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构想.docx_第1页
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构想.docx_第2页
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构想.docx_第3页
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构想.docx_第4页
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构想.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引言防范风险是金融行业永恒的主题。 地方金融相对于全国整体金融而言, 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 只有地方金融的风险可控, 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风 险。地方金融的市场定位主要在服务于三农和中小微企业, 是地方政 府实现地方经济目标的重要金融手段。地方金融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 地方组建的证券公司、 保险公 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商业保 理公司和新型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机构, 从监管职责上划分, 地方性金 融机构由主要有地方政府审批并实施监管。地方金融的发展不完全等同于整体金融机构的发展业态, 具有增 长速度快、面临挑战多、发展责任重等特征。 速度快

2、。 网点迅速增加,遍地开花。自十二五开始, 我国地方政府便相继出台地方金融规划, 地方政 府对地方金融的重视前所未有的达到新高度。根据银监会公布数据, 截止目前,我国仅农村商业银行已超千家, 其中有二十一家入选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银行业 1000 强。 挑战多。 近年来,地方金融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幅度增加, 地方金融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伴随着金融改革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地方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长, 一些准金融组织和新型的金融业态迅猛膨胀, 从 多个层面和视角挑战地方政府金融监管体制。 责任重。地方政府具有维护地方经济稳定的责任, 是地方金融风险的最终 处置责任人。近年

3、来,中央又进一步将地方金融管理职责赋予地方政府管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明确提出要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 责和风险处置责任。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界定了中央和地方的金 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重点要强化职能转变和制度体制建设、 完善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协调体制, 明确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 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因此,地方政府具有维护地方金融稳定、 防范地方性金融风险的 政策属性。目前,各地政府也已基本构建了以地方金融办局为核心、 相关行 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风险与体制关系很大, 金融监管体制通常是指包括明确金融监管 的职责、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总和, 最

4、主要的是要解决明确地 方金融机构监管主体、 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监管方式以及对监管效果 负责的责任人问题。目前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体制不完善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通过对构建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体制进行分析, 以期对地方金融风险的体制建设,积极防范地方金融做出探索。二、文献综述学术界对我国地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已有十多年, 但这十多年来,研究的着力点一直处于探索的阶段, 寻其根,究其因, 探讨地方金融风险的起因和对其划分是分析的主流方向。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对地方金融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复 论证吴周雄, 2015;李洪强等, 2012。地方金融相对于全国整体金融而言, 是整个金融体

5、系的微观基础, 只有地方金融的风险可控, 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风 险。邹小芃等 20081 认为地方金融风险从风险特征上讲是具有一般 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从概念上讲, 他认为地方金融风险是指地方金 融机构经营过程由于流动性紧张等原因, 并诱发地方经济金融秩序紊 乱及社会福利损失的后果和可能性。地方金融机构从属于当地人民政府管理 , 具有地方税收属性、地 方业务属性和当地政府管理属性的三属性。从地方金融机构的范围来分析,不包括中、农、工、建、交及十 余家跨区域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虽然这部分金融机构的相当权重的 业务也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 但这类金融机构实行的是全国一级 法人

6、体制, 在界定地方金融风险范围时, 通常不将这类机构列入地方 金融风险序列。因此,地方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就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地方性证券公司、 地方性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 典当行、担保公司等王立军, 20162 。地方金融风险的种类可以用风险主体、 风险特征作为指标进行分 类。赵鑫男 20143 根据风险主体的不同,地方金融风险可划分为三 类,传统金融机构风险、新型金融机构风险和类金融机构风险,主要 包括这三类地方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等。根据风险特征的不同, 地方金融风险可分为信用风险、 利率风险、 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等。从

7、不同类风险在总风险中占有比例来分析,梅波 20144 认为地 方金融机构风险中信用风险仍然是当前各地方政府所面临的最主要 的金融风险之一。此外,金融机构面临的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创新风险等,同 样构成地方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点与风险源。余薇等 20135 则认为地方金融机构其产品创新时的知识产品金 融与互联网金融同样具有较大的风险。其中,知识产权融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价值风险、 权属风险及质押物处置风险等。而陆岷峰等 20166 则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是基于互联网金融 的七大业态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发生一种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地方金融所涉及的组织和机构的特点, 其风险产生的原因也

