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_第1页
第二部分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_第2页
第二部分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_第3页
第二部分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_第4页
第二部分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部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选择题(2009 全国卷 )下图显示某国1951 2000 年每 10 年的人口变化。读图完成12题。1.1951 2000 年,该国()a. 是人口净迁入国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c. 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d. 人口增长了 15.1%解析:本题考查图示时段该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据图可知,该国50 60 年代人口的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7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这一阶段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从 1951 2000 年来看, 该国净迁入人口较多,因此是人口的净迁入国。人口增长了多少百分点无法计算。答案:

2、a2.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a.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b.可能位于欧洲c.1990 年人口达到900 万d.20 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解析: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 世纪中后期就出现负增长,可能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该国可能位于欧洲。答案: b1(2009 天津高考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 3 4题。3.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abcb.acdc.abdd.bcd解析: 图中显示a 图老年人口、b 图 20 岁左右青年人口、d 图 30 50 岁中年男性人口的构成比重明显增加,应是外来人口的迁入

3、造成的。答案: c4.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a.ab.bc.cd.d解析: b 图 20 岁左右的青年人口比重突然增加,且男女比例大体一样,应该是该年龄段的大学生到该市求学而致。答案: b下面为甲、 乙、丙、丁四个城市 “ 某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图(图 1)” 和 “劳动力迁移图 (图 2)” 。 读图回答5 6 题。5.若甲、乙、丙、丁四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2a. 乙丁甲丙b.乙甲丁丙c. 甲丙乙丁d. 丙甲丁乙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因四个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

4、数所得的差值越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就越高。答案: a6.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多的是()a. 甲城b.乙城c. 丙城d.丁城解析: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机会就越多,迁入的人口就越多。由图2 可以看出,丁城迁入的人口最多,因而丁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多。答案: d7.读图,图中不能体现的涵义是()a. 地球资源日渐枯竭b.世界人口数量越来越多c. 人口容量越来越小d. 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解析: 人口容量受资源的影响很大,但是人口容量的大小还会受到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制约。从图中看不出人口容量的变化。答案: c8.(2010 苏州模拟 )有关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5、)a. 环境承载力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承载力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b.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承载力c. 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环境承载力的估计值3基本相同d. 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会使环境承载力增大解析: 读图可知,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承载力,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承载力下降。对环境承载力进行估计,目的是以此为依据制定人口发展目标和政策。答案: b(2010 南昌调研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用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 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下图为两条人口性别比曲线

6、。读图回答910 题。9.曲线代表的性别比出现的地区最可能是()a. 辽中南工业基地b.京津唐工业基地c. 长江三角洲工业区d.珠江三角洲工业区解析: 读图可知, 曲线 在 2000 年左右每100 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最少,依据四选项的实际情况说明该地区女性职工较多,该地区可能轻纺工业发达,比较选项中的地区,最可能是珠江三角洲。答案: d10.曲线峰值的出现表现出的或可能带来的问题有()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婚姻困难劳动力缺乏a. b.c. d.解析: 图中曲线 峰值处每100 名女性对应的男性超过了110 人,男女比例失调,同时可能会引发婚姻困难等社会问题。答案: b(2009 江苏高考改编)

7、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 项指标,对我国 200 个城市 2006 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下图中数字是前30 名的城市4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回答11 12 题。11.前 30 名城市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a. 湘、粤、闽b.苏、皖、鄂c. 京、辽、鲁d. 沪、浙、赣解析: 直接读图可以得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安徽、辽宁等省市宜居城市数目较多,再注意题干中“ 组合 ”的限定,只要把各选项中宜居城市数相加即可得出答案。答案: b12.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 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自然条件旅游资源城市建筑生态环境a. b.c. d.解析: 西北地

8、区城市宜居状况竞争力弱的限制因素,要从自然条件分析:深居内陆干旱 自然条件恶劣 生态脆弱 宜居状况较差。答案: c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城市里快餐店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居民b.城市里快餐店比大酒店多,这是因为快餐店服务范围大、赢利多c.小镇上有快餐店,可能没有大酒店,这是因为大酒店比快餐店需要更大的服务范围d.城市越大,提供的服务会越高级,因而会淘汰一些快餐店,增加一些大酒店解析: 服务等级越低 (如快餐店 ),服务范围相应也越小;服务等级越高(如大酒店 ),服务范围相应也越大。但不管等级高低,总有一个服务范围限度,低于此限度,服务就无法维持下去。该题中,如果城市快餐店太多,其

9、中一些就会因为服务范围太小而不能生存。城市越大,所能提供的职能越多,既有低级的服务(如快餐店 ),也有小城市5所没有的高级服务(如大酒店 )。答案: c(2010 佛山质检 ) 下图为中国人口变化图( 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社会劳动力增长率社会剩余劳动力增长率)。 读图回答14 15 题。14.关于图中各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 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时期,人口增长暂时处于“低 低 低”模式c. 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d. 时期,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平稳15.图示时期,大多数年份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这说明我国()a. 人

