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完成)_第1页
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完成)_第2页
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完成)_第3页
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完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武汉大学教学实验报告专业:水利类2011年12月20日实验名称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指导老师杨小亭:实验操作部分1 :实验数据,表格及数据处理2 :实验操作过程(可用图表示)3 结论4姓名赵亮年级 10级 学号 2010301580103成绩二预习部分1 :实验目的2:实验基本原理3 :主要仪器设备(含必要的元器件,工具)一、实验目的要求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基本的测速工具(毕托管)的性能和使用方法。2、绘制各垂线上的流速分布图,点绘断面上的等流速分布曲线,以加深对明槽水流流速分布的 认识。3、 根据实测的流速分布图,计算断面上的平均流速v和流量Q测,并与实验流量 Q实相比较

2、。二、主要仪器设备毕托管、比压计及水槽。简图如下:为了提高量测的精度,将比压计斜放成:-角,若两测压管水面之间的读数差为厶L,则有h =几丄si n从而可以求得测点的流速表达式:u = C 2g : h = C 2g L sin:式中c 流速修正系数,对不同结构的毕托管,其值由率定得之。本实验使用的毕托管,经率定C=1。1、垂线流速分布图的画法,垂线平均流速的计算将所测得的同一垂线各点流速,按选定的比例尺画在坐标纸上。槽底的底流为零,水面的 流速矢端为水面以下各点流速矢端向上顺延与水面相交的那一点。由水深线及各点流速矢端所 围成的矢量图,即为垂线流速分布图。显然,流速分布图的面积除以水深h,就

3、是垂线的平均流速u。环形孔茹 I(4毎管玻璃水槽橡皮管比示#毕托管测速示意图三、实验原理毕托管是由两根同心圆的小管所组成。A管通头部顶端小孔,B管与离头部顶端为 3d的断面上的环形孔相通。环形孔与毕托管的圆柱表面垂直,因此它所测得的是水流的势能 z * P,在测压牌上所反映f的水面差 h = (zu22g即为测点的流速水头。垂线平均流速:U =-h式中 u 垂线平均流速(cm/s);-垂线流速分布图的面积(cm2); h水深(cm)。2、断面平均流速的计算1 n 断面平均流速:VUjni=1式中v断面平均流速(cm/s);Ui 第i根垂线上的平均流速(cm/s)cc) ) ( cy cc c

4、) c c ( )c)c)L jS* JB/roB/5X4B/3D12345;n垂线个数。zUb)u (ca/)量测断面垂线及测点布置图垂线流速分布图3、流量的计算 实测的流量:Q测=v A式中 Q测一实测流量(cm3/s ); v断面平均流速(cm/s); A过水断面面积(c m2) o 实验流量从电磁流量计中读出。四、方法步骤1打开水槽的进水阀门,调节尾门,将水深控制在20厘米左右。2、 用测针测得水深 h。如图所示,在断面上布置 5条垂线,每条垂线布置 5个测点。毕托管最 高点宜在水面以下 2厘米,最低点为毕托管的半径(0.4厘米),其余各点均布其中。3、按所布置的垂线及测点位置逐步进行

5、测量。例如:把毕托管首先放在第一条垂线上,即毕托 管中心到槽边壁的距离(日10 )厘米。接着把毕托管放到槽底,同时测读固定毕托管测杆标尺上的读数,稍待稳定后,再测读比压计上的读数I A、I B,这就完成了第1个测点的工作。然后将毕托管依次提升,直至水面下 2厘米那一点为止。其它各条垂线的测量方法同上述步骤一样,并把各条垂线 各测点相应的距离和高度记录在垂线流速分布测点表中。4、将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采用坐标纸按一定的比例:(a)点绘各垂线上的流速分布图。(b)点绘断面上各等流速点的分布曲线。5、分析比较实测流量与实验流量有何差别。五、注意事项1、测速之前,首先要对毕托管、比压计进行排气

6、。排气方法:从比压计三通管注入有一定压力的水流,使水和空气由毕托管喷出,冲水约3分钟左右将毕托管浸入防气盒静水中。然后打开三通管,在大气压强作用下比压计测管中的水面下降,待降不便于测读的位置时,用止水夹夹紧三通管。此时 比压计两测管中的水面应该齐平,否则要重新冲水排气,直至两管水面齐平后方能进行测速工作。2、实验过程中,为防止进气,毕托管不得露出水面。实验结束后,将毕托管放入防气盒静水中, 检查是否进气,若比压计两管水面不平,说明所测数据有误差,应重新冲水排气,重新施测。3、毕托管嘴必须正对流向。4、测读时,视线应垂直于比压计的倾斜面,读取弯液面的最低点读数,当测管中的水面上下脉 动时,读取平

7、均值。六、量测与计算1、已知数据由电磁流量计读出实验流量Q实水槽宽度B=60(cm)。毕托管直径 d=0.8 (cm)。水压计倾斜角:-=30重力加速度g=980 ( cm/s2)。2、实测数据与计算槽底测针读数-3.64厘米;测针尖接触水面时的读数19.37厘米;测针量得水深 h= _23.01厘米。垂线流速分布测定表垂线 编号测点 编号测点到毕托管测 杆读数cm斜比压读数al =v A Bcm也h = 也 Ls ina cm测流流 速u cm/s垂线平均 流速ucm/s槽底咼 度(cm)可Acm%cm中 垂 线L=B/210.4002.90022.0919.552.541.27049.89

8、66.9324. 522 7. 022P 22.8218.65 :4.17P 2.08563.9338.64411.14422.9518.314.642.32067.43412.766 :15.266P 23.1918.25 :4.94P 2.47069.58516.88819.38823.2518.165.092.54570.63621.010 :23.51023.3218.02 :5.30P 2.65072.07水面72.603、绘制垂线上的速度分布图即z-u图像图像见本报告所附坐标纸4、计算三:实验效果分析(包括仪器设备等使用效果)七、思考题:1. 毕托管、比压计排气不净,为什么会影响测量精度?答:毕托管、比压计极其连通管道只有充满被测液体才能满足连续条件,才有可能测得真 值;否则若有气泡夹杂,会使测压存在误差。误差值与气柱高度和位置有关。对于非堵塞 性气泡,虽不产生误差,但若不将它排除,实验过程中可能变成堵塞性气柱而影响精度。2. 为什么必须将毕托管正对来流方向?如何判断毕托管是否正对了流向?答:因为毕托管测流速是将来流的动能全部转化成势能,因此必须将毕托管正对来流方向。转动毕托管,当两液柱高度差最大时的位置,就可判断毕托管已正对了流向。3. 比压计安放位置的高低,是否影响测量数据?为什么?答:不影响。因为比压计测量的是两个位置的压强差,而与安放高度无关,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