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浅谈桐城旅游发展摘要:旅游是把“双刃剑”,近几年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文化和环境问题,应该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国内国际学者对于旅游经济的研究方向有所改变,不再从单纯的把旅游所带来的收益来说明旅游对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而是综合分析研究旅游对于目的地地区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来系统分析旅游活动。本文立足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保护学等学科综合分析,通过区位论、市场营销学观点阐述桐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如何立足自身资源和不足,合理确定目标期望值,从而进行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活动 。 关键词:
2、旅游经济;区域经济;区位因子;营销 the tourism economys contributes and affects to the regional economies-a case study of tongcheng abstract: the tourism is “the double-edged sword”,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ational domestic traveling development presents the good momentum, simultaneously tourism activitys developm
3、ent has also brought each kind of society, the 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how should we analyze and the appraisal traveling economy correctly to the regional economies contribution and the influence? the domestic international scholar changes regarding the traveling economys research dire
4、ction, they no longer from pure the income which brings the traveling explain the traveling to the regional economies positive role, but is the generalized analysis research traveling and affects the system analysis tourism activity regarding the destination area society each aspect function. this a
5、rticle bases the travel to study away from home, the tourist economics, discipline generalized analyses and so on travel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udy, discusses, the market marketing study viewpoint through the position to elaborate how tongcheng does take a historical city to base own resource
6、s and the insufficiency, reasonable definite goal expected value, thus carries on the traveling the plan and development operation. key words: the traveling economy;the regional economies;the locational factor;the marketing 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因此,很多地方政府片面的看待旅游所带来的收益,忽视发展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7、更有一些不适宜发展旅游的区域,政府为满足形象工程的需要,盲目进行旅游的规划开发,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资源严重浪费。因此,我们必须要用一种正确的观点来看待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和影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旅游的目的,合理有度的进行旅游规划建设。 一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旅游经济的形成是旅游活动向商品化发展的过程,从旅游经济的发展历史看,三次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迅速发展,从而为现代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和经济条件,而旅游业的发展对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有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如表1,表2,表3) 表1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 单
8、位 (百分比)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8.4 0.4 5.1 2.9 2001 8.3 0.4 3.9 4.0 2002 9.1 0.4 4.5 4.2 2003 10.0 0.3 5.9 3.8 2004 10.1 0.8 5.3 4.0 2005 10.2 0.6 5.6 4.0 表2 就业人员构成 单位(百分比)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第一产业 50.0 50.0 49.1 46.9 44.8 第二产业 22.3 21.4 21.4 22.5 23.8 第三产业 27.7 28.6 28.5 30.6 31.4 表3
9、 国内旅游的发展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3175.54 3522.36 3878.36 3442.27 4710.71 5285.86 国内旅游人次(万人次) 74400 78400 87800 87000 110200 121200 旅行社职工数(人) 164336 192408 279147 249802 246219 / 通过以上三组统计数据的分析: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而有度发展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增加地方国民经济收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
10、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人们即产生旅游需求,根据客源市场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一般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游客较多,他们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旅游,其消费对目的地来说是一种外来经济的注入,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差异。即发展国内旅游可以实现财物国内地区间的转移,从而进行再分配,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而对于目的地来说,合理有度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地方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通过表三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1.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旅游业中就业岗位层次众
