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方性标准DB_第1页
北京地方性标准DB_第2页
北京地方性标准DB_第3页
北京地方性标准DB_第4页
北京地方性标准DB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编号:DBJ/T01-64-2012 备案号:J10199-2012 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程 Applie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min eral admixtures in con crete 2012- xx - xx 发布 2012- xx-xx实施 北京市建设委员会 发布 1 总 则 1 2 术语、符号 .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2 3 一般规定 . 3 4 矿物掺合料的技术要求 . 4 4.0 通用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粉煤灰 4 4.2 粒化高炉矿渣粉 4 4.3 硅灰 4 4.4 钢渣粉 5 4.5 沸石粉 5

2、4.6 石灰石粉 5 4.7 复合掺合料 6 5 矿物掺合料的检验与验收 . 7 5.1 试验方法 7 5.2 检验与验收 7 5.3 储与标识 8 6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9 6.1 基本规定 9 6.2 配合比设计 11 7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工程应用 . 12 7.1 制备和运输 12 7.2 浇筑与成型 12 7.3 养护 12 8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冬期施工 . 14 9 质量检验评定 . 15 附录 A矿物掺合料细度试验方法(气流筛法) 16 附录 B矿物掺合料胶砂需水量比、流动度比及活性指数测试方法 19 附录 C含水量试验方法 23 附录 D吸铵值测定方法 24 1

3、 总则 1.0.1 为规范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达到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工程质量、 延长混凝土结构物使用寿命的目的,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钢渣粉、沸石粉、石灰石粉和复合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0.3 混凝土掺用矿物掺合料,除遵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和 技术规程的相关规定。 20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矿物掺合料:以硅、铝、钙等一种或多种氧化物为主要成份,具有规定细度, 能够改善混凝土性能,且掺量不小于5% 的粉体材料。 2.1.2 粉煤灰:从煤粉炉烟道气体中收集的粉末,分为F类和C类。

4、 1 F 类粉煤灰由无烟煤或烟煤煅烧收集的粉煤灰; 2 C类粉煤灰一一由褐煤或次烟煤煅烧收集的粉煤灰,其氧化钙含量一般大于10%。 2.1.3 粒化高炉矿渣粉: 从炼铁高炉中排出的, 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 融物,经淬冷成粒后粉磨所得的粉体材料。 2.1.4 硅灰: 从冶炼硅铁合金或工业硅时通过烟道排出的粉尘, 经收集得到的以无定 形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粉体材料。 2.1.5 钢渣粉: 从炼钢炉中排出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物,经消解 稳定化处理后粉磨所得的粉体材料。 2.1.6 沸石粉:将天然斜发沸石岩或丝光沸石岩磨细制成的粉体材料。 2.1.7 石灰石粉:以一定品位纯度的石灰

5、石为原料,经粉磨至规定细度的粉状材料。 2.1.8 复合矿物掺合料: 将本规程所列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按一定比例复合 后的粉体材料。 2.1.9 胶凝材料:用于配制混凝土的水泥与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2.1.10 水胶比:混凝土用水量与胶凝材料重量之比。 2.2 符号 3 b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率(% ); m f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矿物掺合料用量(kg/m 3); m b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用量( kg/m 3); m c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kg/m 3)。 3 一般规定 3.0.1配制强度等级为 C60及C60以上的混凝土,宜采用I级粉煤灰、I级沸石粉、硅 灰及

6、S95 级及以上粒化高炉矿渣粉或复合掺合料, C60 以下的混凝土可采用其他等级的矿 物掺合料。 3.0.2 掺加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当采用其他品 种水泥时,应了解水泥中混合材的品种和掺量,并通过充分试验确定矿物掺合料的掺量。 3.0.3 掺加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宜同时掺加外加剂,外加剂与水泥及矿物掺合料的适应性 和合理掺量应由试验确定,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3.0.4 矿物掺合料的放射性核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6566 的规定。 3.0.5 掺加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的碱含量应符合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 GB/T50733