8、刘月 20148 对美国、德国及英国地方金融风险的管理体制作了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府管理职责定位不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没有明确的金融管理分界线, 地方政府的管理 职能多、杂、广梅波, 20144 。 地方金融管理理念及方式落后。 存在组织架构不统一、管理职能分散、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持续动态管理, 缺乏市场化管理理念等问题, 进而在地方层面产生 了大量非规范的政策性融资平台张雪兰等, 20117 。 地方金融普遍缺乏风险预警和监控。 地方政府不能准确地选准金融机构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点, 更多看重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 用,而忽视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对地方经济发

9、展所带来的巨大消极作用,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地方政府会更多的倾向于多批机构, 批多种机构, 而对于风险预警和监控措施关注较少。 地方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吴周雄 20156 认为大部分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仍是主角, 通过政府可控制资源参与组建各类金融机构, 较为典型的城市商业银 行、农村商业银行其大股东基本是由地方政府可控机构构成,结果, 地方金融机构仍然没有建立起现代法人治理制度, 内部产权仍不明晰, 行政色彩浓厚,行政干预现象层出不穷,内部体制问题较为突出。在究其因之后,如何构建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体制,防范风险,化 解风险才是重中之重。深度研究,美国在金融机构机构出现风险事项后 , 金

10、融管理部门会选 择警告或合并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散和化解, 通过存款保险基金的方 式来保护投资者的基本权益。德国金融管理部门,面对有风险的金融机构时 , 通常选择极为谨 慎的态度, 至于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是否用退出市场措施,通常较为灵 活银行由于性质的不同, 其退出方式也有较大差异 , 如果是国有银行, 国家代其偿还债务;如果是股份制银行,一般会先选择停业、关闭, 进行冷冻处理, 这期间, 其他金融机构如愿意合并之则可以不进入破 产程序,反之, 则进入破产程序;储蓄存款则由存款保险公司和股东 负责;对于有问题的信用合作银行,一般会由同业协会接管或兼并。英国政府的做法有别于美国和德国, 英国在对待金

11、融机构许可时 尺度较宽, 但如果英国政府一旦认为不合标准时则会立即注销; 对于 金融机构破产处置上, 政府较为关注申请人权益的保护, 问题机构即 使在破产程序申请过程中, 仍然可以继续经营, 但是金融管理当局并 不能参与程序的运作。同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措施方面, 我国则更 多选择关闭资不抵债、支付危机、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类金融机构的 路径,以多样化方式来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刘月, 20148 。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山东省从管理体制入手严格防范地方金融风 险方面最具有代表性。1北京市主要积极探索构建地方金融监管协调体制。在现行的人民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 北京市银监局、 北京

12、市证监局、北京市保监局的一部三局的金融管理架构基础上, 北京市先后构 建两个大的金融监管方面协调体制由三个监管局在 2003 年设立的北 京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由人民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在 2004 年 3 月设立的北京金融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碰头会制度。经过多年的运作, 在两个会议制度引领下, 各机构先后签署一系 列部门战略合作协议, 在建立高效有序的金融监管协调体制作出较多 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夏蜀, 20129 。2 上海市则积极推动集中统一监管体制,主张地方金融实施综合 监管理念。2016 年底,上海市政府正式下发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 新优势开展综合监管试点探索功能监管实施细则。上海金融

13、综合监管联席会议暨自贸试验区金融工作协调推进小 组会议在市政府召开, 意味着实质性启动了上海金融综合监管试点工 作。3山东省政府在加强地方金融管理在界定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职 责范围方面开创了先例。2013年 12月,山东省政府出台我国首部关于建立健全地方金 融监管体制的意见 ,意见明确规定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和人员配置标 准,规定了山东省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对象包括中央驻山东省地方金 融监管部门法定监管范围之外的新型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 基本明确 了山东省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职责、 方式,当中有十五条规定了金融监 管方面内容,并规定一行三局监管之外的地方金融组织必须纳入地方 监管范围, 这为地方金融服务

