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夹江县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现状调查报告【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乐山市夹江县愈来愈注重本县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 业,本次调查报告将对夹江县的一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做一些简单介绍, 以及 这些资源、产业存在的不足之处(或危机)和应对方法。【关键词】夹江县,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等。【正文】一、夹江年画1、所属地区:四川乐山夹江县分布区域:四川省夹江县焉城镇文化遗产名称:夹江年画遗产编号: -3遗产类别:民间美术申报日期: 2006 年申报人/ 申报单位: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遗产级别:省级2、历史渊源:明代夹江已有印制年画的手工作坊,清代中叶是夹江年画全 盛时期。那时,画店、作坊有三十多家
2、,其中董大兴发字号有二百多年历史,名 声较著,版样最多。年画销量达四五百万份,远销云南、贵州及东南亚各国。民 国和抗战时期也未停止生产。 解放后, 夹江年画被误认为封建迷信作品, 毁坏十 分严重。3、艺术特色与价值:制作夹江年画是水印一色一版,多次套印,色版多达 八块,无一点手绘,技艺精湛。主要颜色有黄、丹、紫、绿、兰、黑等,都有植 物、矿物研制,色彩鲜艳,和谐悦目, 特别是黄、 丹色不怕风雨日晒, 久不褪色。 人物形象秀美,表情细腻,构图饱满,疏密得当。造型古朴,线条粗犷,有浓郁 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4、所用工具:木刻刀、木版、棕刷、印画桌、木夹、煮锅颜料缸、
3、调色盘。3、表现、创作、造型题材:作品以民俗风情、民间故事、戏曲神话为题材, 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如“三顾茅庐” 、“耗子结亲”、“木桂英挂帅”都是惹人喜 爱的传世佳作。夹江年画吸收壁画、木版画的传统造型技法,构图丰满、虚实相 间、人物聚散、匀称合理,造型夸张,表情生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耐人寻 味。4、绘制口诀:细描精刻、田平沟深。色是肉、线是骨,色线相依不分离。 兰绿是叶片,黄丹是花朵,叶衬花朵更精神。先色后墨,由浅入深。5、工艺制作流程:画工依照作品分别画线稿和色稿,一色一稿。刻工照稿 刻版,一色一版。印刷工在画案上压纸校稿,印刷是先色版后线版,由浅入深, 一色一版,多次套印。6、代表
4、作品:门神: “秦军、胡帅”,“秦叔宝、尉迟恭” ;画条子有“人 财兴旺”、“福禄寿喜”、“五谷丰收”、“灶神 财神”、“耕读传家”、“一团和气” 等。7、濒危情况:年画资料、画版损失严重,明清早期的年画已失传。年画滞 销,失去市场。老艺人相继去世, 后继乏人。 技艺人员青黄不接, 画家纷纷改行。 文化馆和夹江年画研究小组专项经费不足。8、保护现状:文化馆收藏有古版年画二百余幅,画版十二套,整理记录有 年画历史渊源文字资料, 有幸存老艺人们的生平、 技艺、回忆、表演的图文资料。 老艺人们家中还保存有各类古版年画数百幅, 画版二十多套, 清晰完好。文化局、 文化馆有专人负责有画保护工作。 近年来
5、, 政府已投入近十万元, 作为收集整理 资料、组织创作、举办展览、培养传人之用。今后,政府将用更大力度支持保护 工作。二、夹江书画造纸工艺1、起源 夹江书画纸,历史悠久。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 康乾时期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 抗战时期达到顶峰, 年产万吨, 产量之 多,品种之繁,品质之佳,为全国之冠。早在唐代,便有关于夹江纸的记录,宋代夹江竹纸发展很快,在明、清时代 夹江纸迎来兴盛之期。明代中期,夹江纸已经广泛地用于文化教育、经济贸易, 渗入到人们的生产、 生活诸多领域。 清康乾时期, 夹江手工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 辉煌。民国二十四年(公元 1935 年)版县志具体记