11、多,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较多,可以吸纳大量妇女和刚步入社会的青年。 3.旅游业的发展可带来更多的相关行业就业机会,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数同其所带来的相关行业的就业人数的比例为1:5。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经济部门和行业的发展。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经济的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作为区域结构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的转变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产业结构的转变和调整必须落实到具体产业部门的增长上。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作用。游客在目的地逗留期间的消费需求要求旅游业必须提供足够的设施设备和消耗物资,旅游业因而成为
12、国民经济中许多其他行业产品的服务消费市场。 二区域旅游发展对区域文化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民众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伴随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各项接待服务工作必然根据游客的需要而提高,一方面促进工作人员服务技能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加强普通民众对外界的感知,从而促使一些陋习的改变,进而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促使民众对区域旅游资源有新的认识,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驱使下,能够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区域旅游资源的破坏。
13、(二)有助于增进各区域、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地方误解,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共建和谐社会。 中国有56个民族,民族习惯、风俗差异,旅游是人们之间直接交往的重要手段,通过接触和交流,必然会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同时,通过发展区域旅游,能够提高外界对旅游目的地地区的感知和新认识,从而能够达到宣传和树立城市形象的目的。 (三)有助于促进目的地地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旅游活动是依托文化而开展的,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旅游活动从文化角度出发,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到恢复和开发,传统的民间艺术受
14、到重视和发扬,濒临湮灭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维护,它们不仅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受到游客的欢迎,而且也激发了当地人民对其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 (四)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现代商务旅游,专业旅游和会议旅游的发展,起着传播知识和交流科学技术的作用。从游客产生地分析,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产生的游客多,通过这样的交流,一方面,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可以得到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目的地地区可以获得先进文化注入,信息渠道得以拓展,经营管理理念可以得到更新,从而进一步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 (五)有助于促进目的地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目的地地区的基础设施会不断改进,旅游资源及环
15、境会得到修整和完善,为游客服务的生活设施也会相应增加,从客观上能够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旅游业的运行现状看,旅游业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潮流,与发展绿色产业相适应,而且旅游业还是一种朝阳产业,正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因为如此,很多地方政府盲目的认为旅游业是 “ 无烟工业 ” , “ 绿色工业 ” ,甚至有些地方盲目地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通过旅游对区域经济贡献度的客观研究评价,合理确定目标期望,避免盲目认为发展旅游始终是有利于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的,从而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方
16、向和目标,合理确定当地方对于旅游产业的投入大小。 三旅游对区域经济贡献度的研究和评价 (一)两种典型的研究方法 保继刚在旅游区域经济影响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到这样两种旅游对区域经济贡献的研究方法,即乘数理论和收入流转分析法: 鉴于旅游业综合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旅游学界在一些旅游经济学著作中往往对经济学的乘数理论加以修正和发展,形成旅游乘数理论,并加以说明旅游“兴一业,旺百业 ” 的产业关联性。乘数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乘数理论反映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相互联系,任何部门最终需求的变动都会自发的引起整个经济产出就业等水平的变动,后者的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终需求量之比即是乘
17、数。 kreatzwiser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影响提出收入流转分析,以一个酒店的经营为例,指出一个旅游者支出(即在当地的旅游收入)在家庭和当地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将产生4种形式的流转: 1直接收入:酒店(代表当地旅游零售商)因旅游者支出而获得的收入 2间接收入:当地家庭和当地旅游批发商因酒店的购买行为而获得的收入 3诱发收入:因当地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而获得的收入 4收入漏损:因当地任何经济主体的对外支付行为而损失的当地收入 在这里对收入流转形式的总结,实际上与旅游乘数分析最初所提出的研究对象并无差别,其之间不同之处在于乘数效应不会关注像酒店这样一个独立经济主体的经营行
18、为,不会关注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收入流转问题,它只是截取流转的开始和结束两个片段,通过一些简化的运算关系来展示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收入流转分析的优点在于,他可以清楚的从细节方面描述当地行业的一个企业,一个家庭的层次,不需要太多的统计资料,数据更新也比较容易,可以切实的说明一个方面的问题。这似乎像是旅游乘数分析的一种返璞归真的发展,从宏观转向微观,从模糊转向精细,但是最终能够揭示旅游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真实过程。 (二)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和定位的分析 一种普遍的误解是:旅游经济总是有利于地方经济的繁荣,旅游对经济的影响研究主要强调的是旅游给目的地带来的利益而没有考虑成本和代价,这主要有两方
