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习报告_第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习报告_第2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习报告_第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习报告_第4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州市环境规划 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 姓名:马玫玲(20090754040)地点:工学楼-511 时间:4月15、21、22(共3天)实习目的:1. 熟悉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及规划编制;2. 学习资料查询的方法;3. 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环境现状的评价方法及预测方法;4. 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简要实习内容: 通过查询温州市的基本资料,对温州市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和预测。找出重要污染源及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环境对策、环境措施及管理方案,最终完成一份完整的城市环境规划报告。前 言温州城市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温州城市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以建设国际性轻工城为

2、目标,建成山水温州。结合目前温州市的发展状况,对温州市今后至2020年之间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总目标:将温州市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工业、商贸、金融、港口、旅游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为提前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形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都市,到规划末温州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确立影响全国、辐射沿海地带的中心城市地位。形成现代化温州都市区基础设施的构架,到规划末建成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保护、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远景温州可以成为更高一级区域的次中心,进入国内一流城市行列,城市

3、的可居性增加,金融商贸业发达,在城市的管理和运营方面成为国内的典范,并创造“新的温州模式”。1 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11城市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或城市发展大纲,它是城市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得以实施的保证。城市的总体规划应当分期分批纳入城市年度建设计划、中期建设计划和长期建设计划,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实施。1.2城市规划必须与国土、区域、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国土规划是对土地、水、气候、生物、劳动力等国土资源提出的整治开发任务,确定重点开发区和目标,用以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进行国上资源整治和开发的蓝图。区域规划是部分

4、地区土地资源整治、开发的蓝图。江河流域规划是对江河流域的开发利用和防止水灾作出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依据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它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不同层次、涉及不同地域范围的发展规划,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城市规划只有与各项相关规划相协调,才能防止和避免规划系列中不同规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实现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1.3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 根据城市规划法第14条规定城市规划必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

5、其他公害,加强绿化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貌,创造优美、协调的城市景观,以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1.4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防灾减灾城市规划法第1 5条规定,城市规划必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市规划还必须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以及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和防洪措施。此外,城市规划还应当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2 编制规划的法律保障、技术路线、指导原则2.1编制规划的法律保障a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

6、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三条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第四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五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

7、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第六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第七条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分区规划。2.2编制规划的技术路线根据规划基础研究所获取的成果,开展规划成果的编制工作。首先确定规划指导思想与战略方针、规划战略目标及阶段性目标、规划指标体系及规划战略部署。根据以上所确定的规划指标体系、目标、战略方针与部署,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方案。并提交当地有关部门及公众提出有关意见,进行规划方案优化调整,确定最终规划方案。根据最终规划方案,编制生态市建设重点项目并进行投资分析,开展生态

8、市建设效益分析。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最终编制完成建设规划文本、建设规划图册、建设规划说明书、规划研究总报告及专题研究报告,并开发基础gis技术的建设规划实施决策系统和规划intenet发布系统。2.3编制规划的指导原则a确定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房屋建筑、道路和给排水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和其它公共设施的具体布置和用地界限;b确定街道红线,道路断面以及控制点的坐标、标高;c确定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等项目的具体规划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d综合安排各项工程管线、工程构筑物的位置和用地;e提出建筑艺术的形式要求;f确定主干道和广场建筑群的平面、立面规划;g提出规划

9、项目工程量和投资概算。3 温州市基本情况3.1城市自然条件a 地理位置: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地处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近海地区,界于北纬2722837,东经1193712116。温州市东临东海,西与丽水地区毗邻,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接壤,北与台州市相连。市域南北长176公里,东西宽163公里,陆域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68953.58平方公里,大陆岸线339公里。全市现辖鹿城、瓯海、龙湾三区,瑞安、乐清两市和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六县,总人口718.04万人,人口密度609人/平方公里。b 地质地貌温州市北、西、南三面群山起伏,中部雁荡山脉南北纵贯,东部为向海开放的平原

10、,总体上构成了北、西、南三面高、东面低,逐级递降向海围合的陆域地形,陆域外侧为海岸曲折、岛屿港湾众多的海域地形。全市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平原三个陆地地貌大类和海岸、海域两个海洋地貌大类。3.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a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现状(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527.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0.3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14.24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1132.79亿元,增长1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32588元,增长7.5%,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4771美元

