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检查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补充要求)(可编辑修改word版)_第1页
内审检查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补充要求)(可编辑修改word版)_第2页
内审检查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补充要求)(可编辑修改word版)_第3页
内审检查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补充要求)(可编辑修改word版)_第4页
内审检查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补充要求)(可编辑修改word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部审核检查表 (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补充要求) 序号 审核内容 审核方法 审核记录 审核结论 / 第一、二、三条略 / / / 第四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其监测人员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i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查看人员培训情况,是否 有进行相应的培训宣贯? 是否有相应的违法行为? 査人员培训记录表,所有人员进行了相应的宜贯培训, 人员无违法行为。 符合 第五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防范和惩治弄虚作假行为的制度 和措施,确保其出具的监测数据准确、客观、真实、可追溯。生 态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其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 性负责,采样与分析人员

2、、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分別对原始监测 数据、监测报告的真实性终身负责。 审阅本公司体系文件是否 有规定? 查公司体系文件,在质量手册中对防范和惩治弄虚作假 行为作了规定,并建立的相应的程序,可确保出具的检 测数据准确、客观、真实.可追溯。 符合 第六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保i正人员数量、及其专业技术背景、 工作经历、监测能力等与所开展的监测活动相匹配,中级及 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的人员数量应不少于生态环 境监测人员总数的15%。 查人员一览表及人员档 案。 1、查人员一览表及人员档案,人员的数量、专业背景、 工作经历及检测能力等与所开展的检测活动相匹配。 2、查人员一览表及人员档案,本公司现

3、有人员15人, 其中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的人员3人, 总人数的30%。| 符合 符合 第七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技术负责人应掌握机构所开展的生态环 境监测工作范囤内的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生态环境监测领域 相关专业背景或教弃培训经历,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 称或同等能力,且具有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5年以上 的经历。 查技术负责人档案是否满 足要求? 査技术负责人档案,专业为化学、本科学历、中级职称, 从事生态环境相关检测工作10年,并进行了相关培训, 满足任职要求。 符合 第八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授权签字人应掌握较丰富的授权范I羽内 的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具有与授权签字范用相适应的相

4、关专业 背景或教育培训经历,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 力,且具有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3年以上经历。 查授权签字人档案是否满 足要求? 查授权签字人档案,授权签字人具有校权范围内的相关 专业知识,有相关专业背景或教育培训经历,具备中级 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且具有从事生态环境 检测相关工作3年以上经历。 符合 第九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负责人应了解机构所开展的生态环 境监测工作范囤内的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生态环境监测领域 的质量管理要求。 查质量负责人档案是否满 足要求? 查质量负责人档案,质量负责人具有生态环境检测相关 的专业背景.并经过了相关培训,了解机构所开展的生 态

5、环境检测范国内的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生态环境检测 领域的质量管理要求,满足任职要求。 符合 第十条 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掌握与所处岗位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法律法 规、评价标准、监测标准或技术规范、质量控制要求,以及 有关化学、生物、辐射等安全防护知识: (二)承担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前应经过必要的培训和能力确 认,能力确认方式应包括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样品分析的 培训与考核等。 查公司人员一览表,以及 检测人员档案,是否有经 过相应的培训,是否有考 核上岗,考核方式应包含 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样 品分析等方而的内容。 查公司人员一览表及人员档案,检测人员专业符合要 求,经过

6、相关培训,撑握相关的标准、规范及化学、生 扬等安全防护知识。 在上岗前,检測人员经过相关培训和能力确认,并经过 仪器操作等授权,满足上岗要求。 符合 第十一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监测标准或技术规范对现场测试 或采样的场所环境提岀相应的控制要求并记录,包括但不限 于电力供应、安全防护设施、场地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应对 实验区域进行合理分区,并明示其具体功能,应按监测标准 或技术规范设置独立的样品制备、存贮与检测分析场所。根 据区域功能和相关控制要求,配置排风、防尘、避震和温湿 度控制设备或设施:避免环境或交叉污染对监测结果产生影 响。环境测试场所应根据需要配备安全防护装备或设施,并 泄期检査其

7、有效性。现场测试或采样场所应有安全警示标 识。 现场查看,公司是否有环 境控制区域,是否进行了 环境条件监控? 查看平而图,各区域布局 是否合理?是否有淸晰标 注?环境条件是否满足要 求? 现场查看,是否有安全防 护设备或设施?是否有左 期检査?是否有现场安全 警示标识? 公司建立了环境与设施管理控制程序。 现场查看,公司有环境控制区域,并进行了环境条件监 控。查看公司平面图,各区域布置合理,有清晰标注, 环境条件满足实验条件的要求。 现场查看,实验室内有安全防护设施,并进行了定期检 查,现场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 符合 第十二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配齐包括现场测试和采样、样品保存 运输和制备

