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理_工作制度_第1页
急诊科护理_工作制度_第2页
急诊科护理_工作制度_第3页
急诊科护理_工作制度_第4页
急诊科护理_工作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1、“ 120 ”工作制度1、值班人员必须以“患者至上,信誉第一”为宗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为目的。2 、值班人员必须听从总值班指挥、 调度,做到出车速度快, 抢救病员及时, 处置正确。3、值班人员由司机、医师、护士组成,抢救药品、器械齐全。4 、值班人员必须在临床工作 3 年以上,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理论知识充 足,实践操作熟练。5 、值班人员必须坚持 24 小时坐班制,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换班。6、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安排专人值班。2、急诊绿色通道制度一、以“病人为中心” ,患者至上,信誉第一。二、急诊工作人员 24 小时在职在位, 全院各部门抢救设施设备完

2、好、 完善, 确保抢救及时,处置正确。三、“120 ”接到报警,确保 3 分钟内出车。四、担架队随叫随到。五、急、危重患者由医生、护士全程陪同检查,护送入院。六、提前电话通知电梯工作人员及相关科室,确保危重患者及时住院。3、“ 120 ”绿色通道制度1、值班人员必须以“患者至上,信誉第一”为宗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为目的。2 、值班人员必须听从总值班指挥、 调度,做到出车速度快, 抢救病员及时, 处置正确。3、值班人员由司机、医师、护士组成,抢救药品、器械齐全。4 、值班人员必须在临床工作 3 年以上,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理论知识充 足,实践操作熟练。5 、值班人员必须坚持 24 小时

3、坐班制,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换班。6、非典及抗洪抢险,遇突发事件安排专人值班。4、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的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一、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强急诊急救转接服务管理,高度重视转诊工作, 将其作为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精心谋划,合理安排,狠抓落实,由科室主任带 领全科医护人员具体落实、把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二、双向转诊程序转入病人: 接上转单后在办公室进行登记, 门诊就诊者免收挂号费, 实行优 先就诊、检查、交费、取药;提供预约门诊检查; 组织会诊; 需住院者优先安排、 由办公室协调处理住院事宜,安排专人送至病区。下转病人:符合下转条件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

4、意后填写下转单上报办公室, 办公室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同意后, 由医院安排患者附带诊断证明、 辅助检 查、治疗方案、预后评估及诊治医生姓名、联系电话等资料转送社区。三、双向转诊条件1 、上转条件 (除急诊抢救外 ) 各种损伤 (工伤、交通事故、房屋倒塌、烧、烫伤等 ) 、急性中毒 (毒物、毒 气、毒品等 )伤情严重或较重者; 各种原因致大出血、咯血者; 急慢性疾病, 病情较危、 重者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 例; 诊断不明确或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疑难复杂病例; 甲、乙、丙类传染病及其他需要住院治疗的新发传染病人; 精神障碍疾病的急性发作期病例; 患恶性肿瘤需要手术、化疗者; 疾

5、病诊治超出本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 因技术、设备限制或其他 原因不能处理的病例。2、下转条件 (在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转诊优惠政策,征得同意后 ) 各种危重症患者经救治后病情稳定进入疗养康复期的病例; 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手术愈合后需要长期康复的病例; 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或临终关怀的病例; 老年病人护理和照护; 心理障碍等精神疾病恢复期可以在社区进行恢复性治疗的病例; 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家属要求继续康复治疗者; 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 甲类及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需治愈后才能出院, 其他乙类传 染病人及住院治疗的新发传染病人

6、和丙类传染病人经治疗后症状缓解或症状较 轻,且接触隔离期者;肺结核病经定点诊疗医院治疗出院后实施督导管理者。四、加强管理与监督1 、宣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双向转诊工作的重大意 义,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2、加强沟通协调:全院各部门互相配合、沟通协调,作好转诊衔接工作, 确保转出方、转入方及被转者三方满意。3 、开展督促检查: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双向转诊 工作的督促指导, 及时总结经验, 发现和解决问题, 并将检查考核情况通报全院。5、救护车物品清点保管制度1 、专人保管。2 、各药品、器械做到定位、定量、定时消毒、补充

