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_第1页
古代寓言二则_第2页
古代寓言二则_第3页
古代寓言二则_第4页
古代寓言二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寓言二则主备人:王海娟 郁兴东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识记字词、文学常识,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寓”寄物, “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 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2、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这就是寓言: 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 ,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二、作家、作品1 、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 因见韩国日益削弱, 上书韩王, 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 韩王不听, 退而著书十万余言。 书传至秦国, 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

3、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三、预习检测1. 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读音和句读履遂宁度2. 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及(履() 度() 至之( )操() 吾忘持度 ()反( )宁( )3. 诵读全文三遍,试说全文大意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构建事件经过“画面”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4. 注意记忆古今不同字义和句式如: 坐,_反,5. 翻译句子(1)郑人有欲买履者。(2)宁信度,无自信也。四、展示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

4、奏,了解大意)。3、老师细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4、学生齐读(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二)构建画面(6分钟)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三)疏通字词字义1、字音、字形l u 履 su 1 遂n ing 宁 度:du 6量长短 du 量好的尺码2、通假字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3、重要语句(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 (的) 郑人。(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宾语前置),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4、复述故事(四)把握寓意(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

5、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 这一形象的。明确:(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明确: 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 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五当堂

6、反馈1. 解释下列词语履()操()反( )2通假字)度 ()坐至之( )吾忘持度及( )宁( )坐,反,3. ( 1 )郑人有欲买履者。( 2)宁信度,无自信也。4. 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六课后作业1. 预习刻舟求剑字词,作者。疏通全文,理解文章寓意。教后反思古代寓言二则主备人:王海娟 郁兴东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2、识记字词、文学常识,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2、了解课文中寓言

7、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1) 、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2) 1. 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涉坠遽契惑2. 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涉江:其:坠: 遽:契: 是: 所成坠: 所契者:求:行:不亦乎:惑:3、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 、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 、结果找到了吗?( 3) 、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 、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这是个什么句?( 5 )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4 、翻译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 作家、作品1 、吕不韦

8、,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三、重点语句1、楚人有涉江者, “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2、是吾剑之所从坠。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地方(3)所从坠, (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1)若,像。(2) “不亦乎

9、?”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坠”写出楚人的慌乱, “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 “入” “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四、阅读讨论( 8 分钟)1、 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答: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2、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答: 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

10、放的新时代, 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答: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五、当堂反馈1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 ,编者是 。2为下列字注音。坠()遽()契()3解释下列词语。涉()是()遽()求()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其 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 其 舟( )5翻译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六、课后作业 预习诵读

11、欣赏 教后反思:寓言二则知识整理郑人买履课文翻译:有一个郑国人想要去买鞋子,事先量好了自己脚,然后把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 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了鞋子, (才发现忘了带尺寸) 就对卖鞋的人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 集市已经散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 “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课文翻译:有一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 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 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知识整理:一词多义1 “之”字用法( 1) .置之其坐: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 之市;动词,到去( 3) .而忘操之: 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4) .反归取之: 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5) .何不试之以足 : 代词 ,指鞋( 6) .是吾剑之所从坠: 助词 ,无实在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