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姬《团扇》诗看钟嵘诗评标准之“怨”_第1页
从班姬《团扇》诗看钟嵘诗评标准之“怨”_第2页
从班姬《团扇》诗看钟嵘诗评标准之“怨”_第3页
从班姬《团扇》诗看钟嵘诗评标准之“怨”_第4页
从班姬《团扇》诗看钟嵘诗评标准之“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班姬团扇诗看钟嵘诗评标准之“怨”一、班婕妤团扇短章之“绮怨” 班婕妤,我国西汉著名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 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汉书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 妤。” 1 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诗歌仅有一首 五言诗团扇: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2团扇又名怨歌行 3 ,玉台新咏将其题为怨 诗,并录有一序:“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 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汉书 ?外戚传记载:“赵 氏姐弟骄妒,婕妤恐久见

2、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上许焉。婕妤 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赵飞燕姐妹入宫后,成为汉成帝的专 宠,班婕妤和其他嫔妃一样遭弃置成为摆设,故作团扇诗。这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诗人以“团扇”自比,以团扇因秋 天转凉遭弃捐喻嫔妃色衰见弃之况, 优美贴切。它以绚丽清简的 笔触,托物兴寄,不仅是班婕妤自身的写照,还超越了宫怨范围 而具有更典型普遍的意义:深刻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居于附属地位 的女性被玩弄、遭遗弃的悲剧命运。故而在后代文学作品中,“团 扇”这一物象几乎成为佳人失时、 色衰爱弛的象征。此诗历代赞 誉不绝,它将满腔怨情写得抑扬顿挫、 跌宕多姿。唐骆宾王在和 学士闺情诗启中称:“班婕妤霜雪之句,发越清迥

3、。”清沈德 潜在古诗源中也评价其“用意微婉,音韵和平。绿衣诸识, 此其嗣响”。钟嵘在诗品中对班婕妤评价甚高:“从李都尉迄班婕妤, 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品序)直言班婕妤 之出类拔萃,甚至将之与李陵并提,这是对其女诗人身份所给予 的较高评价。“为五言者,不过数家,而妇人居二。徐淑叙别之 作,亚于团扇矣。”(诗品卷中)钟嵘认为妇人之作五 言诗,可以称首的就是班姬、徐淑二人,而徐淑的叙别之作不及 班之团扇,故班在上品之列,而将徐列为中品。“兰英绮密, 甚有名篇。又善谈笑,齐武谓韩云:借使二媛生于上叶,则玉阶 之赋,纨素之辞,未多也。”(诗品卷下)这里的“纨素之 辞”即指班之团扇(“新制

4、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这些 论断都是对其五言短章团扇的肯定。钟嵘还在诗品卷上 总论班婕妤诗:“婕妤诗其源出于李陵,团扇短章,辞旨清捷, 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钟嵘之所以推崇团扇诗,在于其“辞旨清捷,怨深文绮”。明谢榛四溟诗话评之:“班姬托 扇以写怨。”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则谓其“怨而不怒,风人之 遗”。如此看来,诗评家一般都认同这是首怨诗。因为这种抒 “怨”之诗是钟嵘在 诗品中反复强调和极力提倡的, 所以团 扇成为钟嵘评价、赞美的对象。二、诗品之“怨”的类型及内涵 研读诗品上中下三品,不难发现钟嵘对“怨”这一诗学 批评概念的强调及重视: 仅上品十二家中就有五家直接以“怨” 字评之,中品有秦嘉、

5、徐淑、郭泰机、沈约等四家,而下品则无 一家直接以“怨”评之者。首先,从“上品五家,中品四家,下 品无”这样的分布情况看, 钟嵘是始终重视“怨”且将之放到较 高的品次之上的。其次,在诗品序中,被钟嵘奉为“五言之 警策”例证的诗歌也多为怨诗:陈思“赠弟”, 仲宣七哀,公干“思友”, 阮籍咏怀 , 子卿“双凫”,叔夜“双鸾”,茂先“寒夕”,平叔“衣单”, 安仁“倦暑”,景阳“苦雨”,灵运邺中,士衡拟古, 越石“感乱”,景纯“咏仙”,王微“风月”,谢客“山泉”, 叔源“离宴”,太冲咏史,颜延“入洛”,陶公咏贫之 制,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 4所举的二十二种(篇)作品中大多数都是伤感惆怅的怨

6、诗, 表达怨情者过半。 这与上文钟嵘对“怨”诗在上中下三品中的分 配是大致吻合的。钟嵘在上、中品中亦多用“怨”字来评述诗人特性,以 “怨”字总结其审美趋向及标准, 揭示他所遵从的优秀诗歌所应具有的共性。但他也意识到虽然同是“怨”诗, 但各家所怨不同, 故而品藻不同,便用“限定词 +怨”的形式将其分类,以期彰显 诗人个性。如:上品古诗之“哀怨”、李陵之“凄怨”、班 婕妤之“绮怨”、曹植之“雅怨”、左思之“典怨”;中品有秦 嘉、秦妻徐淑之“凄怨”、 郭泰机之“孤怨”、 沈约之“幽怨”。 如果说一个“怨”字包蕴了钟嵘诗学审美的标准, 那么这种“限 定词+怨”的表述方式则体现了他? K ?人及其作品的

7、文学内涵、 美学品格、个性精神的细致把握。既然“怨”有如此多类型, 各家所怨各有侧重, 那怎样才能 称作“怨”,“怨”又表现出哪些内容?钟嵘在诗品序中是 这样表述的: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 感诸诗者也。嘉会寄之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 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 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 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 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5由此嘉会时应相互寄诗以相亲, 亲友相聚酬唱和诗乃人生一大乐 事,应当将这种快乐传达出来“众乐乐”,此言亦即

