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 料推荐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一、知识要点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 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
2、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 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 ,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三、修辞手法, 就是通过修饰、 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一般说
3、,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1最新 料推荐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2喻体、 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 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4、:甲(本体 )如(喻词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 (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 (喻词 :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 : 只出现喻体 ,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2最新 料推荐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注意:不要把有“像” “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在多数情况下, “像”“好像”“仿佛
5、”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附】通感所谓通感, 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 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作用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 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 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6、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此外有:“晨钟云外湿”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 ,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3最新 料推荐“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吕氏春秋本味 )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 或把人当成物来写, 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
7、人:把物当做人写, 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 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 (借物模拟人):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8、)4最新 料推荐【比喻与比拟的比较】比喻和比拟, 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 、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 ,甲乙两物有主有从 ;比拟重在 拟 ,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 ,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 ,浑然一体 .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 就是初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 .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一 )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
9、 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 ,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 于是本来较抽象、 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 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 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 1)取瓮
10、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 (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 “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 (4) 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二 )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 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
11、还是拟物, 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 )、喻词(成 )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 (故乡 )。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5最新 料推荐比 和比 然是两种党 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 但只要我 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 ,就会一目了然。3借代不直接 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
12、物来代替。借代种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 特征, 增 言的形象性, 使文笔 精 , 言富于 化和幽默感;引人 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 明、具体生 的效果。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 出,孤帆一片日 来。(望天 山)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 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一面 的回 身,一面絮絮的 ,慢慢向外走去(故 )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 一犁土的季 ,十家已有八 亮了囤底,揭不开 。( ) 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 用名称代替本
13、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 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 演 )【借 与借代的区 】借 和借代都是 去本体,只出 客体( 体或借体 )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 便6最新 料推荐的辨析方法。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 “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 “旌旗”和“军队” ,“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借代的本体
14、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 即“十万旌旗” 。“旌旗” 不能发出 “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 “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
15、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 ,喻体是“狗” ,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 “旌旗”是喻体, “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 ,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 “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 ,显然不成句子。 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
16、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 ?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 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 (喻体 )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 借代是以此代彼, 重在代,因此与客体 (借体 )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 (借喻 )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 (借代 )上面两组中 a1、 b1 都是借喻。 a1 中客体是“毒蛇猛兽” ,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 “血肉”都采用了
17、相应的比喻说法。 这句话可改为明喻 “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7最新 料推荐a2 是借代,不能 成明 。因 与客体 (毒蛇猛 )相关的 (榨尽、血汗 )没有改 与它相 的 法, 可 客体只是作 一个代号, 个名字 了, 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 代指反 治者或 人。改 一般 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 治者榨尽了我 的血汗。”第二 中 b1 是借 , 可 明 “那个人像大白熊一 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 作,又像熊一 凶狠。而在b2 中“大白熊” 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 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 人,与它相 的 “答 ” 没有改成描写 物相 的
18、法。 若改 一般 法就成了“那个人答 了我的价 。”但不能改 明 : “那个人像白熊一 答 了我的价 ” , 然不成句子。 之,看与客体相 的 是否采用相 的比 法。若是借 , 与客体 ( 体 )相 的 必 采取相 的比 法;若是借代, 与客体 (借体 )相 的 不必改成与之相 的 法。如果从以上三方面 行辨析,就不 将借 和借代区 开。如“丈夫 了, 她却 得安慰, 到底, 火虫 回了 ,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 ”(离不开你 ) 句是借 用法。首先 火虫光 弱但也要奉献 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 却 持工作、 社会作 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 火虫 )相 的 “ ”采用了比 法,由此可判断 句
19、 运用的是借 手法。以下句子中同 运用了借 手法,分析从略。1、要清除 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 子”上的灰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2、很 没想,在五 六色的染缸里, 素 能 保持自己的 白。(1、 2 自大家都来 究 言的文明和健康)3、我就知道,我 之 已 隔了一 可悲的厚障壁了。(故 )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 者可以自己分析。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 里的稀 (包身工 )5、郭全海解下青 ,翻身去 玉石眼去了。(分 )6、先生, 洋 ,袁世 ,不行 ? (多收了三五斗)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 ( )4夸 事物的形象、性 、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 小描 的一种修辞方法。8
20、最新 料推荐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5对偶字数相等, 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 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
21、强。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9最新 料推荐6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句:他
22、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7.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
23、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如:10最新 料推荐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8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 除引起思考外, 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
24、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9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 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 )11最新 料推荐难
25、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4.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5.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
26、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此外,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 (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2最新
27、料推荐2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3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 “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
28、的爱情)2语音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四、【示例精析】题一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13最新 料推荐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a比喻反问排比比喻b夸张设问排比比喻c比喻反问排比夸张d比喻反问夸张夸张解说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从所给的选项看, 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答案 c题二 “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装修验收合同范本
- 展览策展 合同范本
- 自主智能系统知到智慧树答案
- 闲置厂房担保合同范本
- 社区庆七一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林地承包协议合同范本
- 纸板长期供货合同范本
- 项目工程咨询合同范本
- 提前上班合同范本
- 物流租出箱子合同范本
- 急性阑尾炎病人护理课件
-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8部分:安全监测工程
- 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高考政治主观题背诵提纲汇编
- 2025总公司授权分公司签订合同的示范文本
- 2025年医师定期考核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
- 学堂在线 大学计算机基础 章节测试答案
-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县域共配仓农村物流配送成本控制报告
- 上海金山区卫生系统招聘考试(护理学专业知识)题含答案2024年
- GB/T 6075.6-2024机械振动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第6部分:功率大于100 kW的往复式机器
- 怀念汪世清先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