11、。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53.3:43.6调整为3.2:52.0:44.8。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4.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比重达到81.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0%,各月降幅呈逐步缩小态势。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项目价格下降3.4%。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3%,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9%,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1%。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4万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7%,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7.79万人。(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12、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55.76亿元,增长4.8%;林业产值3.17亿元,增长4.8%;牧业产值27.75亿元,增长1.9%;渔业产值43.82亿元,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6亿元,增长12.2%。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6.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3.57千公顷,增长3.7%。全年粮食总产量为93.85万吨,增长5.0%。在经济作物中,蔬菜、水果、茶叶、油料等作物增产,糖料作物减产。表1主要农产品产量指标2011年比上年增长(%)粮食产量(万吨)水果产量(

13、万吨)#园林水果蔬菜产量(万吨)糖料产量(万吨)茶叶产量(万吨)油料产量(万吨)93.8540.1516.47125.732.940.462.315.04.314.30.5-8.74.580.5全年造林面积5803公顷;低产林改造1.12万公顷;四旁(零星)植树174.80万株;封山育林7.85万公顷;生产木材7.99万立方米,毛竹206.14万根。畜牧业发展态势平稳。全年肉类总产量13.01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猪肉、牛肉产量上升,禽肉产量下降。年末生猪、牛、羊存栏继续上升,家禽存栏下降。表2主要畜牧产品指标2011年比上年增长(%)肉类产量(万吨)#猪肉产量牛肉产量禽肉产量牛奶产量

14、(万吨)禽蛋产量(万吨)年末生猪存栏(万头)年末牛存栏(万头)年末羊存栏(万头)年末家禽存栏(万只)13.019.140.293.032.624.9284.664.8217.841128.453.05.63.5-3.9-1.3-10.49.06.316.9-1.5全市水产品总产量60.52万吨,比上年减少2.1%,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平稳增长,海洋捕捞和淡水产品产量继续下降。表3渔业生产情况指标2011年比上年增长(%)水产品总产量(万吨)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产品海水养殖面积(千公顷)淡水养殖面积(千公顷)60.5246.1311.872.5220.4414.58-2.1-3.85.6-3.46.

15、3-2.1水利工程建设继续稳步推进。年末拥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1座,小型水库304座。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73.77千公顷,有效灌溉田面积127.10千公顷,其中机电排灌面积95.83千公顷。全市农(渔)业机械总动力220.1万千瓦,同比增长2.0%;农村用电量66.04亿千瓦时,增长5.7%。(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呈现积极回升的发展态势。全年工业总产值537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工业增加值1163.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1%。表4工业经济结构指标单位数(家)工业总产值实绩(亿元)比重(%)总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

16、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个体工业户其他1460963532129572125620726581563114163115377.06195.7023.72165.890.05674.23237.762630.32291.531157.610.24100.03.70.53.10.012.54.448.95.421.30.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3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648.71亿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轻工业产值1264.35亿元,下降1.5%;重工业产值2384.37亿元,增长1.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67.9%。全市拥有工业销售产

17、值超亿元的企业660家,实现工业产值2170.64亿元,增长3.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9.5%。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81家,超10亿元企业34家。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4.09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市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551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40.80亿元,增长17.9;实现利润总额16.21亿元,增长28.6%;年末拥有资产420.5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价64.34亿元。(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2011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263.43亿元,增长15.6%;非国有单位投资504.12亿元,增

18、长7.9%;农村私人投资70.23亿元,增长10.4%。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275.81亿元,下降1.1%。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2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63亿元,增长20.5%;第二产业投资241.26亿元,下降3.0%,其中工业性投资241.18亿元,下降2.9%;第三产业投资481.59亿元,增长18.7%。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2432个,比上年增加4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875个,增加140个。全年实施重点工程项目110项,当年完成投资额236.90亿元。其中,年内新开工重点工程项目10项;年内已建成项目15项,主要有:洞头(温州)陆域引供水

