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分析_第1页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分析_第2页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分析_第3页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分析_第4页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九年级化学试题说明:1.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时不允许使用计算器。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Ar(H) = 1 Ar(C) = 12 Ar(0) = 16 Ar(Na) = 23 Ar(N)=14Ar(P)=31Ar(S)=32Ar(K)=39Ar(Fe)=56 Ar(Cu) = 64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0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符合题意。请将答案的序号按对应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臭氧(03)属于题号填写在表格中)3.下列仪器通常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2、。A .烧杯B.蒸发皿 C.锥形瓶1 臭氧是一种高效的消毒剂A .单质B .氧化物2 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改变的是A .物质种类B .原子数目4. 下列家庭实验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用灼烧的方法验证面粉组成用C.用擦亮的铝箔在空气中加热5.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用废旧电池随便丢弃C.高层着火后乘电梯下楼C.化合物D .稀有气体C. 分子数目D .元素种类D .集气瓶B .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D .用竹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B. 碳酸氢铵化肥敞口放置D.外出时关闭燃气阀门6. 下列有关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错误的是A .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C.先将导管放入集气瓶中后加热7.下列做法正确

3、的是A .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B.先在试管口放蓬松的棉花后塞紧橡皮塞D .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B.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得到20mL液体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D .金刚石和与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化学性质不同8.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正确的是A .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是2:1B .室温下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搅拌,固体溶解C.向蒸馏水中滴入 23滴植物油,搅拌,植物油完全溶解D .一般情况下,铁丝能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9.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重要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g条件 I1氮麻于

4、21I a:o氢晾子A 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种类均改变C .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1:310. 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汤姆生发现电子C.拉瓦锡发现氧气约占空气的1/5体积11. 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A .黄铜矿B .生铁12. 下列情况中铁最不容易生锈的是A .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C .在潮湿疏松透气的酸性土壤中13. 铁和铜是两种常见的金属下列比较中错误的是A .都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B .物质丙的化学式为 NH3D .图示反应为分解反应B .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 .波义耳提出质量守恒定律C.不锈钢D.黄铜B .在潮湿疏松通气的土壤中D .在潮湿的盐碱地里

5、。B .都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C .都能与稀硫酸反应D .铁能置换出铜而铜不能置换出铁剩余14 .向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中加入 200g水,搅拌后把所得溶液倒掉一半后, 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A . 10%B. 5% C. 2.5%D. 0.5%15. 高铁酸钾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高铁酸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K2FeO4+10H2O=4X J +8KOH+3O 2仁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高铁酸钾中铁显+6价B.高铁酸钾属于氧化物C. X的化学式是Fe(OH) 3D .高铁酸钾应密封、防水保存UA理石制末理石(块状)is 大I 水潘16. 为了探究影响大理石

6、与稀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将稀盐酸分成四等份,分别加 入四支试管中进行下列实验F列对比实验的设计不合理的是选项对比实验探究影响因素A和反应物的接触面积B和温度C和温度D和反应物的接触面17. 即热饭盒之所以能加热饭菜,原因是其底部因是装入混有镁、铁粉末的高密度聚乙烯,进行简 单的操作后水和镁就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便可使食物变热,其中铁可能是A .一种反应物B .起导热作用C .催化剂D .增大镁与水分子的接触机会18 .分类方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错误的是A. 根据纯净物中元素种类数,将其分为单质与化合物B .根据一定温度下溶液是否再溶解该溶质,将其分为饱和溶液

7、和不饱和溶液C .根据离子的电性将其分为阳离子与阴离子D .根据溶质的多少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濬解度-S19 根据图示溶解度曲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NaCI和MgSO 4的溶解度仅在ti C时才相等B. t2C时,MgSO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NaCI溶液C. t2C时,升温或降温都可将 MgSO4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 t2C时,蒸发少量水一定可使 NaCI晶体从不饱和溶液中析出 20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还原 48g氧化铁,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 量为46. 4g,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不可能的情况为A . Fe、Fe2O3B. Fe、FeOC. FeO、Fe2O3D . FeFe3

8、O4、Fe2O3、FeO第H卷(非选择题 共60分)二、(本题包括4小题,共20分)21. (4分)下表列出的是118号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1H +12 He03 Li +14 Be +25B+36C +4 -47N +5 -3309F J10 Ne0llNa +112 Mz +213 Al Rb J14 Si +4 415P+5 J16 S +6 -217 Cl V) AIS Ar 0(1) 11号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形成的离子是 ;(2) 16号元素的质子数为 ;其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3) 由上表数据分析可知,m=。22. (5分)现有6种物质:磁铁矿、水、干冰、氯酸钾

9、、氮气、石灰水。请用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溶剂是;(3)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5)可用于高炉炼铁的原料是 ;23. (6分)右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1) 仪器a的名称是;(2) 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是利用该装置制取 CO2时,为了防止CO2从长须漏斗中逸出,应(3) 写出检验 CO2时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4. (5分)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1)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C)020304060KNO313. 331.645. 863. 9

10、110NaCl35. 736. 036.336. 637. 3 20 C时,将40gNaCI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 要除去 KNO3中少量的NaCl应用的方法是 硝酸钾和氯化钠在 tC时的溶解度均为 W,分析上表可推知,W的数值所在的最小范围是(2)用硫酸铜粉末进行如图a、b、c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a所得三种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Egrtig2匸20才C,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三、(本题包括卫小题,共16分)25. (7分)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自燃,稍加热即剧烈燃烧。某化 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验证纳米铁粉燃烧符合质 量守恒定律。【步骤与现象】(1)