14、、 发展和监管提供较为系统的法律保障 张旭等, 201410 。该条例经过山东省人大审议于 2016年 7月 1日起在全省实 施,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和维护地方金融 稳定。三、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与体制原因近年来, 中央政府将金 融管理职权进一步下放给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则构建了以地方政府金 融办局为主体、 其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参加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2014 年 8 月,国务院进一步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职 责和风险处置责任, 赋予地方政府具有维护本地金融稳定、 防范地方 性金融风险的责任。伴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 地方金融机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传统

15、以地方性银行、 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基础上, 出现了以新型的金融机构以及类金融机构, 包括但不限于融资租赁公 司、商业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的金融业态,地方政府的金融 管理内涵进一步拓展。一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伴随着时代变革、 经济周期转换以及 互联网的持续渗透与冲击, 如今的地方金融的服务定位与经营模式均 发展了转变, 因而地方金融所蕴藏的风险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并集中 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复杂化。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 信息科技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中, 有 力推动着各业态模式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 同时,各类新型互联网 金融企业在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过程中所

16、产生的风险也在日 益复杂化。以 2 网贷行业为例,截止 2017年 1 月底,全国累计成立的网贷 平台数为 5881 家,累计成交量为 3650085亿元;而与此同时,累计 停业及问题平台数也达到了 3493 家,即正常运营平台仅占 4061,行 业早期的资金池、自融、跑路等违法行为较为普遍,更是相继发生了 泛亚兑付危机、大大集团暴雷等恶性案件。类似地, 互联网金融中众筹、 第三方支付等业态的金融风险也急 需重视,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明显多于传统金融领域。虽然 2016年 4 月开始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对规范行业发展具 有重大积极意义, 但互联网给地方金融带来的日益复杂化风险仍需持 续关注与应对。

17、这类风险所涉及受众多、机构多、范围广,处置时具有极为难以 处理的复杂性。二是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经营风险、 流动风险、 信用风险等, 如今涉众型风险也是层出不穷, 某些地方金融机构利用 技术手段, 开展非法金融业务, 导致大量普通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损 失,如非法集资、非法设立资金池、自融等等,利用高息吸引平民百 姓的血汗钱。并且这一类风险具备极高的传染性, 易引起恐慌, 进一步导致挤兑风险以轰动全国的租宝案件为例,根据国务院处非办材料,到 2015 年 12 月 3 日止,租宝案件所涉及到的投资人用户达到 901294 个,充 值累计余额达到 58175 亿元,累计投

18、资额达到 74511亿元,当中估计 有 15 亿元人民币被实际控制人丁宁用于个人挥霍、赠予亲属、情人 及相关人员, 给全国广大投资者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在社会上产生极 为恶劣的消极影响。数据表明, 2015 年全国公安机关单非法集资、传销等涉众型经 济犯罪立案的就达 30000 余起, 2016 年全国公安机关对非法集资等 立案数、涉案金额虽然比 2015年下降 89 和 73,扭转了此类案件高 速增长的势头,但是涉众型金融风险事件仍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层出 不穷、以不同形式不断影响着区域金融的安全与稳定。三是区域化。金融业务相互交叉, 金融风险跨界传染并不少见, 如今的地方金 融风险已经呈现出

19、区域化的特征, 推行地方金融风险综合监管, 有利 于防范与化解地方新型及互联网金融风险。当前地方政府在地方金融风险管理的制度完善上滞后于地方金 融机构的快速发展, 金融管理存在着真空地带, 有较大的金融安全隐 患,同时,新型地方金融业务的监管又没有可参照的成功管理经验与 案例。以小贷公司为例, 在经济继续下行以及网贷行业强势崛起的冲击 下,小贷公司无论是公司数量、实收资本、从业人数还是贷款余额方面均呈现减少趋势。统计数据表明, 2016 年半年报中,在新三板挂牌小贷公司的营 业收入同比增幅平均值为 -874,而且净利润同比增幅均值也为 -2683 , 同年三季报中,上述两个数值还呈扩大趋势,