6、录了那时“各区造纸之 家” “因解文闱卷纸互相控诉”的事件,当时夹江纸被钦定为“贡纸”,成为 宫廷用纸和“文闱卷纸”。于是,夹江书画纸便以“大千书画纸”名之, 与安徽宣纸同被誉为“中国有 宣、夹二纸,堪称二宝。”2、特色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 、洁白、做手(整选)”五 种特色,谓之“五皮齐”,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夹江书画纸有 三个“最”:传统工艺最为完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全县国画纸1998 年产量达 3690 吨,居全国之冠,出口日本、新加坡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评为省 二轻系统优秀产品,并列入天府名产一书。3、制作过程夹江手工造纸工艺应天时地利而生
7、, 它的生产工艺与明代 天工开物 中所 记载的工序完全相符,从原料竹子到一张完整的纸,整整需要15 个环节。前人概括为 24 个字“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 刷以壁”。 即砍竹麻,搥打,蒸煮,漂洗,沤料,捣料,漂白,抄纸,压榨, 刷纸。其中,造纸工具主要包括纸槽,纸帘,纸臼,纸刷,撕纸标,竹麻刀,纸 槽锄,竹麻锤,抓料耙,料刀,纸矛刀,切纸刀和割纸刀等。早在上个世纪初, 夹江宣纸就因其洁白绵密, 被张大千将其与安徽宣纸一道 并称为“国之二宝”。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昨日,该县举行了手工造纸 72 道工序展示活动。在夹江县马村乡,伴随
8、着极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音乐竹麻号子的“哟 嗬”声,当地 9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持竹棍、 木棒,围着一个约 3 米高的大锅有 节奏地用力舂着, 他们所做的是造纸工序中最基本的蒸煮竹麻, 当传承了千年的 古代工艺再次展人们面前时,在场的人无不惊叹。提起夹江县造纸历史不得不说说被县里评为“纸状元”的杨占尧老人, 他告 诉记者说: “我们家族是从湖北孝感迁徙到夹江县的, 因为当地竹林茂密, 便兴 起了造纸的想法,如今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 13 代了。”其实杨家并不是夹江县 第一个造纸的家族, 据史料记载, 在晋朝我国出现“新式竹纸”的时候, 聪明的 夹江人便开始了手工造竹纸的历史。夹江的环境适合竹类生长,
9、 当地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 竹纸制 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誉,夹江纸 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曾被清康熙帝指定为贡纸。关于夹江手工造纸工艺,据介绍,一张洁白的手工竹纸需要造纸工人历时 3 个多月,经历槌打、浆灰、蒸煮、浸泡、发酵、捣料、加漂、下槽、抄纸、榨纸、 刷纸、整理切割等繁复工序才能造出来。 在夹江古佛寺立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的 蔡 翁碑对夹江的造纸技艺有更为精练的描述,上面镌刻的“砍其麻、去其青、渍 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二十四字,概括了夹江手工 造纸的沤、蒸、捣、抄四个环节、 72 道工序的全过程。4
10、、工艺特点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 、洁白、做手(整选)”等特 色,这种以嫩竹为原料的手工纸有着其它纸张不可替代的品质, 洁白绵密, 浸润 保墨的特点,油嫩肌细,文人墨客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因此夹江 书画纸是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风格的上等纸张。 用嫩竹造纸, 从砍竹子到生产出 纸,传统工艺需要七十多道工序,现代造纸是采用快速蒸煮法,生产过程简化。 传统手工纸的优点是保存期比较长, 纸张存放 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就越高。比如,一般的纸张 100 元一刀,如果能放上十年 就可以卖 500元一刀,如果能保存 20年,就值 800到1000元。夹江纸传统工艺 最为完善, 产量
