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报告书_第1页
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报告书_第2页
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报告书_第3页
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报告书_第4页
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乌兰浩特市义乌项目区东包小流域初步设计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第一期工程洮儿河流域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义乌项目区设计证号:(蒙)水保资证乙字第2号乌兰浩特市东包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兴安盟水土保持工作站2006年11月项目名称:乌兰浩特市东包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核 定: 谢兆福审 查: 崔延波校 核: 崔延波项目执行单位:乌兰浩特市水务局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初步设计承担单位:兴安盟水土保持工作站项目初步设计负责人:邱莲于德信项目技术负责人:邱莲于德信设计人员: 邱莲(兴安盟水土保持工作站)于德信葛洪鼎 谷兴林 王桂英曹洪植周卫军(乌兰浩特市水土保持站)25目 录综合说明11基本情

2、况11.1 自然条件11.1.1 流域概况11.1.2 地貌及坡度组成11.1.3 土地、土壤21.1.4 植被51.1.5水文、气象61.2 社会经济状况71.2.1 人口与劳动力71.2.2 农村各业生产71.3 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91.3.1 水土流失状况91.3.2土壤侵蚀模数91.3.3水土流失危害101.3.4 水土保持现状112 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布局142.1 建设目标142.1.1 治理水土流失目标142.1.2 改善生态环境目标142.1.3 发展农村经济目标152.2 建设规模152.3 工程总体布局162.3.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62.3.2 措施总体布局及具体布设

3、173 工程设计203.1坡耕地治理203.1.1坡式梯田(典型设计号01)203.1.2坡式梯田植物带设计(典型设计号01)233.1.3坡耕地地埂植物带设计(典型设计号02)263.2 水土保持造林273.2.1造林整地设计283.2.2经济林山杏造林设计(典型设计号03)303.3生态修复措施设计333.3.1封禁治理措施设计333.3.2 网围栏设计(典型设计号05)353.3.3 封禁区标志说明碑设计(典型设计号06)373.4沟道治理措施设计383.4.1谷坊设计(典型设计号07)383.4.2沟头防护工程设计(典型设计号08)413.5配套措施设计433.5.1 饲草料基地建设设

4、计443.5.2机电井设计(典型设计号09)443.5.3青贮窖和棚圈设计(典型设计号10、11)463.5.4作业路设计(典型设计号12)474 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实施计划484.1 施工组织设计484.1.1施工组织形式484.1.2主要材料及来源484.1.3施工环境484.1.4施工季节安排494.1.5 人力物力494.2 实施计划495 投资概算515.1工程投资主要指标515.2 概算编制525.2.1编制原则和依据525.2.2基础单价535.2.3 分部工程概算编制545.2.4 预备费565.3 概算表576 效益分析646.1 评价依据和分析范围646.1.1评价依据64

5、6.1.2分析范围656.1.3 分析计算的内容和方法656.2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686.3 生态效益686.4 社会效益697、项目组织管理707.1 组织管理机构707.2组织管理措施717.2.1 政策保障717.2.2 项目责任目标管理制717.2.3工程建设质量监理制727.2.4项目合同化管理及信息化管理727.2.5资金专项管理制737.3 技术保障措施737.4 工程管护措施74附件:1、附表1-12及小斑登记表2、单项工程设计图1-123、工程单价表4、初步设计附图3张:乌兰浩特市东包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图乌兰浩特市东包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分布图乌兰浩特市东包小流域

6、水土保持工程总体布置图小流域工程特性表序号及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建设条件1、流域面积km217.742、流域人口人4593、农业人口人4594、多年平均降水量mm438.35、实测最大24h降雨量mm1146、多年平均大风日数d35.97、多年平均气温4.48、林草覆盖率%6.89、水土流失面积km21310、土壤侵蚀模数t/(km2.a)246611、治理面积km21312、治理度占总面积%73.3占流失面积%98.05二、设计标准1、工程防御暴雨标准p=5% 36hmm76p=10% 24hmm1092、造林保存率%85三、工程规模km2131基本农田hm2246.76梯田hm26158地