7、 的规定。 4矿物掺合料的技术要求 4.1 粉煤灰 4.1.1 粉煤灰质量指标应满足表 4.1.1要求 粉煤灰质量指标表4.1.1 序号 项目 级别 I n 出 1 细度(0.045m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 12 25 45 2 需水量比,%不大于 95 105 115 3 烧失量,%不大于 5 8 15 4 含水量,%不大于 1 5 三氧化硫,%不大于 3 6 游离氧化钙,%不大于 F类粉煤灰 1.0 C类粉煤灰 4.0 注:1级粉煤灰主要用于无筋混凝土,不应用于结构钢筋混凝土。 2、c类粉煤灰安定性试验须合格。 4.2 粒化高炉矿渣粉 4.2.1 粒化高炉矿渣粉质量指标应满足表4.2.1

8、要求。 粒化高炉矿渣粉质量指标表4.2.1 序号 项目 级别 S105 S95 S75 1 密度,g/cm 3 2.8 2 比表面积,m2/kg 500 400 300 3 活性指数,% 7d 95 75 55 4 28d 105 95 75 5 流动度比,% 95 6 含水量,% 1.0 7 烧失量,% 15000 二氧化硅含量(%) 85 含水量(%) 3.0 烧失量(%) 4.0 需水量比(%) 125 氯离子含量(%) 400 密度(g/cm3 ) 2.8 含水量(%) 1.0 游离氧化钙含量(%) 3.0 三氧化硫含量(%) 1.8 活性指数(%) 7d 65 55 28d 80 6

9、5 流动度比(%) 90 安定性 沸煮法 合格 压蒸法(当钢渣中氧化镁含量大于13% 时应检验合格) 4.5 沸石粉 4.5.1 沸石粉质量指标应满足表 4.5.1的要求 沸石粉质量指标表4.5.1 项 目 级 别 I n 出 吸铵值,meq/100g 130 100 90 细度(80(X m方孔筛筛余), (%) 4 10 15 需水量比 (%) 125 120 120 28d活性指数, (%) 75 70 62 4.6 石灰石粉 4.6.1 石灰石粉质量指标应满足表4.6.1要求。 石灰石粉质量指标表461 项目 技术指标 碳酸钙含量(%) 75 细度(45um方孔筛筛余,%) 60 28

10、d 60 流动度比(%) 90 含水率(%) 1.0 MB值 1.4 安定性(压蒸法) 合格 4.7 复合掺合料 4.7.1 复合掺合料质量指标应满足表4.7.1要求。 复合掺合料质量指标表4.7.1 项目 技术指标 细度 45 m方孔筛筛余(% ) 350 活性指数(%) 7d 50 28d 75 流动度比(% ) 95 含水量(%) 1.0 三氧化硫含量(% ) 3.5 烧失量(% ) 8.0 氯离子含量(% ) 0.02 注:c类粉煤灰不宜用于复合掺合料。 5 矿物掺合料的检验与验收 5.1 试验方法 5.1.1 矿物掺合料的细度应按下列方法进行试验: 1 筛余量()应按本规范附录 A

11、测定; 2 比表面积应按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 GB8074 测定;硅灰的比表面积应用 BET 氮吸附法测定。 5.1.2 矿物掺合料的密度按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GB/T208 测定。 5.1.3 矿物掺合料流动度比和活性指数应按本规范附录 B 测定。 5.1.4 钢渣粉、C类粉煤灰的安定性试验以30%等量取代水泥,按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凝结时间、 安定性检验方法 GB/T1346 和水泥压蒸安定试验方法 GB/T750 进行测定。 5.1.5 矿物掺合料的含水量应按本规程附录C测定。 5.1.6 沸石粉的吸铵值应按本规程附录 D 测定。 5.1.7 钢渣粉中游离氧化钙、氧化镁含量按钢

12、渣化学分析方法 YB/T140 测定;其它矿 物掺合料的化学指标,烧失量、二氧化硅、游离氧化钙、氧化钙、三氧化硫和氯离子含量 按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GB/T176 测定。 5.1.8 矿物掺合料的放射性按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6566 测定;其中粒化高炉 矿渣粉、 石灰石粉和钢渣粉应与符合 GB175 要求的硅酸盐水泥按质量比 1 :1 混合均匀后, 再按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6566 测定。 5.2 检验与验收 5.2.1 矿物掺合料应按批进行检验,供应单位应出具出厂合格证或出厂检验报告。检验报 告的内容包括:厂名、合格证或检验报告编号、级别、生产日期、代表数量及本批检验结 果和结