11、最大,品种最多,它的造纸作坊近三千个, 年产各种纸二千余种, 闻名于国内外。5、危机随着时代的变迁, 因为造纸机器的出现, 上世纪末在夹江县已经很难再见到 手工造纸作坊, 夹江手工纸生产面临危机, 因为对原材料和造纸工序有着相当严 格的要求, 许多手工作坊面临困境。 在手工造纸最繁荣的马村乡, 许多造纸大户 也因为生产工序繁复、 出产慢而放弃了手工造纸的技艺转为用机器生产。 因此夹 江全县虽存有一千多家造纸作坊, 但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手工纸生产已不多见, 严 峻的形势使得这项传承了千年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据夹江县有名的手工造纸人介绍, 夹江所造的宣纸韧性好、 吸水性强、 易书 易画,从古代便
12、有“立起来一照当镜子, 铺起来一摸像绸子”的说法, 这使得抄 纸成为手工造纸里面最具技术含量的工序。 从纸槽里抄起纸浆时, 全靠经验来控 制每张纸的厚薄,纸浆抄得不均匀,一张纸就会一边厚一边薄。但手工造纸技艺一旦失传,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 其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这项具有历史、 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挖掘。6、应对之策在乐山人的期盼中,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为国务院批准、 文化部确定的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知这一消息后, 夹江县马村乡传承最久的造纸世家杨占尧激动地说: “能 够把这种技艺传承给后人, 我作为一个纸乡人感到很欣慰
13、, 也为自己能够为这一 传统的继承作出贡献而感到自豪。”日前在夹江县马村乡金华村举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竹纸制 作技艺 72 道工序展示活动则是夹江人不懈努力的证明。对于书画纸的未来, 夹江造纸人有着自己的构想。 马村乡金华村的造纸大户 马正华告诉记者: “为了续写夹江书画纸的辉煌, 我们一方面将与国内外专家学 者合作, 成立技术攻关小组, 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开发出各种规格和系列的竹纸 产品。”除此之外, 马村乡的造纸大户们还打算联合附近的一些小手工作坊组建 加工企业,以此为龙头,成立纸业和制浆合作社,联合数以万计的单户纸农,走 品牌发展之路; 同时他们还打算将纸业发展与旅游综合开发紧
14、密联系, 以农家乐 休闲、旅游观光等形式,带动造纸业的兴旺繁荣。另外记者从夹江县政府得知,该县已设立专项基金并制定了相关保护政策, 对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及文艺表演形式资料进行了整理和保护, 建设“纸乡风情 旅游区”等,确保夹江造纸技艺永不失传。7、张大千与夹江纸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于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鱼 虫、走兽、工笔,无不涉猎,无一不精。他曾赞曰:“宣夹二纸,堪称二宝”, 把夹江纸与安徽宣纸相提并论, 足见大师对夹江纸的喜爱。 这中间有大师与夹江 纸的一段特殊情缘。抗战时期, 大千先生寓居成都。 由于日军的占领, 作为宣纸主要生产地的安 徽的许多宣纸作坊都被迫歇业,
15、 即使偶有生产, 也难以运到后方。 想着自己不久 又要远赴敦煌,更急需大量宣纸,张大千跑遍成都,无不失望而归。某日,他忽 然看到一则报刊启事, 启事上声称: 由于战时纸张缺乏, 报刊要用当地的土纸印 刷。所谓“土纸”, 就是四川夹江生产的一种手工纸, 也叫宣纸。 张大千购买了 一些土纸回家试用, 发墨和运笔效果均不理想。 他就想: 能否对夹江宣纸加以改 良,生产出一种宜书宜画的宣纸呢?随后, 他找来自己的挚友晏济元商量。 晏济 元曾在日本学习过化工,也喜爱书画。两人讨论后,认为可行,遂决定到夹江实 地考察。他们来到了造纸作坊最集中的马村, 了解夹江纸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他们向 工匠们请教造纸的