20、分别为-1149 和-2309 。从行业数据分析, 2016 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共有 8673 家, 贷款余额为 9273亿元,两个指标分别比 2015 年减少 237家、131亿 元。小贷公司作为地方金融的重要主体力量, 一旦出现发展衰退或者 关门潮,必然会给所在地的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甚至 可能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此外,各地其他类地方金融机构还存在金融机构与企业间提供相 互担保、交叉承诺、循环开票等表外等融资方式进行关联套利、空转 套利、监管套利,有些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的风险表外化十分严重。据统计, 2016年多地银行的表外业务增速高达 50左右,上海银 行业表外业务余额

21、甚至达到总资产余额的 18 倍,表外业务风险也是 引起地方不稳定的重要风险源。这类风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影响的范围一般局限在金融机 构所在地及所开展业务的区域, 当然,这种区域性风险也不排除可能 引起的系统性风险,甚至传导成行业及全国性金融风险。二地方金融风险形成的体制原因 1 监管履职缺乏必要的法律依 据。第一,地方人民政府的金融监管工作目前还没有适应地方金融风 险特征、系统的管理制度、法律规定。在防范地方金融风险实际工作中, 因为缺失上位法, 地方金融监 管立法工作推进困难。例如,目前对准金融机构如担保公司、 典当行基本没有形成统一、 规范的管理制度, 也没有完善的外部监管机制, 致使这

22、类准金融机构 在经营中管理比较混乱, 一些准金融机构偏离成立时的初衷, 放弃主 业,利用机构平台进行高息借贷、融资放款、赚取高利。第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行权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 这必然影响 地方金融监管效力及效果, 中央政府虽然赋予地方政府承担地方金融 风险的处置责任, 但并没有明确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职权, 因此, 地方金融监管力量配备不足,面临压力较大。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在风险处置过程中, 难以采取有效的惩处措施, 意味着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执法依据上不充分。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督也是由地方政府监管的, 虽然 2015年 7 月, 人民银行总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

23、 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并支持互联网金融的规 范发展,并且确定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的机构分工。但从指导意见法律效果看,这个指导意见虽是一份规范性文 件,但法律位阶较低,执行起来效力较弱。一方面可能引起合规经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得不到法律保护, 出 现劣币驱逐优币的现象; 另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也会利用制度与法律 的空白或执行力,借机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2 监管权责不完全对称自从 2008 年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委托地方政府负责小额信贷公司 的准入和监管等职责以来, 地方政府已逐步成为维护区域性金融稳定 的重要力量。目前地方政府有监管责任, 却没有相对应的金融监管权限, 在我 国现行

24、金融监管体制下, 地方政府具有维护辖区内金融稳定、 协助一 行三局处置地方金融风险的责任, 对于新型类金融机构风险监管地方 政府也缺少相对应的监管手段和依据。实践中,查处小额贷款公司违规行为时, 经常由于得不到法律支 持的权限而难以处置, 导致监管工作容易流于形式; 地方政府不拥有 城商行、农信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监管权, 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监 管权主要在中央金融监管派驻机构, 地方监管部门对其日常经营基本 无权过问, 导致此类机构风险隐患及监管信息不对称, 往往事后疲于 应付。权责失衡的体制致使地方政府只能被动地进行风险处置, 对地方 金融风险难以实施主动管理。3分业监管体制下的各类监管主体

25、多且分散。 由于地方类金融机构种类较多,因而,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类 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多且分散, 多头监管不仅监管力量分散, 监 管效率也很低。一是部分监管主体缺乏专业监管能力, 监管手段落后, 缺乏有效 的事前和事中监管二是在多头监管体制下,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地带和重复监管。三是某些领域监管责任不明确, 一旦形成地方金融风险, 单一监 管主体难以完成化解和处置重任。4条块间金融监管工作难以协调。近年来, 各省政府虽然不断努力通过各种方法, 加强中央金融监 管部门派驻机构与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联络, 但由于缺乏顶层制 度设计,这种沟通协调范围十分有限性及效率的有限性。目前的小额贷款公司、

