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国药典变更细则-微生物》解读(PPT)_第1页
《2020版中国药典变更细则-微生物》解读(PPT)_第2页
《2020版中国药典变更细则-微生物》解读(PPT)_第3页
《2020版中国药典变更细则-微生物》解读(PPT)_第4页
《2020版中国药典变更细则-微生物》解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微生物相关微生物相关 分析质检中心微生物组分析质检中心微生物组 20202020年年0505月月 涉及内容涉及内容 药典三部: 生物制品通则: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 毒种管理规程 总论: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变更) 通则 1101 无菌检查法(变更) 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 数法 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 查法 1107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 3605 细菌生化反应培养基 1421 灭菌法 9202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导原 则 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 则 9204 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变更)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

2、生物监测和控制 指导原则(变更) 通则 新增新增 灭菌用生物指示剂指导原则(新增) 生物指示剂耐受性检查法指导原则(新增) 细菌 DNA 特征序列鉴定法(新增) 一、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一、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 菌毒种,系指直接用于制造和检定生物制品的细 菌、支原体、立克次体或病毒等 生产和检定用菌毒种,来源途径应合法,并经国 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微生物检测用菌来源: CMCC: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 CICC: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ATCC:美国微生物菌株保藏中心 生物制品生产用菌毒种应采用种子批系统 。每批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均应按各论 要求保管

3、、检定和使用。 菌毒种的传代及检定实验室应符合国家生 物安全的相关规定。 各生产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对本单位的菌毒 种施行统一管理。 保管菌毒种应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建立详 细的总账及分类账。收到菌毒种后应立即 进行编号登记,详细记录菌毒种的学名、 株名、历史、来源、特性、用途、批号、 传代冻干日期和数量。在保管过程中,凡 传代、冻干及分发,记录均应清晰,可追 溯,并定期核对库存数量。 收到菌毒种后一般应及时进行检定。用培 养基保存的菌种应立即检定 生产用菌毒种应按各论要求进行检定 销毁四类菌毒 种须经单位领 导批准。销毁 后应在账上注 销,作出专项 记录,写明销 毁原因、方式 和日期。 二、微生态

4、活菌制品总论二、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 微生态活菌制品必须由非致病的活细菌组成,无 论在生产过程、制品贮存和使用期间均应保持稳 定的活菌状态。它可由一株、多株或几种细菌制 成单价或多价联合制剂。根据其不同的使用途径 和方法可制备成片剂、胶囊颗粒剂或散剂等多种 剂型。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微生态活菌制品的制备方法、工艺应能保证 成品含有足够的活菌数量,保持其稳定性,同时 应防止外源因子的污染。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 材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 的有关要求。 生产用菌种生产用菌种 生产用菌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 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 名称及来源; 种子批的建立:三级种子批应分

5、别冻干, 置适宜温度保存;种子批传代应限定传代 次数,原始种子批和主种子批启开后传代 次数不得超过10代,工作种子批启开后至 发酵培养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生产用菌种生产用菌种 种子批的检定:应依据最新版伯杰氏细菌 系统鉴定手册和伯杰氏细菌命名手册的有 关规定进行,形态、生长代谢特性检查。 原始种子或主种子还应做遗传特性和抗生 素敏感性等检查。 三级种子批常规检查包括以下3 项: (1) 培养特性及染色镜检; (2) 生化反应; (3) 毒性试验 原始种子或主种子批还需进行以下检查 (1) 细菌代谢产物脂肪酸测定 (2) 遗传特性分析 (3)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4) 稳定性试验 生产用菌种

6、生产用菌种 原始种子和主种子应冻干保存于8以下,工 作种子应置于适宜温度保存 检定检定 微生态活菌制品质量检定应包括菌粉检定 、半成品检定和成品检定 菌粉检定菌粉检定 1. 外观 2. 目的菌检查 取少量菌粉加入适量灭菌生理氯化钠溶液或其他适宜稀释液后,涂布 在适宜琼脂平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其培养物的生长特性和染色镜 检的特征应符合生产用菌种特征 。 3. 杂菌检查 方法和结果判断见本总论附录3。如不符合规定应废弃。 4. 干燥失重 5. 活菌数测定 测定每克菌粉中含有的活菌数量。方法见本总论附录2。 半成品的检定半成品的检定 半成品须做杂菌检查,根据用药途径确定 杂菌检查的质控指标。方法