19、工程一期、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温州段、瑞枫公路瑞安至湖岭段、乐清湾港区围(海)涂、温州市中西医院病房大楼工程、温州大剧院等项目。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3.34亿元,增长15.5%,其中住宅建设投资174.29亿元,增长13.9%。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320.22万平方米,下降3.2%;竣工面积341.11万平方米,下降42.6%;商品房销售面积313.96万平方米,增长81.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72.50万平方米,增长94.0%;商品房销售额426.54亿元,增长179.2%,其中住宅销售额383.84亿元,增长217.2%。(五)国内贸易和旅游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72亿元,

20、比上年增长16.8%。分地域看,城市零售额822.31亿元,增长16.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442.42亿元,增长17.3%。分主要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08.27亿元,增长17.1%;餐饮业零售额156.46亿元,增长15.0%。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总人数296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5.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14.0%。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930.17万人次,增长15.1%,国内旅游收入253.74亿元,增长14.3%;接待海外游客32.98万人次,增长3.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8亿美元,增长10.5%。(六)交通、邮电和电力年末公路总里程13716公

21、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292公里,一级公路261公里,二、三级公路1683公里;公路绿化率63.8%。全市通公路建制村5325个,通村率98.5%。全年高速公路、港口、物流基地等建设力度加大,交通网络体系日臻完善。表7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指标2011年比上年增长(%)货物运输总量(万吨)#铁路公路(营运)水运旅客运输总量(万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万标准箱)10479232732529223401945033260542555773393.0-24.94.13.52.81.52.7-1.721.76.03.4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06.03亿元,比上年增长4

22、.0%。其中,通信行业业务收入99.34亿元,增长3.5%;邮政业务收入6.69亿元,增长14.6%。年末互联网用户数439.6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数达到125.72万户,增长13.9%。全年函件总量14210万件,包裹总量58.55万件,汇票356.12万张,特快专递414.44万件,订销报纸14708.91万份,订销杂志615.96万份。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502.99万千瓦,比上年增加46.79万千瓦。全年用电量266.7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7%。其中工业用电量182.04亿千瓦时,增长4.3%;建筑业用电量2.97亿千瓦时,增长5.7%;商业用电量8.69亿千瓦时,增长13.4%

23、;居民生活用电量52.44亿千瓦时,增长8.4%。(七)财政、金融和保险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60.7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5.64亿元,增长8.6%。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1.56亿元,增长20.0%。其中,教育支出68.59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23亿元,增长6.9%;医疗卫生支出18.64亿元,增长37.9%;农林水事务支出21.58亿元,增长20.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8.54亿元,增长47.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352.4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486.68亿元,增

24、长34.0%。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617.22亿元,增长25.5%。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18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现金支出14302.95亿元,增长2.6%;全年货币投放114.90亿元,下降5.4%。表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指标年末数比上年末增长(%)各项存款余额5191.2425.9#企业存款1463.5250.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617.2225.5各项贷款余额4393.7132.9#短期贷款#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私营及个体贷款3357.981278.94182.86405.90107.25550.3536.426.926.04

25、2.619.839.2中长期贷款984.0428.8继续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和创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新建小额贷款公司5家,年末累计12家;新建村镇银行2家。大力推动企业上市,金龙机电成功登陆创业板,正泰在沪交所成功上市,2家企业增发成功,年末全市已有上市公司8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6家,境外上市公司2家。证券市场有所回暖。全年全市证券成交总额11801.55亿元,比上年增长81.6%。其中股票(ab股合计)交易额10718.64亿元,增长102.0%;基金交易额74.11亿元,增长9.7%;权证交易额989.29亿元,下降10.3%。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44.89万户,增长17.8%。全年保险业实

26、现保费收入8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96亿元,增长21.7%;人身险保费收入52.31亿元,增长12.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2.18亿元,增长8.0%,其中财产险赔款14.23亿元,赔付率50.9%。(八)教育和科学技术年末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117.66万人,占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15.1%。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全年招生21908人。全国普通高校在温录取新生43112人,比上年增加4098人。表9学校基本情况指标学校数(所)专任教师数(人)在校学生数(人)普通高校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小学特殊教育幼 儿 园614746

27、134353749131660441363794175176107652187831080306184437423997110868258555151510372945845656761945286422教育水平和教学设备同步提升。省市级教育强镇(乡)达到160个,比上年增加20个。省市级重点中学73所,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2所。全市70%的中小学仪器、实验室、仪器设备达到省教育装备i类标准,生均图书增加2.3册;全市81.35%教室建有多媒体平台。全年全社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4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r&d经费投入25.15亿元,增长23.5%。地方财政科技支出5.70