7、埂hm2185182水土保持林hm295564山杏hm2355.64柠条hm26003生态修复hm297.784沟道治理谷坊座91(348m)沟头防护处12(480m)5井和井房眼、座26作业路km57水土保持说明碑座1四、施工1、主要工程量万m3239.70 土方量万m359.5石方量万m30.22、交通道路km5.00 小流域工程特性表序号及名称单位数量备注3、主要材料水泥t60.00 木材m325.00 树苗万株45.38种籽t11.074、所需劳力总用工日万工日9.12年均用工日万工日9.12年劳均出工日万工日9.12机械施工量台班0.83年均机械用量台班0.835、施工期限年1五、工

8、程效能力1、年拦泥沙能力万t2.32、年蓄水能力万m3186.663、林草覆盖率%66.164、累计治理(占流失面积)%98.055、经济效益万元612.92六、经济指标1、静态总投资万元283.02 工程措施万元171.77植物措施万元67.39封禁措施万元5.76独立费用万元29.86预备费万元8.242、综合经济指标单位治理面积投资万元/km221.77单位治理面积总投资效益万元/km247.15效益费用比2.16 经济净现值(6%折现率下)万元73.82内部收益率%9.09综合说明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第一期工程洮儿河流域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乌项目区隶属嫩江水系洮儿河流域,属于东北

9、黑土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乌兰浩特市东包小流域位于义-乌项目区内北部,行政区划属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流域总土地面积17.74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3.26 km2,占总面积74.75。流域属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38.3mm,主要集中在七、八、九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流域主要以农业为主,坡耕地较多,林地较少,没有可利用的水保工程措施,加之黑土的抗蚀性较弱,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快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保护珍贵黑土资源的必然选择,也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的迫切需要。工程建设对促进民族团结,构筑北

10、疆绿色生态屏障,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设计是按照松辽委关于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第一期工程项目有关精神和要求,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15774-1995)和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编制暂行规定(水利部、水保200018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

11、部、水总200367号)等进行编制。东包小流域设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13km2,治理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73.3 %,治理程度占水土流失面积98.05 %。各项治理措施建设规模为:坡耕地治理246.76hm2, 其中修筑坡式梯田61.58 hm2,修建地埂植物带185.18hm2;水保造林955.64 hm2 (播种柠条600hm2,种植山杏355.64 hm2),封禁治理97.78hm2,建网围栏4 km,说明碑1座;沟道治理工程包括修建谷坊91座(348m),沟头防护12处(480m),其他配套措施包括青贮窖7座,牲畜棚圈7座,饲草料基地30 hm2,机电井2 眼,建井房两座,修作业路5

12、 km。工程总投资为283.02万元,独立费用29.86万元,预备费8.24万元。流域总投资283.0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8.11万元,地方匹配84.91万元。国家投资水平为11.17 万元/km2。各项措施实施后,林草覆盖度将由原来的 6.8%提高到66.16%,年减少径流量186.66万m3,减土壤侵蚀量2.3 万t,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减少下游洪水及泥沙淤积危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设计单位由兴安盟水土保持工作站会同乌兰浩特市水务局共同组成项目组,经过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后编制完成,主要设计成

13、果有: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一期工程洮儿河流域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义-乌项目区乌兰浩特市东包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包括小流域土壤侵蚀类型和水土流失程度分布图、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图、水土保持工程总体布置图、单项工程设计图以及附表。1基本情况1.1 自然条件1.1.1 流域概况乌兰浩特市东包小流域位于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第一期工程洮儿河流域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乌项目区内北部,属嫩江水系洮儿河流域,行政区划属乌兰哈达镇东包嘎查,位于乌兰浩特市的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2012到122415,北纬 46141到461713,流域总面积17.74 km2,水土流失面积 13.

14、26 km2,占流域总面积74.75。海拔438.6m310m,相对高差128.6m。小流域呈杨树叶形,属重点治理区。具体位置详见地理位置图。1.1.2 地貌及坡度组成流域地处东北黑土区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区,沟壑密度为0.412 km/km2,沟壑面积为3.29hm2,占总面积的 0.19%。沟道总长7308m,沟底平均宽度4.5m,平均比降为4,沟长大于1km以上的沟道有3 条。小流域地面坡度较陡,平均坡度大于5的土地面积占小流域总面积79.68。小流域内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均坡度5以下坡面上,以坡耕地为主,平均坡度5以上坡面主要分布荒草地。土地及耕地地面坡度组成情况见表1-1-1。表1-1-