11、 如图所示搭装置、装药品;(2) 称量整个装置质量为 m ;(3) 用激光手电照射纳米铁粉,剧烈燃烧,得黑色固体;【反思与分析】(1) 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 实验过程中气球变化情况是 (3) 得到的黑色固体中常含有少量铁。验证黑色固体中含有铁的方法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6. (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条件。【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 260 C,烟煤的着火点为 550C【提出猜想】猜想1: ;猜想2:物质需要与氧气接触猜想3: ;【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连接装置,打开弹簧夹,;装置气密性良 好装药品点燃酒精灯,对准石灰石部位加热右侧红磷燃烧,石

12、灰石不燃烧猜想1成立待右边红磷(足量)熄火后,;猜想2成立左侧红磷燃烧,烟煤不燃烧猜想3成立【反思交流】(1)实验过程中右侧注射器的作用是(2)有同学认为本实验中石灰石是多余的,理由是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27. (7分)气体压力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密闭体系内的气压变化,并以数字、曲线等多种形式形象地显 示出来。下图1为空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圏1实验装蚩连接好实验装置,将压力传感器接入电脑并打开,点燃燃烧匙内的足量的红磷并塞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气压一时间关系如图2 所示(1) 图像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2) 图像中AB段气压不变的原因是 ,导致DE段气压变化的实验操作是(3) 图

13、1中集气瓶内空气为 224mL,其中氧气的质量为 0. 064g,要将氧气完全消耗,理论上至少需要红磷多少克?28. (11分)过碳酸钠(2Na2CO3?3H2O2,相对分子质量为314)是一种很好的消毒剂和供氧剂,常用于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I .制备过碳酸钠【查阅资料】过碳酸钠难溶于异丙醇,可浴于水,易发生反应:2Na2CO3?3H2O2 =2Na2CO3+3H2O2;碳酸钠与碳酸钙一样也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制备流程】操作X是;(2) 流程中结晶在常温下进行,原因是 ;(3) 为提高产品的纯度, 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最佳投料质量比是 ,洗涤固体时,选用的最佳试齐廿是

14、 。II 神奇的“氧立得”小明同学新买了一台氧立得便携式制氧器,其中有A、B两包固体,B包为黑色固体粉未,经查阅资料知A包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将 A包、B包药品分别放入机器,就可以制得氧气。为探究220mL ;A包固体的纯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实验步骤】 检查装置气密性; 称取2.2gA包药品和少许B包药品,并全部装入烧瓶内; 按图搭好装置;现将橡胶管插入量筒底部;打开分液漏斗;待反应停止后,保持橡胶管口在量筒底部; 等试管冷却到室温时将橡胶管移出水槽,读取量筒读数为 数据处理。氧气在实验条件下密度为 1.43g/L【问题讨论】(1) B固体成分为 (填化学式),实验时烧瓶内可观察到

15、的现象是如果将步骤和对调,实验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理由题是 ;(3) 证明反应停止后烧瓶中有碳酸钠的方法是 ;(4) 此样品中过磺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五、(本题包括2小题,你只需选做其中一个小题,若两小题全做则以29腿计分,共6分)29. (6分)2016年10月19日,“神舟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 对接。(1) 肼(N2H4)是一种火箭燃料。肼和四氧化二氮 (N2O4)两种液体作火箭推进剂时,两者混和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偏二甲肼(C2H8N2)也是一种火箭燃料,下列关于偏二甲肼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16、;A.偏二甲肼属于纯净物B.偏二甲肼分子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组成的C.偏二甲肼中碳、氢、氧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1: 4: 1D.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3) 肼作为火箭燃料,其优点是 、30. (6分)2016年J1月6日,“蛟龙”号设计师崔维成介绍:2020年我国将挑战万米载人深潜,“彩虹鱼”号深潜器将挑战11000米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三次载人探底,这将是中国人首次实现载人探底深渊极限。(1) “蛟龙”号身披能抗超高压的钛合金龙甲”。铁合金属于 材料,它的硬度 (填“大于”或“小于”)金属钛的硬度;(2) 深海海航中可观测海底的“热液”和“冷泉”现象。前者是海水渗入地下

17、,被熔岩加热后重返海底的活动。海水中丰富矿物在重返地表时遭遇冷水后沉积,沉积的主要原因是CH4? nH20,完全燃烧生(3 )“冷泉”是海底天然气的溢出。我田南海发现可燃冰,其主要成分是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初三化学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选择题(本题包括 20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ABDDCCBBDAACBBBCDCB21. (1)Na+ 或钠离子(2)16SO3(3)+7 (各 1 分)22. (1)(2) (各1分)23. (1)锥形瓶(2) CaC

18、O3+ 2HCI=CaCI 2+出0+ COzf将长颈漏斗的末端浸没于盐酸中CO2+Ca(OH) 2=CaCO3 J +H2O(3)硝酸钾 20.9 v W 35. 8 (各 1 分)24. (1)136冷却热饱和溶液360w a b点燃25. 步骤4(冷却后)再称量整个装置的质量仍为m(1分) 反思评价(1) 3Fe+ 2O2=Fe 3O4 (2分) 气球先变大,后变小(2分)(3) Fe+2HCI=FeCI 2+mf (2分)26. (9分)猜想1:物质具有可燃性;猜想 3: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连接装置,打开弹簧夹,向右推动左边左边注射器移动相同的距离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 ;待右边红磷(足量)熄火后,加热硬质玻红磷不燃烧猜想2成立璃管左侧的红磷;打开弹簧夹,推入注射器内的氧气左侧红磷燃烧,烟煤不燃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