7、、定期维修,每次抢救 后及时整理,车内物品一律不得外借。3 、每天认真清点急救药品、物品,并做好登记。4 、车辆每天空气消毒,并用消毒液擦拭各平面及物品。5 、保证车内无过期物品。6、急诊检诊、分诊制度1 、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必须由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2 、预检护士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临时因故离开时必须由护士长安排能胜任 的护士替代。3、预检分诊护士对来急诊科(室)就诊的病人,按轻、重、缓、急依次办 理分科就诊手续,并做好预检分诊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接诊时 间、初步判断、是否传染病、病人去向等项目,书写规范,字迹清楚。 尽量予 以合理的分诊。遇到分诊困难时,可请有关医生协助。

8、4、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优先安排病情危重者诊治,急危病人一般先 抢救后挂号。5、对危重患者, 一边予以紧急处理, 一边及时通知有关医护人员进行抢救。6、遇有严重工伤事故或成批伤病员时,应立即通知科主任及医务处组织抢 救工作,对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的伤病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7、掌握急诊就诊范围,做好解释工作,对婴幼儿及老年患者酌情予以照顾8、病情分级: 一级:(急危症)1、病人情况:有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立即急救。如心搏呼吸骤 停、剧烈胸痛、持续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呼吸困难、重度创伤大出血、急性中毒 及老年复合伤。2、处理:进入绿色通道和复苏抢救室。3、目标反应时间:即刻。每个病人

9、都应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得到治疗。 二级:(急重症)1、病人情况:有潜在的生命危险,病情有可能急剧变化。如心、脑血管意 外;严重骨折、突发剧烈头痛、腹痛持续 36 小时以上、开发性创伤、儿童高热 等。2 、处理:诊室优先就诊。3 、目标反应时间: 5 分钟。即在 5 分钟内给予处理,能在目标反应时间 内处理 95 的病人。三级:(急症)1、病人情况:生命体征尚稳定,急性症状持续不能缓解的病人。如高热、 呕吐、轻度外伤、轻度腹痛等。2、处理:候诊区候诊。3 、目标反应时间: 10 分钟。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 90 病人。四级:(非急诊)1、病人情况:病情不会转差的非急诊患者。2 、处理:可在急诊候

10、诊或去门诊候诊。3、目标反应时间: 20 分钟。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 90 病人。7 、急诊科抢救室管理制度1、抢救室专为抢救患者设置,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抢救的病员病情平 稳或死亡后,必须立即移出抢救室,以保证其他病员的抢救。2、抢救人员必须熟悉各种抢救器械、仪器性能并能够正确使用,熟练掌握 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定期学习抢救器械的使用。3、一切抢救药品、设备、器械、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置,并有明显标记, 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由专人管理,使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 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4、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定期消毒。5、护士每天交接班必须清点检查抢救室各项设备及用品是

11、否齐全、有效, 及时补充。每次抢救完毕后,及时清点药品及消耗品,补充基数,放回原处。非 一次性使用的器械用后按规定进行清理、消毒和更换。做到账物相符。6 、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 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 进行工作。7、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室内禁止吸烟。8 、急诊抢救制度1、急诊抢救室医护人员相对固定,要坚守岗位,不得擅离工作岗位。2、对危重病人,应立即接待,不得延迟,须立即抢救的病人直接安置在抢 救室。不得对危重急症以诊断不明, 经济问题活其他任何理由延缓抢救。 以抢救 生命为原则,先救治,后交费。3、医生到来之前接诊护士可根据病情及时给氧、测血压、吸痰等,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外

12、伤的病人采取止血措施,猝死病人即刻进行心肺复苏4、值班医生应迅速到场,首先尽快救治生命危象,如遇有诊断、治疗、技 术操作等困难时, 抢救的同时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共同参加抢救。 需请其他科室 会诊,会诊医师应在得到通知后 5 分钟到达现场。5、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全力以赴,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抢救操作常规。6、严格观察病情,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及查对制度,危重病人应由专人看 守,紧急抢救时,可执行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在执行时,应加以复核。7、如因检查、入院等原因需要搬动患者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患者生命体征 的是否能耐受,以及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对病情了解、理解程度。

