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设计报告_第1页
详细设计报告_第2页
详细设计报告_第3页
详细设计报告_第4页
详细设计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极坐标数控工作台详细设计报告书小组成员:董胤泽 陈伯良 唐浩然 郑贤德目录一、 需求分析 31.1 用途与水平1.2 主功能二、 功能与技术指标 3三、 总体方案 4四、机械传动部件的计算与选型4.1 总体参数4.2 机械零件设计选用4.3 参数计算五、控制器与驱动器设计5.1 电源模块5.2 单片机模块5.3 电机驱动模块六、软件设计方案七、精度分析八、感想与体会一需求分析现代工业生产线中,经常要用到分拣装置。对于细小零件的筛选与分拣,是生产线中重要的一环。本组针对于生产线上细小零件的分 拣,设计了一种极坐标工作吊臂的移动机构。 本机构可以针对传送带 弯道的大量产品做出快速分拣。达到整理产品

2、的目的。同时,因为本 装置是在弯道工作的,可以大大缩短流水线的的长度。在工程实际上,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1用途与水平极坐标工作台能够安装在生产线上,与机械爪结合,达到快速分拣与整理的目的。1.2主功能 该装置应能实现平面极坐标形式(旋转+直线移动)连续运动。 可以显示运动位置参数(角度和直线移动位置)。 既可以自动运行也可以手动调整。 控制方式为开环系统。】、功能与技术指标序号技术项目技术要求备注1工作台最大移动距离495mm2工作台最大移动速度100mm/s3工作台定位精度0.2mm4工作台最大负载5kg5工作台转动角度90表1、总体方案0单片机 U驱动器U步进电机I机械结构-上位机 人机

3、交互界面图1效果图四、机械传动部件的计算与选型4. 1总体参数我们的目的是设计一个极坐标工作台及其控制系统, 该工作台可 安装在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用于小型工件的分拣与传输。应选择适当 大小的工作台及加工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及设计要求,选用工作台直 线方向移动范围为X=495mm,角度方向移动范围为B =90,加工范 围为n *495*495*90/360mm2,确定最大移动速度为 100mm/s。极坐标 工作台主体材料为经济易得、加工性能好的 45号碳钢。综合参数如 下:加工材料直线方向移 动范围角度方向移 动范围工作台加工范围(mm)最大移动 速度碳钢X=495mm9 =90n *495*49

4、5*90/360mm2100mm/s表2工作台外形尺寸及重量初步估算根据给定的有效行程,可估算直线方向与角度方向导轨重量 WX 和W B与工作台运动部分的总重量,碳钢的密度为7.81-7.85吨/立方 米,取材料密度为7.8吨/立方米。因为工作台尺寸应比工作加工范围略大,所以设计工作台尺寸如下:X向直线导轨尺寸为:长 * 宽 * 高=600*75*50质量:按质量二体积*材料密度估算为:Wx= 600*75*50*10-3*7.8*10-3kg=17.5kgB向导轨(包含底板)尺寸为:高 * 底面面积=15* n *600*600*90/360质量:W 0 =15* n *600*600*90

5、/360*10-3*7.8*10-3kg=33kg两个电机估算质量为:4kg夹具及工件质量:15kg极坐标工作台总重量为:17.5kg+33kg+4kg+15kg=69.5kg4.2机械零件设计选用这是我们的SolidWorks图:图2工程图汁3=r直线导轨副的选用要设计数控极坐标工作台,需要承受的载荷不大,而且脉冲当量小,定位精度较高,因此选用直线滚动导轨副,它具有摩擦系数小,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安装预紧方便等优点丝杠螺母副的选用伺服步进电机的旋转运动需要通过丝杠螺母副转换成直线运动,需要满足0.01mm脉冲当量和0.01mm的定位精度。螺旋传动 副有滑动丝杠副与滚动丝杠副两种方案, 滑动丝

6、杠副摩擦阻力大, 传动效率低(30%-40%),同时传动精度较低;与滑动丝杠副相比, 滚珠丝杆副的传动精度高、动态响应快、运转平稳、寿命长、效 率高、预紧后可消除反向间隙,故选用滚珠丝杠副。根据上述需求我们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得到几种规格参数比较接近的导轨副与丝杠螺母副,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取THK公司的 SKR33-6-A-0495-P滚动导轨智能组合单元(该公司的LM滚动导 轨智能组合单元同时包含了直线滚动导轨副和滚珠丝杠副)图4 SKR导轨公称型号构成例伺服电动机的选用步进电机是一种能直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角位移或者线位移的控制驱动软件,具有快速启停的特点,其驱动速度和指令能严格同步, 具有较高