15、1 土地及耕地地面坡度组成表 小流域土地坡度组成结构335588151525小计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东包土地360.5620.32408.0322.991005.5756.660.560.03100.00耕地132.6532.73254.462.7917.624.350.560.13100.001.1.3 土地、土壤(1)土壤类型小流域土壤类型主要为草甸土、黑钙土和栗钙土,土壤类型及土壤厚度分布随地形、地貌的位置不同而变化,大部分土壤呈微酸性,ph值在5.56.8之间,土壤容重大约在

16、1.21.5之间,孔隙度在20%-30%之间,土壤养分含量丰氮、低磷、低钾。不同坡度及位置的土壤厚度不同,对农、林、牧业的适应性也不相同,平均坡度小于5的土地,地形呈平整大块,土层厚度1.5m左右,土壤质地以轻壤土为主,有机质含量0.8%1.0%,适应发展农业、果业;平均坡度5以上的坡面,土层厚度一般0.51m,个别地块小于0.5m,土壤质地以轻壤土、中壤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在0.5%0.8%,个别地块有机质含量小于0.5,适宜发展农、林和牧业。(2)土地资源评价参评因子 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因子很多,根据小流域的实际情况,确定选择参评因子的基本原则是:对土地生产力有明显的限制性,如果某些因子在本地

17、区无限制作用则不予选取。选择稳定易测的因子,对那些稳定性差(如土壤含水量)的因子不予选取。由此确定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因子有:地貌、地面坡度、土壤侵蚀、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层厚度、砾石含量。 评价方法及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6)关于土地资源评价的规定,采用土地潜力评价方法,即不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只对土地潜在生产力作出评价,并据此提出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对小流域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得出评价结果见表1-1-2。 表1-12 土地资源评价等级及结果表评价指标一二三四地貌平整大块缓坡大块中坡小块中坡小块地面坡度33-5

18、588土层厚度150100-15050-10050土壌质地轻壤-中壤轻壤-中壤轻壤-中壤中壤有机质含量1.00.81.00.50.80.5土地适宜性宜农宜农、果宜农、果、牧宜农、林、牧土地面积(hm2)360.56408.031005.570.56 一级土地:平均坡度小于3,地面平整,水资源较充沛,土地面积360.56 hm2,占总面积的 20.32 %,为河川地或平地。耕作土层较厚,是流域最好的土地,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二级土地:平均坡度3-5的缓坡,土地面积 408.03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2.99%,该级土地位于坡面下方的缓坡地,地形较平缓,土层较厚,无灌溉条件,可通过保土耕作(如地

19、埂植物带、改垄等)措施发展旱作农田或进行治理。三级土地:平均坡度5-8,土地面积1005.57hm2,占总土地面积56.66%。该级土地坡度较陡,可通过修筑梯田发展旱作农田,也可采取封育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增加林草覆盖度。四级土地: 平均坡度大于8,土地面积0.56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0.03%。该土地面积较陡,原是农田,全部修成坡式梯田。(3)土地利用现状及评价土地利用现状流域总土地面积 17.74km2,其中农地 405.23hm2(川地132.65 hm2,坡耕地 272.58 hm2),主要分布在小于5的坡面上,占总面积的22.83 %;林地 120.73hm2,分布在不同坡度的坡

20、面上,占总面积的6.80 %;荒地 1218.42hm2,主要分布在大于5的坡面上,占总面积的68.66 %;其它用地 30.34 hm2,占总面积的1.71%。流域人均土地3.87 hm2 ,人均耕地0.88 hm2 。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详见附表3。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从流域土地资源评价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农林牧生产结构不协调,环境恶化,土壤侵蚀严重,灾害性气候增多,生态失去平衡。小流域农业用地大部分为坡耕地,耕作技术较落后,没有保土耕作措施,产量低而不稳;林业用地面积过小,且分散,未能起到生态防护效益;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过度放牧,使得天然草地遭受严重破坏,植被覆盖率

21、较低,造成牧业生产水平低。流域农业、牧业比例过大,林业比例小,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失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致使农民收入较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结果,流域现有土地资源对林业和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生产潜力,所以,今后需要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多发展水浇地,对有条件的坡耕地采取修筑梯田、地埂植物带等保土耕作措施,从而提高粮食单产。在保证粮食基本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封育、封禁等措施,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最终实现农、林、牧各业的可持续发展。1.1.4 植被流域内林草覆盖率较低,植被类