7、和结果判断见 本总论附录3。 成品检定成品检定 1. 鉴别试验 检查成品中所含的目的菌是否符合生产用菌种的特性。即按上述“ 种子批的检定”方法进行生长特性、染色镜检和生化反应检查,应符合 规定。 2. 理化检查 3. 活菌数测定 按本总论附录2方法测定每克制品中的活菌数,应符合规 定。多价制品应分别测定各单价活菌数。 4. 杂菌检查 方法和结果判断与半成品的“杂菌检查”项相同。 5. 安全试验(新版已删除新版已删除) 附录附录2 微生态活菌制品活菌数测定法微生态活菌制品活菌数测定法 无菌称取3.0g制品或菌粉(胶囊取内容物),加入27.0ml 稀释液中,充分摇匀,做10倍系列稀释(最终稀释度根

8、据 不同的指标要求而定)。取最终稀释度的菌液100l,滴 入选择性琼脂培养基平皿上,共做3个平皿,并以玻棒涂 布均匀,置适宜条件下培养,到期观察每个平皿菌落生长 情况,并计数。当平皿菌落数小于10或大于300时,应调 整最终稀释度,重新测定。 活菌数(CFU/g)=3个平皿菌落数之和/3*10*最终稀释度 附录附录3 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 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系检查微生态活菌制品的菌粉 、半成品及成品受外源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 包括控制菌检查,非致病性杂菌、真菌计数。 变更变更: 项目项目2015版药典版药典2020版药典版药典 杂菌检查环境要求100

9、00级下的局部 洁净度100级 不低于D级背景下 的B级 细菌培养温度30-3730-35 真菌培养温度20-2820-25 附录附录3 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 新增: 由于供试品本身含有大量活菌,可能在杂菌检 查所用的培养基上生长,干扰杂菌回收或结果 判断,在建立或修订方法时应考虑其适用性, 充分了解供试品活菌在杂菌检查培养基上的生 长特性。除本附录收载的杂菌检查用培养基之 外,亦可采用其他经验证的培养基。 附录附录3 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 新增: 如果供试品本身对某些试验菌具有较强的抑菌 性能,影响试验菌的回收。在此情况下,应根 据原辅

10、料的杂菌负载、生产工艺及产品特性进 行风险评估,保证检验方法的可靠性;在药品 生产、贮藏各个环节中,应严格遵循GMP的指 导原则,以降低产品受杂菌污染的风险。 附录附录3 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 新增: 控制菌检查法检出意思致病菌时,可参考“微生 物鉴定指导原则(通则9204)”的提示进行后续 确证,确证的方法应选择已被认可的菌种鉴定 方法。 检验量及供试品的准备检验量及供试品的准备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 检验时,应从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中随机抽 取不少于3倍检验用量的供试品。 菌粉、半成品以及成品为散剂和颗粒剂的可 直接称取备用;成品为片剂、胶囊

11、剂的需研 碎后备用。 供试品检查 阳性对照试验 供试品进行控制菌检查时,应做阳 性对照试验。取阳性对照菌于相应选择性培养基 平皿上划线接种,按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培 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阳性对照试验应检出相 应的控制菌。 阴性对照试验 取增菌液0.1ml,照相应控制菌检 查法检查,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 。 控制菌检查控制菌检查 100l 大肠埃希氏菌; 志贺菌、沙门菌; 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梭菌; 白色念珠菌; 变更: 项目项目2015版药典版药典2020版药典版药典 增菌培养称取供试品1g, 加到9ml灭菌 增菌液中 称取供试品1g, 加到至少9ml 灭菌增菌液

