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矿业大学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任务书潘一矿120万t/a新井通风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二年七月一、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为煤矿新井通风设计,是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矿井通风与 安全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本课程设计,初步掌握矿井通风设计的步骤和 方法,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矿井通风的问题。二、设计内容及步骤1、矿井的地质概况,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如下设计技术资料所示,矿井开拓平面 图与剖面图见附件1和附件2。井下同时作业的最多人数为700人,综采工作面同时 作业最多人数40人,高档普采工作面同时作业最多人数 60人。2、提出该矿井前25年左右的矿井通风系统方案,并进行技术比
2、较与经济比较 (粗略,选择最优方案,确定出矿井的通风系统。3、确定采区的通风方式并作技术比较。4、确定采煤工作面的通风方式并作技术比较。5、确定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并作技术比较。&计算各用风地点的供风量和矿井总用风量。7、确定矿井通风困难时期和容易时期的开采位置,分别绘制两个时期的通风系统立体图和网络图(用A3或A4纸画8、 分别计算两个时期的矿井最大通风阻力与等积孔,并评价矿井通风难易程 度。9、 选择矿井主要通风机并确定两个时期的工况点,选择配套电机,概算通风费用, 提出对通风设备的安全技术要求。10、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协调,经过技术处理加工后,依据附件3说明书模板编 制矿井通风系统说明书
3、(包括目录、前言、正文及参考书目,绘制矿井通风系统图(比 例尺为1:5000或1:0000,个别小矿井可采用1:2000作图严格按照规范要求 具体要 求见附件4.三、设计要求1、按设计内容及要求编排章节,并按序编页码2、语言文学(1论证严密,逻辑性强(2文理通顺,词达意明,应用专业术语(3字体工整,书写清洁3、公式与图表(1所用公式应写出处,并编号(如式4-2公式中各项意义单位需注明,计算应准确, 计算结果可以图表表示。(2图表应按顺序编号(如表图2-3,标明图标、表题并与文字相呼应,表内数据对 应数位应整齐、数字重复应照写。(3所有图均采用纸质较好的白纸按制图标准描绘,要求图面清洁、粗细均匀
4、、比例一致4、排版格式完全参照中国矿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撰写规范四、设计技术资料潘一矿120万t/a新井通风设计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潘一矿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明龙山南,淮河以北,南距凤台县城16 km,东南 距淮南市政府所在地洞山约28km,行政区划隶属淮南市潘集区。潘一井田东以第W 勘探线与潘二井田毗邻,西以第区勘探线及人定境界与潘三相接,北部W - V至切勘探 线间以潘集背斜轴、切至区勘探线间与潘二、潘北井田为界,南至13-1煤层-670m底板等高线地面投影线。井内的气象参数按表 1所列的平均值选取。表1空气平均密度一览表季节地点进风井筒(kg/m3出风井筒(
5、kg/m3冬 1.28 1.20夏 1.20 1.241.2井田地质特征井田东西走向长约7.58.2km,平均7.8km;倾斜宽:最大约3.2km,最小2.4km,平 均2.8km。井田的水平面积约21.7km2。1.3煤层特征本矿井可采煤层有13-1煤煤层,其煤层平均厚度4.85m,具体参见图1综合地质 柱状图。矿井瓦等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煤层CH4涌出量不同。矿井瓦斯涌出量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1222m3/t,属高瓦斯矿井。潘一井13-1、11-2煤层爆炸性指数一般为37-40%。试验表明,潘一井田煤层煤 尘均具有爆炸危险性,火焰长度最大达800mm,岩
6、粉量最大达85%。潘一井田应用着火温度降低值测定法,对煤层进行过氧化程度测试。勘探阶段 对13-1、11-2煤层取送样32个。测试结果表明,可能自燃很容易自燃的样品占 78%,不自燃样品占22%,说明煤层具有自燃发火性。2井田开拓2.1井田境界与储量矿井地质资源量:13-1#煤157.74(Mt,矿井工业储量144.5(Mt,矿井可采储量 84.9(Mt,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t/年。工业广场的尺寸为300mX400m的长方 形工业广场的煤柱量为790(万 to2.2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按年工作日330天计算,三八制”每天三班作业,其中两班 采煤,一班检