8、“诗可以 群”。而下文我们看到的却多是“离群托诗以怨”:忠良遭谗, 英雄魂断,才人不遇,红颜薄命,等等,皆各有所怨。生平遭际 郁结于心, 将这种怨愤抒写出来的最好方式便莫过于诗了可见,钟嵘之“感诸诗者”也只是稍及“诗可以群”, 而大量笔 墨仍在于“诗可以怨”。 无论是创作主体的“哀 怨”“凄怨”“绮怨”“雅怨”,还是创作内容的“楚臣去 境”“汉妾辞宫”“骨横朔野”“负戈外戍”, 都是个人坎坷身 世遭际而产生的“怨情”。 沈德潜也曾概括说: “大率逐臣弃妇, 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反复低 回,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人。” 6 进一步印证 古诗中的内容多以抒发

9、怨情为主, 且这种怨情都是基于创作者或 所塑造角色的身世命运之不幸, 故而作品会呈现出哀婉感伤、 悲 戚苦闷的共同特点。 创作者通过“发愤以抒情”来释放怨情, 得 到个人的精神解脱, 而读者也能从相似的人生遭际中获得与之契 合的审美感受,达到感同身受、哀感顽艳的效果,这也正是“抒 怨”类诗歌得以涤荡心性、亘古常新的原因所在。三、钟嵘以“怨”言诗的诗学传承及理论价值 为何钟嵘会如此看重“怨”这一诗歌批评内容?他对 “怨”的提出和推崇又揭示出诗歌批评领域怎样的审美趋向? 追溯源流,其实以“怨”入诗并非始自 ?嵘,古人对“怨” 这一诗歌批评概念的重视由来已久。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10、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诗可以怨”, 是指合乎礼仪地“谲谏”“讽 喻”,说明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这是从“用 诗”角度来谈诗歌的社会功用, 但后来却被汉儒曲解为怨刺上政 的诗教观;屈原在九章 ?惜诵开篇即言:“惜诵以致愍兮, 发愤以抒情。 ”这里的“愤”指的是一种因被压抑而苦闷愤慨的 情感,屈原从“作诗”角度阐述创作的动力来源于“愤”, 形成 一种诗歌“发愤抒情”的品格;刘勰亦有“蚌病成珠”的说法, 以蚌历经痛苦孕育珍珠来比喻作家因不得志而创作出优秀的文 学作品,认为好的诗歌是郁结和发愤的结晶; 诗品中,钟嵘 在前人的基础上最为集中和详尽地拓

11、展了自古以来诗“怨”的 传统,重视诗歌的抒“怨”功用。 诗“怨”理论虽不是钟嵘第一 个提出,却是他最为系统详尽地论述并将之贯彻到具体的作家批 评之中的。自钟嵘以降,唐韩愈的“穷苦之言易好” (荆潭唱和诗序 ) “不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 ),北宋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梅圣俞诗集序)等论说也都是从这一角度阐释文学创作的 共通话题,即“发愤抒情,以怨赋诗”。近代钱锺书先生 1980 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做的题为诗可以怨的演讲中,引用尼采 的“痛苦说”观点, 将诗人积愤于心作诗吟唱比作母鸡下蛋后痛 苦地啼叫, “这个家常而且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 里边的一个流行的意见,就是说痛苦比快乐更

12、容易更能产生诗 歌。”自此之后, 文学“怨”之源流研究在学界迅速掀起一股热 潮,其研究价值也日益凸显。综上所述, 钟嵘以“怨”言诗的理论价值在于, 使“怨”成 为其诗品诗学理论的重要一极,体现了魏晋以来以悲为美的 社会风尚。 钟嵘的“怨悱”说, 上承孔子“诗可以怨”和屈原的 “发愤抒情”思想, 下启韩愈、 欧阳修的“不平则鸣”“诗穷而 后工”,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的“诗怨”理论体系。从诗歌研究方法上看, 钟嵘在品评各家诗人时, 依据所怨不 同、品藻不同,用“限定词 +怨”的形式将各家创作风格分类标 属,将当时已有人运用的溯源法具体化、 系统化, 梳理了楚辞 一系列诗人浓重的哀怨特色, 使这种由积

13、累而形成的“怨”的风 格特征在系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抒情主体看, “怨”反映的是创作主体情感的真实性与抒 情的主观性。 这种生命力与命运阻力相碰撞而形成的真情实感很 具文学张力, 极易感染读者和引起共鸣, 产生文学作品永恒的艺 术魅力。陈良运的中国诗学批评史对钟嵘诗品“怨”作 重点分析, 他认为, 钟嵘是在非常自觉地认定诗是“吟咏性情” 的前提下,发现自东汉以来五言诗多“怨”这种情感特质的, “怨情既构成五言诗的时代风格、 文体风格, 又造就了诗人的个 体风格”。最后,从文学创作的规律来看, “以怨为诗”揭示了文学创 作的基本规律: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 不得志的文人会自觉 书写生活中遭受的阻力, 从而抒写出艺术的真谛; 创作主体有表 现真挚、 强烈的感情的需要, 文学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 心理宣泄; 而更重要的是以上所列诸位文学家的理论渐渐形成一 种程式: “使人们的审美心理趋向于一种特定的格局, 并且后世文人承递着这一艺术思维以怨入诗、 悲愁为美的艺术心理,表达自己的忧伤情怀。” 71 (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九十七下 ,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