12、中 特异培养0.1ml100ul 大肠埃希氏菌大肠埃希氏菌 项目项目2015版药典版药典2020版药典版药典 供试品检查中大肠 埃希氏菌结果判定 及下一步鉴定指导 供试品平皿上若未 见菌落生长或生长 的菌落与阳性对照 的菌落形态特征不 符,判供试品未检 出大肠埃希菌;若 生长的菌落与阳性 对照的菌落形态特 征相符或疑似,应 做革兰氏染色镜检 等适宜的鉴定试验, 鉴别是否为制品中 的目的菌或大肠埃 希菌。 供试品平皿上若有 疑似菌落生长,应 进行分离、纯化及 适宜的鉴定试验, 确证是否为大肠埃 希菌或制品中的目 的菌;若平皿上未 见菌落生长,或虽 有菌落生长但鉴定 结果为非控制菌, 判供试品未检

13、出大 肠埃希菌 志贺菌、沙门菌志贺菌、沙门菌 项目项目2015版药典版药典2020版药典版药典 供试品检查中志贺 菌、沙门菌结果判 定及下一步鉴定指 导 供试品平皿培养24 小时、48小时各观 察结果1次,若未 见菌落生长,判供 试品未检出志贺菌、 沙门菌;若有菌落 生长,应与阳性对 照的菌落比较,并 做革兰氏染色镜检 等适宜的鉴定试验, 鉴别是否为制品中 的目的菌或志贺菌、 沙门菌。 若有疑似菌落生长, 应进行分离、纯化 及适宜的鉴定试验, 确证是否为志贺菌、 沙门菌或制品中的 目的菌;若平皿上 未见菌落生长,或 虽有菌落生长但鉴 定结果为非控制菌, 判供试品未检出志 贺菌、沙门菌 铜绿假单

14、胞菌铜绿假单胞菌 项目项目2015版药典版药典2020版药典版药典 供试品检查中 铜绿假单胞菌 结果判定及下 一步鉴定指导 如平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 落与阳性对照菌落形态特征不符, 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如平皿生长的菌落与上述菌落形 态特征相符或疑似,应挑选2-3个 菌落,分别放在接种于营养琼脂 培养基斜面上,培养18-24小时。 取斜面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 镜检及氧化酶试验,鉴别是否为 制品中的目的菌或铜绿假单胞菌 供试品平皿上若 有疑似菌落生长, 取菌落分离、纯 化后采用氧化酶 试验及适宜的鉴 定试验,确证是 否为制品中的目 的菌或铜绿假单 胞菌 增加: 若平皿上未见菌落生长

15、,或虽有菌落生长但鉴定 结果为非控制菌,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 项目项目2015版药典版药典2020版药典版药典 铜绿假单胞菌检测 中氧化酶试验 斜面培养物分离纯化培养物 应进行绿脓菌素试 验 应继续进行适宜的 鉴定试验,确认是 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删除:绿脓菌素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项目项目2015版药典版药典2020版药典版药典 供试品检查中 金黄色葡萄球 菌结果判定及 下一步鉴定指 导 供试品平皿上若未见菌落生 长或生长的菌落与阳性对照 菌落形态特征不符,判未检 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若平皿 上生长的菌落与上述菌落形 态特征相符或疑似,应挑选 2-3

16、个菌落,分别放在接种 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上, 培养18-24小时。取营养琼 脂培养基的培养物进行革兰 氏染色,并接种于营养肉汤 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 做血浆凝固酶试验。 供试品平皿上若有 疑似菌落生长,应 进行分离、纯化及 适宜的鉴定试验, 确证是否为金黄色 葡萄球菌或制品中 的目的菌;若平皿 上未见菌落生长, 或虽有菌落生长但 鉴定结果为非控制 菌,判供试品未检 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删除:血浆凝固酶试验 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变更: 项目项目2015版药典版药典2020版药典版药典 细菌增菌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或 营养琼脂培养基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 基或胰酪大豆胨琼脂 培

