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筒大体积混凝土施工_第1页
核心筒大体积混凝土施工_第2页
核心筒大体积混凝土施工_第3页
核心筒大体积混凝土施工_第4页
核心筒大体积混凝土施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第2章第5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仃章 第18章 第 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编制依据序号内容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3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6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7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第24章工程概况松日发展大厦总承包工程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麒麟立交以东,深南大道以北。东靠万利达深圳研发生产基地, 北面为研祥公司地段。本工程地上二 十三层,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67935吊,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23631吊,地上总 高

2、度123.1m。地下室为停车库、设备用房及人防工程;地上三层二十三层为 高档办公楼。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厚度为600mm位于地下室D区69/DE的主楼核心筒 区域承台属于大体积砼,承台最大截面高度为4200mm最小截面高度为2100mm 平面尺寸38200mr 10300mm D区地下室底板所需 C30P8砼总量约为3000立方 米,其中核心筒承台砼量约为1134立方米。核心筒承台位置如下图所示:第25章施工部署第1节施工组织1、项目部成立以经理郭远龙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核心筒承台大体积砼的浇筑的质量,人员分工如下:序号姓名职务负责内容1郭远龙经理现场总负责、总协调2李强总工程师人员培训、方案交

3、底,技术协调3曹辉斌工程经理人员、机械组织、现场指挥、对外交通4蒋建峰土建工程师砼书面交底及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5顾惠明机电工程师临时用电、临时用水、施工机械、设备6朱剑质量员质量检查7张永生材料工程师砼供应8胡涛试验员现场取样、测温2、施工队人员组织:成立由队长为组长的领导班子,明确人员分工,各行其责,班组人员组织如下:序号人员人数1交通指挥22砼振捣243砼放料44抹压、摊平45看模板26调整钢筋27临水28临电29试验员13、根据现场实际情况,D区地下室底板(包括核心筒承台)混凝土浇筑, 按照自西向东的顺序进行施工,浇筑500mm高外墙时,避免冷缝出现,用塔吊辅 助浇筑。浇筑顺序如下图

4、所示:3、施工计划安排:D区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浇筑安排在 6月中旬左右,预计该区混凝土连续浇筑需50小时左右,选在周末开盘,对砼的运输较有利。第2节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1)项目部会同搅拌站一起提前选定外加剂,做好试配,同时搅拌站提前 三天做好原材料的储备。(2)支设好后浇带处的模板,并做好防水处理。(3)对参加底板砼施工的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明确施工方法及 施工程序。(4)注意天气预报,避开大雨浇筑砼。2、生产准备(1)临时用水:砼罐车冲洗后的废水先流经沉淀池,再排入市政管网;养 护用水利用已沿护坡面接至地下三层的用水管,用橡皮管将水引至用水点。(2)临时用电:现场采用两台柴油混凝土输

5、送泵, 8根振捣棒分接2台移 动配电箱,振捣器备用电源由发电机引至基坑专用配电箱,如停电时, 2台移动 箱接发动机专用配电箱,为确保安全,振捣器实行一机一闸一漏,其漏电电流不 大于3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秒。3、施工机械:根据现场情况,所需机械如下表:序号机械名称数量备注1罐车(8m3)15辆2拖式地泵HBT602台3混凝土布料杆1台4振捣棒812根5发电机组1台停电时备用6水泵6台第26章主要施工方法1、预拌砼的供应及质量要求:经考察选择混凝土供应能力及质量能满足施工需求的砼供应站,严格控制原材料及配合比,要求砼的初凝时间不小于810h,泵送砼坍落度控制在1416cm2、 施工机械及布置

6、:选用2台拖式地泵和1台汽车泵,实际使用2台拖式 地泵,汽车泵备用,2台输送泵分别布置在基坑南侧及北侧顶坡面上,安排专人 负责指挥砼罐车车辆进出。3、 砼的运输:D区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浇筑方量约为 3000 m3左右,由于周 末道路畅通,便于混凝土浇筑,因此,底板混凝土选择在周末早上开始浇筑,现 场设置2台混凝土输送泵,根据泵送能力及现场实际情况,每台泵每小时泵送混 凝土按4050nVh,共需配备8吊罐车15辆,预计浇筑时间需要50小时左右。4、底板砼浇筑:铺设砼管道采用边浇筑边拆管的方法,由西向东,浇筑砼采 用斜面式薄层浇捣,即利用自然斜淌形成斜坡,“由远至近、一个坡度、薄层浇筑、一次到顶”的