8、、实验室分析及数据处理等监测工作各环节所需的 仪器设备。现场测试和采样仪器设备在数量配备方面需满足相 关监测标准或技术规范对现场布点和同步测试采样要求。 应明确现场测试和采样设备使用和管理要求,以确保英正常规 范使用与维护保养,防止其污染和功能退化。现场测试设备在 使用前后,应按相关监测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关键性能 指标进行核査并记录,以确认设备状态能够满足 监测工作要求。 查看设备台账,设备配置 是否满足标准要求,数疑 是否充足? 查是否建立设备操作、维 护规程?设备使用前后是 否进行了设备状态核查? 经查公司有建立检测设备台账,配备了与检测项目相适 应的仪器设备,满足公司开展检验检测业

9、务需求,制定 了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量值溯源程序,对设备进 行状态确认,确保符合规范要求。 符合 第十三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与所开展的监测业务相适应的管 理体系。管理体系应覆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全部场所进行的监 测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点位布设、样品采集、现场测试、样品 运输和保存、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传输、记录、报告 编制和档案管理等过程。 查公司管理体系文件。是 否覆盖了相应的活动? 查公司管理体系文件,已覆盖相应检测活动。相关程序 包括:26检测工作控制程序、24 由(釆)带1序、25 样品管理程序、27现场检测管理程序、33检测 报告管理程序等,覆盖了公司相应的活动。 符合 第十四

10、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可采取纸质或电子介质的方式对文件进 行有效控制。采用电子介质方式时,电子文件管理应纳入管理 体系,电子文件亦需明确授权、发布、标识、加密、修改、变 更、废止、备份和归档等要求C与生态坏境监测机构的监测活 动相关的外来文件,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禺嗷或控制标准、 监测技术规范、监测标准(包括修改单)等,均应受控。 查文件控制程序,是否有 文件编制、审核、批准、 标识、发放、保管、修订 和废止等的控制方法;査 受控文件目录,是否控制 所有质量体系文件: 是否使用电子介质方式, 如有,是否纳入管理体 系?相应的外来文件是否 有受控? 1、查文件控制程序,有对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

11、、 发放、保管、修订、废止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查受控丈件目录,所有体系文件及外来X件已哽控。 2、目前公司未使用电子介质保存文件。 符合 符合 第十五条 有分包事项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事先征得客户同意, 对分包方资质和能力进行确认,并规定不得进行二次分包。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就分包结果向客户负责(客户或法律法 规指左的分包除外),应对分包方监测质疑进行监督或验证。 是否有分包情况,进行分 包是,是否有对分包方进 行确认并有相应的规左? 是否有对分包方进行监督 和验证? 本公司无分包请况。 符合 第十六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及时记录样品采集、现场测试、样品 运输和保存、样品制备、分析测试等监测

12、全过程的技术活动, 保证记录信息的充分性、原始性和规范性,能够再现监测全过 程。所有对记录的更改(包括电子记录)实现全程留痕。监测 活动中由仪器设备直接输岀的数据和谱图,应以纸质或电子介 质的形式完整保存,电子介质存储的记录应采取适当措施备份保 存,保证可追溯和可读取,以防止记录丢失、失效或篡改。当输 出数据打印在热敏纸或光敏纸等保存时间较 短的介质上时,应同时保存记录的复印件或扫描件。 是否制泄了记录控制程 序?抽查2份原始记录, 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是否 充分,是否具备溯源性? 记录的更改是否有相应标 识? 电子记录是否有备份?是 否有保存相应记录的复印 件或扫描件? 1、查程序文件有记录控

13、制程序。抽查2份报告原始 记录,内容完整,信息充分,具备溯源性。 2、可打印的设备原始数据均有打印出来一并归档; 3、记录更改有相应的人员签字。 符合 符合 符合 第十七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于方法验证或方法确认应做到: (一)初次使用标准方法前,应进行方法验证。包括对方法 涉及的人员培训和技术能力、设施和环境条件、采样及分析仪 器设备、试剂材料、标准物质、原始i己录和监测报告格式、方法 性能指标(如校准曲线、检出限、测泄下限、准确度、精密 度)等内容进行验证,并根据标准的适用范用,选取不少于 一种实际样品进行测宦。 (二)使用非标准方法前,应进行方法确认。包括对方法的 适用范围、干扰和消除、