17、养基 真菌增菌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或 改良马丁琼脂培养 基 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 基或沙氏葡萄糖琼脂 培养基 白色念珠菌涉及 检验培养基 沙氏葡萄糖肉汤培 养基 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 基 试验菌用量0.1ml100l 固体培养基促生 长能力检查 每种培养基平行制 备2个平皿 每种培养基每一试验 菌株平行制备2个平 皿 非致病性杂菌、真菌计数非致病性杂菌、真菌计数 阳性对照阳性对照 除另有规定外,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对照 菌,其他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照菌 变更为:当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或玫瑰红 纳琼脂培养基进行检查时,真菌计数以白 色念珠菌为对照菌,非致病杂菌计数以金 黄色葡萄球菌为对照菌 因供试品为活

18、菌制品,应选用能抑制目的 菌生长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检查。除另有 规定外,营养琼脂培养基用于非致病性杂 菌的计数,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用于真菌 计数。 排除目的菌干扰的 也可采用其它经验 证的培养基 真菌计数真菌计数 称取供试品1g,加到9ml 0.9%无菌氯化钠 溶液或其他适宜稀释液中,混匀,做10倍 系列稀释,取适宜稀释度供试品溶液0.1ml 加到已备好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上,以 玻棒涂匀,一式3份,倒置,于恒温培养箱 中培养96小时,每天观察结果,记录平皿 上生长的真菌菌落数. 结果计算:以3个平皿上生长的菌落平均数计算。 真菌数(真菌数(CFU/g)=3个平皿菌落数之和个平皿菌落数之和/3

19、*10*稀释倍数稀释倍数 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变更: 项目项目2015版药典版药典2020版药典版药典 细菌增菌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或 营养琼脂培养基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 基或胰酪大豆胨琼脂 培养基 真菌增菌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或 改良马丁琼脂培养 基 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 基或沙氏葡萄糖琼脂 培养基 细菌培养温度30-3730-35 真菌培养温度20-2820-25 试验菌用量0.1ml100l 结果判定被检培养基的菌落 平均数与对照培养 基的菌落平均数相 比大于70% 被检培养基的菌落平 均数与对照培养基的 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应 在0.5-2范围 增加:营养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胆盐

20、乳糖培养基(BL)、 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EMB)、沙门、志贺菌属琼脂培养基(SS) 三、三、9204 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变更)(变更) 本指导原则为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控制 菌检查中疑似菌的鉴定,以及药物原料、 辅料、制药用水、中间体中间产品、终产 品和环境等中检出微生物的鉴定提供指导 。当微生物的鉴定结果有争议时,以伯 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现行版的鉴定结果 为准。 微生物鉴定需达到的水平视情况而定,包括种、 属鉴定和菌株分型。大多数非无菌药品生产过程 和部分无菌生产环境的风险评估中,对所检出微 生物的常规特征包括菌落形态学、细胞形态学( 杆状、球状、细胞群、孢子形成模式

21、等)、革兰 染色或其它染色法、及某些能够给出鉴定结论的 关键生化反应(如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凝固酶 反应)进行分析,一般即可满足需要;非无菌产 品的控制菌检查一般应达到种属药典规定的水平 ;无菌试验结果阳性和、无菌生产模拟工艺(如 培养基灌装)失败、环境严重异常事件时,对检 出的微生物鉴定至少达到种属水平,必要时需达 到菌株水平 微生物鉴定的基本程序包括分离纯化和鉴定,鉴 定时,一般先将待检菌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的 方法有表型微生物鉴定和基因型微生物鉴定,根 据所需达到的鉴定水平选择鉴定方法。 未知菌鉴定时通过与微生物鉴定系统中的标准参 考微生物(模式菌株、标准菌株或经确认的菌株 等)的特征(

22、基因型和/或表型)相匹配来完成 在日常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用户应明确所采用 鉴定系统的局限性及所要达到的鉴定水平(属、 种、菌株),选用最适合要求的鉴定技术,必要 时采用多种鉴定方法确定。 待检菌的分离纯化待检菌的分离纯化 最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是挑取待检菌在适 宜的固体培养基上连续划线分离纯化,以 获取待检菌的纯培养物(单个菌落),必要 时可进一步进行纯培养,为表型鉴定和随 后的鉴定程序提供足够量菌体。 初筛试验初筛试验 常见的初筛试验包括形态观察、革兰染色、芽孢染色、镜 检(或氢氧化钾拉丝试验)、观察染色结果和细胞形态、 重要的生化反应等。 氧化酶试验氧化酶试验 用于区分不发酵的革兰阴性杆菌

