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03.220.20 R 80 DB52 DB 52/T XXX2020 贵州省地方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 技术指南 Technincal guidelines for the urban road traffic congestion control (征求意见稿) 2020 - XX - XX 发布2020 - XX - XX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I 目 次 前前 言言.I I 1 1 范围范围.1 1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 3 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 .1 1 4 4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6 6 5 5 交通拥堵划分交通拥堵划分

2、 .7 7 5.1 速度、延误与服务水平分级 .7 5.2 交通拥堵界定 .9 5.3 交通拥堵分类 .9 6 6 交通拥堵点(段)筛选确定交通拥堵点(段)筛选确定 .1111 6.1 交通拥堵点(段)分布初步确定 .11 6.2 资料收集与交通调查 .11 6.3 交通拥堵点(段)特征 .12 6.4 交通拥堵点(段)筛选确定 .13 7 7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工作机制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工作机制 .1414 7.1 组织实施机制 .14 7.2 工作任务 .14 7.3 工作流程 .14 7.4 治理方案设计 .14 8 8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策略交通拥堵点(段)治理策略 .1616

3、8.1 一般规定 .16 8.2 交通发展(改善)总体策略研判 .16 8.3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策略研判 .16 9 9 治理措施治理措施 .1818 9.1 治理措施类型 .18 9.2 交通秩序整治类措施 .18 9.3 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类措施 .19 II 9.4 道路设施局部改善 .21 1010 方案制备方案制备 .2626 10.1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总体方案 .26 10.2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详细方案 .27 1111 方案评价方案评价 .2929 11.1 评价方法 .29 11.2 评价内容 .29 1212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新技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新技术

4、.3030 12.1 潮汐车道设置 .30 12.2 交叉口待行区设置 .36 12.3 借道左转设置 .37 12.4 可变导向车道设置 .40 附录附录 A A(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交通调查与资料收集用途表格参考交通调查与资料收集用途表格参考 .4444 附录附录 B B(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编制案例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编制案例 .4848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 则起草。 本文件由贵州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省公安厅

5、交通管理局、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亚钦、陈维明、李晖、王媛媛、马莎、李永前、张春晖、郭鹏、赵晓惠、方 军、胡云飞、苏永云、莫一魁、林纪、刘松、曾松、张道荣、刘燕霞、龙顺。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1 城市道路交通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的划分、筛选、治理工作机制、治理策略、治理措施、 方案制备、方案评价、治理新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路段等的治理工作指南和技术指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

6、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 5768.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GB 5768.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5部分:限制速度 GB 51328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GB 5064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交通拥堵 traffic congestion 由于车辆的通行需求超过道路通行能力或受交通事件等影响,车辆被迫降低车速行驶或致停止, 并造成车辆积压超过一定程度的交通现象。 3.2 车公里数(VKT) vehicle kilometers of t

7、ravel 路网统计范围内,所有车辆的行驶里程累积值。 3.3 高峰时段 peak hours 由于通勤交通造成的道路交通早晚高峰,早高峰时段通常为7:00-9:00,晚高峰时段通常为 17:00-19:00。 3.4 Comment A1: 核对 本术语 2 路段 road section 几何条件保持一致的道路区段,由两个端点界定。 3.5 可变导向车道 reversible lane 在平面交叉口,根据交通流需求可改变车辆前进方向的导向车道。 3.6 快速路 expressway 采用中间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实现连续交通流,具有单向双车道或以 上的多车道,并设有配套

8、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的道路。 3.7 主干路 arterial road 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性干路。 3.8 次干路 secondary trunk road 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集散交通功能,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的区域性干路。 3.9 支路 branch road 连接次干路与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的道 路。 3.10 服务水平 level of service 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及驾驶人和乘客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常根据交通量、速度、行 驶时间、行驶(步行)自由度、交通中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确定。 3.11

9、 通行能力 traffic capacity 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3.12 信号控制交叉口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用交通信号灯组织指挥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 3.13 微观交通组织 micro traffic operation 在交叉口可通行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安排组织从各方面汇集到交叉口的各种交通流有序地向各 方向疏散,以保障人流和车流安全、高效地通过交叉口的交通运行方案。 Comment A2: 核对 Comment A3: 参考 权威定义,如 HCM 修改 3 3.14 进口道 approac

