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_第1页
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_第2页
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_第3页
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_第4页
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内容提要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铨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选 人能否改官,全凭荐举一途。这就造成了宋代选人奔竞、举主滥 荐而吏部铨吏也借此因缘为奸的现象。 到了南宋时期, 这种情况 愈演愈烈, 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无不忧心。 在南宋人 的文集中, 大量记载了南宋人对荐举之弊的议论, 并寻求治弊的 良药。作者胡坤,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 保定 071002)荐举制度是宋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涉及到官员的差遣、 磨勘、转改、关升等。而更为重要的是,处于宋代文官最基层的 幕职州县官 (选人 )改秩京、朝官,是必须通过荐举方能实现的。 一般而言,宋代选人

2、在考满及具备一定资格之后, 需要五纸荐状, 其中必须有一份是职司的举状, 方能赴吏部磨勘升改。 如果不能 凑够五纸荐状, 就只能以幕职州县官终此一生, 从此无缘在仕途 上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因此,宋人将沉滞于幕职州县官目之为 “选调”、“选海”;在宋代官场上,不能顺利改官而老死于选 调者,比比皆是。通观宋代的荐举制度,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是 有利于从中下级官员中选拔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的人才, 为 官僚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 但是,由于宋代对每年的改官额有所 限制,必然导致选人与改官额之间的矛盾; 而能否升改又涉及到 选人的政治前途、物质利益,故必然会导致选人为了谋求尽快改 官而极力请托,大起奔

3、竞之风。对此,宋代最高统治者采用立法 的方式,对选人、举主及改官程序多方限制。然而,终宋之世, 这种限制并没有收到多少效果,后期甚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为此,引起朝野上下广泛关注,荐举之弊成了官僚士大夫议论的 热门话题。为考察宋代的荐举到底存有哪些弊端, 下面试以对这 一制度有亲身感受的南宋士大夫的议论,作一归纳与分析。对宋代的荐举之弊的产生,南宋宁宗时的刘炎曾说: “荐举 未有不求而得,则无以御人之求举尔。所知不待其求,而予之, 人其肯妄求欤 ?”表明宋代的荐举,实质上是求荐。故其表现形 式,虽纷繁多样,但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举荐者,二是被荐举 者。对于举荐者,“以公道为私权,益以要市于民

4、。或相贸易, 或因包苴,或出于子弟。 ”宋代虽然对举荐者与被荐举者的关系 有较严格限制,但举主举荐子弟、亲属的现象仍屡有发生。宋高 宗绍兴三十二年 (1162) 右谏议大夫梁仲敏弹劾参知政事杨椿时 提到:杨“以进冒登政府,一言无所关纳,一事无所建明。但为 乡人图差遣,为知旧干荐举而已。故都人目为收敕参政,又 以伴食参政目之。”而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是举荐者索赂、受赂,权权交易,权 钱交易。上面提到的那位“伴食参政”, 在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 的时候,就“以三百千而售一举状。 ”孝宗时,胡铨上书说:“每 纸文字,须三百千经营,乃可得。合五纸之费,为千五百缗。” 不但手握举荐之权的官僚公开出售举状,

5、而且吏部的铨吏也借此 因缘为奸,大发其财。吴处厚曾载:嘉?v中,选人郑可度历十五考,举主仅满五入,内一人乃州北李少卿昭选。待次二年余,引见前一夕五更,昭选卒。其目 值起居,朝堂中 ?言:州北李少卿夜来有事。铨吏知之,即以撼 可度,愿得钱五千,寝其事。可度不与,吏竟白铨主,再会问罢 引,可度遂老死选调。一介小吏,竟有如此之能量,只要给钱,就能将举主病逝的 消息隐瞒下去。据胡铨说:“今改官者,非五百千赂吏部主吏, 虽有文字五纸,不放举主。”以至当时在士大夫中流传着这样一 句话:“无五百千,莫近临安 ! ”由于“荐举未有不求而得”, 对于想得到荐举者,唯有向荐 举者与吏部铨吏干求,首先是求得举状。据