23、(氧化酶 阳性)和肠道菌(氧化酶阴性)。 过氧化氢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 用于区分葡萄球菌(过氧化氢酶阳性) 和链球菌(过氧化氢酶阴性)。 凝固酶试验凝固酶试验 用于区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推测为 非致病性)和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很可能为致病 性)。 表型微生物鉴定表型微生物鉴定 表型微生物鉴定表型微生物鉴定 除受其遗传基因的控制外,还与微生物的 分离环境、培养基和生长条件等因素有关 在表型鉴定时应注意采用的培养基、培养 时间和传代次数对鉴定结果的影响 四、四、3605 细菌生化反应培养基细菌生化反应培养基 测定细菌的糖类代谢试验、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试验、碳源 和氮源利用试验等生化反应 糖、醇

24、发酵培养基 七叶苷培养基 磷酸盐葡萄糖胨水培养基(MR-VP反应) 蛋白胨水培养基(靛基质试验) 三糖铁琼脂培养基 克氏双糖铁琼脂培养基 脲(尿素)培养基 苯丙氨酸琼脂培养基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 明胶培养基 丙二酸钠培养基 枸橼酸盐培养基 硝酸盐胨水培养基 石蕊牛奶培养基 半固体营养琼脂培养基 五、细菌五、细菌 DNA 特征序列鉴定法(新增)特征序列鉴定法(新增) 细菌 DNA 特征序列鉴定法系以特征核酸序列作为目标检 测物,用于药用原料、辅料、制药用水、中间产品、终产 品、包装材料和环境等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中细菌的 鉴定。 开展细菌鉴定试验的环境应具备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 条件,并

25、符合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要求。 六、六、1101 无菌检查法(变更)无菌检查法(变更) 培养基的变更: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保存在 2 25、避光的环境,若保存于 非密闭容器中,一般在 3 周内 使用;若保存于密闭容器中, 一般可在一年内使用。 在供试品接种前,培养基 氧化层的高度不得超过培 养基深度的1/53,否则, 须经100水浴加热至粉 红色消失(不超过 20 分 钟),迅速冷却,只限加 热一次,并防止被污染。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无菌性检查无菌性检查 每批培养基随机取不少于 5 支(瓶),置各培养基规定 的温度培养 14 天,应无菌生长。 灵敏度检查灵敏度检查 菌液制备:

26、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胰酪大 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生孢梭菌的新鲜培 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 1824 小时;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或沙氏葡萄糖 琼脂培养基上,2025培养 23 天 2448 小时, 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琼脂斜面培养基上,2025培 养 57 天,加入 35ml 含 0.05(ml/ml)聚山梨酯 80 的 pH7.0 无 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 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 培养接种培养接种 取每管装量为 12ml 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7

27、支,分别 接种小于不大于 100cfu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生孢梭菌各 2 支,另 1 支不接种作为空白对照,培养 不超过 3 天; 取每管装量为 9ml 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7 支,分别接 种小于不大于 100cfu 的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 曲霉各 2 支,另 1 支不接种作为空白对照,培养不超过 5 天。逐日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结果判定 空白对照管应无菌生长,若加菌的培养基管均生长良好,判 该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符合规定 薄膜过滤法薄膜过滤法 薄膜过滤法一般应采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 ,根据供试品及其溶剂的特性选择滤膜材 质。无菌检查用的滤膜孔径应不大于 0.45m。滤