13、论等,并应定期提供型式检验报告。检验项目及结果应满足第4 节技术要求。 5.2.2 矿物掺合料进场时,应按下列规定及时取样检验: 1 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散装矿物掺合料:应从同一批次任一罐体的三个不同部位各取等量试样一份,每份不 少于5.0kg,混合搅拌均匀,用四分法缩取比试验需要量大一倍的试样量; 2)袋装矿物掺合料:应从每批中任抽 10 袋,从每袋中各取等量试样一份,每份不少于 1.0kg,按上款规定的方法缩取试样; 2 矿物掺合料进场检验项目、组批条件及批量应符合表5.2.2规定。 矿物掺合料进场检验项目、组批条件及批量表5.2.2 序号 矿物掺合料名称 检验项目 验收组批条件及批

14、量 检验项目的依据及要求 1 粉煤灰 细度 需水量比 烧失量 安定性(C类粉煤灰) 同一厂家 相同级别 连续供应200 t/批 (不足200t,按一批计)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1596 2 粒化高炉矿渣粉 比表面积 流动度比 活性指数 同一厂家 相同级别 连续供应500 t/批 (不足500t,按一批计)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 炉矿渣粉GB/T18046 3 硅灰 需水量比 烧失量 同一厂家连续供应30 t/批(不 足30t,按一批计) 本规范表4.1.3 4 钢渣粉 比表面积 活性指数 流动度比 安定性 同一厂家 相同级别 连续供应200 t/批 (不足200t,按一批

15、计)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 GB/T20491 钢铁渣粉GB/T28293-2012 5 沸石粉 吸氨值 细度 需水量比 同一厂家 相同级别 连续供应120t/批 (不足120t,按一批计) 产品标准 6 石灰石粉 细度 活性指数 流动度比 MB值 同一厂家 连续供应200 t/批 (不足200t,按一批计) 本规程 7 复合矿物掺合料 细度(比表面积或筛余量) 流动度比 活性指数 同一厂家 连续供应500 t/批 (不足500t,按一批计) 本规程 注:可根据需要检验表5.2.2以外的其他项目 5.2.3 矿物掺合料的验收规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矿物掺合料的验收按批进行,符合检验项目规

16、定技术要求的可以使用。 2当检验项目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应降级使用或按不合格品处理。 5.3 存储与标识 5.3.1 矿物掺合料存储时,单独存放,严禁与其他材料混杂,防止受潮。存储期超过3个 月时,使用前应进行复验。 5.3.2 矿物掺合料标识应清晰准确,标识内容包括产品名称、级别、厂别、检验状态等。 6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6.1 基本规定 6.1.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强度标准值的保证率和混凝土的 耐久性以及施工要求,采用实际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 的规定进行。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其配合比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

17、 6.1.2 掺用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6.1.3 矿物掺合料品种和掺量,应根据矿物掺合料本身的品质,结合混凝土其它参数、工 程性质、所处环境等因素,参考以下原则选择确定: 1混凝土的水胶比较小、浇筑温度与气温较高、混凝土强度验收龄期较长时,矿物掺合料 宜采用较大掺量; 2混凝土构件最小截面尺寸较大时,例如大体积混凝土、水下工程混凝土以及有抗腐蚀要 求的混凝土等,可在表 6.1.2、6.1.3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矿物掺合料的掺量; 3对于最小截面尺寸小于150mm的构件混凝土 (例如现浇楼板混凝土),宜采用较小坍落 度,矿物掺合料宜采用较小掺量; 4对早

18、期强度要求较高或环境温度较低条件下施工的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宜采用较小掺 量。 6.1.3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6.1.3的规定,配制 C15强度等 级及以下的混凝土,可不受此表限制。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要求表6.1.3 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 最大水胶比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kg/ m3) 素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室内干燥环境 无侵蚀性静水浸没环境 0.60 250 280 300 室内潮湿环境 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冰冻线以下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0.55 280 300 300 水位变动区环境 水位频繁变动区环境

19、 露天环境 冰冻线以上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0.50 320 冬季水位变动区环境 受除冰盐影响环境 0.45 330 盐泽土环境 受除冰盐作用的环境 0.40 330 6.1.4 矿物掺合料品种和等级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条件确定,矿物掺 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6.1.4-1的规定;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6.1.4-2的规定。在无筋混凝土中,粉煤 灰的级别和最大掺量可不受此表规定的限制。 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表6.1.4-1 矿物掺合料种类 水胶比 最大掺量(%) 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20、 粉煤灰(F类i、n级) 0.40 45 0.40 40 30 粒化高炉矿渣粉 0.40 65 0.40 55 45 钢渣粉 30参照产品标准 20 硅灰 10 10 石灰石粉 25 20 沸石粉 15 15 复合掺合料 0.40 65 0.40 55 45 注:1、采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 2、 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3、在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 4、 C类粉煤灰用于结构混凝土时,安定性应合格,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但不应超过本表中F类粉煤灰的规定限量。