7、方法。每处作业面分前、中、后三排振捣砼,在出料口、坡角、坡中各配备3根振捣棒振捣,边浇筑边成型及抹平底板表面,标高、厚度采用水 准仪定点测平,用小白线严格控制板面标高和表面平整;振捣时要做到“快插慢拔”振捣延续时间以砼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气泡不再上浮来控制,避免 振捣时间过短和过长。振捣棒有效半径R按30cm考虑(此数据为经验数据),则 振捣棒插点的移动距离不能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即45cm插点方式选用行列式或边格式,振捣时注意振捣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准大于0.5R,即15cm并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管;为使分层浇筑的上下层砼结合为整体,振捣时 振捣棒要求插入下一层砼不少于 5cm砼

8、浇筑过程中表面的泌水及时排入电梯井 坑或集水坑内,用潜水泵抽走;砼浇筑过程中,钢筋工经常检查钢筋位置,如有 移位,必须立即调整到位。5、砼表面处理:混凝土浇筑后10h左右进行表面处理,共进行三次表面处 理,第一次按标高用刮尺刮平,用木抹子打磨;待混凝土收水后,二次用木抹子 搓平,以闭合收缩裂缝;第三次采用扫帚按一个方向扫平。6砼试块制作和坍落度检测:D区地下室底板混凝土连续浇筑砼方量在 1000 立方以上,按每浇筑200立方砼取样一组;抗渗试块按连续浇筑砼量在 500立方 以下时,留置两组试块,每增加 250500立方时,应增加留置两组试块的要求 进行取样。每留置的两组试块,一组应在标养室养护

9、,另一组在现场同条件下养 护,养护期不得小于28天。第27章大体积混凝土绝热温升及保温层厚度的计算方法1、大体积混凝土底板上表面保温层或蓄热层的等效虚厚度h可按以下公式计算:h =k入 / B式中:k 折减数,取k=2/3。2W/ (m k),入一混凝土材料的导热系数,取 入=2.33 W / (m- k)。B 大体积混凝土底板上表面保温层或蓄热层的传热系数,B值可由下式计算:B =1/艺 S i/ 1+1/ B q。式中:S i 大体积混凝土底板上表面保温层或蓄热层各组成材料的厚度(m )0入i 大体积混凝土底板上表面保温或蓄热层各组成材料的导热系数W /(m- k) oB q空气层的传热系

10、数,B q=23 W / (m 2 - k)0厚度为虚厚度(h )的混凝土层与原实际底板厚度为 h的混凝土层共 同组合成一个厚度值为H ( H =h+ h)的混凝土底板,这个厚度 H称为计算厚 度。2、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完全绝热状态时的核心温升值Th的计算大体积混凝土完全绝热状态下的核心温升值可以由以下公式计算:Th=mQ (1-e-mt) /c p式中:h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C)m混凝土中水泥(包括膨胀剂)用量(kg/m3),取285 kg/m3Q水泥 28d水化热(KJ/kg ),取 375 KJ/kge为常数,取2.718c混凝土比热,取 0.97KJ/(kgK)t 混凝土的岭期(d),按

11、28天计算m-系数、随浇筑温度改变,取0.3843、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核心最高温度值 Tmax计算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单向不完全散热状态下的核心最高温度Tm ax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Tma=T +T1式中:Tma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核心最高温度值C)oTj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一般混凝土的浇筑温度T等于当日最高大气温度Tq或比当日大气温度高03C,即Tj=Tq+O3C),一大体积混凝土上表面单向不完全散热核心温升值 (C)4、大体积混凝土底板上表面温度Tb计算:大体积混凝土上表面的温度Tb 一般是指混凝土表面或表面下 00.2m处的 混凝土温度,该温度可按以下公式计算:2Tb = Tq +4/H(

12、h +00.2 ) H - (h +00.2 ) (Tmax -Tq)式中:Tb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上表面温度(C)。Tq混凝土测温期间当日最高气温度(C)。H 大体积混凝土的计算厚度,由公式(H =h+ h )计算。h大体积混凝土上表面保温层或蓄热层的虚厚度(m ),由前述公式计 算。h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实际厚度(m ) o第28章核心筒承台绝热温升计算核心筒承台按4.2m厚度进行计算,因基础底板采用 C30P8抗渗混凝土,根 据商品砼搅拌站所提供砼配合比,每立方米C30P8的掺量如下:水: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165: 285: 784: 1038: 90: 7.88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

13、完全绝热状态下的核心温升值:Th= T h=mQ (1-e-mt) /c p0 384 x 28Th=285X 375x (1-2.718) /0.97 x 2400=106875X (1-0.00002 ) /0.97x2400=46 C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终凝后,其上表面先覆盖一层 S i=0.0005m厚的塑料布, 并覆盖两层麻袋0.04m厚,施工时间为2008年6月下旬,预计平均气温25C, 按入模温度Tj= 25 C考虑:其表面保温蓄热层为塑料布 S 1=0.0005m,入1=0.035w /m k,表面两层麻袋的厚度S 2=0.04m,传热系数入2=0.14 w /m k,保温蓄热层的