14、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方法性能指 标(如:校准曲线、检出限、测泄下限、准确度、精密度)等 要素进行确认,并根据方法的适用范朗,选取不少于一种实际 样品进行测左。非标准方法应由不少于3名本领域髙级职称及 以上专家进行审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确保其人员培训和技 术能力、设施和环境条件、采样及分析仪器设备、试剂材料、 标准物质、原始i己录和监测报告格式等符合非标准方法的要 求; (三)方法验证或方法确认的过程及结果应形成报告,并附 验证或确认全过程的原始记录,保证方法验证或确认过程可 追溯。 查是否有检测方法验证曲 认程序文件。是否有对现 行使用的标准方法进行验 证?是否有自制方法且进 行了确认?方

15、法验证和方 法确认是否形成了报告? 报告内容是否包含了相应 的信息和技术指标?是否 附有相应的原始记录,确 保可追溯? 1、查程序文件有检测方法和方法确认管理程序 抽査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多管发酵 法GB/T 5750.12-2006 2.K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 硫酸钾消解 紫外分光光度法HJ 636-2012等十个现行 使用的标准,有进行方法验证,并形成了方法验证报告, 报告内容包含了相应的借息和技术指标,有相应的原始 记录,具备溯源性。 2、未涉及非标准方法的使用。 符合 符合 第十八条 使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时,对于系统无法直接 采集的数据,应以纸质或电子介质

16、的形式予以完整保存,并能 实现系统对这类记录的追溯。对系统的任何变更在实施前应得到 批准。有条件时,系统需采取异地备份的保护措施。 是否使用实验室信息管理 系统(LIMS) ?如有,是 否有建立相应的程序进行 控制? 本公司暂无涉及。 符合 第十九条 开展现场测试或采样时,应根据任务要求制立监测方案或 采样汁划,明确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 内容。可使用地理信息左位、照相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保 证现场测试或采样过程客观、真实和可追溯。现场测试和采样 应至少有2名监测人员在场。 抽查采样或现场监测档 案,记录的信息是否完整, 是否有相应佐证材料(如 照片等)?每份记录是否 有2

17、划或以上监测人员签 字确认? 1、査现场检测报告,有制左检测方案、检测报告有体 现监测点位,监测频率、检测方法、检测项目等内容: 档案中有现场采样、检测的照丿V作为辅助证明材料: 2、经查每份记录均有2名或以上检测人员签字确认。 符合 符合 第二十条 应根据相关监测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加保存剂、 冷藏、避光、防震等保护措施,保证样品在保存、运输和制 备等过程中性状稳左,避免玷污、损坏或丢失。环境样品应 分区存放,并有明显标识,以免混淆和交叉污染。实验室接受 样品时,应对样品的时效性、完整性和保存条件进行检査和 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可以拒收,或明确告知客户有关 样品偏离情况,并在报告中

18、注明。环境样品在制备、前处理 和分析过程中注意保持样品标识的可追溯性。 现场査看样品保存情况, 是否满足相应标准的要 求?查样品接收的记录, 是否进行了样品检查?是 否建立了样品标识系统, 并在全程保持? 1、査程序文件建有样品管理程序,具有检测物品的 标识系统,标识系统在整个检测期间始终保留。查样品 室,样品标识淸晰,样品保存完好. 2、有样品流转记录,样品流转信息记录完整. 3、査有样品保存的温湿度监控i己录,满足样品保存 要求。 符合 符合 符合 估一 J夂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控制活动应覆盖生态环境监测活 动全过程,所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应满足相关监测标准和技 术规范的要求,保证监测结

19、果的准确性。应根据监测标准或 技术规范,或基于对质控数据的统计分析制左各项措施的控 制限要求。 查质疑控制计划是否有制 定?能否覆盖公司所有监 测领域?汁划是否实施并 予以评价分析? 有制定质呈控制计划,覆盖所有检测领域:并具体实 施质量控制汁划,并对质量控制进行评价分析,详 见表单质量控制评审报告。 符合 弟一 1杀 第二十二条 当在生态环境监测报告中给出符合(或不符合)要求或规 范的声明时,报告审核人员和授权签字人应充分了解相关环 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控制标准的适用范伟I,并具备对监 测结果进行符合性判定的能力。 查体系文件是否有相关规 左?抽査检测报告,是否 有给岀符合性声明或结 论?查报告审核人员和授 权签字人档案,是否有进 行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 染排放/控制标准的培 训? 1、经查公司体系文件,有建立检测报告管理程序; 符合对应要求规范,报告未涉及符合性声明或结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