22、型为科尔沁大草原组成部分之一,流域内无天然林,主要树种有杨树、山杏、柠条等,共分 21块,都为退耕还林地,分布于梁坡地,面积120.73 hm2;天然草地面积165 hm2,草本植物有大针茅、隐子草、碱草和羊草等,由于长期以来挖药材和过度放牧,使得部分天然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生物群落逐渐减少,植被盖度逐年下降,涵养水源功能差,水土保持功能低下。目前林草植被盖度仅为6.8%。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6 hm2。1.1.5水文、气象(1)降水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影响流域生态状况的重要参数,该流域年最大降水量823.9mm,年最小降水量239.7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8.3mm,年降雨量

23、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2%。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109mm,20年一遇36小时降雨量76mm,2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130.4mm。(2)温度与光热资源流域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时间长达67个月),春季干旱,多大风天气,夏季凉爽而短促,降水集中,秋季气温骤降,霜冻较早。多年平均气温4.4,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33.9。10积温为2778.6,无霜期为127天,早霜为9月22日,晚霜为5月18日。多年平均蒸发量1835.5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01.1小时左右,太阳辐射总量为130千卡/cm2。年平均风速3.2m/s,

24、大风日数(8级平均风速17m/秒)35.9天,最多达55天,多集中在45月份。其它灾害性天气也较多,如干旱、低温、洪涝、冰雹时有发生。小流域水文气象特征详见附表一、二。(3)水资源现状流域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和裂隙水,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及洮儿河水侧向径流,具有典型的山区渗入径流型水循环特点。在雨季地下水得到充分的补给,其动态峰值在68月出现。地下水位埋深随地形起伏而差别较大,在沟谷洼地中一般为310m,其余地段1070m不等,单井出水量在2040t/h。本地地面切割强裂、沟谷纵横。岩石孔隙、裂隙发育,透水性良好,利于大气降水入渗。洮儿河水平均深1米,年均径流量9.1亿m3,其中境外来水量8

25、.6亿m3,境内来水量0.5亿 m3。根据水资源计算,地下水可开采量远大于需水量。1.2 社会经济状况1.2.1 人口与劳动力东包小流域行政区划属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东包嘎查一个行政村,总人口459人,户数102户,人口密度26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 10 ,农业人口 459人,劳力 212人,详见附表2。1.2.2 农村各业生产该小流域农村产业结构主要以农牧业为主,根据2005年统计资料,总产值17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0万元,占总产值的46.24%;牧业产值60万元,占总产值的34.68%,林业产值20万元,占总产值的11.56 %,副业产值13万元,占总产值的7.52 %。

26、人均年纯收入 2630元。小流域农村经济结构详见附表5。农业:主要作物以玉米为主,种植作物面积405.23hm2,其中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面积占85%左右,大豆、小豆、葵花等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15%左右。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坡耕地面积占农耕地面积 67.27,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粮食总产量75万kg,人均占有粮食1634 kg。林业:现有林地面积较小,零星分布,并且抚育管理跟不上而生长状况较差,几乎没有经济效益。牧业:当地农村牲畜以羊、猪、鸡为主,现有牲畜羊3751只,牛207头,马9匹,养殖奶牛近年略有发展。饲料来源主要靠荒坡牧草、桔杆及粮食饲料、合成饲料,牛、马、

27、羊共折4831只羊单位,秸杆大部分用于烧柴,按40%用于饲料,每只羊单位年食量按720kg计算,仍超载1028只羊单位。今后牧业以舍饲为主,牧业发展尚有很大潜力。 副业:主要有运输业、养殖业及小型农畜产品加工,流域内基本每户都养殖鸡鸭猪鹅,副业生产较落后,没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值较低。小流域地处乌兰浩特市近郊,紧邻省际通、111国道,交通便捷,经济信息灵通,市场贸易发达,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地群众积极性高,农民水土保持意识较强,便于组织发动,通过一事一议能解决投工占地等问题,有能力完成东包小流域的治理工作。从农村各业产值分析可见,小流域以农业为主,属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农牧业经济,生产力水平低,自我发