7、的重复定位精度,并能实现正反转和平滑速度调节,运动速 度不受电源电压及负载的影响。选用步进电机即可满足要求。在我们经过相关计算后决定使用的电机型号是57B YGH301电机型号步距角机身长电压电流电阻电感静力矩引线数转动惯量重量modelstep an gleLen gthRatedVotageRatedCurre ntPhaseResista nePhaseIn ducta neeHoldi ngTorqueLeadWireRotorIn ertiaMotorWeight()L(mm)(V):(A)(Q)(mH)(kg.em) (Num)cm2)(kg)57BYGH3011.8563.631

8、.251243600.82表34.3参数计算脉冲当量的确定脉冲当量ap是一个进给指令时工作台的位移量,要使得设计的 工作台符合精度要求,不考虑其他误差影响时,应使脉冲当量小于等 于工作台的位置精度,由于开环控制定位精度最高一般可为士 0.01mm,因此选择脉冲当量选定为 0.01mm。因为工作台本身需要很好的位移精度和分辨率才能满足定位精 度的要求,所以要求传动系统刚度要高、摩擦要小、效率要高,一般 螺旋丝杠往往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而滚珠丝杠能较好地满足这些要求, 所以选用滚珠丝杠传动。初步选取传动比为1,用联轴器将电机和丝杠直接连接,有利于 简化结构,提高精度。常见的滚珠丝杠导程有4mm、5m

9、m、6mm、10mm、12mm等,选用导程 Lo=6mm的滚珠丝杠,电动机步距角选 为 b=i.8。传动系统等效转矩惯量计算传动系统的转动惯量是一种惯性负载, 选用电机时必须加以考虑。 由于传动系统的各传动部件并不都是与电机轴同轴线, 还存在各转动 部件转动惯量向电机轴的折算问题。 最后,要计算整个传动系统折算 到电机轴上的总转动惯量,即传动系统等效转动惯量对于轴、轴承、齿轮、联轴器、丝杆等圆柱体的转动惯量计算公 式为8电机等效转动惯量JD 360g cm2联轴器等效转动惯量初选联轴器直径 D 3cm,长度L 3cmJL 0.78D4L 10 30.78 34 3 10 30.1895(Kg

10、cm2)滚珠丝杠等效转动惯量丝杠直径D 13cm,初步估计丝杠长度L 495cm43432Js 0.78D L 100.78 1.349.5 100.11(Kg cm )工作台等效转动惯量Jg (-L)2M (6)2 型 0.465(kg cm2)229.8传动系统总的转动惯量2J Jl Js Jg 0.1895 0.11 0.4650.7595 (kg .cm )惯量匹配电动机轴上的总当量负载转矩惯量Jd与电机轴自身转动惯量Jm的比值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既不应太大,也不应太少,即伺服 系统的动态特性主要取决于负载特性,由于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负载质量、刚度、阻尼等的变化,将导致系统动

11、态特性也随之产生较 大变化,使伺服系统综合性能变差,或给控制系统设计造成困难。如 果该比值太小,说明电动机选择或传动比设计不太合理,经济性较差。 为使该系统惯量达到较合理的匹配,进行惯量匹配。JL / Jm 4JL/Jm 0.7595/0.36 2.1 4五、控制器与驱动器设计针对我们的机械和驱动电机,我们采用了C8051F041单片机作为下位机对电机进行控制。驱动芯片采用TOSHIBA公司的TB6560。F面分模块详细说明硬件电路原理5.1 电源模块: 电路板采用运动控制器与驱动电路集成在一块板上的结构,供电 电源为 24V 直流。对于单片机电源,采用开关型 DC-DC 芯片 URA2405

12、_YMD-6WR3 进行隔离,以消除电机驱动部分的大功率电流对单片机运行造成影响。 URA2405_YMD-6WR3 芯片具有宽输入电压范围、 效率高、空载功耗 低、隔离电压能力强等特点。通过 DC-DC 芯片实现 24V-5V 稳压后 进行滤波,再通过线性稳压芯片 IL1117-3.3 将 5V 稳压至 3.3V 给单片 机供电。对于驱动电路的工作供电,采用 MC7812 稳压芯片和 MC7805 稳 压芯片将 24V 稳压至 5V ,中间加入滤波等环节,再接到 555 芯片、 TB6560 芯片供电。对于驱动电路的驱动供电,采用 24V 直接供电,中间加入大电解 电容滤波储能。每一个电源模

13、块相应的外围电路都按要求放置。在布局布线时充 分考虑到稳压芯片、 电机驱动芯片的散热片安装问题, 预留足够的空 间。图5电源原理图5.2单片机模块:单片机采用 C8051F041单片机,该单片机是 Silicon Laboratories 公司出品,是完全集成的混合信号系统级芯片(SOC),具有与MCS-51 完全兼容的指令内核。该单片机采用流水线处理技术,不再区分时钟 周期和机器周期,能在执行指令期间预处理下一条指令, 提高了指令 执行效率。而且具备控制系统所需的模拟和数字外设,包括看门狗、 ADC、DAC、电压比较器、电压基准输出、定时器、PWM、定时器捕捉和方波输出等,并具备多种总线接口