28、亿元,增长21.4%;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6%。全年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46项,累计实施355项;国家级“星火计划”1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1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619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8项,市科技进步奖98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1家;全年专利授权7214项,累计43039项。年末市、县人事部门直接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8058人,比上年增加2400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7621人,增加4402人。(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79.1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4.77万人。男性人口40

29、5.07万人,女性人口374.04万人;非农业人口167.1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8304人,死亡人口46076人,人口出生率14.0,死亡率5.9,按公安口径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8.0。据5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0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60.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比上年增长7.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068元,增长3.6%,其中食品类支出6893元,占32.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00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7162元,增长6.0%,其中食品类支出3318元,占46.3

30、%。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9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4.11平方米。全年缴存住房公积金32.85亿元,自房改以来累计缴存162.75亿元,年末余额104.53亿元。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5.68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52.10亿元,年末贷款余额86.50亿元。全年经济适用房计划开工面积47.6万平方米,在建面积91.74万平方米,当年竣工面积2.35万平方米。全市设镇119个,乡143个,街道办事处30个。全市有居民委员会524个,村民委员会5407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711个。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92万人,发放保障资金19933万元。民政部门接受社会各界捐

31、赠款18941.7万元,捐赠衣被8.5万件,其他物资价值100.7万元。全市慈善系统共募款21333.54万元,支出救助金40138.57万元。全市资助贫困学生16292人,资助金额2275.0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94053对。(十)资源、环境和其他社会事业全年建设占地2182.81公顷,比上年增加66.69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225.79公顷,开垦荒地新增耕地958.4公顷。年内耕地增减相抵净减少5.0公顷。全年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12.46万平方米,累计1616.62万平方米;年末绿地面积3418万平方米。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97条,年载客量2.19亿人次;市区自来水日生产能

32、力11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24981.94万吨。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级标准的有87天,达到级标准的有265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级标准。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个,水质在至类的站位24个。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深入开展温瑞塘河工业污染源整治工作,沿河电镀业等399家重点污染企业建立了基础档案,37家重点污染源完成在线监控安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5%。33个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低率在10%以上的行业主要有塑料制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化学

33、纤维、橡胶制造、鞋革和纺织服装等8个行业。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加大。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1.3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9%,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全市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全市已建1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水量约48.8万吨/日,比上年增加14.4万吨/日。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87.3%,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75.0%。“平安温州”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3744起,死亡721人,直接经济损失3725.1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0.1%、12.8 %和4.6%。4 温州市环境现状评价及预测4.1水环境a 水动力条件现状水动力较之规划基础

34、年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瓯江口附近的半岛浅滩工程和乐清湾港区的部分围垦工程附近海域,前者直接阻碍了瓯江口处南北海域的海水交换,围垦工程附近平均流速减小约0.2m/s;潮流流态则完全改变,由ne-sw向流改变成nw-se向流,变化约90度;后者使得水道变窄,致使水道流速增加,增加约0.05m/s,同时围垦使得乐清湾纳潮量有所减小,减小量约0.3%。规划实施后,乐清湾港区水道内的流速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平均增加了0.025m/s,增幅为9.5%左右。乐清湾大麦屿断面进出潮量减小了1.6%,纳潮量的减小将使得乐清湾的水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有所下降。状元岙港区主要表现在落潮期对浅水区的影响,对码头前沿航

35、道的流态影响不大。大小门岛港区平均流速增加0.064m/s,不会给水道造成淤积,且小门岛油品码头流速呈增加趋势,从泥沙淤积角度考虑,流速增加对该码头有积极影响。规划方案实施后,三个港区潮位总体特点是高高潮位增加,低低潮位降低,潮差增加。高高潮平均值增加了0.042m,低低潮平均值降低了-0.140m,潮差增大0.82m。潮差的增大增强了温州港整体水体的自净能力,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b 港域污水对水环境影响通过对污染物扩散进行的数值模拟,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2010年和2020年的cod排放量分别为87.6t和112.4t,这在温州市全市计划排放的cod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与港口产生的效