16、配方和工艺流程, 找到原因后, 张大千和晏济元多次试验, 重 新确定了纸浆中各种化学药品的投放比例, 并加入一些棉麻纤维, 增加纸的抗拉 力。张大千又根据作画的需要,亲自设计了抄纸的竹帘,设计出4X2尺和5X2.5 尺的两种。为了防止别人仿自己的画, 张大千还别出心裁地让工匠们在纸帘的中 央编上“蜀笺”、 在两端编上“大风堂造”字样。 用这种竹帘抄制出的宣纸, 只 要对着光亮, “蜀笺”、 “大风堂造”印记便会显现出来。 为了使新工艺尽快进 入生产阶段,张大千又拿出一大笔资金,帮助造纸作坊添置设备。在张大千的帮助和支持下, 工匠们反复实践, 终于批量生产出洁白无瑕、 柔 软绵韧的新纸。张大千逢
17、人便说:“徽、夹二宣,堪称二宝。”从此,夹江宣纸 的名声不胫而走,销路大增,供不应求。张大千改进夹江宣纸, 为我国古老的造纸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并使夹江成 为我国书画宣纸的重要生产基地。 至今,夹江造纸博物馆里还珍藏着张大千监制 的宣纸原品。为了纪念张大千作出的贡献, 1983年 11月,夹江县人民政府把他 和晏济元所改良的宣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后又成立大千纸坊。大千纸坊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村乡石堰村一片幽僻的山林内。 它四面 环山,四周遍生竹林,郁郁葱葱,水源清澈,景色秀丽,是一座历史悠久,有高 度古文物价值的四合院建筑。 大千纸坊建造于 20世纪 40 年代,用以铭记抗日战 争时
18、期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为夹江纸业作出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 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供应的重要产地, 产量居全川产纸县第 一位,年产量近万吨。夹江成为当时全国手工造纸产量之冠。 著名的国画大师张 大千先生曾两次来马村乡石堰村,同槽户石国梁(著名槽户石子清长子)等,共 同研制书画纸,提高了夹江书画纸质量,制造出了著名的“大千书画纸”, 得到 近现代中国著名书画家们的高度评价。大千纸坊的建立就是为了纪念张大千先生 以及他对夹江纸业作出的贡献。据说,张大千曾经长期在此居住,纸坊里的许多 字画就是他当年居住时所作。著名槽户石子清长子的后人居住于此。如今,大千纸坊内完整地保留了夹江纸制造所需要的器械,如镰
19、刀,石槽, 筛子,刷纸墙等,甚至很多已经过时的工艺器材,大千纸坊依然有所保留。可以 说,大千纸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工艺古法,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项重要遗存。8、手工造纸博物馆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坐落在乐山市夹江县千佛岩风景区内, 是全国第 一家手工造纸博物馆、全国十大专业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1996年搬迁至千佛岩景区内佩玉泉旁。 展馆主要是利用县内迁建的关帝庙、 金龙寺大 殿、二殿、蔡伦庙古建筑修建而成。建有功垂千古、作范后昆、古泾流风、 蔡伦纪念馆等四个展馆。整个展馆面积 800平方米。博馆藏品有794件,上 展线的有451件。其中纸质展品有366件。现场操作表演机具一套,造
20、纸工具模 型8件,传统造纸工具43件,连环画22张,照片12组。主要采用传统陈列方 式展出。2001年夹江造纸博物馆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百家博物馆,成为中国 最具魅力的百家博物馆之一,2003年参加中国西部博览会。三、千佛岩四川夹江县千佛岩,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城西3公里处。夹江,于隋朝 开皇年间(公元593年)建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 得名,而夹江千佛岩景区正是位于夹江县城西3公里“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 地方。2006年,夹江千佛岩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聚贤街穿过夹江千佛岩牌坊,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一一聚贤街。