14、,包括UART、SPI、SMBUS(与I2C兼容)总线以及CAN总线。采用Flash Rom技术,集成JTAG, 支持在线编程。为实现单片机的正常工作,使用了芯片手册推荐的外围最小系统电路。选用贴片元件减小 PCB板面积,降低成本。在布局布线上符 合布线原则,旁路、去耦电容尽量靠近管脚,晶振管脚走线对称、距 离短,晶振下不走线。运用良好的布局布线技术手段提高PCB的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能力。采用覆铜的形式连接地平面。此工作台采用UART串口与上位机进行通讯,传达上位机解算出来的插补结果。需要一个串口芯片MAX3232将单片机的RX、TX接口与上位机连接以实现通讯。MAX3232是市场上技术成熟、

15、应用广 泛的一款串口通讯芯片,外围电路简单。按照要求连接好电路即可。单片机上的 PO.0 P0.1分别对应 TX0、RX0,分别与 MAX3232的 T1IN 和 R1OUT 连接。为实现对两个步进电机的控制,单片机需要分别输出两路CLK信 号,两路 ENABLE信号,两路 DIR信号。对ENABLE信号与DIR 信号,直接采用简单的10 口输出即可。对CLK信号,由于没有专用 的信号输出接口,就采用I0 口开关来模拟方波输出。于是将 P2.0、 P3.0用作 CLK 信号接口; P2.1、P3.1 用作 ENABLE 接口; P2.2、P3.2 用作DIR接口,输出电机控制信号。信号线尽量粗

16、。1砂ADIEIFMiADlL-LJiJ:JURC* 玛 *-TOAITLPTJblnAOLj 4汕 ITU AK-Ti Al ?; I JUJm AiKJ flili-i H巧 +CJLXMAVJT严 W nSTAA I? . 0XMI jUKZ AiMdKVTlWKVADL.-AIV-琶 EUmV童CH 忙EE -匡E44匚-Sedl= ne旳=一啕 巧好$一 一-z良二slr kl*一二昱呜 -ilnGT-mrnfUng *l-rATI:_il.:ahr 二 gcF.PJW 密W 一 !?-_雯二芒呜OWII 二25Wx2图7驱动原理图書儘981Anrl48bllrJlnd 匚 wlle

17、l串一吕JS2Jn ZEnmn sT4JK&S5121.u图8 PCB正面图9 PCB背面nmn3C t 4 *n 一CDsslr丰一专L-/II六、软件设计方案上位机界面采用LabwindowsCVI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进行界面的设计,设 计的界面主要完成路径的输入,插补运算,路径的实时显示,脉冲的 输出,串口通讯等等功能。用户操作界面设计如下:浒二陰占. _:T3-60-W-gI |T1J-* 1 1卜h irN HIIMl*-to-3j_-41-T J-sa-93-一:0 -10c2)4_ _ . . . _1Add WH业1 -Radiusooou.cuAngleDOOOOUp i i

18、BMilI J L JIlli 一Rli口Simulate11-J ucn iReietClearPauseEt I09LC-整体思路:首先将输入的极坐标点转化为直角坐标中的点,利用直角坐标进 行插补,提高了稳定性与精确性,方便进行函数编写,最后再将输出 的直角坐标点转化为极坐标中的点进行显示。主要函数 :1、将输入的直角坐标转化为极坐标的函数GetCtrlAttribute (panelHandle_2, PANEL_2_RING_TYPE, ATTR_CTRL_V AL, &type);GetCtrlAttribute &Radius);GetCtrlAttribute &Angle);(

19、panelHandle_2, PANEL_2_NUMERIC_RADIUS, ATTR_CTRL_VAL,/读取极半径(panelHandle_2, PANEL_2_NUMERIC_ANGLE, ATTR_CTRL_V AL,/读取极角Angle=Angle*PI;/ 输入的极坐标点转化到直角坐标中x=Radius*cos(Angle),y=Radius*sin (Angle);r = fabs(Radius/2);2、在直角坐标中的插补函数 : Interpolation_VEL()1)直线:case LINE:Dx-=Dl_added_x;Dy-=Dl_added_y;if(Dx=0 &

20、Dy=0)interpolation_end_flag=END_STEP;Dl_start=Dl_end;Dx+=Dl_added_x;Dy+=Dl_added_y;g_i_pos_dest_x=(int)( (x)/g_d_pulse_equ )+g_i_pos_base_x;g_i_pos_dest_y=(int)( (y)/g_d_pulse_equ )+g_i_pos_base_y; elseif(Dx0) Dx+=Dl_added_x;/计算直线长度/ 起始长度为 0 /终止长度为直线长度/ 单位周期内 X 走的长度 / 单位周期内 Y 走的长度if(Dy0) Dy+=Dl_adde

