观测必须做好“零周期”即首次观测,经严密平差后作为初始值,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和或闭合路线,形成线路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固定观测仪器、观测人员、固定观测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监理旁站,换手复测,并按10%平行抽检。在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应做好影响观测质量重点信息的记录,以利于对结构变形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分析其原因,或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水准基点,并提交自查报告。监理全过程参与,必要时进行特殊桥段的平行抽检观测。根据桥梁设计特点,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珠三角城际轨道交工程的变形观测的必须要按

5、照规范和细则的要求频次观测,观测断面必须要有连续性。数据处理,必须选用经国家行业专家鉴定合格的软件。数据应当天观测当天处理,以及转标的处理,并及时上报观测资料,监理复核、签认。三、主桥特殊部分采用三角高程法监测 每个帽梁沉降观测点与南岸水准基点QBM2、北岸水准基点QBM1构成附合水准线路,按照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施测。数据采集采用TCA2003 全站仪三角高程对向测量方法。通过对三角高程测量误差来源分析,其测量成果质量主要受竖直角测量精度的影响、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后残差的影响、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的轴系误差和目标瞄准误差的影响等。TCA2003全站仪测角标称精度为0.5,通过秒差公式 h

6、=L0.5/可以得出,引起的高差变化为4.8/。为了削弱其影响,测量时采用盘左、盘右观测,增加竖直角的测回数,消除竖轴指标差对竖直角测量的影响。TCA2003 全站仪具有液态双轴补偿器,其竖轴补偿器精度为0.1。观测前必须检查测试各项轴系误差,并根据实际作业需要进行改正设置,观测时启用TCA2003自动捕捉瞄准功能,减少人为的瞄准误差,提高测角精度。为了削弱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精确测定气压和温度,并采用对向观测法,而且要尽量在短的时间内完成,避免对向观测时,往测和返测气候条件的变化引起大气折光K发生明显变化。观测时选择阴天或上午10点之后,下午4点之前,大量实践表明,这段时间大气折光K

7、相对比较稳定。每次观测监理旁站,及时上报资料监理签认。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应满足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要求,工作基点应满足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要求,变形观测点应满足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要求。具体指标参数见表4: 表4 水平位移监测网精度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一等1.53000.71/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01/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二等3.03001.01/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

8、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四等12.04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在主桥控制网的基础上一次布置完成,并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施工控制网控制点位密度满足变形监测的需要,观测点埋设在帽梁的上下游侧,或者墩台的顶面。监理检查。采用高精度的全站仪极坐标观测方法观测,通过数据分析,在500m观测范围内,其精度满足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要求,也可以采用贯通测量的方法。贯通测量布设附合导线,起闭于主桥控制网CP控制点,按照CP测量技术标准进行测量。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CP导线采用的全站仪标称精度不低于2、2+2

9、ppm,测量采用徕卡TCA2003( 0.5、1+1ppm)全站仪满足规范要求。严密平差后,及时上报资料,监理签认。四、观测频率1、墩台观测频次见表5 表5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

10、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预应力混凝土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表6表6 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60天1次/1、3、5天后期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 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

11、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残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3涵洞观测频次见表7表7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

12、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4、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见表8表8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砟轨道铺设前3个月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 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5、路基沉降观测、过渡段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9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表9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10天3个月以后1次/2周6个月以后1次/月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5、数据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及时整理分析,绘制单墩、单跨的变形曲线,绘制多个墩台的变形曲线,以便了解掌握变形趋势。计算工后沉降是否满足无碴轨道的铺设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