10、hing lane 平面交叉口上,车辆从上游路段驶入交叉口的一段车行道。 3.15 出口道 receiving lane 平面交叉口上,车辆从交叉口驶入下游路段的一段车行道。 3.16 机动车道宽度 vehicle lane width 相邻同向车行道分界线中心之间的宽度或一车行道分界线中心和相邻的车行道边缘线内侧之间 (不含车行道边缘线的宽度)的宽度。 3.17 交通量 traffic volume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通行单元(车辆或行人)数。通常专指车辆数。 3.18 高峰小时交通量 peak hourly volume 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日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11、。 3.19 小型客车 small vehicle 车长小于6000mm且乘坐人数小于或等于9人的载客汽车,但不包括微型载客汽车。 3.20 标准车当量 passenger car unit,PCU 以小型客车为交通流量的基本计算单位。其他车辆根据占用道路时间和空间资源情况,按一定的 折算系数换算为标准车当量。 3.21 道路红线 red line of road 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3.22 交叉口通行能力 capacity of intersection 交叉口各进口道单位时间内可以通过的车辆数之和。 3.23 交通信号配时 traffic signal timing 设计交叉口的

12、相位、相位序列以及周期、绿信比、相位差等参数的过程。 Comment A4: 核对 与 3.23 关系 Comment A5: 参考权威定义修改 Comment A6: 依据国标 核对 4 3.24 排队长度 queue length 车辆排队队列从交叉口停止线或排队起点至队列末尾之间的长度。 3.25 延误 delay 驾驶人、乘客、行人花费的额外的行程时间。 3.26 外侧车道 nearside lane 指的是多车道的车行道上紧靠路边侧的车道。 3.27 内侧车道 fast lane 指的是多车道的车行道上紧靠道路中线的车道。 3.28 饱和度 flow rate 交叉口某一车道组的实际

13、流率与饱和流率之比。 3.29 方向分布 directional distribution 交通流的特性,在各个小时内,道路上一个方向的交通流量可能比另一个方向的交通流量大。 3.30 方向分配 directional split 道路上小时交通流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分配,用百分比表示。 3.31 平面交叉口 intersection 道路与道路平面相交处。 3.32 交通标志 traffic sign 交通标志是以颜色、形状、字符、图形等向道路使用者传递信息,用于管理交通的设施。 3.33 交通标线 traffic marking 道路交通标线是由施划或安装于道路上的各种线条、箭头、文字、图案及

14、立面标记、实体标记、 突起路标和轮廓标等所构成的交通设施。 5 3.34 排队溢出 queue spillback 下游交叉口车辆排队蔓延至上游交叉口的交通现象。 6 4一般规定 4.1实施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工程,宜建立健全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工作机制,明确交通拥堵点 (段)治理组织实施主体。 4.2宜明确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工作任务,包括工作范围、工作目的、工作深度确定等。 a)工作范围可为以下某种形式: 1) 节点:节点及连接路段所形成的一定范围。 2) 路段:由多个节点及连接路段所形成的一定范围。 3) 区域:包含若干节点、道路的一定区域范围。 b)工作目的一般包括: 1) 交通拥挤等

15、问题严重,不适应城市及交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改善提升。 2) 满足上级政府、部门的有关要求或任务考核。 3) 提升交通品质,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c)工作深度一般包括三个层次: 1) 治理总体方案:主要包括确定实施治理的交通拥堵点(段),确定各交通拥堵点(段)的治 理措施,编制投资匡算,提出实施计划等。 2) 治理详细方案:主要包括详细分析交通拥堵成因,编制交通拥堵点(段)治理详细方案,编 制投资估算等。 3) 工程设计:主要包括进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编制投资概预算等。 4.3交叉口采用高峰小时服务水平作为判别交通拥堵的指标,路段选用行程车速作为判别交通拥堵的 指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