26、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农民资金互助 社却分别由金融办、经信委、商务厅、农工办农委审批设立,出现重 审批、轻管理的现象,且风险处置的责任也不清晰,部门之间缺少有 效的沟通、协调和配合。5监管难以进行事前风险防范。由于金融创新模式发展迅猛, 金融混业经营程度不断深化, 地方 政府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监管信息, 监管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难以进行 事前风险防范。权责分离和监管信息不对称造成地方政府在风险防范处置过程 中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非法集资、非法设置资金池等案件处理,难 以做到事前防范和保证事后处置的效率。6监管体制缺乏全覆盖体制。在各省政府省内各级现行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体制, 主要监管对 象是以机

27、构或组织类型为标准, 而非以业务或功能为尺度来进行分类 监管,这就容易导致监管重叠和监管空白的问题。在如今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发展迅猛, 混业经营的模式层出不穷, 例如某 2 平台同时做到信息中介、资金池及商业保理等业务。以现行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规定, 网络借贷平台主要由省金融办 监管,然而涉及到商业保理业务性质并不在其监管职责范围内, 而是 省商务厅的职能, 容易造成监管重叠或监管空白的两难局面, 最终会 导致防范地方金融风险的低效率状态。7监管力量较为薄弱。一方面, 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监管经验的人才较少; 另一方 面,在有限的人才队伍的情况下,要监管地方众多的地方金融机构, 可能会存在重

28、审批、 轻监管的情况, 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农村资金互助 社、投资咨询公司、 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组织违 规经营行为泛滥,风险事件频发。四、建立新型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着力点稳定与发展是地方 政府首要的两大责任,两者缺一不可。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发展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重大职责, 实现这 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即是完善防范地方金融风险体制与体制。依据上文中分析的我国当前地方金融风险的特征以及地方金融 风险的监管体制与体制现状, 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 本文逐项提出针 对性建议。1 不断建立和完善符合地方金融特点的监管机构。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 地方政府具有对地方金融的监管权限, 同时也有

29、应对地方金融风险的处置责任因此,作为管理的基本要求,首先 , 要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 监管的权限以及处置责任。从地方的省级政府着手,层层推进改革,细化工作程序,强化制 度保障,解决当前监管权限责任不清晰的问题。其次,促进地方金融风险综合监管发展, 加强综合金融监管的内 部协调,提高金融监管协作效率, 完善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体 制,这样可以适应地方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 防范地方金融业务交叉 风险,避免地方金融风险跨界传染。最后,尽早建立针对地方金融风险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 结合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 扩大监管的覆盖面, 以消除地方金融监管 的盲区。2 出台地方性金融监管条例,提升地方

30、金融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和 有效性。通过地方人大立法颁发地方金融监管法律, 使地方金融监管部门 可以有法可依。首先,出台针对各类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条例, 以行政法规形式 明确金融监管的细则, 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并将其制度化和法制化, 为 地方政府监管地方金融机构的提供法律保障。第二,由地方政府金融办局牵头,建立由工商、公安、金融等多 部门的联动执法、协作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 , 严厉打击地方金融违规、 违法案件,以保护广大投资人的财产安全。第三,明确划分监管一行三局监管之外的地方金融组织, 避免由于技术更新等原因造成的监管缺位、监管重复现象发生。第四,树立科学的风险处置原则。 在风险处置方面坚持谁批设

31、机构谁负责风险处置的原则, 相关监 管机构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应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形成快速、有 效的风险处置体制。3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协同监管,实现监管信息资源共享。 第一,可以构建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征信系统。可由省一级地方政府牵头, 搭建地方类金融机构信用信息中心共 享平台。通过搭建地方金融机构征信管理平台, 通过提升地方金融机构信 息透明度, 便于管理机构对各类金融机构的运营实施适时监控, 便于 对地方金融风险的处置作出迅速反应, 提升应对地方金融风险主动性。第二,建立监管信息共享体制。 打通地方金融部门与司法部门信息渠道,统筹管理好地方法院、 公安、人民银行、银监局、金融办等部门的金融

32、信息资源,不断完善 金融事件统计分析制度, 增强各管理部门工作协调性和一致性, 提升 对地方金融活动异常研判能力,实现监管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三,不断创新地方性金融风险机构的监控体制。 重点加强对各地区重点企业债务风险、 信用风险、 担保圈风险的 监控,创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监控, 做到日常监控、 信息收集、协作处置的监管体制。4 不断提升地方金融监管手段现代化程度,实施互联网 +地方金融监管战略第一,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利用大数据、信息自动化等互联 网专业技术进行监管, 提高监管效率,确保获得及时准确的监管信息。面对不断互联网化的地方金融发展,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运 用信息