28、膜直径约为 50mm,若使用其 他尺寸的滤膜,应对稀释液和冲洗液体积 进行调整,并重新验证。使用时,应保证滤 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 水溶性液体供试品水溶性液体供试品 水溶性供试液过滤前应先将少量的冲洗液 过滤,以润湿滤膜。 取规定量,直接过滤,或混合至含不少于 100ml 适宜稀释液的无菌容器中,混匀, 立即过滤。 七、七、9202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 导原则导原则 为更好应用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 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通则 1106)及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通 则1107),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供试

29、液制备方法、抑菌成分的消除方法及需氧菌总数、霉 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应尽量选择微生物计数方法中操 作简便、快速的方法,同时,所选用的方法应避免损伤供 试品中污染的微生物。 对照培养基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制及分发。 控制菌检查法没有规定进一步确证疑似致病菌的方法。若 供试品检出疑似致病菌,确证的方法应选择已被认可的菌 种鉴定方法,如细菌鉴定一般依据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 册。 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中,药用原料、辅料及中药提取物仅 规定检查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因此,在制定 其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根据原辅料的微生物污染特性、 用途、相应制剂的生产工艺及特性等因素,还需控制具有 潜在危害的

30、致病菌。 八、八、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计数法微生物计数法 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符合相应的微生物限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符合相应的微生物限 度标准度标准时,应按下述规定进行检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 等。除另有规定外,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微生物计数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检验全过程必须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 微生物的检出。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测。 如供试品有抗

31、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供试品检查时,若使用 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供试液制备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 与所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的相容性。 计数方法计数方法 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 能数法(Most-Probable-Number Method ,简称MPN法。MPN法用于微生物计数时 精确度较差,但对于某些微生物污染量很 小的供试品,MPN法可能是更适合的方法 。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 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 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 的微生物计数。 若检验程序或

32、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 结果时,计数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验 。 供试品检查供试品检查 检验量: 一般应随机抽取不少于2个最小包装的供试品,混合,取 规定量供试品进行检验。 一般供试品的检验量为10g或10ml;膜剂为100cm2 按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确认的计数方法进行供试品中 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测定。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用于 测定需氧菌总数;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测定霉 菌和酵母菌总数。 阴性对照试验 以稀释液代替供试液进行阴性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 应无菌生长。如果阴性对照有菌生长,应进行偏差调查。 结果判断结果判断 需氧菌总数需氧菌总数是指胰酪大豆

33、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 总菌落数(包括真菌菌落数);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是指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 生长的总菌落数(包括细菌菌落数)。 若因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使霉菌 和酵母菌的计数结果不符合微生物限度要求,可 使用含抗生素(如氯霉素、庆大霉素)的沙氏葡 萄糖琼脂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基(如玫瑰红 钠琼脂培养基)进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 九、九、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控制菌检查法控制菌检查法 控制菌检查法系用于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检查检查 供试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供试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

34、原、辅料等是否 符合相应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下列规定进 行检验,包括样品取样量和结果判断等。 供试品检出控制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一次检出 结果为准,不再复试。 供试品检查供试品检查 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应按经方法适用性试验确认 的方法进行。 阳性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试验 阳性对照试验方法同供试品的控制 菌检查,对照菌的加量应不大于100cfu。阳性对 照试验应检出相应的控制菌。 阴性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 以稀释剂代替供试液照相应控制菌 检查法检查,阴性对照试验应无菌生长。如果阴 性对照有菌生长,应进行偏差调査。 检验项目检验项目 耐胆盐革兰阴性菌(Bile-Tblerant Gram- Nega

35、tive Bacteria)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沙门菌(Salmonella)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梭菌(Clostridia)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十、十、1107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 十一、1421 灭菌法 灭菌法系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 杀灭或除去,从而使物品残存活微生物的概率下降至预期 的无菌保证水平的方法。本法适用于制剂、原料、辅料及 医疗器械等物品的灭菌。 对于任何一批灭菌

36、物品而言,绝对无菌既无法保证也无法 用试验来证实。一批物品的无菌特性只能相对地通过物品 中活微生物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来表述,即无菌无菌 保证水平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简称 SAL)。实际 生产过程中,灭菌是指将物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概率下降至 预期的无菌保证水平。最终灭菌的物品微生物存活概率, 即无菌保证水平不得高于10-6。 灭菌物品的无菌保证不能依赖于最终产品的无菌检验,而 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采用合格的灭菌工艺、严格的GMP 管理和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 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 该法灭菌能力强,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 广泛的灭菌方法。 湿热灭菌条件