6、齐东野语卷八, “嘲觅荐举”载:直斋陈先生 (陈振孙 )云:“向为绍兴教官日,有同官初至者, 偶问其京削欠几何 ?答云欠一二纸。数月,闻有举之者。会 问,贺其成事,则又曰: 尚欠一二纸。 又越月,复闻有举者, 扣之,则所答如前。余颇怪之。他日,与王深甫 ( 回) 言之,深甫 笑曰:是何足怪 ?子不见临安丐者之乞房钱乎 ?暮夜,号呼于衢 路曰:吾今夕所欠十几文耳。有怜之者,如数与之曰:汝可以归 卧矣。感谢而退。去之数十步,则其号呼如初焉。子不彼之怪, 而此之怪,何哉 ?因相与大笑而罢。” 此则记载,将宋代“荐举未有不求而得”,生动、形象地比 作乞丐在市井乞讨。为了使改官的过程更加顺利,便需要更多

7、 “纸”荐状予以保证,由是不再顾忌礼仪廉耻,甘行丐者之为。 这不过是无权无钱的选人们的无奈之举, 其“成功率”也正如乞 丐讨钱一般并不高。更多的选人则采用贿赂举主的方式, 以求尽 快得以荐举。宋人所常说的“荐举改官之弊,以为多以亲故,势 贿赂得之。”“非赂遗越常则不举。 ”正是选人以贿求举的鲜明 写照。对此,黄震 (1213 1280) 总结说:“国家荐举之弊,几于 市井交易之为。”可谓一语中的。正是在推行荐举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下, 官员们都将聪明才智 用到了谋官、谋财之上。吸痈舔痔、趋炎附势的无耻之徒大行其 道,而刚正不阿、守节不屈的廉介之士却投闲置散。正如范浚 (1102 12507) 所说

8、:荐举之法,本以明公道,至其弊,则荐举益广,而公道益以 不明。夫惟士皆求举,举者初不求士,故以朴素为迟钝,以虚伪 为精强,以静嘿为拙讷,以捷给为辩慧,以守节为固陋,以趋附 为疏通,以刚介为偃蹇,以佞媚为温良。剡章论荐,非蝉联舄奕 之绪胄,则达官 ?仕之姻戚;非依藉权门之援地,则苞苴赂遗之 交关;非诡随趋和之奸人,则胁肩摇尾之谄士。不然则虽廉若夷、 齐,政若求、由,爱惠若子产,有声名若子奇,亦未免徒劳。a宋人通过对荐举之弊的总结,认为南宋时期士风败坏的直接 诱因就是荐举制度。王炎 (1137 1218)说: 朝廷之法,必用举主 (原本为“士”,据四库本改 )三人,而 后许其关升。既关升矣,又用举

9、主五人,而后许其改官。自改官 而上,其阶秩始可以岁月积久而得之。则夫未脱于选人者,固以 举主为重也。所重在此,则所急在此,患其求之不得也。于是有 谀辞谄说以为说,遇事诡随以为容,求诸公贵人之书,以为之推 挽。谈义命于今日,人不掩口而笑其迂者,几希。而圣贤之教刍 狗矣!叶适(11501223)也曾讲过:方其人之未得出乎此也 (指选调 ) ,卑身屈体以求之,仆隶贱 人之所耻者而不耻也。此岂复有其中之所存哉 ! 及其人既得脱乎 此也,抗颜庄色以居之;彼其下者,又为卑身屈体之状以进焉, 彼亦安受之而已。从王炎和叶适的议论中,可以看到由于选调难脱,便卑身谄 媚以求举主;一旦得脱选调,则又安然受后来选人之