21、C类粉煤灰不得用于 硫酸盐侵蚀环境下的混凝土工程及掺加膨胀剂或防水剂的混凝土。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表6.1.4-2 矿物掺合料种类 水胶比 最大掺量(%) 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F类i、n级) 0.40 35 0.40 25 20 粒化高炉矿渣粉 0.40 55 0.40 45 35 钢渣粉 20 10 石灰石粉 20 15 沸石粉 10 10 硅灰 10 10 复合掺合料 0.40 50 0.40 40 30 20% 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 注 1 、 采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 2 、 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22、; 3 、 在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 6.1.5 矿物掺合料的强度影响系数参照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 技术规程执行。 6.2 配合比设计 6.2.1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首先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及其它性 能要求确定配制强度,选择用水量和砂率。 6.2.2 掺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宜进行系统配合比试验, 建立胶水比与强度关系式时, 可采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并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按经试验建立的强度关系式计算混 凝土的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及其他组分的用量。 623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结构

23、特点,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掺量(B b)宜按表6.1-2 和 6.1-3 选取。 6.2.4 掺合料用量的确定 矿物掺合料用量(ma)按式(6-1 )确定; ma= mb B b (6-1 ) 式中: ma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 kg/m 3) mb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 kg/m 3) B b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用量的百分率(%) 6.2.5 计算每立方米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中水泥用量(mc) mc= mb-ma (6-2) 6.2.7 按重量法或绝对体积法确定单方混凝土的砂、石用量。 6.2.8 外加剂的掺量应按胶凝材料用量的百分比计。 6.2.9 通过试配调整确定混凝土

24、配合比。 7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工程应用 7.1 制备和运输 7.1.1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并适当延长搅拌时间。 7.1.2 各种矿物掺合料的计量宜采用电子计量设备,应按重量计,每盘计量允许偏差不应 超过土 2%累计计量允许偏差不应超过土1%。 注: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运输车中每盘混凝土的材料计量和的偏差。该项指标仅适 用于采用微机控制计量的搅拌站。 7.1.3 混凝土运输宜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进行运送,混凝土运送到浇筑点时,应不离析、 不分层,并应保证施工要求的工作性和均匀性。 7.2 浇筑与成型 7.2.1 混凝土运送到现场时,实测坍落度与要求坍落度之间的允许偏差应

25、符合表7.2.1的 规定。 混凝土实测坍落度与要求坍落度之间的允许偏差( mm )表7.2.1 要求的坍落度 允许偏差 100 + 30 7.2.2 混凝土浇筑时,应避免漏振或过振。 振捣后的混凝土表面不应出现明显的掺合料浮 浆层。 7.2.3 混凝土抹面时,应至少进行两次搓压。最后一次搓压应在泌浆结束、初凝前完成。 7.3 养护 7.3.1 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及时养护,混凝土表面应覆盖并保持湿润。在高温季节、大 风、日照较强等环境中或采用水胶比小于0.40的混凝土施工时,浇筑后应立即覆盖混凝土 表面,并进行保湿养护。初凝后,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持续的加湿、保湿和保温养护。 7.3.2 可单独

26、或组合使用下列养护方法 1延长拆模时间; 2在混凝土表面覆盖防水份蒸发薄膜,保证覆盖严密; 3使用保水保温覆盖物(湿麻袋或吸水性毛毡等),持续保湿、保温; 4 在混凝土表面喷雾、喷水或蓄水; 5 大体积混凝土采用蓄水养护时,蓄水厚度不宜小于 150mm ; 6 构件表面涂刷养护剂或覆盖养护膜等经使用验证的其它养护方法。 7.3.3 混凝土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7d ;有补偿收缩、抗渗或缓凝要求的混凝土保湿养护 时间不应少于 14 d; 当气温较低或在干燥环境下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7.3.5 对长度大于 30 米的竖向结构混凝土带模养护时间, 不应少于 3d ;带模养护结束后, 可采用洒水养护方