14、传热系数 B :B =1/ 2 S i/ 入 i+1/ B q=1/0.0005/0.035+0.04/0.14+1/23=2.911W/ (nV k)。保温蓄热层的等效虚厚度:h = (2/3 ) (2.33/ B )=0.534m。h=4.2m厚承台计算厚度:H = h+ h =4.2+0.534=4.734mH =4.734m厚底板单向完全散热状态下与完全绝热状态下核心温升值之比E , E =0.74因此底板单向不完全散热状态下核心温升值:= E Th=0.74 X 46=34.04 C底板单向不完全散热状态下核心最高温度值Tma= Tj+=25+34.04=59.04 C。混凝土表面温

15、度为混凝土表面下 0.1m处的温度,根据公式:Tb = T j +4/H 2 (h +00.2 ) H - (h +00.2 ) (Tmax -T q)=25+4/4.734 2* (0.534+0.1 ) *(4.734-(0.534+0.1 ) )* (59.04-25 )=25+15.8=40.8 C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温差 1=59.04 C -40.8 C =18.24 V 25C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温差: 2=40.8 C -25 C =15.8 Cv 25C核心筒承台需要覆盖两层麻袋和一层塑料薄膜即可满足规范。第29章大体积混凝土保温措施及温度监测1、大体积混凝土保

16、温措施根据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核心筒承台需要覆盖两层麻袋和一 层塑料薄膜,在混凝土终凝后两小时内浇水并覆盖塑料薄膜和一层麻袋,根据混凝土测温结果加盖第二层(在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和表面温度以及大气温度的温 差在允许范围内尽快散热,加快工期)。2、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对策(1)在混凝土升温阶段易产生表面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期间的水泥水化过程, 会释放大量的水化热,使混凝土 中心及基础块中部区域产生很高的温度(基础块厚度越大,温度越高),而混凝土 表面和边界受气温影响,温度较低,这样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使混凝土内部产 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温差超过一定的限度,其所产生的温度

17、应力极易 使新浇筑混凝土产生裂缝,根据规范要求,温差控制在250C以内。(2)在混凝土降温阶段易产生收缩裂缝当混凝土降温时,混凝土由于逐渐散热而产生收缩,再加上混凝土硬化过程 中,由于混凝土内部拌合水的水化和蒸发, 以及胶质体的胶凝等作用,促进了混 凝土的收缩。这两种收缩在进行时由于受到基底及结构本身的约束,以致产生较大的收缩应力(拉应力),当这种收缩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其所产生的温度应力 就会在新浇筑混凝土基础中产生收缩裂缝.这种收缩裂缝有时会贯穿混凝土基础 全断面,成为结构性裂缝。3、测温点的设置和大体积混凝土测温(1)测温点布置1)测温点布置原则测温点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大体积混凝

18、土各部位的温度, 从大体积 高度断面考虑,应包括底面、中心和上表面,从平面考虑应包括中部和边角区。2)测温点布置根据以上布置原则和核心筒承台的结构特点,确定以下测温点平面布置图, 共设立4处测温点,每个测温点设立三个测温管,测温管的底部分别处于承台的 底面以上200mm中部和顶面以下200mm测温管采用16mn钢冈管预埋,钢管下端 封死,上端露出混凝土约50mm测温时用水灌满预埋钢管,1至2小时后用温度 计则可测定混凝土温度。(2) 测温安排鉴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是一个平缓的变化过程,在一段时间内温度不会 突变,检测温度的时间间隔只要小于混凝土每升高一度的时间就可以,因此,我们根据相关规定进

19、行测温,即从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8至10小时后开始测温,在 升温阶段每2小时测温一次,着重报告混凝土中心与表面以及表面与环境温度之 间的温差,在降温阶段每6小时测温一次,测温结束时间均以各部位温差进入安 全范围( TW25C),可以撤除保温措施为条件。(3) 测温注意事项测温必须指派专人负责,不得漏测,不得提前或滞后监测;每次对最高温度、表面温度和大气温度进行测温,对测温实测数据进行波动 分析,要剔除不合理的数据。(4) 数据整理在每次测温时须记录所有监测数据,每测 18次对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制成表格和测温曲线,对测温曲线进行成果分析,以预测温度发展的趋势,表格样式 见附件。温度S二凹西 3236兀仁冷EE 5S別夕詔 P 7时间温度时间曲线第30章质量保证措施1、保证项目(1)砼所用的水泥、水、骨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