36、益相比,也十分微小;由于集装箱洗箱水成分复杂,建议在集装箱吞吐量大的港区集中洗箱,并通过专门的集装箱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入油污水处理厂再次净化,方可排入污水管网,同时应禁止在集装箱吞吐量小的港区内洗箱;尽管船舶污水和港区生产废水产生量不大,但由于这两类污水中含油量较高,因此建议按照评价要求配套油污水处理设施;根据cod和石油类的扩散模拟表明:若港区污水按照一级排放标准进行排放,规划实施后温州港cod和石油类的最大浓度值分别只有3.01mg/l和0.0504mg/l(状元岙港区),可见港区污水对二类海水水质的港区水环境质量影响很小。按照本研究推荐的排污口设置,正常情况下不会给港区周围的环境敏感目

37、标造成影响;为了使规划后的港区污水达标排放,减小港区污水对区域水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建议在主要港区内建设煤污水处理系统、油污水处理系统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以及集装箱污水处理设施;总体而言,温州港各港区污水产生量所占区域污水排放比重非常小。随着港口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港区职工人数将进一步减少,同时各种环境保护措施也将更加先进。规划实施后,港口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还可能进一步削减。因此,只要能够采纳港区生活污水治理措施的相关建议,并配套相应设施,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处理或者排入市政,杜绝直排,基本不会给近岸海域水环境带来明显影响。4.2环境空气a 粉尘污染温州港粉尘污染主要集中

38、在大宗干散货作业港区,主要为乐清湾港区,其次欧江口港区分布有少量干散货。2020年分别为60%和75%的防尘率情景下,散货作业区粉尘污染均处于较低水平,港界处均符合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标准,且港区附近未分布有学校、医院、住宅区等敏感目标,港口总体规划的实施不会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带来显著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乐清湾散杂货作业区内的环境空气将会受到一定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场内防尘措施,采取更加有效的粉尘防护措施,提高作业环境的除尘效率,以改善作业区工作环境。b 油气污染 根据预测,大小门岛港区远离大陆,岛上居民较少,港区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有利于污染物扩散,nhmc对周边影响甚小,不会对港区及其周边

39、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影响,环境影响可以忽略。4.3声环境根据预测结果,港界外可能受港区作业噪声影响的最小距离约为40m。港区噪声对邻近居民集中区有一定影响。在港界外40m以内的区域不要新设居住、文教机关等噪声敏感目标。随着规划的实施,温州港主要疏港公路2010年、2020年昼间在3040m附近基本可满足噪声标准;夜间在公路两侧230m外均能达标,乐清湾港区、瓯江港区、状元岙港区疏港公路两侧的部分居民夜间可能受到噪声影响。考虑到地形、绿化等噪声衰减因素,建议主要疏港路两侧200m内不要新建居民区、文教区、医院及其他噪声敏感目标。 4.4固体废弃物温州港总体规划实施后,预测2010年、2020年

40、港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约为5.26吨/日和7.80吨/日,船舶垃圾产生量分别约为5.84吨/日和9.37吨/日,机修废物分别为0.97吨/日和2吨/日,这三类固废占全市固废总量的比例均小于5%。港口发展增加的港区生活垃圾、船舶垃圾、机修废物产生量均较小,不会对城市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造成压力。2010年后,温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处理率、垃圾清运率、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100%。各港区所在城镇在2010年以后,将建立起完善的固废收集、储运、处理和处置系统。因此,各港区在配备专用的固废接收装备、严格分类收集、按规定回收利用、无害化预处理、进行防护性中转、按当地固废管理部门要求运至定点

41、垃圾处理厂处理处置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大。4.5生态环境总的来看,温州港港口岸线的开发生态影响较大,将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深刻影响,主要包括港区围填海、港区和航道疏浚导致的底栖生物的损失、悬浮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污染或者风险事故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部分港口岸线的开发存在一定的生态约束,主要是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保护,而其它方面的生态影响相对较弱。a 港区围填造成海洋生物的损失由于温州港总体规划周期较长,目前部分港区已经在建或者建成,当前现有的港区围填面积约会909hm2,规划实施后港区围填新增面积约5260.03 hm2,预留港区围填面积2306.66 hm2,由此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分