27、式或采用覆盖方式继续养护。 7.3.6 混凝土蒸养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成型后预养温度不宜高于 45 C,预养(静停)时间不得少于1h。 2蒸养时升温速度宜小于 15 C /h,降温速度宜小于 20 C /h,恒温温度不宜超过 60 C。 3 根据试验确定合理的养护制度。 8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冬期施工 8.1 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 5天稳定低于5C时,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结构应采取冬期施 工措施,并应及时采取气温突然下降的防冻措施。 8.2 冬施期间, 有关各方首先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要求确定采用的施工方法,并根据不 同的施工方法按照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T104 的要求进行施工。 8.3

28、 冬期施工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最小水泥用量不宜小于 220kg/m3 。 8.4 冬期施工矿物掺合料和防冻剂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1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 一10 C时,受冻临界强度不得小于4.0MPa ; 2 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 一20 C时,受冻临界强度不得小于5.0MPa。 8.5 大体积混凝土掺合料用量应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GB50496 的要求及温升 控制的需要通过试验确定,不宜采用防冻剂,且不受临界强度的限制。 8.6 水下混凝土掺合料用量应满足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T041 的要求,可以不 掺加防冻剂,同时不受临界强度的限制。 8.7 冬期施工矿物掺合

29、料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 C。 8.8 用于混凝土的防冻剂中不得添加氯盐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并符合 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 DBJ01-61 的规定。 8.9 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T1 04执行。 9 质量检验评定 9.1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质量检验评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T50107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 的规定检验评定。 9.2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强度验收龄期应符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T50107 规定。设计允许时,强度验收龄期宜为 60 天或 90 天。 9.3 掺引气剂混凝土,每工

30、作班应至少测定一次含气量,其测定值的允许偏差为 1.0% 。 附录 A 矿物掺合料细度试验方法(气流筛法) A. 1 适用范围 A.1.1 本附录规定了矿物掺合料细度试验用负压筛析仪的结构和组成,适用于 矿物掺合料的细度检验。 A. 2 试验原理 A. 2.1 利用气流作为筛分的动力和介质, 通过旋转的喷嘴喷出的气流作用使筛网里的待测 粉状物料呈流态化,并在整个系统负压的作用下,将细颗粒通过筛网抽走,从而达到筛分 的目的。 A. 3 仪器设备 A.3.1负压筛析仪:负压筛析仪主要由 45卩m或80卩m方孔筛、筛座、真空源 和收尘器等组成,其中方孔筛内径为 150mm高度为25mm A.3.2

31、天平:量程不小于5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1g o A. 4 试验步骤 A.4.1将测试用矿物掺合料样品置于温度为105C110C烘干箱内烘至恒重, 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A.4.2 称取试样约10g,精确至0.01g ,倒入45卩m或80卩m方孔筛筛网上,将 筛子置于筛座上,盖上筛盖。 A. 4.3 接通电源,将定时开关固定在 3min开始筛析。 A.4.4 开始工作后,观察负压表,使负压稳定在4 000Pa6 000Pa,若负压小 于4 000Pa,则应停机,清理收尘器的积灰后再进行筛析。 A.4.5 在筛析过程中,发现有细灰吸附在筛盖上,可用木锤轻轻敲打筛盖,使 吸附在筛盖的

32、灰落下。 A.4.6 3min 后筛析自动停止工作,停机后观察筛余物,如出现颗粒成球、粘筛或有细颗 粒沉积在筛框边缘,用毛刷将细颗粒轻轻刷开, 将定时开关固定在手动位置,再筛析1min 3min直至筛分彻底为止。将筛网内的筛余物收集并称量,准确至O.OIg。 筛座示意图 1 喷气嘴;2 微电机;3 控制板开口; 4 负压表接口; 5 负压源及吸尘器接口;6 壳体。 A.5计算结果 45m或80m方孔筛筛余应按式(A-1)计算: F = (G/G )X 100 (A-1) 式中: F 45 i m或80 i m方孔筛筛余,单位为百分数(%),计算至0.1%。 Gi 筛余物的质量,单位为克(g);