19、面的原因。一是,旅游所带来的许多利益,如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是有形的和相对容易测量的,而成本和代价,如噪音、拥挤和污染,是无形的,很难用经济指标来测量。二是,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通常是由倡导发展旅游的人所进行的,他们极力夸大其经济效益,其目的是要让决策者和社区居民产生乐观情绪。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不能盲目相信旅游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影响都是正面的。例如 wong 利用回归模型证明了如下假设:旅游在地方经济里所占比重的增加可能直接导致很多政府开支的增加,并超过发展其他产业所导致政府开支增加的幅度,因此造成地方收入(政府收入)方面更多的漏损(这里假设了政府主要是向区域外购买)。只依靠国家层次的旅游经济影
20、响研究,是无法分析并得出这种结论的,也就可能让地方政府片面的认识问题,从而做出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错误决策。 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客观的加以评价分析: 1 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包括当地的物质经济基础,旅游资源以及客源市场。从旅游产品的构成看,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旅游购物品和旅游通达性五方面要素。 (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为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3。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载体,是旅游产品的重要
21、组成部分。 旅游资源的价值越高,旅游业也就越容易发展,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益也就越大,而旅游资源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本身固有的质量、所处位置、及可进入性,旅游资源的价值越高,旅游业也就越容易发展,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益也就越高,而旅游资源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本身固有的质量、所处位置和可进入性的结合情况。因此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中必须坚持客观实际原则,全面系统原则、动态发展原则、效益估算原则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业就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同其他传统行业相比,具有明显的需求取向定义,因此在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综合考察客
22、源市场分布及其周边相似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开发进程,避免造成本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失去特色。 (2)旅游服务 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除少量的生活必需品和旅游纪念品外,大量的是无形服务,包括导游服务、交通服务和旅游商品服务。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质量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受旅游服务质量的影响,因此旅游服务质量是发展旅游可行性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即在旅游服务环节上必须考虑当地政府是否有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3)旅游设施 旅游设施是直接或间接向旅游者提供服务所凭借的物质条件,旅游设施一般分为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两大类。 旅游接
23、待设施是旅游经营者用来直接服务于旅游者的凭借物,主要包括住宿、餐饮、交通、游览等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是指旅游目的地城镇建设的公共设施,包括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交通系统,水、热、电、气供应系统,废水、废物、废气排污处理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等。 而旅游设施的建设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在对这些设施建设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政府财政收入,用地状况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城市规划建设趋势等因素,分清轻重缓急,合理有步骤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财政透支。 2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分析 坚持乘数效应与收入流转相结合,全面客观分析研究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确定目标期望,控制投入成本,给旅游经济在区域经
24、济中一个合理定位,避免盲目地把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 旅游业不同于旅游事业,二者的区别在于,旅游事业并非以发展经济为唯一目的,而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旅游的推动,促进和提供便利服务来从中获取经济收益。 因此,从政府角度来说,发展旅游经济并非仅仅从经济层次开展旅游活动 , 而是旅游业与旅游事业同时开展,即是通过旅游这一手段,来推动社会文化、区域经济、人民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步增长。 从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发展角度看,旅游业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住宿接待部门(即住宿业),旅游业务组织部门(旅行社)、旅游场所经营部门(旅游景区景
25、点),交通运输部门(交通运输业)、目的地旅游管理组织(政府),从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来说,这五个部门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和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来看,任何一个地方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即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必须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协调发展。 从旅游活动的六要素(行、食、宿、游、购、娱)来看,旅游者的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必须这六要素能够协调发展,共同作用(即旅游接待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供给 - 需求配备合理)才能实现。 从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三个条件来看,旅游者是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主体,旅游资源是客体,旅行社则起着媒介的作用,从旅游业的定义看,旅游