16、结合确定交通拥堵点(段)。 4.4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宜考虑以下原则: a)目标导向:体现有变化、有动作、有创新、有效果。 b)远近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近期以治标为主,远期以治本为主,近期治标为远期治本争取 时间。 c)多管齐下:加强交通秩序管理、优化交通组织、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 发展公共交通等相结合。 d)条块结合:政府及部门(条)主导交通治堵规划、设计与实施工作,社区(块)配合堵点筛查、 协助交通乱象整治。 e)坚持创新:加强交通堵点治理方法、技术、管理创新。 7 5交通拥堵划分 5.1速度、延误与服务水平分级 5.1.1道路行程速度分快速路、主干路、次

17、干路和支路,将路段的平均行程速度划分为 5 个等级,见 表 1。 表1道路行程速度分级 等级 类型 12345 快速路65(50,65(35,50(20,3520 主干路45(35,45(25,35(15,2515 次干路35(25,35(15,25(10,1510 支 路25(25,35(15,25(10,1510 5.1.2信号交叉口的机动车服务水平确定,宜符合表 2 的规定。当交叉口现状的饱和度大于 0.85, 必须计算延误指标;当延误与饱和度对应的服务水平不一致,则宜以延误对应的服务水平为准。 表2信号控制交叉口机动车延误与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饱和度S车均信控延误T(秒) AS0.50T

18、20 B0.50S0.7020T35 C0.70S0.8535T55 D0.85S0.9555T80 E0.95S80T 5.1.3无信号交叉口的机动车服务水平,宜根据是否需增设标志、标线、信号灯分为三个等级,并宜 按照表 3 的规定确定。 表3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机动车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流量 一级未达到表4且未达到表5的流量要求 二级符合表4或者表5的流量要求 三级符合表6的流量要求 a)对无信号交叉口增设停车控制标志,宜按表4的规定确定。 8 表4需增设停车控制标志的无信号交叉口车道高峰小时流量 主要道路单向车道数 (条) 次要道路单向车道数 (条) 主要道路双向高峰小时流量 (pcu/h)

19、流量较大次要道路单向高峰小 时流量(pcu/h) 50090 11 100030 500170 10006012 150010 500120 10004021 150020 500240 100011022 150040 注:1.主要道路指两条相交道路中流量较大者,次要道路指两条相交道路中流量较小者; 2.双向停车控制标志宜设置于次要道路进口道; 3.流量较大次要道路单向高峰小时流量为次要道路两个流向中高峰小时流量较大者。 b)对无信号交叉口增设行人过街标线,宜按表5的规定确定 表5需增设行人过街标线的高峰小时流量 标线设置要求道路双向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pcu/h)行人过街双向高峰小时流量(

20、人/h) 需要增设行人过街标线30050 c)对无信号交叉口增设信号灯,宜按表6的规定确定 表6需增设信号灯的无信号交叉口车道高峰小时流量 主要道路单向车道数(条)次要道路单向车道数(条) 主要道路双向高峰小时流量 (pcu/h) 流量较大次要道路单向高峰 小时 流量(pcu/h) 750300 900230 11 1200140 750400 900340 12 1200220 900340 1050280 21 1400160 900420 1050350 22 1400200 9 5.2交通拥堵界定 5.2.1交通拥堵的程度按照行程速度、延误及服务水平,可将交通拥堵划分为路段拥堵和交叉口

21、拥堵。 5.2.2路段拥堵的界定,按照不同道路等级的路段行程速度,参照表 1,共分为 5 个等级: a)1级:表示运行畅通; b)2级:表示基本畅通; c)3级:表示轻度拥堵; d)4级:表示中度拥堵; e)5级:表示严重拥堵。 5.2.3信号交叉口拥堵的界定,按照信号交叉口饱和度对应的服务水平,共划分为 5 级: a)A畅通。交通量小,自由流,驾驶自由度大,可自由地选择所期望的速度,使用者不受或 基本不受交通流中其他车辆的影响。 b)B 基本畅通。交通运行基本上还处于稳定状态,但车辆间的相互影响变大。 c)C 轻度拥堵。交通量还没有超过道路最大通行能力,但速度和驾驶自由度受到严格限制。 d)