33、监管手段于监管实践中, 将互联网新技术融于行政手段、 法律 手段、经济手段当中, 增加地方金融监管的主动性、 超前性、科学性。第二,不断建立和完善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健全金融行业的数据统计、 分析制度, 组织定期现场走访以及不 定期的现场排查, 加强地方金融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提升地方 金融监管信息共享程度, 提高监管的准确度和灵敏性, 增加处置各类 地方金融风险的主动性。第三,完善金融发展激励体制。从监管处罚的反面出发, 加强金融财政政策倾斜, 优化金融运营 环境,建立激励体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优先为金融生态良好地区的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既加强地方金融 风险自律体制,

34、又拓宽监管信息获取渠道、 提升监管信息的获取能力。5 进一步强化地方金融监管责任,明确各监管主体的业务边界。 第一,明确划分各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范围。可以各类地方金融模式的属性为标的, 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散落在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地方金融监管职能, 将不属于一行三局法定监管 的各类具有金融功能的机构全部纳入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范围, 要将 地方金融监管范围全覆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第二,树立权责对等原则。哪级政府承担风险处置责任就应由其相应级别地方金融监管局 负责监管, 随着各种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应动态调整监管主体及 其监管职责。第三,明确差别化监管理念。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 落实有扶有控要求

35、, 引导地方金融机构根 据重大技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项目等国家重点项目,完善信贷准 入体制,加大对战略性创新产业、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以及高新技术企 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领域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对于长期亏损、环境污染、高能耗、丧失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 坚决压缩退出授信。6 注重地方金融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地方金融监管人才培养常态 化。第一,强化监管队伍与合理配置人员。 监管全省上千数量级的地方金融机构, 须加强与各地方金融监管 队伍的协调合作,明确岗位职责与权力,合理调配人员。第二,注重质量提高和效能优化。 特别是对地方金融监管人员进行金融、 经济相关专业以及金融法 律知识方面的

36、持续培训。第三,不断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的建设, 使地方金融监管人才的培养常态化, 同时还要 加大从社会上引进金融专业人才充塞地方金融监管人员队伍。第四,兼顾数量引进和结构调整。一方面,适度放开有关监管部门进人政策,充实监管岗位。另一方面,进行监管人才地区间调剂、 系统内调剂和部门间调剂,将合格的金融人才调整充实到监管岗位,充分合理配置人员。7加强地方金融行业协会建设,构建辅助监管体制。 第一,协助完善监管体制与体制。通过行业自律, 健全各类地方金融行业信息披露、 信息共享等体 制。行业协会组织是实现行业自律的重要机构, 可以对行政监管信息 进行有效的传导,也是创新地方金融监管的

37、重要方式。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如果能充分发挥, 有利于地方金融行业规范 有序的成长,提升从业机构审慎合规性,便于营造监管效率更高、方 式更灵活的金融环境,扩大地方金融监管的弹性和效率。第二,按地方金融机构的类别设立地方金融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能够为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提供标准化、 透明化、集 中化的行业数据, 并且能提供具有反冲效应的对话机制, 利于降低地 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对各类地方金融行业协会进行统一监管、 综 合自律、沟通协调、通力合作,通过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促进各类 地方金融企业能实现自律监管和依法经营。同时,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要代表各行业协会统一

38、发声, 综合反应 地方金融行业合理诉求。第三,要积极支持各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行业信用评级制度, 通 过定期不定期发布各类地方金融机构的评级状况, 适度奖惩, 支持运 作规范、诚信经营的评级高的机构,控制评级较低的金融机构,促进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8 切实加强投资人风险教育 , 积极构建投资人进行适当性投资的 引导体制。要将对投资人的教育作为防范地方金融风险的根本性措施来抓, 只有投资人的风险意识强了,才会远离非法集资,进行理性投资。如何强化公众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教育?第一, 由于投资人缺乏 风险意识,对形式多样、 隐蔽性和欺骗性强的非法集资活动没有辨识 能力,这样就加深了潜在地方金融风险。因此