26、业务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需求取向定义。 综合以上分析,在分析考察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和指导旅游活动工作中,应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全面细致分析,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分析旅游业对整个区域国民经济带动的影响,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 分析旅游业各部门,各行业的相关发展情况,即通过收入流转分析旅游活动对当地相关企事业部门所造成的影响。同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可以加强政府在旅游活动中的监督管理职能,适时有效地规范和调节这块市场。 (2) 适时了解景区景点及当地群众对当地开展旅游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和看法,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调整发展思路,提高群众对
27、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3) 及时有效的了解游客在当地的旅游满意度,加强游客反馈工作,规范和调整当地旅游市场。旅游是城市树立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旅游接待服务质量的好坏是游客对一个城市风貌最直接的感知手段,因此,必须充分了解游客在当地旅游活动中的印象,管理、指导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 (4)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开展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必须立足旅游资源,综合考察旅游活动对当地旅游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分析研究景点景区容量,控制旅游接待量,不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结合以上分析,以桐城为例,浅谈桐城发展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开
28、展旅游建设活动。 四桐城旅游发展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分析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全市总人口 75 万,市区常住人口 12 万。国土面积 164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52.3 万亩,其中水田 47 万亩,旱地 5.3 万亩,湖泊水面 16.7 万亩。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地处合肥、安庆中间,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桐城交通便捷,陆路方面, 206 国道、合九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航空方面距安庆、合肥机场较近,水路通过菜子湖直通长江。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
29、文化名城,有文都之称,是清代桐城派文化的发源地,现代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特色明显,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一)桐城发展旅游的必要性 通过“十五”期间繁昌县和桐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桐城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一,资源和区位交通条件限制;二,外来资金注入不足。但是,桐城具有很明显的经济特色文化,即“一镇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集聚群模式。 因此,桐城有必要利用桐城文化这一品牌,通过旅游效益的带动,树立城市形象,通过城市名片提高桐城产品知名度,带动企业发展;突出产业集聚群模式下的特色经济文化,对外进行宣传,吸引外来资金注入,扩大企业规模;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
30、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先天性矿产资源不足问题。 (二)可行性分析 1 经济基础 2007 年 1 至 9 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26.5%,比去年增加 17.3 个百分点;全市实现财政收入 3.16 亿元。增长 29.4%;7 月末,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77.29 亿元,比年初增加 9.17 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32.53 亿元, 年初增加 3 亿元。 2007 年至 10 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 59.88 亿元,增长 34.6%;完成工业增加值 16.87 亿元,增长 28.3%,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 个百分点。 1 至 10 月份 ,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 34
31、.11 亿元,增长 54.1%,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2 个百分点;外贸出口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1-9 月份,外贸出口额 5131 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3.9%,1 至 10 月份,全市实现财政收入 4.73 亿元,增长 33.1% 。3 通过以上两则报道分析我们发现,2007 年桐城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且具有很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济的增长带动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同步,从经济角度看,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桐城可进入性的加强;伴随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关接待设施也会随之需要而建设和完
32、善,换言之,桐城发展旅游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二产业共享,无需独立地从一个行业发展的角度去建设,这个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对旅游业的直接财政支出 。 2 旅游资源 桐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 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如:桐城派文化、宰相坟、六尺巷等人文景观;龙眠山、龙眠河、菜子湖等自然景观。 桐城特色、经济型农产品较为丰富,如桐城小花茶,泗水桥水芹菜等: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其中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植物有银杏、金钱松、杜仲等。 桐城的经济特色明显,民营经
33、济发展活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并通过“以镇一品,一乡一特”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诸如新渡的“塑料之乡”、范岗的“制刷之乡”等产业集聚群。而这种产业集聚群模式可以加以利用,成为独特的商务考察型旅游资源。 3客源市场 桐城位于环合肥?巢湖两小时高速路路程的旅游圈内,距离合肥、安庆地区均为一小时车程,随着节假日的调整,短线旅游必然较以往年份有所增加,综合这一地区消费水平,桐城地区可以在中低档次消费能力的游客中产生吸引力,满足工薪阶层对旅游的需求。 另外从桐城邻近省份和交通条件来看, 206 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纵贯全境,距合肥、安庆机场不足 50 分钟车程;另外,近几年修建竣工