22、D 中度拥堵。交通量达到了道路最大通行能力,交通运行对干扰很敏感,并很容易出现塞 车。 e)E严重拥堵。交通流处于不稳定状态,走走停停,经常出现由于交通量过大引起的塞车。 5.3交通拥堵分类 5.3.1按时间划分 5.3.1.1交通拥堵按时间特性划分常发性拥堵与偶发性拥堵。 5.3.1.2常发性交通拥堵是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和特定的时间,由于交通流量增大,超出道路设施正常 的容量所引起的交通拥堵。常发性交通拥堵相对稳定、有规律且可以预测,这种拥堵最容易发生在出 行高峰时间,属于周期性拥堵。 5.3.1.3偶发性交通拥堵是由一些特殊事件引起的道路容量的减少或是吸引过多的流量而引起的拥堵。 偶发性交通

23、拥堵是没有规律不可预测的,且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5.3.1.4常发性拥堵和偶发性拥堵几乎同时发生的现象称为混合性交通拥堵,如在交通高峰期发生事 故、特殊事件或其他偶发事件造成道路实际通行能力下降而引起的交通拥堵现象。 5.3.2按空间划分 5.3.2.1交通拥堵按空间划分为节点拥堵、路段拥堵和片区拥堵。 5.3.2.2节点拥堵是指发生在一个交叉口或某个节点的交通拥堵现象。 5.3.2.3路段拥堵是指由于局部交通拥堵未及时得到解决,或者是交通流的增加,交通流量超过道路 通行能力,产生交通瓶颈,使得交通拥堵在相互关联的路段上传播蔓延,并呈线性特征。 5.3.2.4片区拥堵,即区域性拥堵,由相互关联

24、的拥堵节点和拥堵路段形成的拥堵范围。 5.3.3按根本成因划分 5.3.3.1交通拥堵按根本成因划分为道路设施通行能力不足、交通组织与控制欠优化、交通秩序混乱、 车道破损或被占用四类。 5.3.3.2道路设施通行能力不足类拥堵指潜在交通量大于道路交叉口或路段的实际通行能力而造成的 拥堵现象。 10 5.3.3.3交通组织与控制类拥堵指交通组织、交通渠化或交通控制等欠优化,交通流分道、分时、分 车种、分流向运行组织欠合理,使道路交通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而引起的交通拥堵现象。 5.3.3.4交通秩序混乱类拥堵指机动车、非机动或行人等交通参与者未按交通规则有序通行,交通秩 序混乱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

25、5.3.3.5车道破损或被占用类拥堵指路面出现裂缝、坑槽、变形或被占用等现象,道路设施通行能力 降低而引起的拥堵现象。 11 6交通拥堵点(段)筛选确定 6.1交通拥堵点(段)治理研究范围 根据交通拥堵点(段)治理需要,综合社会各界关于交通拥堵的反映、互联网城市交通信息、城 市交通相关管理部门掌握的信息,开展初步交通踏勘调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交通拥堵点(段) 研究范围。 6.2资料收集与交通调查 6.2.1收集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等上位规划,以及其他与交通拥堵治理相关 的规划、计划、设计、管理和政策等相关资料。 6.2.2交通调查包括:现场踏勘、交通条件调查、道路及沿线

26、设施调查、交通组织调查、交通流量调 查、等五项内容。 6.2.3现场踏勘调查 现场踏勘调查是对拥堵点(段)区域进行细致的交通状况现场调研,宜进行全面拍照记录。 6.2.4交通条件调查 道路几何构造条件调查包括:道路等级、断面形式、设计车速、设计车辆、红线宽度、车道数、 车道宽度、中央分隔带宽度、机非分隔带宽度、非机动车宽度、人行道宽度等。交通条件调查内容参 见附录 A。 6.2.5道路及沿线设施调查 道路沿线状况调查包括: a)沿线出入口的情况,建筑红线等; b)周边大型交通设施的位置、交通情况等; c)道路展宽等可能性; d)公交停靠站的位置、运行状况,停靠站迁移的可能性。 6.2.6交通组