13、如因诊断、治疗 的需要必须搬动患者, 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甚至死亡的发生, 此时,必须向患者家 属或陪护人充分说明,并签署相应告知书,作书面记录。8、危重病人搬运途中应由急诊护士护送,必要时医师协同护送。需住院治 疗时,应先通知有关科室并由医护人员护送到科,详细交待病情。9、病历及护理记录要及时、详细、准确,要详细记录病人的来院时间、抢 救时间、病情稳定时间或死亡时间。10 、用药处置要准确,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要详细交代, 、抢 救中急救药物的空安瓿、 输液空瓶、 输血空瓶等要集中存放, 要经两人核对后方 可弃取。11 、抢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病情向家属或陪护人员说明病情危重的原因、

14、程度、及预后,以取得必要的理解和配合。对危重患者应向其家属交代病情,并 填写病危通知书, 交送家属, 同时让家属在抢救记录单上签字, 家属不在身边的 要尽快与家属取得联系,可通过院办或派出所寻找家属。12 、遇重大突发事件或公共卫生事件,如涉及到法律,纠纷的病员,在积 极救治的同时。值班医师、护士应及时向科主任、医务科(白天) 、总值班(夜 间)汇报,并解决医疗费用、住院手续等,必要时以书面的形式向医务科汇报、 备案,必要时可向主管院长请示汇报, 因临床需要, 总值班以及相关人员应及时 到现场进行协调处理。13 、自动出院病人家属应在病历上签字,值班医师酌情书写一份病情介绍 由家属带出院。14

15、 、抢救完毕,做好抢救记录、登记,做好抢救小结,危重病人或死亡病人应作相应的病情讨论,以便总结经验9 、口头医嘱执行制度1、在非抢救情况下,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及电话通知的医嘱。2、危重抢救过程中,医生可下达口头医嘱,护士执行前需重复一遍,得到 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 开立口头医嘱的医师必须是患者的管床医师或现场急救职 称最高、年资最长的医师。3、在执行口头医嘱给药时,需请下达医嘱者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及给 药途径,以确保用药安全。4、抢救结束应请医生及时书面补记所下达的口头医嘱用药。5、在接获电话医嘱或重要检验结果时,接听护士需对医嘱内容或检验结果 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能记录和执行。10 、

16、急诊抢救设备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急诊抢救设备、设施的齐全,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使之随时 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现规定如下:1、抢救室的仪器设备管理责任到人,并有定期检查、登记、签名。2、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使用各种仪器;操作者必须了解仪器性能及 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否则不可随便动用;保管人每周进行一次设施、器械的检 查,护士每班当面清点交接,发现问题及时请维修工修理,发现遗失,当班护士 应立即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对陈旧、磨损的设施使用不便,必须报废的,护 士长应向保障部申请报废、更新。3、建立仪器使用登记本,对贵重仪器使用后应有记载。当班人员负责使用 后的清洁及

17、维护,使该仪器处于备用状态。4、操作前需检查仪器,使用后全部关闭仪器,键钮复原,套好机罩。5、仪器使用时必须有使用记录, 运转有故障时, 应及时修理; 仪器使用后, 护士必须及时清洗、浸泡、消毒管道和附件,晾干后经消毒处理后装配并试机, 对主机必须用消毒溶液擦拭或熏蒸消毒处理; 使用当中发现故障, 及时汇报护士 长或科主任,同时汇报器械维修工及保障部,并做好登记。6、每天交接班必须清点贵重仪器并签名。7、每种器械、设施定人、定期、定地点、定数量管理,保证各种仪器、材 料性能良好,并建立仪器档案, 内容包括:设备名称、型号、规格、设备序列号、 生产厂家、设备编号、使用部门、购买日期、设备专管人、