37、的选择应考虑被灭菌物品的热稳定 性、热穿透力、微生物污染程度等因素。湿热灭 菌条件通常采用12115min、12130min 或11640min的程序,也可采用其他温度和时 间参数,但无论采用何种灭菌温度和时间参数, 都必须证明所采用的灭菌工艺和监控措施在日常 运行过程中能确保物品灭菌后的SAL10-6。 对热稳定的物品,灭菌工艺可首选过度杀灭法, 以保证被灭菌物品获得足够的无菌保证值。 采用湿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装载方 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灭菌的有效性和均一 性。 湿热灭菌法应确认灭菌柜在不同装载时可能存在 的冷点。当用生物指示剂进一步确认灭菌效果时 ,应将其置于冷点处。本法常

38、用的生物指示剂为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 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条件一般为(160170) 120min以上、(170180)60min以 上或25045min以上,也可采用其他温 度和时间参数。无论采用何种灭菌条件, 均应保证灭菌后的物品的SAL10-6。采用 干热过度杀灭后的物品一般无需进行灭菌 前污染微生物的测定。25045min的干 热灭菌也可除去无菌产品包装容器及有关 生产灌装用具中的热原物质。 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孢子 十二、灭菌用生物指示剂指导原则(新增)十二、灭菌用生物指示剂指导原则(新增) 生物指示剂是一种对特定灭菌程序有确定 及稳定的耐

39、受性的特殊微生物制成品,可 用于灭菌设备的性能确认、特定物品的灭 菌工艺研发及建立、产品灭菌程序的验证 、生产过程灭菌效果的监控、灭菌程序的 定期再验证、隔离器和无菌洁净室灭菌效 果的验证评估等。 生物指示剂的分类生物指示剂的分类 生物指示剂用微生物的基本要求生物指示剂用微生物的基本要求 不同灭菌工艺使用不同的生物指示剂,制备生物指示剂所选 用的微生物应具备以下特征: (1) 菌种的耐受性应大于需灭菌物品中所有可能污染菌的 耐受性。 (2) 菌种应无致病性。 (3) 菌株应稳定,存活期长,易于保存。 (4) 易于培养。生物指示剂的芽胞含量要在 90%以上 生物指示剂的制备生物指示剂的制备 生物

40、指示剂的应用生物指示剂的应用 生物指示剂的性能评估 接收商品化生物指示剂时,应进行微生物纯度和形态的鉴定 及测定微生物数量。生物指示剂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必要时 应重新进行耐受性检查。 芽胞数范围 在 1.0 106 至 5.0 106。 芽胞数范围 在 1.0 106 至 5.0 107。 芽胞数范围 在 1.0 105 至 5.0 106 用户应科学的选择和使用生物指示剂.在灭菌程序 的建立、确定、验证和日常监控中,需对灭菌产品 (包括其材料和包装)进行全面了解,确保灭菌参 数能达到所需的 SAL 水平。生物指示剂的初始微 生物的数量、耐受性(菌体耐受性)和放置的位 置、方式等情况都会影响其

41、灭活效果。需通过实 验室研究确定产品各组成部分是否比产品内的溶 液或药品更难灭菌。根据产品中最难灭菌的部位 ,制定不同的工艺参数以确保无菌保证水平小于 106。 十三、生物指示剂耐受性检查法指导原则(十三、生物指示剂耐受性检查法指导原则( 新增)新增)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生物指示剂的耐受性以及相关质量 参数的测定,也可用于生产过程污染微生物的耐受性测定。 总芽胞计数: 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芽孢悬液 制备)、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芽孢计数) 热激活 培养和计数 生物指示剂的总芽胞数一般为标示值的 50%300%。 十四、十四、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