27、织调查 6.2.6.1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调查包括: a)禁行规则,禁止左转、禁止直行等; b)专用道设置情况,如左转专用车道、右转专用车道、直行车道等; c)单向交通。 6.2.6.2进口道的交通组织调查一般为禁止停车、限速规定,以及专用车道、优先车道、定时停车区、 禁止停车区等。 6.2.7交通流量调查 6.2.7.1调查内容主要有: a)交叉口机动车流量流向调查; b)交叉口非机动车的流量流向调查; 12 c)路段流量调查; d)路段非机动车的流量流向。 6.2.7.2交通流调查内容及说明,详见表 7,如下: 表7 交叉口交通条件调查表 资料类别说明 分流向、车种的小时交通量 早高峰时段15

28、min高峰交通量,必要时用23h或12h交通量, 车种分为大型车与其他两类,特别区分公共汽车交通量。必 要时包括相邻交叉口及附近支路的交通量。 非机动车交通量注意高峰小时交通量出现时段。 交 通 状 况 交 通 流 构 成 行人交通量注意高峰小时交通路出现时段。 6.2.7.3交通流量调查,包含各交通流方向左转、直行、右转、掉头车流量特征,同时采集车辆包括: 小客车、大客车、公交车、小货车、大货车、摩托车,数据采集内容可参照附录中表 A.4。 6.2.7.4交通流量调查范围、观测点位置、调查方法、调查时间等宜参照道路交通流量调查 GA/T-2001 中标准的相关描述。 6.3交通拥堵点(段)特

29、征 6.3.1交通拥堵程度 6.3.1.1路段交通拥堵,按行程速度将拥堵划分为五级,1 级表示畅通,3、4 级属于普通拥堵,5 级 属于严重拥堵,见表 8。 表8路段拥堵程度划分 等级 类型 12345 快速路65(50,65(35,50(20,3520 主干路45(35,45(25,35(15,2515 次干路35(25,35(15,25(10,1510 支 路25(25,35(15,25(10,1510 运行状况畅通基本畅通轻度拥堵中度拥堵严重拥堵 颜色表示 6.3.1.2交叉口拥堵程度,按饱和度对应的服务水平划分为 5 级,A 级表示畅通,F 级为严重拥堵, 详见表 9。 表9交叉口拥堵

30、程度划分 服务水平ABCDE 饱和度小于0.50.50-0.700.70-0.850.85-0.95大于0.95 运行状况畅通基本畅通轻度拥堵中度拥堵严重拥堵 13 颜色表示 6.3.1.3一般情况下,路段与交叉口的交通拥堵程度可依照上述规则划分;有需要的城市,在论证后 可选用其他规则划分。 6.3.2交通拥堵时空分布特征 6.3.2.1根据交通调查数据,分析交通拥堵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6.3.2.2交通拥堵时间分布特征,按工作日、周末、节假日等分析交通高峰出现时间、持续时间,高 峰交通量等特征。 6.3.2.3根据交通调查,分析交通拥堵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包括节点拥堵、路段拥堵和片区拥堵

31、等 拥堵类型及拥堵程度特征。 6.4交通拥堵点(段)筛选确定 6.4.1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启动阈值 6.4.1.1综合考虑速度、饱和度、排队长度、服务水平等指标,确定交通拥堵治理启动阈值。 6.4.1.2路段类项目启动阈值: a)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贵州省的道路交通的实际运行情况,一般当 干路平均车速低于15km/h,支路平均车速低于10km/h,宜启动路段拥堵点改善。 b)路段拥堵的判别指标主要包括拥堵评判的指标主要包括VC比和服务水平(LOS),当路段饱 和度大于0.85,服务水平处于E级时,宜开展路段拥堵点改善。 6.4.1.3交叉口类项目启动阈值: a)通过视频或人

32、工判定,当交叉口某一方向或多方向排队长度100m时,进行交叉口拥堵改善; 当相邻交叉口间距过短时,排队长度大于路段长度70%的情况下,宜进行交叉口拥堵改善。 b)采用检测线圈和饱和度计算,通过计算延误,当服务水平达到E级时交叉口宜进行拥堵点改善, 当达到D级服务水平时,可视工程条件、实际情况分析判断。 6.4.2交通拥堵点(段)分布初定 根据交通拥堵时空分布分析,依据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启动阈值,初步确定需实施治理的出交 通拥堵点(段) 。 6.4.3确定实施的交通拥堵点(段)筛选 在初步定交通拥堵点(段)分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交叉口或路段在路网中的位置、作用、工程 量、资金安排等因素,合理确