28、展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种植业沿袭传统模式,农耕技术落后,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没有保土耕作措施,土壤流失严重,地力贫瘠,土地生产力较低。牧业靠天放牧经营,目前草场退化十分严重,饲草料短缺,草畜矛盾较突出。因此走生态建设之路,发展农牧业生产是立家之本。1.3 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1.3.1 水土流失状况东包小流域属东北黑土浅山丘陵沟壑地貌,土壤侵蚀类型属水力侵蚀,水土流失总面积 13.26 km2,占总土地面积 74.75。水土流失形式为水力侵蚀,主要表现在:1、雨滴溅蚀:主要发生在丘梁坡顶;2、细沟侵蚀:侵蚀部位以坡面为主;3、沟蚀:沟道和沟头地段,侵蚀作用表现为沟底下切、溯源等形式,

29、侵蚀机理活跃。流域内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侵蚀方式随着地貌形态的变化,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有着明显的变化,平均坡度在5以下,侵蚀以面蚀为主;平均坡度在5以上,以细沟侵蚀为主,随着坡度的增加细沟侵蚀进一步发育,以浅沟侵蚀为主,流域年均侵蚀量3.27万t,年均径流量 为311万m3,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详见附表6。1.3.2土壤侵蚀模数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划分为三级:微度侵蚀面积为448.72hm2,主要分布在平均坡度3坡面和林地上,侵蚀模数为3坡耕地上布置地埂植物带及坡式梯田,全部实行等高耕作。对荒山、耕地内的侵蚀沟重点治理,沟头设沟头防护

30、,防止坡面径流汇入沟道,制止沟道向前延伸。沟道内布设谷坊进行分级拦蓄,防止沟壑向两侧拓宽,保护耕地免于被沟壑进一步吞噬。在坡度较陡植被盖度低的荒山大面积造林。在生态修复区,大面积封山禁牧,实施封禁治理,促进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在有水源开发条件的坡脚打深水井,为典型农户建设舍饲棚圈、青贮窖,以利畜牧业舍饲化经营,从而实现全面封山禁牧。在关键沿线及牲畜易破坏部位设网围栏,防止人为破坏。总之,从山坡到沟底各项措施进行合理配置、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综合防护体系,更加注重全面规划、农林牧各业互相协调发展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从而根治水土流失,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三方面的效益。具体措施布设及数量如下:(1

31、)坡耕地治理工程在坡度为3以上坡耕地上修筑地埂植物带185.18 hm2 ,修建坡式梯田面积61.58hm2。(2)水保造林工程在坡度3以上植被盖度在30以下,土层相对较薄的荒山挖水平坑,种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树种山杏及柠条,以提高林草覆被率,增强保水保土和抗蚀能力,防止水土流失。造林面积955.64hm2(柠条600 hm2 ,山杏355.64 hm2 )。(3)生态修复封禁工程根据现有林地、天然草地的分布情况以及自然条件,在平均坡度35植被盖度大于70的天然草地和林地主采取围栏封禁、抚育、管护措施,充分利用当地水热资源优势和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功能,遵循自然规律,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在短期

32、内快速恢复植被,封禁治理面积97.78hm2。建网围栏4km,说明碑1座。(4)沟道治理工程根据流域各沟道侵蚀特征,对已形成的侵蚀沟,在距沟沿15m以外修筑沟埂式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防止沟沿继续扩张。沟内以修筑干砌石谷坊为主,谷坊从上游往下游逐级修筑,拦蓄径流泥沙,巩固并抬高沟床、稳定沟坡、制止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共修建谷坊91座(348m),沟头防护 12处(480m)。(5)配套措施生态修复封禁影响打草,为解决牲畜饲料问题,选水源条件好、交通方便、坡度小于3的川滩地,发展 30 hm2饲草料基地,并相应建设牲畜棚舍7座、青贮窖7座。饲草料基地配套灌溉措施,打机电井2 眼,建井房两座。为便于

33、项目施工机械化作业和运输材料、水、肥料、苗木等建设所需物质,同时规范车辆、行人随意碾压草地,结合原镇村便道,在流域修作业路5 km。东包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总体布置情况详见附图三。3 工程设计3.1坡耕地治理3.1.1坡式梯田(典型设计号01)小流域内坡度510坡耕地全部修建坡式梯田,共修建坡式梯田面积为61.58hm2。坡式梯田设计如下:1确定沟埂间距沟埂间距满足耕作的情况下,根据地面坡度、项目区降雨、坡耕地等情况确定。地面坡度根据现场勘察,布置坡式梯田区域地面坡度在510之间,适合采取坡式梯田措施。水文计算降雨计算采用以下公式。 h24p kp h24 式中 h24p频率为p的最大24小时暴