7、修,每班工作时间8小时,净提升时间为16小时。本矿井的设计生产能 力为120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为96.13年。地层界系统综合柱状1:500称主要煤层主要特征简述名称厚度及间距最小最大平均上部:以灰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为 主,夹煤层,其中13-215煤为不可采薄 煤层;13-1煤为较稳定型主采厚煤层,大 部可见到13层夹矸,常见与13-2合并现 象;在川W- V线常见13-1底有一薄煤 分叉,且可见到与12煤合并现象;12煤仅 在切线以东有局部河采区;各煤层底板均 可见到不稳定的鲕状泥岩,13-2顶板常可 见到不稳定的粉细砂岩或中细砂岩。F部:由浅灰灰白色中细砂岩、粉细砂 岩、灰色砂质泥岩
8、、泥质粉砂岩、鲕状泥岩、花斑泥岩组成。一般可见到13层花 斑泥岩或鲕状花斑泥岩,局部质纯者成为 铝质泥岩。产化石:Stigmatia ficaides Brongn鳞木根座Lin guls sp 舌形具 Cordaites 科达Archacopteris sp 古羊齿 Pecopterissp栉羊齿Lobata nnu laria sp瓣轮叶上部:主要由灰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组成,近顶部常见鲕状泥岩,在11-3煤底板有一层不稳定的粉细砂岩,中细砂岩较少见,11-2煤为稳定型主要可采中厚煤层,仅在W东24钻孔附近见到该层缺失现象;11-1、11-3煤为不可采薄煤层,顶部在11-3顶板520米,
9、一般在10米禺见12层炭质泥岩或煤线。中部:以浅灰灰白色长石石英中粒砂岩、中细砂岩、中粗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鲕状泥岩或泥岩;砂岩底部常见菱铁质泥 岩团块,胶结物以硅质为主。近11煤底板 常见砂岩与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以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为主,夹一层不可采薄煤层或炭质泥 岩。在10米底板一般可见到一层花斑泥岩 或鲕状泥岩;底部为12层厚度不稳定的 砂岩,底界面上偶见红色赤铁矿薄层。 产化石:Giga ntopteris ni cotia naegoliaSche nk烟叶大羽羊齿Giga ntopterides sp大羽羊齿类Tae ni spteris sp带羊齿Lolat
10、a nnu laria sp 瓣轮叶Sphe nophyllum sp 楔叶0.988.183.774.9201.570.3103.220.471514-214-103.510.385.0220.1610.9413-203.420.4509.222.2683.35106.4792.3113-1 1.338.184.851201.480.5507.632.7840.5862.9454.9011-356.5077.4364.9200.830.1111-23.495.284.831.0113.026.5911-100.980.321.3114.074.101000.940.1038.1059.754
11、6.858.6837.5218.41上古生界上石盒子组厚度及间距最小最大平均其它各煤层图1综合地质柱状图2.3井田开拓工业广场应布置在井田储量中央处,大致在井田走向中央,倾向略微偏下位置,主 副井均位于工业广场内。风井井筒布置在井田外,从而减少了煤柱的损失。根据上 述原则,将主、副井筒放在断层附近,可以减少保护煤柱的损失,该处表土厚222 m0 立井单水平上下山采。本矿井煤层露头标高-232m,煤层埋藏最深处达-670m,垂直高度达440m。根据 煤炭工业设计规范规定,针对于本矿井的实际条件,对于本矿井开采水平的确定, 可划分为一个水平。由于本井田煤层埋藏较深,冲击地压不大,设计可采煤层的厚度
12、为4.85m,所以将 大巷布置在煤层底板下方30m处的砂岩中。其优点是巷道维护条件好,维护费用低, 巷道施工条件够按要求保持一定方向和坡度;不留或少留设保护煤柱,减少煤柱损失, 同时便于设置煤仓。3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3.1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首采的东翼采区走向长度为31004200m。其它采区走向长度为 15003000mo首采的东翼采区上山阶段斜长为 1180m,下山阶段为920m,为保证合 理的工作面长度,故上山阶段区段长度确定为 240m左右,下山阶段为200250m,区 段数目为上山5个,下山4个。回采工作面长度为200mo根据煤层条件,采用单层布置准备方式。在采区内沿煤层布置三条煤
13、层上(下山, 一条为运输上(下山,一条为轨道上(下山,一条为专用回风巷。三条煤层上(下山之间 采用中间联络巷贯通,区段平巷及区段集中巷也采用联络巷进行贯通。采区上(下山与联络巷的断面形式、支护方式相同。区段平巷与区段集中巷的断面形式、支护方 式相同。在同一采区内,先采上层,后采下层;沿倾斜方向,由上向下开采。本设计只布置 一个采煤工作面达产,工作面的接替顺序为:在上山两翼进行左右跳采接替。3.2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选用综采开采工艺,走向长壁全部垮落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工作 面的推进方向确定为后退式。根据工作面的关键参数选用配套设备:ZZ9200/24/50支架、MGTY750/1715-3.3D型双滚筒采煤机、SGZ-1000/2X700型刮板输送机、 SZB-764/132型转载机、PCM110型破碎机、SSJ1000/2 160型带式输送机。采煤 机截深0.8m,其工作方式为双向割煤,追机作业,工作面端头进刀方式。工作面用先 移架后推溜的及时支护方式。3.3回采巷道布置本工作面采用综采采煤工艺,回采巷道采用一般的U型布置方式,即一条区段运 输平巷和一条区段回风平巷。本采区巷道采用双巷掘进,相邻区段间留30m的煤柱。该采区开采单一煤层,煤层厚度为4.85m, 2个顺槽均采用矩形断面,锚网支护。3.4部分井巷特征参数表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