33、定出需要开展治理的交通拥堵点(段) 。 14 7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工作机制 7.1组织实施机制 7.1.1成立交通综合治理领导机构。一般宜成立由相应层级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政府领导、 相关政府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交通拥堵治理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工作。 7.1.2建立专业咨询机制。一般宜聘请具有经验的交通专业机构开展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编制 工作。 7.1.3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相关部门制定财政计划,专款专用,用于支付交通拥堵点(段)治理项目 的前期费用与工程实施费用。 7.2工作任务 在开展交通拥堵点(段)治理研究前,确定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工作范围、工作目的

34、、工作深 度。 7.3工作流程 7.3.1实施治理的交通拥堵点(段) 相关部门或机构,在自行排查梳理或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梳理排查后提出交通拥堵点(段) 分布。 7.3.2制定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 编制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 7.3.3明确任务分工 制定堵点治理工作计划,建立责任单位任务分解表,落实资金来源,报政府相关部门印发各责任 单位组织开展治理工作。 7.3.4开展治堵工作 堵点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按照交通拥堵治理方案及年度实施计划组织抓好落实,要根据交通拥 堵治理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全力开展治理。 7.3.5考核评定机制 可出台关于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工作考核实施细则,组织相

35、关单位对年度治理工作任务开展考 核验收工作。 7.4治理方案设计 15 7.4.1编制单位要求 一般宜聘请具有经验的专业机构编制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编制机构一般宜具有能胜任城 市交通规划设计任务的规划、设计或咨询资质。 7.4.2治理方案编制 7.4.2.1治理方案可分为总体方案和详细方案两部分。 7.4.2.2基于交通需求分析和设计目标,确定设计思路,开展交通治理策略、治理方案设计。 7.4.2.3对于复杂的交通条件和环境,宜制定多个方案进行比选。 7.4.2.4设计方案成果宜包括: a)方案设计说明书:内容包括交通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计目标、设计依据、设计思路、设 计方案及比选、效

36、果评估、实施计划、资金概算等; b)交通治理方案设计图:内容包括图纸目录、图例、图纸说明、各部分交通措施分析图、交通 流线图、交通设施分布图、工程量统计表等。 7.4.2.5治理方案成果宜包括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 7.4.3治理方案论证或评审 可通过相关部门审查、专家论证或专家评审等方式,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7.4.4方案实施和优化 7.4.4.1实施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必要时宜在媒体上提前发布相关信息或试运行。 7.4.4.2方案实施起始时间尽量避开高峰期,并采取措施确保交通流运行平稳过渡。 7.4.4.3方案实施过程中,密切观察交通变化情况,发生问题及时进行人工指挥和疏导。 7.4.4

37、.4方案实施后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 16 8交通拥堵点(段)治理策略 8.1一般规定 8.1.1开展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工作,需先行研判适宜的交通发展(改善)总体策略。 8.1.2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只适宜于通过局部改善与调整优化能够有效改善交通拥堵问题的情形, 对需要通过新建道路设施或者大力调整交通结构方能改善交通拥堵问题的,不属于交通拥堵点(段) 治理范畴。 8.2交通发展(改善)总体策略研判 8.2.1交通发展(改善)总体策略类型 8.2.1.1交通发展(改善)总体策略分为以下三类。 8.2.1.2局部改善与调整优化主导策略:通过对道路设施进行局部改善,结合

38、交通组织、交通管理与 控制调整优化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8.2.1.3设施新建与改造主导策略:通过新建或改造道路设施,辅以精细化交通管理与控制以改善交 通拥堵问题。 8.2.1.4综合交通结构调整主导策略:通过发展大中运量公共交通分担客流,辅以交通需求管理调节 车流时空分布降低高峰期间道路交通压力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8.2.2交通发展(改善)总体策略选择研判 8.2.2.1局部改善与调整优化通行能力增加评估 从交通秩序整治、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道路设施局部改善等方面提出综合改善总体方案,并对 相应的通行能力提升幅度进行评估。 8.2.2.2道路设施新建与改造通行能力增加评估 综合相关规划计划