34、雨量,mm; 频率为p的皮-型曲线模比系数; h24 多年平均最大24小时暴雨量,mm。表3-1-1 水文计算表p(%)1251020备注kp2.792.482.071.731.39cs2.5cv cv=0.55h24=63h24p(mm)175.8156.2130.410987.57 耕地土质 耕地土壤颗粒中含沙粒较少、土质粘重、渗透性较差。根据以上几个不同条件及当地类似已实施项目的经验,综合分析确定坡式梯田两埂间距20m。2确定沟埂尺寸沟埂的基本形式采取埂在下,坑在上。从埂上方开沟取土,在沟下方筑埂。 沟埂断面尺寸按拦蓄10年一遇的24小时降雨中两埂之间坡面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与泥沙设计,地表

35、径流和泥沙计算公式如下: vvw+vs 式中:v沟埂拦蓄容量,m3; vw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经流量m3; vs3年土壤侵蚀量m3;vwmwfvs3msf式中: f坡式梯田集水面积,hm2 ; mw10年一遇径流模数,m3hm2 ; ms年土壤侵蚀模数,thm2 ;淤积泥沙的容重1.35t/m3。根据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31996),先选定沟埂顶宽40cm、埂高60 cm、外坡1:0.5、内坡1:0.5,然后根据坡面平均坡度和选定的埂间距计算沟埂的蓄水能力,经计算选定的沟埂断面尺寸均满足拦蓄10年一遇坡面径流量,计算结果见表3-1-2。表3-1-2 沟埂拦蓄能力小斑编号治理面

36、积(hm2)平均坡度()沟埂长度(km)埂间距500米单位长度沟埂计算备注汇水面积f(hm2)径流量vw(m3)泥沙量vs(m3)拦蓄容量v(m3)沟埂拦蓄能力(m3)5543.40 4.02 21.70 20.00 1.00 436.00 18.52 454.52 128.06 mw10%=436m3/hm2 ms=25t/hm2 1.35t/m3;57.70 6.00 3.85 20.00 1.00 436.00 18.52 454.52 85.63 51.10 25.55 2.00 872.00 37.04 909.04 213.69 3施工要求定线时根据埂间距用手水准向左右两端分别测定

37、其等高点,连各等高点成线,即为各沟埂的施工线。田块布设需顺山坡地形、地埂线要等高水平,布设时遵循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田块长度选择在60200m以上。以梯田的施工线为中心,上下各划出100100cm宽,作为清基线,在清基线范围内翻松10cm,清除石砾等杂物,整平夯实。田坎必须用生土填筑,土中不能夹有石砾、树根、草皮等杂物。修筑时应分层夯实,每层虚土厚约20cm,夯实后厚度约15cm。修筑中每道埂坎应全面均匀地同时升高,不应出现各段参差不齐。沟埂升高过程中根据设计的沟埂坡度,逐层向内收缩,并将埂面拍光。4 坡式梯田设计图式见附图2(典型设计号01)。3.1.2坡式梯田植物带设计(典型设计号0

38、1)1 立地条件:流域内坡度510坡耕地全部修建坡式梯田,面积为61.58 hm2。坡式梯田沿等高线修筑土埂后,在埂上栽植山杏。2 梯田埂上栽植山杏设计栽植主要设计指标如表3-1-3。表3-1-3 栽植设计技术指标表种植位置树种种植方式株距(m)行距(m)苗木规格需种量棵/hm2总需苗木量(棵)坡式梯田地埂植物带埂上山杏植苗1.0单行一年生苗500307903 栽植技术措施(1)栽植:春季人工植苗。在梯田埂上进行栽植,苗木直立穴中,分层填土、踏实、提苗,保持根系舒展,栽植深至地径以上23 cm,栽后灌水,待水渗后覆土保墒。 (2)抚育管理: 5年7次。补植后头二年每年2次,人工穴内松土。(3)修枝整形:幼树的修枝要合理,适当剪截各级主、侧枝,疏除过密枝。对辅养枝和内膛小枝,一般不加修剪。对一年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