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发现[精品资料]_第1页
写作是一种发现[精品资料]_第2页
写作是一种发现[精品资料]_第3页
写作是一种发现[精品资料]_第4页
写作是一种发现[精品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写作是一种发现-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温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摘 要:当前写作中个人失语的麻木状态已经不容我们忽视,而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个体失语和个体意识觉醒的冲突造成写作主体欲言又止的困境。观察力、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深度化和心灵化使得主体性的回归成为可能,从而写作主体走出困境也有了希望。 关键词:主体性;写作主体;发现 作者简介:陈小碧,女,文学博士,副教授。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攻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谢琳洁,女,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 : i206 :a :1002-2139(2013)-36-0

2、0-02 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当下社会卷入了信息化的漩涡,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开发和普及使得人们的表达无处不在。博客、微博、微小说、腾讯空间等面向大众化又极富娱乐趣味的网络平台出乎意料地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写作的欲望。在网络上,他们任意抒写心声,或是天马行空、或是娓娓道来、或是慷慨自昂我们简直不能相信,人人都在写作,这是一个泛写作的时代。正如韦斯特所言:“写作包围着你。” 这对处于失语状态的中国社会而言,似乎是一场我们等候已久的甘霖,然而我们很快发现,这不过是一场群体性的狂欢,还是难逃物欲化、类型化、模式化的宿命。我们的思想也正前所未有地面临各种各样的外在观念的笼罩和侵袭

3、,我们有时甚至分不清何者是自己的思想,何者是他人观念的植入。我们现今所面对的外在意识,我简单概括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市场意识。二是政治意识形态。最后一种是中国强大教育体制下的教学观念。 在这三种思想的控制和影响下,写作者大都处于失语状态,难见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主体。现在我们主要侧重从教育体制下,写作视域中主体性缺失这一角度入手,逐步思考如何发现自我、找到自我,试图让写作摆脱传统制式的思维模式,让写作回到写作的本质,使写作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现之旅。 一、写作视域中主体性的缺失 在中国,受八十年代“主体性”争论和呼吁的影响,对于“主体”一词的理解,人们更多地强调个体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一面。”近年

4、来,对于写作主体一词的定义又回到了“写作的人”。不管主体这一词指的是写作者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还是写作主体,它在当前的中小学生的写作中大多都是缺席的。写作者对于写作缺少自觉性和能动性,大多属于被动写作。“写作的人”没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进行创作。 而写作者的缺席是因为应试教育或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自由,“他们不由自主地被纳入了强大的前提预设和思想惯性,久而久之,真正自由地表达就困难了”。而这强大的前提预设和思想惯性指的就是中小学作文写作具有十分明显的模式性,由此导致现下中小学生的写作千篇一律,百花凋零。写作严重缺乏自主性和发现性,学生内心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们的自我被重重的枷

5、锁压制,被很多外在的物质、欲望、功利诉求等层层包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看不到自己。为父母的期待而生,为他人的眼光而活。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扮演、身份认同这些能量,把我们的生命能量团团围住,也隔绝了爱、喜悦与和平。很多人自我处于失落状态而不自知。现在中小学生的写作并非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自我创造、自我表达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他们的立意思想是社会大众的思想或是来自所读的书籍文章;他们的谋篇布局是来自教师的谆谆教诲;他们的语言是现成文章的打乱重组或是直接取用可以说,写作主体体大多处于失语状态。 想要在写作中发现自我,挖掘主体的心声,离不开对客观世界和自我本身的观察、感受和想象。

6、家庭教育、教育体制、政治意识形态、物质欲望、名利等都是遮蔽主体观察力、感受力和想象力的阴霾。尽管他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都一直在改变,但是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感觉。因着不科学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它或许被遮蔽、被忽视、被压抑了,但它仍没有消失,一直隐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主体自我发现的可能性 (一)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 首先要学会观察,要找到自己的感受,把自我从套话中解放出来,这就是要解除社会意识和集体意识对自我的压迫。张洁在方舟中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即以我观万物,万物

7、皆着我之色。观察对象在人头脑中所抽象出来的特质并非真实的,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自身的想象,即人内心的想法加诸外物,又通过感观接受返回头脑之中,形成意识。而人们对外物的观察,最终要回归到对自我的观察。观察是一个和自我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一切外在之物都将着上我之色彩,如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我的观察者只能是“我”,只有“我”才能意识到自身内心的想法。自我观察实际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挖掘,通过内观,我们可能会发现被表面想法所掩盖的更深沉的想法,从而发现自我,找到自我。 感受,用王蒙的话说:“一个指的是感觉,对于生活有非常敏锐非常丰富的感觉;一个指的是感情,对生活有火热的感情。

8、感觉,包括人的身体和五官从客观世界得到信息和反应。感情怎是把这些反应统一起来的情绪。”因为有心,所以才有感受,否则世间万象不过是一个定义而已。在这里,我们以下雨为例: 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人会知道“天下雨了”,空气湿度会增大,温度会相对降低,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但是对用心去感受的人而言,在炎炎夏日,落下一阵倾盆大雨,他会看到乌云越来越密,向一个地方聚拢来,使整片天空的墨色深浅不一、浓淡相宜,简直就是一副意境悠远的中国水墨画。不一会儿,雨落下来了,刚开始它们只是三三两两地悄悄落下,雨珠如豆子般大小,不是像绿豆,而是像黄豆。瞬间,好像“先锋”探完了路,雨珠赶集似的落下啦,我们甚至可以看见