10、求。因此, “士大夫奔竞之风未息,由荐举之法弊也。”造成“荐举失其本 意,不惟不得才实,而又坏天下之风俗。”南宋士大夫对于荐举导致士风败坏这一点,认识比较趋同。 但如何解决则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并不否定荐举制度本身, 认 为“法无善恶,在 制在了“荐举”一途,严重地挫伤了个人 才能发挥的积极性。导致“凡今之政,若荐举,若取士,若用人, 动为疑碍以抑天下,使之拂郁而不自遂;幸其得而去之,而尚何 望其有功名长久之虑哉 ! ”“人之智虑, 不能自出于绳约之内”, 从宋代培养出的大量庸碌无能官员的现象来看,叶适等人的议 论,确能切中时弊。在此之前,有很多的政治家也主张抛弃资格 之法,“不次擢人”。如

11、曾任宰辅大臣的寇?省7.吨傺汀醢彩? 等人,都立主用人不以次,受到人们的赞赏,但实际上,却无法 真正的施行。 虽然资格之法受到较为广泛的批评, 但它还是有着 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 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 却真实的 存在于宋代的社会。 陈亮对宋代“资格”的议论, 与叶适等人相 比,显得较为深入。陈亮说:“有察举而后有铨选,有铨选而后 有资格。天下之变日趋于下,而天下之法日趋于详也。”在陈亮 看来,由察举到资格的变化,是愈来愈等而下之的变化,法也因 此由疏至密。 在对其进行批评的同时, 他认为产生这种变化有其 合理性。他说:方汉魏之察举也,岂以铨选为可行哉 ! 察举之不免于私,则 亦严其课试

12、之法而已矣。课试之有法,而其变未已,由是而加详 焉,则铨选之归于吏部,固其势之所必至也。及隋唐之铨选也, 岂以资格为可用哉 ! 铨选之不免于弊。 则亦谨其注授之时而已矣。 注授之有时,而其变未已,由是而加详焉。则铨曹之有资格,亦 其势之所必至也。为什么会有铨选呢 ?就是因为仅靠察举之法“不免于私”,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会出现以课试之法为主要内容的铨选制 度。为什么会有资格呢 ?这是因为铨选“不免于弊”。为了抑制 这种情况,就要“谨其注授之时”,于是就出现了资格之法。资 格之法的特点就是相对于“才”、 “德”等内容来说, 比较容易 掌握,且查之有据,同时,也为吏部铨司提供了一条解决铨选中 矛盾

13、的捷径。因此,陈亮说:上下之间,每以法为恃者,乐其有准绳也。以名誉取人,人 或以虚诞应之,而荐举直以文移为据耳,天下宁困于荐举,而终 以为名誉之风不可长者,所恃在法也。以绩效取人,人或以浮伪 应之,而年劳直以日月为功耳。天下宁困于年劳,而终以为绩效 之实不可信者, 所恃在法也。 天下方以法为恃, 而欲委法以任人, 此虽尧、舜,不能一日而移天下之心也。陈亮似乎也为这种矛盾而困惑: 在“人情不易尽”的前提条 件下,如果“恃法”,则宋代荐举就是一个“恃法”的典型例证, 其败坏人才的后果显而易见。 而以“名誉”、 “绩效”为荐举的 标准,在现实中,这些内容相对于“看得见了,摸得着”的资格 来说,又是很

14、难把握的,况且这些都可以做伪。宋高宗曾针对臣 下议论资格之法过于繁密,应该适当放宽时,曾说:“果有豪杰 之士,虽自布衣擢为辅相可也; 苟未能考其实, 不若姑守资格。 ” 圆宋高宗的说法代表着相当一部分宋人对资格应用于荐举之法 的态度。既对资格严密败坏人才感到忧虑, 同时更担心不依资格, 又无法“考其实”的矛盾心态。 在此种情况下, 陈亮最终得出了 一个非常无奈的结论:“则人情果不易尽,而法果不足恃矣”。也就是说,在不能有效去除“人情”的情况下, 不但任人不足恃, 即便是任法也于事无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南宋士大夫们对本朝荐举制度“择人”和“法弊”的议论,很难否定其中任何一种意见。况且, 无论是主张精择举主的观点, 还是基于“法弊”而提出“易法” 的观点,都不是特别的泾渭分明。在“择人”的观点中,出于包 含着对本朝荐举之法制度本身的不满, 如强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