21、d_y;Dl=(int)(sqrt(Dx*Dx+Dy*Dy);Dl_start=0;Dl_end=Dl;Dl_added_x=(int)(Dl_added*Dx)/Dl);Dl_added_y=(int)(Dl_added*Dy)/Dl);g_i_pos_dest_x+=(Dl_added_x*dir_x) g_i_pos_dest_y+=(Dl_added_y*dir_y) Dl_start+=Dl_added;break;2)顺圆:case ARC_P: g_d_vel_dest_x=sin(fabs(theta_start)*g_d_interpolation_speed/g_d_pul

22、se_equ*0.0002; g_d_vel_dest_y=cos(fabs(theta_start)*g_d_interpolation_speed/g_d_pulse_equ*0.0002;theta_start-=theta_added;if(theta_start=theta_end)theta_start=theta_end; interpolation_end_flag=END_STEP; g_i_pos_dest_x=(int)(r*cos(theta_start)+g_d_Xc)/g_d_pulse_equ+g_i_pos_base_x); g_i_pos_dest_y=(in

23、t)(r*sin(theta_start)+g_d_Yc)/g_d_pulse_equ+g_i_pos_base_y); break;3、Timer 控件、 画图以及输出的直角坐标点转化为极坐标显示:Interpolation_VEL(); / 插补函数 /插补作图PlotLine(panelHandle,PANEL_GRAPH,g_i_pos_temp_x*g_d_pulse_equ,g_i_pos_temp_y*g_d_p ulse_equ,g_i_pos_dest_x*g_d_pulse_equ, g_i_pos_dest_y*g_d_pulse_equ, VAL_YELLOW);g_i

24、_pos_temp_x=g_i_pos_dest_x;g_i_pos_temp_y=g_i_pos_dest_y;FinalR=sqrt(g_i_pos_dest_x*g_d_pulse_equ*g_i_pos_dest_x*g_d_pulse_equ+g_i_pos_dest_y*g _d_pulse_equ*g_i_pos_dest_y*g_d_pulse_equ );/求出直角坐标点的极半径/求出直角坐标点的极角if(g_i_pos_dest_x*g_d_pulse_equ)0 & (g_i_pos_dest_y*g_d_pulse_equ)0) FinalAngle= asin(g_i

25、_pos_dest_y*g_d_pulse_equ)/FinalR);/第一象限if(g_i_pos_dest_x*g_d_pulse_equ)0) FinalAngle= PI-asin(g_i_pos_dest_y*g_d_pulse_equ)/FinalR);/第二象限if(g_i_pos_dest_x*g_d_pulse_equ)0 & (g_i_pos_dest_y*g_d_pulse_equ)0 & (g_i_pos_dest_y*g_d_pulse_equ)0)FinalAngle= 0.5*PI;/Y 正半轴if(g_i_pos_dest_x*g_d_pulse_equ)=0

26、& (g_i_pos_dest_y*g_d_pulse_equ)0 & (g_i_pos_dest_y*g_d_pulse_equ)=0)FinalAngle= 0;/X 正半轴if(g_i_pos_dest_x*g_d_pulse_equ)0 & (g_i_pos_dest_y*g_d_pulse_equ)=0) FinalAngle= PI;/X 负半轴if(g_i_pos_dest_x*g_d_pulse_equ)=0 & (g_i_pos_dest_y*g_d_pulse_equ)=0)FinalAngle= 0;/ 坐标原点FinalAngle=FinalAngle/PI*180;/

27、 弧度制化为角度制SetCtrlVal(panelHandle,PANEL_NUMERIC_POS_RADIUS,FinalR);/ 显示SetCtrlVal(panelHandle,PANEL_NUMERIC_POS_ANGLE,FinalAngle);buf = 0x0;4、串口函数OpenComConfig (1, , 9600, 0, 8, 1, 512, 512);dx = g_i_pos_dest_x*g_d_pulse_equ - g_i_pos_temp_x*g_d_pulse_equ; dy = g_i_pos_dest_y*g_d_pulse_equ - g_i_pos_t

28、emp_y*g_d_pulse_equ;/X 增量/Y 增量xcmd = (unsigned char)(int)(fabs(dx * MM2PULSE) & 0xFF); ycmd = (unsigned char)(int)(fabs(dy * MM2PULSE) & 0xFF);/X 增量脉冲数/Y 增量脉冲数/串口传输if(dx 0.0)buf = buf | 0x80;/前四位赋给 X ,第一位为方向位,后三位为脉冲数if(dy 0.0)buf = buf | 0x08;后四位赋给 Y,第一位为方向位,后三位为脉冲数xcmd = xcmd & 0x07;xcmd = xcmd 4;ycmd = ycmd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