39、,从设施新建与改造等方面提出总体方案,并对相应的通行能力提升幅度进行 评估。 8.2.2.3交通需求增长预测评估 掌握研究范围的路网交通需求,并对目标年限的交通需求增长进行预测,评估增长特征与幅度。 8.2.2.4交通供需平衡分析 依据预测交通需求,分别对局部改善与调整优化、道路设施新建与改造两套方案进行测试与平衡 分析,测算道路设施饱和度、服务水平等指标。 8.2.2.5交通发展(改善)总体策略选择研判 a)当通过局部改善与调整优化,即能有效改善交通拥堵问题,选择局部改善与调整优化主导策略。 b)当只有道路设施新建与改造,方能改善交通拥堵问题,选择设施新建与改造主导策略。 c)当通过道路设施

40、新建与改造仍不能有效改善交通拥堵问题,选择综合交通结构调整主导策略。 8.3交通拥堵点(段)治理策略研判 8.3.1交通拥堵点(段)治理策略类型 17 8.3.1.1交通拥堵点(段)治理策略分为以下三类。 8.3.1.2交通秩序整治主导策略:通过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完善违章抓拍系统、加强交通管理执法等 整治交通秩序,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8.3.1.3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主导策略:通过交通组织优化、交通渠化优化、交通控制优化等提高通 行能力,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8.3.1.4道路设施局部改善主导策略:通过车行设施改善、非机动车设施改善、人行设施改善与公交 设施改善等提高通行能力,以改善交通拥堵问

41、题。 8.3.2交通拥堵点(段)治理策略选择研判 8.3.2.1交通秩序整治通行能力增加评估 提出交通秩序整治总体方案,并对相应的通行能力提升幅度进行评估。 8.3.2.2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通行能力增加评估 提出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总体方案,并对相应的通行能力提升幅度进行评估。 8.3.2.3道路设施局部改善通行能力增加评估 提出道路设施局部改善总体方案,并对相应的通行能力提升幅度进行评估。 8.3.2.4交通供需平衡分析 依据预测交通需求,分别对交通秩序整治、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道路设施局部改善三套方案进 行测试与平衡分析,测算道路设施饱和度、服务水平等指标。 8.3.2.5交通发展(改善)总

42、体策略选择研判 a)当通过交通秩序整治能有效改善交通拥堵问题,选择交通秩序整治主导策略。 b)当通过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能改善交通拥堵问题,选择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策略。 c)当只有通过道路设施局部改善,方能改善交通拥堵问题,选择道路设施局部改善主导策略。 18 9治理措施 9.1治理措施类型 9.1.1根据交通拥堵点(段)治理可选策略,将治理措施分为三类,交通秩序整治、交通组织与控制 优化、道路设施局部改善,详见图 1。 9.1.2交通秩序整治类措施包括: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完善违章抓拍系统、加强交通管理执法。 9.1.3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类措施包括:交通组织优化、交通渠化优化、交通控制优化。 9

43、.1.4道路设施局部改善类措施包括:车行设施改善、非机动车设施改善、人行设施改善、公交设施 改善。 治理措施 交通秩序整治类措施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类措施道路设施局部改善类措施 完 善 交 通 管 理 设 施 完 善 违 章 抓 拍 系 统 加 强 交 通 管 理 执 法 交 通 组 织 优 化 交 通 渠 化 优 化 交 通 控 制 优 化 车 行 设 施 改 善 非 机 动 车 设 施 改 善 人 行 设 施 改 善 公 交 设 施 改 善 图1治理措施分类 9.2交通秩序整治类措施 9.2.1完善交通管理设施 9.2.1.1交通标志、标线不清或功能不完善,宜及时除去遮挡,或改变标志、标线位