9、炙热的大地冒起一阵淡淡的烟气。静心去听,我们还可以听到大地发出些微嗤嗤的响声。大雨渐稀,经过洗礼的天空蓝得纯净清澈;原本被炙烤得蜷缩的树叶也偷偷地伸了个懒腰,刚刚梳洗过的鸟儿的歌声也愈见清甜。这不单单是下雨,它引起的是一种欣赏的愉悦甚至是感动。从这些感受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主体内心的宁静和愉悦以及他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向往之情。可见,人们的感受来自于生活,最终要回归于自我,只有增加内心的灵性,对外物的感受力就越强。而增强感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添内心的灵气。 “如果说作家的观察主要是为了寻找客观对象的主要特征,那么作家的感受力就主要为了探索自我感情的主要特征。形象感染力并非来自这两种要素的简单相加,

10、而是这两者形成某种特殊结构的功能。”这也就是说想象并非简简单单地来源于观察与感受所得。想象要摆脱此时之自我,突破个体意识经验的局限,以适应无限广阔的生活。闭上眼睛,做一天的盲人,你会发现伸手不见五指的痛苦;想象你是一个乞丐,想象他的心理、动作、语言,你可能会发现你身上也有着自卑、肮脏、懒惰等特点;想象你是一只狮子,想象它在捕猎时的动作、呼吸,想象你将猎物开膛破肚、拆吃入腹,你会发现你也有着狮子般的敏捷、聪颖、血腥、残忍等特点,在想象中,人们不断地突破自我,忘却自我,其实也是在发现自我,开拓自我。落实到写作中,我们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就要根据他自身的特点进行想象,而不是局限在自我的经验之内,通过观

11、察和感受,我们可以描绘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物。 通过增强心灵的观察力、感受力与想象力,我们寻求的是主体的强大。只有学会观察、感受和想象的细微化、心灵化、深度化,我们才能看到世俗眼光所看不到之处,我们才能聆听自我内心的声音,才能实现写作主体自我的表达。这既是对于上文所提到的个体失语和主体性缺失的尴尬境遇的一种突围,更是对于发现自我,挖掘自我的本源之思。 (二)去成见化,自我主体的回归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本来的面目吗?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文化等无数的影响,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生命?”我们许多的观看与联想正是受到了种种外界观

12、念的影响:人们看到双飞的蝴蝶,就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看到小鸟就想到天空;看到白马就想到唐僧这不正是长期以来口耳相传、耳濡目染所造成的结果吗?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也说:“创意的旅程不在于寻找新的景观,而在于得到新的眼睛”;艺术大师罗丹之所以能创造出令人称奇的美来,也正是因为他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来。如何看是关键。 我们若是想要跳出屏障,看到事物的原貌、事情的真相,就要去除成见,重新看待事物。画家高更说:“我闭上眼睛,目的是为了看。”去成见观看的最高境界便是用心来观看世界。只有做到内心的纯净无垢,排除杂乱观念的控制和干扰,才能够做到去成见。但以荀子的“性本恶”说以及人的群居生活方式来说,内

13、心的纯净是难以达到的。那我们换一种可实践的方式来看,当你失去一种感官作用时,其他感官作用便会放大,最能阻碍我们去标签观看的便是眼睛,若是闭上眼睛,蝴蝶飞过你的身边,它可以是行走的风扇、天然的彩妆、大自然的一个吻、可爱的精灵梁祝的影子随着黑暗而湮没。 人要探求真正的自我,进行自我定位,发觉内心的想法,探讨自我心声,去成见化观看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摆脱他人眼光的干扰,从心出发,重新认识自己,做到屈伸自如,从容自在。而用去成见化的方式来观看这个世界,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向内审视自我,找到自我,迎来自我主体的回归,摆脱以我口言他人之心的现状。 三、总结 笔者写下这篇文章,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写作的

14、重要性,它早已不该是应试教育下备受摧残的机械产品,而应该是与人的心灵,人的自我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我们更应认识到发现性写作对人自我发现和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写作,抒发性灵,增强心灵对最细微之事物的感受与表达能力,这会比任何陶冶都来得真实与强大。更为实际的是,笔者希望能为当今仍然死板和枯燥的写作教学敲响一次警钟,机械化的写作操作手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下学生极尽压抑的内心世界,无法满足他们自我表达的需求。每位中文教师都应该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挖掘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自主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我,抒发自我,发现自我,只有真正迎来自我主体的回归,写作视域主体性缺失的遗憾才能得以弥补,才能改变

15、写作之于写作者而言只是不断重复的机械操作这一观感。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苦行,它可以是一场非常美妙的想象之旅,一场自我发现的梦幻之旅。 参考文献: 1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1. 2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3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刘婷.自己之心:自我认识和超越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阅读相关文档:在现实困境与道德选择之间 关于莫言作品中方言的运用分析 郑敏寂寞注解 七堇年 不落窠臼的普众人 黑夜守望 lativ 优衣库学徒的成功 为何要优先关注员工需求 弗格森的魔力 赢在领导力 nbg公司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实践 两种绩效考核系统 六格清单,带领员工高效完成任务 李宁 改革供应链以迎合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