42、理指导 原则原则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 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 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 误差较大等。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 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 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 则要求进行检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环境、设 备、样品、检验方法、污染废弃物处理、检测结 果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实验记录、结 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文件等。 1、人员、人员 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

43、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2、培养基、培养基 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培养基可按处方配制,也可使用按处方生 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 结块或颜色发生改变的脱水培养基不得使用。 脱水培养基应完全溶解于水中,再行分装与灭菌。 应确定每批培养基灭菌后的pH值(冷却至室温25测定)。 若培养基处方中未列出pH值的范围,除非经验证表明培养基 的pH值允许的变化范围很宽,否则,pH值的范围不能超过规 定值0.2。 自配的培养基应标记名称、批号、配制日期、制备人等信息, 并在已验证的条件下贮藏。商品化的成品培养基标签上应标有 名称、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期及培养基的有关特性。 培养基灭菌后不得贮藏在高压灭菌器中,琼脂

44、培养基不得在 0或0以下存放。 2、培养基、培养基 使用过的培养基(包括失效的培养基)应按照国家污染废 物处理相关规定进行 实验室配制或商品化的成品培养基的质量依赖于其制备过 程,常规监控项目是pH值、适用性检查试验,定期的稳 定性检查以确定有效期 除药典附录另有规定外,在实验室中,若采用已验证的配 制和灭菌程序制备培养基且过程受控,那么同一批脱水培 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试验可只进行1次。如果培养基的制备 过程未经验证,那么每一灭菌批培养基均要进行适用性检 查试验。 用于环境监控的培养基须特别防护,最好要双层包装和终 端灭菌,如果不能采用终端灭菌的培养基,那么在使用前 应进行100%的预培养以防止

45、外来的污染物带到环境中及 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 3、试剂、试剂 微生物实验室应有试剂接收、检查和贮藏 的程序。 实验室应标明所有试剂、试液及溶液的名 称、制备依据、适用性、浓度、效价、贮 藏条件、制备日期、有效期及制备人。 4、菌种、菌种 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试验菌应来自认可的 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的标准菌株,或 使用与标准菌株所有相关特性等效的可以 溯源的商业派生菌株 5、环境、环境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不低于D级背景下的B 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环境监测按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 控制指导原则(通则9205)进行 所用的消毒剂种类应满足洁净实验室相关 要求并定期更换。 6、设备、设备 仪

46、器设备应有合格证书,实验室在仪器设 备完成相应的检定、校准、验证、确认其 性能,并形成相应的操作、维护和保养的 标准操作规程后方可正式使用,仪器设备 使用和日常监控要有记录。 7、样品、样品 试验样品的采集,应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并在受控条件 下进行抽样,须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进行取样,防止样品受 到微生物污染而导致假阳性的结果 抽样容器应贴有唯一性的标识,注明样品名称、批号、抽 样日期、采样容器、抽样人等 如果样品存在数量不足、包装破损、标签缺失、温度不适 等,实验室应在决定是否检测或拒绝接受样品之前与相关 人员沟通。 8、检验方法、检验方法 药典方法或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是经过验证的,当 进行样品

47、检验时,应进行方法适用性确认。 如果检验方法不是药典或标准中规定的方法,使 用前应进行替代方法的验证,确认其应用效果优 于或等同于药典方法。替代方法的验证按药品微 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通则9201)进 行。 9、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 引起微生物污染结果不符合标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试验 操作错误或产生无效结果的试验环境条件;产品本身的微 生物污染总数超过规定的限度或检出控制菌。 异常结果出现时,应进行偏差调查。偏差调查时应考虑实 验室环境、抽样区的防护条件、样品在该检验条件下以往 检验的情况、样品本身具有使微生物存活或繁殖的特性等 情况。 如果试验操作被确认是引起实验结果不符合的原因,那么 应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案进行实验 十五、十五、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 和控制指导原则(变更)和控制指导原则(变更)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 室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本指导原则包括人员要求、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 室参数确认、微生物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 项目、监测标准、警戒限和纠偏限、数据分析及 偏差处理、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确认确认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确认参 数包括物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