44、置,重新施划标 志、标线,施划的标志、标线宜符合 GB 5768.2、 GB 5768.3 相关规定。 9.2.1.2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 50 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 80 米, 如果存在不满足规范要求情况下,宜进行右进右出交通组织设计。 9.2.2完善违章抓拍系统 9.2.2.1闯禁令、违反禁止标线等违法行为抓拍,包括车辆右/左转、逆向行驶、压线、跨线、违反 禁止标线等违法行为。 9.2.2.2对于设置人行过街信号控制系统的人行横道线,宜设置齐全的行人信号灯和相应的机动车信 号灯;位于主干道上的,主干路方向还宜设置闯红灯抓拍电子警察系统。 9.2.3加强交通管

45、理执法 19 9.2.3.1针对占道经营、占道停车、争道抢行等,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执法,并建立联动执法、异 常情况快速处置、违法抄告等工作机制。 9.2.3.2加强交通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文明行车、文明行路、文明礼让的出行方式。 9.3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类措施 9.3.1交通组织优化 9.3.1.1单向交通实施的条件宜满足平行方向道路的间距支路不宜超过 300 米,干路单行路口间距不 宜超过 500 米,并且道路的起点、终点大体相同,道路条件相当。同时宜符合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组 织原则 (GA/T 486-2015)中原则。 图2单向交通组织示意图 9.3.1.2同在路网密度很大而道路宽度不

46、足的城区道路,满足以下条件时,宜考虑单向交通组织: a)道路宽度小于10m 而流向比大于1.2时; b)道路宽度小于12m 而流向比大于2时,且有平行道路可以配对时; c)道路宽度不足以同时设置人行道、车行道时; d)对于只能布置奇数车道的道路,在采用双向通行不利于发挥其道路资源作用时; e)平行于大流量主干道的一组支路、次干道; f)宽度狭窄不适合固定交通工具如有轨道车双向通行的道路,可布置为单向通行的行车路线。 9.3.1.3变向交通是指变向交通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变换某些车道上的行车方向或行车种类的交通组 织方式,一般常见的潮汐车道、可变导向车道、HOV 车道行驶等。 9.3.1.4路段限

47、速是为保证通行的安全性,宜明确每条道路的限速值。限速标志的设置及限速值的确 定宜符合 GB 5768.5 的规定。 9.3.1.5一般情况下,实施固定限速管理。在经常发生恶劣天气、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的路段,宜实 施可变限速管理。 9.3.1.6在学校、医院、养老院门口路段以及街区内道路宜采取强制降低车速的设计。 9.3.1.7交叉口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采取禁止机动车左转措施: a)左转交通量较小,但左转交通量对直行车的通行产生较大影响; b)交叉口流量接近饱和,左转交通在交通流构成中相对处于次要地位; c)左转车道长度不足,高峰期左转车辆排队严重影响直行车辆通行。 20 9.3.1.8实施禁止

48、左转后,交叉口的左转需求宜能通过绕行方式实现。绕行方式包括直行后掉头、右 转后掉头、上游交叉口提前左转、下游交叉口左转等,但绕行方式不宜造成新的堵点。 9.3.1.9交叉口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采用禁止机动车掉头的方式: a)掉头车辆对左转或直行交通流通行效率影响较大; b)掉头空间不足,且没有条件再右侧设置专用掉头车道; c)视距不良,掉头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9.3.1.10车辆限行区域宜选择环路、贯通性主干路为区域的边界,设置明显的禁令标志和辅助标志, 说明限制的非、车种、车型和时段等。 9.3.2交通渠化优化 9.3.2.1进口道左转专用车道设置可采用下列方法: a)压缩较宽中央分隔带,新辟左转专用车道,对于治理性交叉口压缩后的中央分隔带宽度至少 宜为1.5m,端部宜为半圆形; b)道路中线偏移,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 a) 压缩中央分隔带 b)偏离道路中心线 图3进口道左转设置 9.3.2.2进口道右转专用车道设置可采用下列方法: a)展宽进口道,新增右转专用车道; b)进口道右侧拓宽处理或压缩人行道,对于治理性交叉口,压缩后的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 1.5m。 图4压缩人行道设置右转专用道 9.3.2.3出口道长度由展宽渐变段和展宽段组成。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宜小于 30m60m,渐变段最小 长度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