42、别为9176吨、2665吨和16894吨,经济损失分别约13764、39975和25342万元。围填海对滩涂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破坏滩涂地貌,并将使围填区的底栖生物受到彻底的破坏;减小海域面积,使得该片湿地环境净化能力丧失等。对比不同港域,规划港区中大小门岛港区、状元岙港区和乐清湾港区占用滩涂和水域面积较大,导致这三个港区的生物损失量巨大,导致的生物损失量及经济价值损失所占比例大。其中,乐清湾干涸状元岙港区已经围填大量滩涂和水域,在建或完成部分作业区。另外温州港预留岸线范围较大,一旦进行港口开发将会造成大规模的围填,将带来较大量的海洋生物损失和经济损失。b 对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无明显影响南麂列岛

43、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远离大陆,距离保护区最近为北麂岛原油中转港区和大陆的舥艚作业区,距离分别为约12km和30km,均为预留发展区,因此近期不会对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造成影响。在远期港口开发后,舥艚作业区主要以散货、通用货类、石化和电煤运输为主,港区建设与运营的污染物不会对保护区海水水质造成明显影响。但是如果北麂岛预留发展区投入运营,一旦发生原油泄漏将会对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带来严重威胁。c 对西门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无明显影响西门岛乐清湾港区最北段距离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边界约16km,乐清湾港区建设与运营不会对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造成直接影响,根据污染物扩散模拟,乐清湾港区运营不会对

44、该保护区水质和水动力环境造成明显改变,不会对保护区内红树林生态系统、渔业资源以及鸟类等造成明显影响。d 对乐清湾国家级泥蚶种质资源保护区无明显影响乐清湾国家级泥蚶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乐清湾北部乐清市雁荡镇跳头村附近滩涂,距离该保护区最近的港区为乐清湾港区,港区北段距离保护区约15.5km,且中间隔着乐清湾电厂码头。根据水动力与水污染物扩散模拟,可以看出,乐清湾港区围填与运营不会对保护区的水质和水动力环境造成明显改变,温州港总体规划的实施对保护区的影响微弱。e 对渔业资源造成较大影响温州港总体规划的港区不直接占用养殖区、增殖区和重要渔业品种保护区,但部分预留岸线如鹿西岛北侧的上山嘴草屿段预留岸线将

45、会直接占用该处的养殖区。部分预留岸线附近分布有养殖区和增殖区。因此,在近期港口岸线开发过程中,温州市渔业资源不会受到港区建设的明显影响,但是远期部分港区将会出现一定的冲突。温州市海域的鱼类索饵场、洄游场、产卵场等大都乐清湾北部海域和于外海和近海岛屿的外侧,温州港总体规划的实施不会对鱼类繁殖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4.6社会经济温州港总体规划的实施,将对温州市乃至浙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明显带动作用,促进温州市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瓯江口内、飞云江及鳌江部分岸线取消货运功能,调整成为城市生活岸线,对居民的休闲和旅游观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港区建设需要占用陆域和滩涂,对于渔业生产和滩涂养殖

46、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渔民和养殖户将面临转产转业的状况,建议有关部门协调落实经济补偿,并为渔民和养殖户就业提供培训和支持。4.7环境风险评价结论通过规划实施后的环境风险评价,得到以下五个结论:(1)由风险事故概率计算结果可知,大小门岛港区发生溢油事故的可能性最大,到2020年约8年发生一起100t以上溢油事故,总计温州港规划实施后2020年约6年发生一起100t以上溢油事故。到2020年,温州港约250年发生一起lng船舶泄漏事故。(2)通温州港可能会受到溢油污染的地点有:大小门岛港区液体散货码头前沿、乐清湾港区液体化工泊位码头前沿、南塘船舶基地码头前沿、大小门岛港区液体散货区前沿航道、黄大峡

47、锚地、五星屿锚地、鹿西岛南部岸线和茅诞岛西南岸线。(3)建议在大小门岛港区建设小型溢油应急设备库,设备库的建设将加强温州海域的溢油应急反应力量。(4)温州港液化气泄漏事故发生后,当气体体积不超过10000m3 时,对人体和建筑物的影响距离不超过200m;当气体体积达到1000000m3 时,蒸汽云团爆炸的冲击波伤害范围在1000m 以内。码头液化气罐区是较大危险源,应当特别注意对仓储区液化气泄漏的防范,建议应在罐区周边做好必要的防护墙等设施。(5)状元岙港区发生不溶性化学品泄漏事故造成的化学品迁移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1.2km;可溶性化学品泄漏事故中最大浓度增量大于2mg/l的面积为1.01km