18、设备维修专管人等。8、急诊抢救设备一律不外借,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处,清理补充,并保持 清洁、整齐,以免影响急诊抢救工作。9、由专人负责仪器的保养;各种仪器每半年检修一次,并有检修记录。11 、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制度1、建立急救车药品、物品基数本。抢救药品、物品做到五固定:定数量品 种、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二及时:及时检查维 修、及时领取补充。2 、抢救必备物品齐全、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完好率达到100% 。3 、抢救药品齐全,标签清晰,无变色、变质、过期失效、破损现象。每个 药盒内只能放置一种药品,按药物有效期放置和使用。4 、抢救药品、物品使用后, 24 小时

19、内补充齐全,及时封存。如因特殊原 因无法补齐时,应及时交班,并报告护士长协调解决。5、封存抢救车管理:封存前护士长(或分管护士)和另一名护士按基数本 清点药品、物品,核对无误后用封条封存,双人签名并填写封存时间。护士每班 检查封条的完好情况并做好记录; 每月由护士长和分管护士启封检查急救车内药 品、物品一次,并做好记录。6 、非封存抢救车管理:每班按基数本清点药品、物品,并做好记录,分管 护士每周检查一次,护士长每月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账物相符。12 、急诊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1、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 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 3 种方法确认患

20、者身份。2 、 ICU 、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 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 、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 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 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 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 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 、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 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 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

21、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 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 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 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 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 ,手术后病情稳定使 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8 、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

22、 ICU 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 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 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 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 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 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 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 、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 保搬运安全; 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 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 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 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 、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3)病房与手术室

23、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 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 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4 )病房与 ICU 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 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 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 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13 、急诊科与病房转接制度1、急诊的急危重病人待病情基本稳定后,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时收入相关 科室住院治疗,住院途中注意事项或可能发生的意外应由主管医生向病人交待清 楚,必要时由患者家属签字同意转送病房。 急诊危重病人

24、入病房前, 由急诊科护 士护送检查后送人病房, 与病房值班护士交接签字。 一般病人的检查与入院, 急 诊科护士应给与热情指导,必要时予以护送。2、为保障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畅通,急诊科护士先电话通知相关检查科室做 好优先检查的准备, 必要时立即电话通知相应的住院科室, 并告知入院病人的姓 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与护理措施,以便提前做好接待危重病人的抢 救准备。3、病房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做好接待准备,根据病人情况 准备好床单位及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输氧用物、吸痰用物等)并检查设备的 性能情况,主动迎接新病人。4、急诊科护士护送危重病人到相关科室时,主动协助科室护士安排病人,

25、交接病人门(急)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 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 T、P、R、Bp 、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 目前用药情况、穿刺部位、各种管道、到院时间。5、病房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科医生或急诊护士所交内容,并在病 人交接记录本上双方签字,急诊护士将用物整理带回急诊科。14 、急诊科与手术室转接制度一、急诊与手术室转接制度1、急诊科对需要直接送手术室的手术病人,应先电话通知手术室及手术相 应科室做好准备, 简单介绍患者病情及注意要点, 以便手术室及科室做好相对应 的准备。2、手术室护士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通知麻醉师并做好抢救及手术的准备, 必要时通知

26、二线班。3、转出前,急诊科值班护士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等,检查输液 通道是否通畅,协助做好各种必要的检查并收集好结果, 并按要求完善护理记录。4、急诊科根据患者病情选派医生及护士共同护送患者至手术室。5、急诊科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好患者的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并由医生 或急诊科护士简单口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 志、瞳孔、 T、P、R、Bp 、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等,同 时做好交接记录。6、手术室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科医生或急诊护士所交内容,并在 病人交接记录本上双方签字, 急诊护士将用物整理带回急诊科。 病人伤情复杂需 多科室会诊抢救

