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求学的 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二、本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1、幼时求学的艰难。2、成年求师的叩问之难。 3、求 学旅途之艰,生活之苦。三、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 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四、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1、余幼时即嗜学。2、益慕圣贤之道3、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五、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六:用原文的语句回答:I、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 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 烨然若神人”作者却 略无慕艳 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6、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8、 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 )四 肢僵劲不能动。10、 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处其间;(2) 无鲜肥滋味之享。II、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 贤

3、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2、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 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对比 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 能战胜 物质上的贫困。13、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守信、不畏艰苦、求师诚恳、态度谦恭,不计客观条 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14、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悬梁:东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囊萤:晋车胤; 映雪:晋孙康;负薪:西汉朱买臣;挂角:隋李密;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闻鸡起舞(东晋、祖逖)15. 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 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 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

4、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 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1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 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 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 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 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 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7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 充出所缺下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 对本文的理解。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学士名从勤艰得

5、, 梅花香自苦寒来。18 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 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 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 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 么?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 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 达到了更好的启迪, 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是使人 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 观是否努力。19、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 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这里包含着尊师 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 与老师平等交流,各述己见,甚至可以展

6、开激烈的讨 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20、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 坏之间的关系?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25、学习了本文后,你在学习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在学习上要不畏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成功。26、请写出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诗句。名言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发悔读书迟。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阅读文言文,完成 18 22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

7、此。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 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弗之怠()曳屣()(3)四支僵劲不能动(嗜学()(2)如是者六七始已。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0、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 节奏。(4分)(2)负箧)(4)溥幼(4分)余(2 分)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 的共同点。(4分)22、读了 甲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

8、言通顺即可。20、余/因得/遍观群书。21、( 1 )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 )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 习。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 一点谈感触即可。二、 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 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 文不识,家 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 学。注释匡衡:汉朝人。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 过来。逮,及、至叽大姓:大户人家。文不识: 人名,姓文名不识。佣作:做工辛勤劳作。资: 借。大学:大学问家

9、。20、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礼愈至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门人弟子填其室B J弗之怠或遇其叱咄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邻舍有烛而.不逮D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甲文 乙文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 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 启示。(3分)(二、)20、借 周到 报酬 感到奇怪 21、D22

10、、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 他就成为大学问家。23、 甲文:余”凭诚信借书苦读。余”毕恭毕敬请 教老师。乙文: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匡衡劳作不 求报酬借书。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刻苦勤 奋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 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

11、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 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 矣1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2分)1无从致书以观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4颐既觉2 .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 处? ( 4分)内容:感情:4 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 为什么?( 4分)三、6引来,得到;询问,请教;书信;醒, 睡醒。7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 约定的期限;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 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8 都写

12、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都体现出求 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9 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 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五、(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 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 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 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

13、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 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22、解释加点的词。(4分)(1)余幼时即嗜学( 录毕,走送之()(3)益慕圣贤之道()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2)(4)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 谏故,上使外将兵B、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之肉食者谋24、翻译句子(6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 2分)乙文中范仲

14、淹 被谗受贬”的原因是: (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五)阅读下边两个语段(17分)22、(1)爱好、特别喜欢(2 )跑(3)更加 (4)妻子和儿女23、A24、(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 乐在天下人之后。25、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2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七、(2008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 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 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

15、问,以求其是非 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 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 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 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 乎?注解孤陋片面、浅陋。资盘缠。审 详细。庶几差不多。子羔、原宪孔子的弟 子。勉勤勉,努力。8、以下 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宇、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 .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A.或遇其叱咄 B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 .又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D .若既不出户.10、 将文中

16、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 中任选一题)(2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27、甲文中 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 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七8、B 9、A有时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 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 退步。11、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 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17、八(2008年湖南常德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甲、乙两 文,完成14题。【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今诸生学于太学,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乙】黄生借书说(节选)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4 综合与延伸。(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 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2)假如你是马生或黄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 会涌起哪些感想?八1. A.朝廷B.长信C.平和D.像2 .假诸人而后见 也3. (1)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 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 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2)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

18、,很难得到书(读)。4(1)示例: 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 刻苦读书学习。(2)要点:一是敬佩或感谢;二是决 心,不辜负希望。!九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既加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 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 蟫(书中蠹虫) 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