34、的桐潜公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潜山?桐城的通达性,因此可以从区域连带作用吸引来天柱山、安庆、合肥、巢湖、六安旅游的游客到桐城做简单的社会考察型旅游和桐城文化游。 随着节假日的调整,尤其是民俗节日被定为法定节日,也为桐城民众在桐城境内开展旅游活动创造了闲暇时间。 随着沿海城市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而选择企业内迁,桐城作为 07 年度“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有必要利用这一城市名片和产业集聚群优势吸引沿海企业主到桐城作社会考察型旅游。 (三)旅游业在桐城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桐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限制条件,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旅游这一手段来宣传桐城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通过旅游带动实现产业结构的
35、调整和区域间资源的整合利用。 2桐城的产业集聚群优势明显,但作为传统工业,其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劣势也较突出,直接影响产品的品牌形象,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和外来先进理念的注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 3桐城发展旅游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桐城的旅游业不能作为区域经济中一个经济型产业大力发展,这是由于桐城的区域旅游资源的限制而决定的。桐城位于环合肥?巢湖两小时车程的旅游圈内,在这个区域内劣势明显。 自然旅游资源 桐城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是从量的角度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考察,旅游资源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其固有的质量及其坐落地点这两者结合的情况,这里所谓的质量是指该项旅游
36、资源所独有的特色。在泛巢湖旅游区中,桐城的旅游资源品位相对较低,也就决定了桐城在这一区域中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成功概率不大。 人文旅游资源 所谓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以文化事物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人文旅游资源构成比较复杂,它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两种。桐城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桐城派”文化,古建筑,古墓葬及桐城当前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所谓桐城派即桐城文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势力最大的一个流派。该派主张师法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反对八股文,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古文理论。从以上对桐城派的阐述来看,桐城派文化属于一种文学创作意识流,属于无形的,而这种无形的旅游资源虽然能对游客产生一
37、定的吸引力,但作为意识流的桐城派文化并不能作为旅游产品直观地展现给游客,因此,如果这种文化不能通过实物来表现,则很难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不能产生任何形式的购买行为。 而作为古建筑代表的文庙景区,整个游览过程不超过 20 分钟,景点过小限制游览时间,此外景区内具有观赏价值的资源稀缺,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游兴,从旅游者心理学角度分析,如果游客是被“文都”这一品牌所吸引,通过一次游览活动,在行程时间和游览时间上形成一个落差,将导致旅游者的满意度大大降低。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桐城发展旅游业所能得到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极其有限的,不能作为经济型产业来大力发展,而是通过发展旅游这一手段,加强城市宣传
38、,树立城市形象;通过发展旅游,扩大桐城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把产业聚集群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通过旅游的宣传和带动,促进民营经济规模的扩大,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 在环合肥-巢湖 2 小时高速车程内旅游区内,桐城发展旅游劣势明显,因此桐城地区不适合把旅游作为一种经济型产业大力发展,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必须根据各景区实际情况及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期望合理开发和建设。 五桐城旅游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桐城的旅游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旅游交通问题,旅游环境卫生问题,桐城文化的吸引力与桐城文化可观赏性之间的矛盾,旅游区域竞争问题。 1加强景区道路交通建设。 首先,从桐城外部交通区位条件看,通达
39、性较好,但桐城乡镇道路交通条件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感知程度,限制旅游活动的开展。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之前,必须要对这部分进行合理的成本预算,避免因前期景区开发投入过大限制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滞后而导致旅游接待质量降低。 其次,随着生活水平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自驾游旅游已经形成一个趋势,因此,桐城在进行交通设施建设中,必须作好旅游景点,景区指向标的设计,以便满足自驾游游客及其他类型旅游者能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旅游路线。 另外,道路设施建设不仅仅是公路交通设施,必须保证道路两边的环境质量与景区所要表现的主题相协调,以使旅游者能够获得一个完整,惬意的旅游经历。 2旅游环境卫生建设。 从
40、城市环境状况来看,桐城地区的公共厕所问题比较严重:卫生条件差,数量少,指示不明确,也因此,寻找公共厕所难成了市民以及游客一大尴尬。 因此,桐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要作好卫生厕所的布局设计,并作明确标识;改善公共厕所卫生条件,管理支出费用的解决必须要进行合理而可行的分析讨论,避免因收费问题而导致新的社会问题,以便凸显政府职能,加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城市形象。 从龙眠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看,环境的整治是桐城发展旅游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仅从龙眠河环境治理问题来看:第一,解决城市居民生活废弃物污染,建立垃圾处理中心,集中整治,综合治理。第二,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进行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第三,加强河
41、道上游蓄水设施建设,提高龙眠河的农业灌溉能力和旅游吸引力;制定相应环境保护法规,制止中下游违法开采河沙行为,保证河道的疏通。 3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工作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 从目前桐城市文物保护工作来看,如何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工作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是桐城在以桐城文化作为旅游吸引力开展旅游活动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对桐城市文物保护局的访问了解到:桐城市准备将市区内名人故居建立一个集中保护区,以期缓和矛盾。但是如上所述,景点分散,景区较小,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旅游质量,而将名人故居作集中保护,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在桐城当地的游览时间和对桐城的深入了解。 因此,在解决文物保护工作和城建之间的矛
