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1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2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国的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炭化了的粟和菜籽黄河流域(半坡遗址出土)半坡遗址(以粟麦为主)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以水稻为主)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五谷:麦豆麻稻稷黍粟六畜:猪马牛羊鸡狗三国翻车筒车唐代筒车“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都江堰工程 由鱼嘴、飞沙、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 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20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现在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 其中不少水利专家, 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都江堰的作用: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