21、据说,历史上的 聚贤街是哲人贤士聚会之所,它北靠青山,南濒绿水,几十户人家多为明清风格 的传统民居。史料记,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 316 年)灭蜀,建立秦国统辖之蜀郡。蜀亡过后 7 年的秦武王二年 (公元前 309年) ,秦军大败丹犁小国于此设置 南安县。史记所记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宣虎为庄侯“食邑南安”就在这里。聚贤街往前,是一座千佛胜景坊。过千佛胜景坊,就到了“青衣绝佳处”。 右边山壁上,就有一些摩崖造像。2、大成殿再往前,走到西城楼,往上,是大成殿,也叫千佛寺。大成殿始建于隋朝,明末被毁,清乾隆十一年重建,原来是在夹江县城文庙, 1986 年迁建于此。 大成殿上,是丹崖坪,丹崖之上,有许多
22、题刻。题刻中有苏东坡先生的题儋耳山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 旁石,尽是补天余。儋耳山现在叫松林岭,在海南儋州,这首诗是苏轼被贬到儋 州时写的。据说,地处儋州西北部的儋耳山孤山一秀,傲视群岭,夹江人把苏轼 的这首诗镌刻在这里,大概此山给人的观感跟儋耳山相似吧。丹崖坪附近有灵崖洞、秀落天半亭、云门坊。丹崖坪上面,是大观绝顶。本 来可以从这里到佩玉亭再到天生桥,但现在道路不通,只有折转回到西城楼。3、龙脑石沿江前行,有望龙坪,临江下望,但见急流江水之中,一座龙脑奇石兀自巍 然不动。明代嘉定知州郭卫宸有诗赞曰: “江头一块石,独立不能移。相彼波流 者,谁将砥柱之。而渔纲竞急,以济舟难迟。 ”
23、望龙坪前,是一座“铁石关隘”坊。牌坊南临百尺深渊,北依千仞绝壁,所 在位置是古代的铁石关遗址。 铁石关古栈道不仅是陆路要塞, 且凭仗其险要地形, 与江对岸的陡峭岩壁隔河对峙, 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扼守着一江青流。三国志 和华阳国志上记叙的南安峡口伐黄元之战,就发生在这里。4、栈道遗址经关口往下走, 是秦汉古栈道遗址。 石级直接开凿在岩基上, 从关口到城下共 108 步,它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着原有的风貌, 那被往来行人踩塌磨损塌陷 的痕迹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古老, 这段沿江道路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安平乡明亭大、甘力道”。5、石刻造像所谓千佛岩的千佛, 就密集分布在铁石关下栈道右边临江陡峭的崖壁上。
24、据 了解,这里的 162 窟石刻造像共 2470 多尊,所以称作“千佛岩”。这些摩崖造 像略早于乐山大佛, 开凿于隋, 兴盛于唐,延及明、 清。但与乐山大佛不同的是, 千佛岩的这些摩崖造像基本上是由民间自发镌造的, 因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艺 术形象也更加多姿多彩。造像中最大的弥勒像龛,佛高 2.7 米,造型优美,比例 适度,姿态与乐山大佛相似。二胁侍菩萨服饰华美,衣纹流畅,肌肉丰硕,体积 感很强。这些佛像像造像排列错落有致, 少则独占一窟, 多则上百尊集于一窟, 大可 逾丈,小不及尺,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姿态各异,绚丽多彩,显示了中国古代 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 其中的弥勒坐佛、 净土变(指展
25、现弥勒净土相状之图画或 雕刻)龛、天王龛及多窟观音像龛,都是盛唐造像的精品。 2006 年,夹江千佛 岩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5、危机镌造至今 1300 多年来,千佛岩佛历经沧桑:明代以前两次塌方损毁了部分 佛像,长期的风雨剥蚀使许多佛像表层脱落,“文革”时期开山打石竟使 100 余窟( 1000余尊) 精美 的佛像荡然无存6、应对之策然而,对千佛岩佛像的保护也从未停止: 宋明两代多次建造佛像保护亭; 清 代县令在千佛岩镌刻了“禁止上下一带开厂打石如违严究”的文物保护禁令, 这 是千佛岩最早的文物保护官方告示;民国时期主持修建“穿山堰”的胡疆容县 长
26、,为了不损坏佛像,不畏艰险,开凿山洞,让堰水沿岩脚穿山而过四、碧云山风景区 碧云山风景区位于甘江镇九盘山,风光秀丽,古迹众多。汉代崖墓群、千年 汉阕、丈人峰、照目泉九盘山间,曲径通幽,松涛竹韵,让人心旷神怡。宋 代大词人陆游游此,慨然有作:“白云如玉城,翠岭出其上。异境忽堕前,心目 久荡漾。”碧云亭始建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一千一百二十八年) 。二郎庙殿宇恢 宏,阁亭高耸。碧云亭晨曦,丈人峰夕照,峨眉山远眺,灵泉映月等著名风景, 美不胜收但是近年来由于拜佛朝圣的人越来越多, 景区环境被破坏了许多。 幸而近来 该镇的政府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不仅派有专人看护,还安排了清洁工进行打扫。五、马村水库马