39、,强化各地投资人的投资风险,提高警惕性,增加非法集资 等违法金融行为的识别能力。第二,强化广大金融投资者的互动沟通平台。打造具有各地政府特色的金融教育平台, 提高教育及时性、 准确 性和有效性。第三,优化投资者教育基础设施。加强投资者教育基地及教育网点的建设和布局, 要以利用现有设 施及便利居民为原则,教育内容要丰富多样,通俗易懂。可以充分利用各城市社区基础设施, 比如可以作为投资者教育网 点,增设各类投资理财基础知识书籍、宣传册、触摸屏等,定期或不 定期安排金融专家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 络、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广大投资人介绍各类投资品的特点, 特 别是要对各类投资品

40、的风险进行充分的揭示。总之,保持地方经济稳定发展,将金融风险管理好十分重要,在 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 将地方金融风险控制在预期之内是实现经济 目标的根本保证。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地方政府就必须从机制和体制两个方面入手, 从制度上深化地方金融风险管理的强制性与约束力。金融作为经济的一个分支, 金融的稳定对于我国的经济长期稳定 发展十分必要,因此,必须面对现实,深化改革,将地方金融风险降 低到最低限度,以推动全省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作者王婷婷单位中泰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本 word 为可编辑版本,以下内容若不需要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解 篇一: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重症 肺 炎【概述】肺炎

4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占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之首, 在人类总 死亡率中排第 56 位。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 , 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 明显受累的表现 , 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亦可发 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 。在 HAP 中以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内获得的肺炎、 呼吸机相关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和健康护 理(医疗)相关性

42、肺炎(health care -associated pneumonia ,HCAP更为常见。免疫抑制宿主发 生的肺炎亦常包括其中。 重症肺炎死亡率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 征,在流行病学、 风险因素和结局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 需要一个独特的临床处理路径和初 始的抗生素治疗。 重症肺炎患者可从 ICU 综合治疗中获益。 临床各科都可能会遇到重症肺炎 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最常遇到的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 本章重点介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对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只做简要介绍。【诊断】 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 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 ) 炎

43、症 ,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 肺炎。简单地讲 ,是住院 48 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 CAP 临床诊断依据包括 : 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 ,并出现脓性痰 ; 伴或不伴胸痛。 发热。 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WBC 1099 X 10 / L或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认的定义。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 CAP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 肺炎的表现:意识障碍;呼吸频率30次/minPaO25d、机械通气4d)和存在高危因 素者, 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 , 亦视

44、为重症。美国胸科学会 (ATS) 2001 年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 需要机械通气 ; 入院48h内肺部病变扩大 50%;少尿(每日177卩mol/L( 2mg/dl)。次要标准:呼吸 频率30次/min;PaO2/FiO22007年 ATS 和美国感染病学会 ( IDSA) 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主要标准: 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 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次要标准包括:呼吸频率30次/min; 氧合指数(PaO2/FiO2) 20 mg/dL) 白细胞减少症(WBC计数v 4X 109 /L)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

45、数v100 X 10gL) 体温降低(中心体温v 36 C) 低血压需要液体复苏。符合 1 条主要标准,或至少 3项次要标准可诊断。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F)的定义与SCAP相近。2005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 制订了成人 HAP, VAP, HCAP 处理指南。指南中界定了 HCAP 的病人范围 : 在 90d 内因急 性感染曾住院2d;居住在医疗护理机构;最近接受过静脉抗生素治疗、化疗或者30d内有感染伤口治疗;住过一家医院或进行过透析治疗。因为HCAP患者往往需要应用针对多重耐药(MDR)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治疗,故将其列入HAP和VAF的范畴内。【临床表现】重症肺炎可急性

46、起病,部分病人除了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 吸系统症状外,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 休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其他系统表 现。少部分病人甚至可没有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 容易引起误诊。也可起病时较轻,病情逐 步恶化,最终达到重症肺炎的标准。在急诊门诊遇到的主要是重症CAP患者,部分是HCAP患者。重症 CAP的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革兰 氏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其临床表现简述如下:肺炎链球菌为重症 CAP最常见的病原体,占30%70%。呼吸系统防御功能损伤(酒 精中毒、抽搐和昏迷)可是咽喉部大量含有肺炎链球菌的分泌物吸入到下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吸