27、时,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到手术室抢救病人。15 、急诊科病人护送制度1、急诊科为急、危重病人入院设立了绿色通道:全体人员必须有急诊服务 的窗口意识, 熟悉急诊科工作制度,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 坚 守岗位。2、对急、危重病人来急诊科就诊,医务人员必须在急诊科门口接诊,态度 和蔼,用语文明。 凡急、危重病人接诊后严格按照各项抢救程序做好急诊抢救工 作,3、急诊病人经急诊室处理后需送辅检科室检查或住院者,应由医护人员护 送至辅检科室、 病房或手术室。 事前应先电话通知相应科室, 以便使其作好接待 病人的准备工作。4、对严重颅脑外伤、胸腹联合伤、大出血等在抢救的同时做好术前一切准备

28、,必要时送入手术室, 危重病人电告病房做好床位准备及抢救的准备工作, 对 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协助办理入院手续,护送入院。5、护送人员护送患者时应注意安全、保暖、人文关怀,必须了解病情,熟 悉对所护送病人的注意事项, 对危重病人,应用抢救推车并随带气道开放和通气、 吸引设备以及必要的抢救药品及监护仪, 保持输液、 用氧及各管道通畅, 病人取 仰卧位,用棉被或被单盖好后露出头部以便观察病情。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病情剧变,及时采取措施就地处理。6、对外伤骨折患者注意保持体位, 减少痛苦; 颈椎骨折病人必须颈托固定, 防止头部扭转或屈伸等, 以免损伤脊髓; 烦躁不安或昏迷病人, 必须保持呼

29、吸道 畅通,持续吸氧,防止倾跌、窒息等。推车不宜过快,避免颠簸,避免碰撞,抬 放时要平稳。7、对老年、体弱的慢性病人可使用轮椅或推车,病人上下时应稳妥,避免 轮椅倾倒。8、传染病人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送入病房后要进行终末消毒。9 、送入病房后,应向病房医务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如病情诊断、用药处 置、生命体征、辅助检查、各管道通畅情况。10 、护送传染病人后,护送用具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11 、护送病人时注意安全,注意护送工具清洁;杜绝在护送过程中发生人 为意外。16 、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一、目的 使科室的设施齐全,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使之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 态,提高工作效率和医

30、疗服务质量。二、适用范围急诊科室。三、职责(一)病区设施配置不完善的, 科主任或护士长应及时向院领导及设备科报 告申请。(二)病区的设施管理责任到人,并有定期检查、登记、签名(三)护士长每周进行一次设施、器械的检查,护士每班当面清点交接,发 现问题及时 请维修工修理, 发现遗失, 当班护士应立即向科主任、 护士长汇报, 然后向院领导汇报。(四)对陈旧、磨损的设施使用不便,必须报废的,科主任或护士长应向设 备科申请报废、更新。四、工作程序(一)病区设施策划及配置, 按国家规定的病区设施要求配置病区所需设施 及器材。(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收集设施及器材使用信息,如需要增加的设施、 器材,填写 购

31、买申请单,送医院领导审批。(三)护士长负责对购买的设施及器材进行建账管理, 并按病区及编号标识 在醒目的位置。(四)护士长建立仪器使用登记本, 当班人员负责使用后的清洁及维护, 使 该仪器处于 备用状态。(五)使用当中发现故障, 及时汇报护士长或科主任, 同时汇报器械维修工 及设备科。(六)每种器械、设施定人、定期、定地点、定数量管理,保证各种 仪器、 材料性能良好。(七)一切抢救器械、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处,清理补充,并保持清 洁、整齐。(八)病区的急救设施不准挪用、外借,非急救设施原则上也不准挪用,若 其他科室要作短暂的借用,也要有登记,杜绝以私人的名义借用。(九)护士长每周全面检查一次科室所有设施、 器械, 对贵重仪器使用后应 有记载。17 、急诊留观室抢救制度1、留观室必须配备功能齐全、 性能完好的抢救设备, 做到定品种、 定数量、 定位置、定人管理、定期维修并及时检查、及时检查、消毒、及时维护,保持备用状态2、急救车物品定位、定量放置、每月清点登记,保证帐物相符。3、留观室人员熟练掌握抢救技术和程序,熟悉抢救器材、物品、药品的位 置和使用方法。4、抢救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