42、盾时,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讨论,选择能突出桐城古城文化特色的老街,在此处合理布局桐城名人故居,通过此种模式,一方面能在老街风格上让游客感知桐城建筑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旧城区和城市新面貌的对比,令商务考察型游客更深切的体会桐城的投资潜力,吸引外来投资。 从旅游接待设施来看,桐城目前的城市形象更倾向于现代型小城市,因此,必须要根据周围设施的风格来进行合理布局设计;而在旅游景区内,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必须跟周围环境氛围相协调,避免在旅游区域内竞争中因为无特色而劣势明显。 六桐城旅游的规划开发对策和建议 1 逐个申报,统一审批规划,保持整体性。 在对旅游资源的分析过程中,各级政府逐个上报,市政府进行旅游资源
43、的统筹分析,进行成本预算,在此基础上审核,以便能够合理安排财力物力。 由政府参与景区规划,再来进行有选择的招标,招商进行景区建设,保证整个景区各接待设施的协调建设。 从桐城市财政状况来看,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财政收入虽有所增加,但面对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需支出费用必须通过招标招商手段来进行财力人力资源的筹集。但作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如果直接由投资商独立的承担规划建设,难质量,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由政府对景区作整体规划,合理定位该景区所能凸显的旅游资源品位和质量,再作有选择的招标招商,保证景区建筑物与环境氛围的协调。 从当前旅游需求及桐城自然旅游资源条件来看: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
44、势就景,保持原生态。即在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的景区,对于自然旅游资源,不宜作过多修饰,在景区内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景区氛围以及旅游者来此景区游玩目的,避免景区内通达性的加强而导致游客游性的降低。如投子寺景区以寺庙为核心,山路使用水泥公路导致通达性加大,缩短游客行程,忽略了自然风光。因此,必须多方位考察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合理建设景区内旅游交通设施,尽量满足游客不同需求。 免商业化成分过多影响景区旅游 2景点连成线,景区连成片,保证游客逗留时间和旅游质量。 景点、景区小而分散是桐城在发展旅游活动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必须要进行合理分析,力求通过线路的设计让游客更
45、好的感知桐城风情和经济特色文化。 在旅游路线的设计上必须做到,明确开展旅游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根据旅游者游程内所需体力支出合理设计旅游路线,避免游客产生疲劳感,提高游客满意度。 以嬉子湖景区为例, 它位于桐城东南部,距市 25 公里,占地面积 71 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 30 平方公里,水面积 41 平方公里,此湖因沿湖儿童嬉戏湖中而得名。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酣畅淳朴的风土民情,丰饶富足的水陆物产,形成生态良好的绿色景区,给人以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美的滋润。沿湖湿地连绵,珍稀飞禽季迁徙栖息,形成罕见的湿地景观。在嬉子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嬉子墩,松山,余珊墓等。 (1)解决道路交通问题。 这是这一
46、地区发展旅游的“瓶颈”,从城区至双店,沥青公路狭窄且路况较差,在下午 2 点半便会没有返程车回市区;由双店至景区内,大约 2 公里路程,但这段路程交通工具数量少,并且很难有返程交通工具。 因此,在进行这一景区的规划开发之前,必须要作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预算和设计,以便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增加相应的旅游车辆;另外,在双店至湖区路程安排必要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的租赁,以此解决游客行程难的问题。 另外,在道路设施建设中,选择合适树种种于道路两侧,营造乡村道路氛围,有必要将道路周边环境作为进入景区的缓冲区,有利于加强景区优美生态环境对外界的感染力。 (2)发展田园生态旅游模式 从第一个清明节日的省内旅游情
47、况来看,发展田园生态结合模式的旅游具有很大潜力,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区域可比性较弱形势下,可以通过这样的生态旅游规划模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由政府进行景区农业规划,指导传统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结合农时,通过有选择有计划性的规模化种植农作物,营造田园风光氛围,配合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第一,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益;第二,便于全民参与旅游规划建设,而不仅仅局限于农家乐;第三,田园观光旅游的规划模式也能在单一的旅游资源上有所补充。 (3)合理布局景观建筑和选择观光工具 另外,根据景区的宁静秀美环境氛围来合理布局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和选择游览观光工具。 首先,在建筑物设计上,第一要与景区宁静秀美
48、意境相协调;第二,在建筑模式上,尽可能采用仿木仿古园林式建筑,这样一方面能突出景区意境,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建筑模式,将桐城文化以建筑的形式展现给游客。 其次,从现有的观光游览工具来看,机动客船虽能满足桐城本地游客对于湖区消遣观光旅游的需求,但从景区的旅游资源的类型来看,嬉子湖景区旅游规划应定位于生态休闲旅游,因此,在观光游览工具的选择上,应该结合旅游区资源和财力状况实际,采用画舫式游船。 3加紧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前文是对桐城市相关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所作的分析,但从桐城市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来看,人才资源的相对缺乏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从桐城市餐饮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来看,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加紧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五金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开发方案
- 营销团队运作方案
- 户外布展活动策划方案
- 房产宣传活动策划方案
- 烟道重新施工方案
- 沈阳营销方案策划
- 地铁bas施工方案
- 青砖红瓦施工方案
- 银卡营销方案
- 宗教教职人员备案表
- 中心静脉导管课件
- 脑卒中后的物理因子治疗
- 2023年黑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事业单位考试预测试卷(含答案)
- B 1023www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课堂作业
- 《电力电子技术》习题参考答案
- 凸透镜成像规律动画可拖动最佳版swf
- 合同能源管理合作合同
- FZ/T 01130-2016非织造布吸油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 黑布林-Peter-Pan-中英双语阅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