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5.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每课一练10(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5.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每课一练10(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5.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每课一练10(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5.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每课一练10(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5.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每课一练10(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习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 最早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来的是()a.洋务派b.留学生c.传教士d.租借里的西方人2 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宽阔的马路地下水道 自来水供应电灯照明a. b . c .d.3 近代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列强入侵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c.租借地的出现d.通商口岸的开辟4 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最早出现于()a.内陆地区 b .沿海地区c.通商口岸d .长江沿岸5 我国最早主张“断发易服”的是()a.洋务派b.维新派 c .资产阶级革命派d .无产阶级6 下列移风易俗的社会现象带有民主色彩的

2、是()断发易服改革传统婚姻制度废止缠足“先生” “同志”取代“老爷”“大人”的称呼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a.b .c.d .用心 爱心 专心27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最为微弱的地区是()a.沿海城市b .内陆城市c.广大农村d.通商口岸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款式单一年轻女士以穿旗袍为时尚d 8 1987 年以后,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的目的是( )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9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的着装特点是(色调单一,以灰蓝为主年轻男士以穿西装为时髦a b c 10 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的目的是(a.提高人均住宅面积b.让中低收入的职

3、工买到合适住房c.创建环境优美的舒适住房d.刺激消费,回收资金11 1950 年,政府制定婚姻法的重要意义是(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d.a. b . c .、非选择题1 结合事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变迁的特点。2 .什么是“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这两个工程说明了什么?3.根据自己家庭 20年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小论文。要求:800 1000 字,材料丰富,观点明确。一、单项选择题i d 2 d 3 b 4 c 5

4、b 6 c 7 c 8 c 9 a 10 bii d二、非选择题1 .西方的生活方式被移植到中国:西式洋楼、餐馆、轿车在租界里出现;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商埠逐步兴起;人们开始穿西装; 西餐馆、 面包房、咖啡店以及烟、 酒、 糖和饮料传入中国。 风俗习惯的变化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出现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 改革传统婚姻制度的新现象; 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 鞠躬, 使用 “先生”“同志”等称呼;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改变不平衡:广大农村仍然出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2 . ( 1)“菜篮子工程”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的基础上,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而于1987 年发动的。 “安居工程” 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住房得到空前改善的情况下,为了使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住房,国家于1995年在城镇启动的。( 2) 这两个工程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