47、烟可造成纤毛运动受损, 导致局部防御功能下降。 充血性心衰也为细菌性肺炎的先兆因 素。脾切除或脾功能亢进的病人可发生暴发性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发性骨髓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均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典型的肺炎链球菌肺炎表现为肺实变、寒战,体温大于39.4 C,多汗和胸膜痛疼,多见于原先健康的年轻 人。而老年人中肺炎链球菌的临床表现隐匿, 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典型的肺炎链 球菌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为肺叶、肺段的实变。肺叶、肺段的实变的病人易合并菌血症。肺 炎链球菌合并菌血症的死亡率为30%70%,比无菌血症者高 9 倍。金葡菌肺炎 为重症CAP的一个重要病

48、原体。 在流行性感冒时期,CAP中金葡菌的发 生率可高达 25%,约 50%的病例有某种基础疾病的存在。 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较普遍, 死亡 率为64%。胸部X线检查常见密度增高的实变影。常出现空腔,可见肺气囊,病变变化较快,常伴发肺脓肿和脓胸。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为 CAP中较少见的病原菌,但一旦明确诊断,则应选用万古霉素治疗。革兰氏阴性菌 CAP重症CAP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约占 20%,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白 杆菌、不动感菌属、变形杆菌和沙雷菌属等。肺炎克雷白杆菌所致的CAP约占1%5%,但其临床过程较为危重。 易发生于酗酒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和衰弱者, 表现为明显的中 毒症状。胸

49、部 X 线的典型表现为右上叶的浓密浸润阴影、边缘清楚,早期可有脓肿的形成。 死亡率高达 40%50%。非典型病原体 在CAP中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者占 3%40%。大多数研究显示肺炎支原 体在非典型病原体所致 CAP中占首位,在成人中占 2%30%,肺炎衣原体占6%22%,嗜肺军团菌占2%15%。但是肺炎衣原体感染所致的CAP,其临床表现相对较轻,死亡率较低。肺炎衣原体可表现为咽痛、声嘶、头痛等重要的非肺部症状,其他可有鼻窦炎、 气道反应性疾病及脓胸。 肺炎衣原体可与其他病原菌发生共同感染, 特 别是肺炎链球菌。 老年人肺炎衣原体肺炎的症状较重, 有时可为致死性的。 肺炎衣原体培养、 DNA检测、

50、PCR血清学(微荧光免疫抗体检测)可提示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存在。军团菌肺 炎占重症CAP病例的12%23%,仅次于肺炎链球菌,多见于男性、年迈、体衰和抽烟者, 原患有心肺疾病、 糖尿病和肾功能衰竭者患军团菌肺炎的危险性增加。 军团菌肺炎的潜伏期 为 210 天。病人有短暂的不适、发热、寒战和间断的干咳。肌痛常很明显,胸痛的发生率 为 33%,呼吸困难为 60%。胃肠道症状表现显著,恶心和腹痛多见, 33%的病人有腹泻。不少 病人还有肺外症状, 急性的精神神志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和黄疸等。 偶有横纹肌炎、 心肌 炎、心包炎、肾小球肾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0%的病例有低钠血症,此项检查有

51、助于军团菌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军团菌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特征为肺泡型、斑片状、肺叶或肺段状分布或弥漫性肺浸润。 有时难以与ARDS区别。胸腔积液相对较多。此外,20%40% 的病人可发生进行性呼吸衰竭,约 15%以上的病例需机械通气。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约占CAP病例的8%20%,老年人和 COPD病人常为高危人群。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 起病可急可慢, 急性发病者有发热、 咳 嗽、咳痰。 COPD 病人起病较为缓慢,表现为原有的咳嗽症状加重。婴幼儿肺炎多较急重, 临床上有高热、 惊厥、呼吸急促和紫绀, 有时发生呼吸衰竭。 听诊可闻及散在的或局限的干、 湿性罗音,但大片实变体征者少见。 胸部X线表现为支气管肺炎, 约1/4呈肺叶或肺段实变 影,很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