10、口自然增长率高b.人口出生率高c. 新增就业岗位有限d.城市化进程快解析: 第 14 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时期,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人口死亡率大幅提高,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故只有 正确。第 15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总体趋势都是下降的,但由于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导致大多数年份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答案: 14.d15.c下图为我国某域区经济简图,其中p 地为钢铁厂,据此完成16 17 题。616.图中城区的分布特点有()

11、紧邻矿产资源产地沿河流建设紧邻农业区沿交通线分布a. b.c. d.解析: 图中城区一方面表现为沿河分布,另一方面表现为沿铁路线分布。答案: d17.本地易发生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是()a. 三面环山,钢铁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b.水源水量不大,导致钢铁厂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偏高c. 本地夏季风会把钢铁厂的废气带到城区d. 来自农田的废水会进入城区解析: 钢铁厂主要造成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该地三面环山,废气不易扩散;根据图中信息,无法确定该地是否位于季风区;该地受到污染应主要来自钢铁厂。答案: a下图是不同城市就业空间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8 19 题。18.d 城市属于()a. 单核心模

12、式b.多核心模式c. 同心圆模式d. 扇形模式解析: 由图可知, d 城市有三个第三产业就业集中区,因此该城市应该有多个商业中心,属于多核心模式。答案: b19.影响图中c 城市就业空间分布特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能源交通地形气候7a. b.c. d.解析: 从三大产业就业空间分布,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分布状况来看,c 城市表现出明显的扇形结构,这种结构反映出影响城市就业空间分布特点的主要区位因素为交通和地形。答案: b读重庆市城区图,回答 20 23 题。20.重庆市的城市发展重心经历了的经济区位的转移,影响其转移的最主要因素是()a. 地形b.河流c. 政策d.交通21.重庆市的城市地

13、域形态是()a. 组团式b.集中式c. 条带式d.分散疏松式22.与郊区相比,重庆城区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逆温现象b.水土流失c. 热岛效应d.酸雨23.为避免上题出现的环境问题给重庆城区的大气环境带来污染,应该()a. 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将工业区布局在城市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 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d. 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解析: 第 20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市发展重心经历的转移过程, 尤其是 的转移过程主要体现了交通的影响;第 21 题,重庆市被河流分割成几部分,其城市形态应为组团式;第22、23 题,城区因工业、交通工具等排放的废热

14、较多,气8温会比郊区高, 易出现热岛效应,因此有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答案: 20.d 21.a22.c23.a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 外延式 ” ,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 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 内含式 ” ,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 24 25 题。24.相对于“内含式”而言,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直接原因是()a.城市化水平高b.人口数量多c.人口密度小d.经济发展水平快解析: 日本、新加坡、

15、香港之所以采用“内含式 ”的城市扩容模式,是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地价高,不得不既保持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土地辽阔,地价较低,利于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答案: c25.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解析: 我国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而“外延式 ”建筑密度较低,占地较广。在我国城市发展中若采用 “ 外延式 ” 的城市扩容模式,必然会使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答案: c二、非选择题 (共 50 分 )26.根据下列材

16、料,回答问题。材料 1:中国和美国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8 年2000国家人口1990 19952008数 (亿 )1995 年2000 年2005年年9中国13.281.100.910.750.508美国3.041.000.830.710.9材料 2: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西部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系统,内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个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1/4,但人口占全国的近一半,全国大部分的汽车制造、钢铁、化学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工业都分布在这里。材料

17、 3: 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1) 由材料 1 中资料分析中国和美国人口现状对社会的影响。(2) 材料 2 中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其主要原因是。美国退休的老年人,沿着箭头方向迁移的主要原因是。(3) 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10(4) 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影响。(5) 从 材 料 3 图 中 看 出 , 人 口 迁 入 数 量 较 多 的 省 级 行 政 区是、,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等知识。第(1)题,由表中中、美两国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分析。第(2)

18、题,由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退休的老年人向南部、西部迁移主要受环境的影响。第 (3)题,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第(4)题,注意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第(5)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答案: (1)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较重。美国经济发达,人口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劳动力资源,增强了经济活力。(2) 工业发达,大城市集中,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工作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向此聚集 东北部由于纬度较高,又易受冷空气的影响,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并且环境污染严重(3)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

19、向经济较发达地区。(4) 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对流入区:造成交通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对流出区:部分人才流失。(5) 广东 上海 北京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27.(2009 江苏高考 )下图是某古镇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和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两方案中仓储用地布局的共同特点是,原因是。11(2) 省道改线的目的有。(3) 试从拟建省道占用基本农田情况对两个方案作对比评价。(4) 两个方案中功能分区较合理的是。解析: 第 (1)问,仓储用地因货运量大,故要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第(2) 问,现有省道穿越古镇,造成交通拥堵,加剧交通污染,危害文物建筑。第(3) 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方案的最大差异是占地情况不同。第(4)问,方案二中工业用地邻近古镇,没有绿化隔离带,交通线占用基本农田,而方案一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较为合理。答案: (1)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货物运输量大(2) 保护古镇;提高省道交通流量;减轻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