33、 G 称取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A.6筛网的校正 筛网的校正采用粉煤灰细度标准样品或其他同等级标准样品,按A.4步骤测定标准样 品的细度,筛网校正系数按式(A-2)计算: K =m 0/m (A-2) 式中: K 筛网校正系数,计算至 0.1%。 m0 m 2 标准样品筛余标准值,单位为百分数( % ); 1.2; 标准样品筛余实测值,单位为百分数(%)。注: 1、筛网校正系数范围 0.8 、筛析 150 个样品后进行筛网的校正。 附录B矿物掺合料胶砂需水量比、流动度比及活性指数测 试方法 B. 1 适用范围 B. 1.1 本附录规定了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钢渣粉、磷渣粉、沸石

34、粉及其复合 矿物掺合料胶砂需水量比、流动度比及活性指数的测试方法。 B. 2 试验用仪器 B. 2.1 采用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GB/T17671中所规定的试验用仪器。 B. 3 试验用材料 B. 3.1水泥:采用基准水泥或合同约定水泥。 B.3.2 砂:符合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GB/T17671规定的标准砂。 B.3.3 水:自来水或蒸馏水。 B.3.4 矿物掺合料:受检的矿物掺合料。 B.4试验条件及方法 B.4.1 试验条件 试验室应符合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GB/T17671-1999 中4.1的规定。试 验用各种材料和用具应预先放在试验室内,使其达到试验室相

35、同温度。 B.4.2试验方法 B.4.2.1 胶砂配合比 1需水量比的胶砂配合比见表B.4.2.1-1。 胶砂配合比表B.4.2.1-1 材料 对比胶砂 受检胶砂 粉煤灰 硅灰 沸石粉 水泥(g) 450 2 315 1 405 1 405 1 矿物掺合料(g) 135 1 45 1 45 1 ISO 砂(g) 1350 + 5 1350 5 1350 5 1350 5 水(mL) 225 + 1 按使受检胶砂流动度达基准胶砂流动度值土5mm调整 注:表B4.2.1-1所示均为一次搅拌量。 2流动度比及活性指数的胶砂配合比见表B.4.2.1-2。 材料 对比胶砂 受检胶砂 复合矿物掺合料 粒化

36、高炉矿渣粉 钢渣粉 沸石粉*石灰石粉 水泥(g) 450 2 225 1 315 1 405 1 矿物掺合料(g) 225 1 135 1 45 1 ISO砂(g) 1350 5 1350 5 1350 5 1350 5 水(mL) 225 1 胶砂配合比 表 B.4.2.1-2 注:1、*在此沸石粉只进行活性指数检验 2、表B.4.2.1-2所示均为一次搅拌量。 B.4.2.2 搅拌 把水加入搅拌锅里,再加入预先混匀的水泥和矿物掺合料,把锅放置在固定架上,上 升至固定位置。然后按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GB/T17671-1999 中的6.3进行 搅拌,开动机器后,低速搅拌30s后,在

37、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当各 级砂是分装时,从最初粒级开始,依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搅拌30s。 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个胶皮刮具将页片和锅具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再高速下 继续搅拌6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土1s以内。 B.4.2.3 试件的制备 按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GB/T17671 1999中第7章进行。 B.4.2.4 试件的养护 1试件脱模前处理和养护、脱模、水中养护按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GB/T17671 1999 中 8.1、8.2 和 8.3 进行。 2强度和试验龄期 试体龄期是从水泥加水搅拌开始时算起,

38、不同龄期强度试验在下列时间里进行。 3d72h 45min ; 7d 7d 2h ; 28d 28d 8h; B.5结果与计算 B.5. 1需水量比 根据表B.4.2.1-1配合比,测得受检砂浆的用水量,按式(B-1 )计算相应矿物掺合料 的需水量比(RW),计算结果取整数。 Wt RW100 (B-1 ) 225 式中: RW 受检胶砂的需水量比,% ; Wt 受检胶砂的用水量,g; 225 基准胶砂的用水量,go B.5. 2流动度比 根据表B.4.2.1-2配合比,按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2419进行试验,分别测 定对比胶砂和受检胶砂的流动度5、L,按式(B-2)计算受检胶砂的流动度比(F),计算结 果取整数。 F = L X 100 Lo (B-2) 25 式中: F 受检胶砂的流动度比, % ; L0受检胶砂的流动度, mm ; L基准胶砂的流动度,mm。 B.5. 3 矿物掺合料活性指数: 在测得相应龄期对比胶砂和受检胶砂抗压强度后,按式(B-3)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