27、村水库亦称马村湖, 从前地名叫宿星桥, 原有水潭两个, 位于马村河上游, 距马村乡场口仅约 1公里,是夹江县境内最大库容的水库。 1956年 10月动工修 建,次年 4 月竣工,坝长 120米,高 25 米,库容 430万立方米,占水面积千余 亩,集雨面积达 14 平方公里,灌溉面积 1.24 万亩。马村湖是一处集蓄水、 灌溉、 鱼类养殖、 果木栽植、风景浏览于一体, 具有综合性开发建设价值的良好旅游资 源。马村湖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久远、神奇的民间传说传说金陵(南京)的无碍禅师云游四方之时, 来到夹江, 见夹江马村场(乡) 的牛仙山峻峭挺拔, 地势形胜, 断定此地日后必有异类出现和人
28、才出世, 于是居 住于此。无碍禅师德行高洁,博古通今,佛学高深,武功高强。当时的蜀王非常 敬重他,为他建了清凉寺,并赐夜明珠一颗,作为镇寺之宝。无碍禅师每天早晚在寺内佛殿念经诵佛。 寺内天井地下, 有一通体乳白色的 地龙(蚯蚓),颇有灵性,一闻诵经便静心聆听,天长日久,已可慢慢细声跟着 念经。不知不觉就经历了九年, 这地龙深得佛经精髓, 又感应禅师的功力、 法力, 渐渐转化为人形。 白天在土中蛰伏, 晚上则变成一白衣秀士, 向禅师学习下棋及 书画。一天,天气闷热, 地龙在傍晚变成白衣秀士, 见大师未空, 便坐在寺前乘凉, 不知不觉便睡着了, 又转化为蚯蚓本形, 古树上飘下落叶盖住了地龙身体,
29、寺内 的小沙弥去关寺门, 见地上有落叶, 便拿撮箕将落叶连同蚯蚓一起扫入, 见师尊 不在,图方便,顺手倒入旁边的佛茶池中。这地龙在梦中被佛茶池水一呛,竟化 成了一条白龙。 白龙一口喝干池水, 又去六角亭吸尽井水。 无碍禅师听见寺外声 响,已知变故,忙到寺门。白龙求大师指点迷津。大师说,“你今化为龙身,只 有入大海方能成正果,但前途渺茫;若从金牛河入岷江,有铁门坎挡道,又有三 十二坎难逾越;如从马村河去则沟壑狭窄,山丘阻挡,沿途乡村民居众多,倘若差了念头,涂炭生灵,定遭天谴,青衣江前,九盘山下有二郎神的斩龙剑等你。天色已晚,我助你夜明珠照路,切记:遇洞可安。好自为之。”白龙借着明珠照路,顺着沟壑
30、而下。行约数里,见左方有大水而下,白龙逆 水上游,见有铁门坎挡道,才知走错了路,又返回下行。马村河上游的宿星桥处, 原有一古潭,潭内有一条黄色鳝龙(一种长角的黄鳝),鳝龙见一白龙头顶明珠 照路顺水而来,便跃起夺宝。二龙相争,将宿星桥处搅成了两个大泥浆坑,成为 “龙滚凼”。鳝龙力大,一口呑了夜明珠。白龙失去了宝珠,丧失了斗志,只好 顺四面群山集雨的溪流而下。过马村场有山挡道,看不明白,龙尾摆动将山拖塌 一半,游经谢碥、韩坝,将这一处梭成带状泥沟(后称“带河”,即现马村乡带 河村)0到张桥(现黄土镇境内)处前有山伸入河道,又将此山拖垮一半;行至 三根桥(在原蟠龙乡境内,现属黄土镇),天色渐明,白龙背负两座半边山,累 得筋疲力尽,心想如此下去,何时才能进入大江?忽见旁边有一小洞, 白龙记起 大师谒语“遇洞可安”,暂入洞歇息,日后再图复起,便在河边抖掉背上泥山, 钻入洞中,蟠曲在里。从此三根桥亦称蟠龙寺,蟠龙寺也叫白龙洞。现在马村河在谢碥、韩坝处呼为“带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伤出院协议书
- 速腾总线协议书
- 胸痛患者护理健康宣教
- 2025版风湿病症状分析与护理指南
- 提高员工工作管理制度大纲
- 护理模拟产房建设与应用
- 视觉调节不足训练方法
- 酒店员工消防安全
- 2025版前列腺炎典型症状及保健护理建议
- 品牌设计视觉形象系统市场调研
- 英语FCE语用词汇-必备词缀
- 写字楼物业服务投标方案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 组团儿上春晚《八戒返乡》小品台词
- 河津市兴耿福利煤化有限公司煤焦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湖北省荆州市《公共基础知识》国考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
- 腰椎退行性疾病课件
- 幼儿园小班社会:《红绿灯》 课件
- ISO 31000-2018 风险管理标准-中文版
- 六年级班会 我的理想职业课件
- JJF1208-2008沥青针入度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