48、,影响距离3.1km。只要做到设计合理、规范操作、应急准备充分,严格杜绝液体化学品泄漏或落水,其对温州港周边的水环境影响甚微。5 温州市环境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5.1环境规划目标:a 近期(2012年) 重点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系统;全面控制工业污染,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逐步使本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全面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考核指标。b 中期(2015年) 基本实现城市化,环境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基本普及,绝大多数经预处理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纳入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基

49、本普及清洁能源,水和空气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与人民现代化生活水平相适应。c 远期(2020年) 全面达到生态城市的目标,建立高效益的转换系统,形成高效率的流转系统,达到高质量的环境状况,建成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地系统,构筑高素质的人文环境,体现高水平的管理功能。生态环境基本达到欧美同类城市的水平。5.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社会经济指标内容单位近期中期远期人均gdp万元5810经济增长率%1296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200040006000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1.21.11.0单位gdp水耗立方米/万元504060708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9095生活垃圾清运

50、率%100100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909598森林覆盖率%464850绿化覆盖率%404550人均公共绿池面积平方米121518环境管理指标内容单位近期中期远期河道水面保洁率%909295工业废水达标率%100100100基本无燃煤区覆盖率%5090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0901005.3规划的协调性与环境合理性分析温州港总体规划与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的总体目标和定位基本一致,与温州市环境保护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51、、浙江省及温州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温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修编大纲、温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及温州市地表水、声环境功能区划等基本协调,但在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域滩涂养殖规划以及规划洞头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方面存在不一致,须通过部门协商调整解决。规划的一致性、协调性分析结论表协调分析内容具体规划来源分析结论相关上层规划内容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基本一致各类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声环境功能区划 规划温州港各港区基本位于浙

52、江省近岸海域一类功能区和二类功能区内,二者不够协调;经过温州市对近岸海域区划进行局部调整之后,部分港区已经位于近岸海域三类或四类功能区域内,区划一致性显著提高,但大小门岛港区、状元岙港区还有部分区域位于一类功能区域内,乐清湾港区及其预留发展区大部分尚位于二类功能区域内,存在一定冲突。规划部门应与环保部门进一步协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调整方案。温州港区总体规划与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和声环境功能区划基本协调。生态分区的具体功能定位温州市生态功能区划 温州港规划港区绝大部分区域都位于各区县的重点准入区,少部分局部区域位于优化准入区和限制准入区。总体来看,温州港区规划与温州各县市生态

53、功能区划是基本协调的,局部位于较敏感的生态限制准入区的港区,建议在下一步港口控制性详规中提出敏感目标的相关工程防护措施建议,并对该敏感区域进行合理避让。生态、环保目标环保与生态建设规划基本协调港区布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协调海洋和渔业发展目标海洋和渔业发展规划 温州港区规划能有效推动温州市海洋和渔业经济的发展,与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是协调的,从宏观发展规划层面上与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也是协调的。滩涂养殖区、浅海养殖区等水产养殖区域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滩涂围垦规划 多数港区所占水域滩涂养殖区域为岛屿和滩涂资源等区域,与滩涂养殖和围垦规划不造成冲突;但是乐清湾港区及预留区、大小门岛港区、状元岙港区等

54、部分港区占用了滩涂养殖区、浅海养殖区等相关水产养殖区,与规划造成一定冲突,建议规划编制部门与养殖和围垦规划编制管理部门进一步沟通协调,对港区和养殖区的布局规划进行协调和调整,并在适当机制下实施养殖业资源生态补偿。基本农田保护区、林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港区基本未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体相协调。重点旅游资源布局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规划港口在空间布局上与温州市主要旅游资源基本不存在冲突。此外,港口建设能够更好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依托港口建设的国际游轮泊港旅游圈等旅游景点,港区建设对旅游的推动更加明显。因此,温州港总体规划与温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是协调的。城市综合交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出的港区建设目标、布局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