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v 776951 密级分类号_ udc把 学位论文网络金融雕及其监管探析(题名和副题名)邓宾劲(作者姓名) 申小蓉指导教师姓名教授 职称、电子鄉大学成都单位名称及地址) 行政管理申请专业学位级别硕专业名称论文提交曰期2005.4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电子科技大学 答辩委员会主席_ 评阅人_2005年4月 日注:注明国陈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abstractdevelopment of e-finance is a profound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finance around the world which is a trend as we
2、ll it is necessary for me to realize the change of e-finance wholly, in order that i can always fallow the trend. after that i know the kind of risk, the character and bad effects of risk. it is the main backgraund and reason for such essay.the paper, about 30,000 characters is divided into three jr
3、ts. the first part is mainly about the backgroimd and reason of e-finance risk. being compamd with traditional finance, e-finance includes three kinds, e banking, e-bond and e-insiirance. among wwch, e-bank plays an utterly important role, and the risk of three operation have a gret many commons as
4、well. so, i focus on e-bank, and flien expand to the whole e-finance- in this part, it analyses the kind of c-financmg risk basically, and explains the reason of risk greatly so that it lays the ground for the admibistration. the second port is about the administration of e-finance. the admibistradv
5、e gist and models of e-finance differs from that of toditional fimnce due to different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environment for e-finance, the importance of outer has been over than failure of market for the sak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which is chief reason for taking administration on e-fisance.
6、 meanwhile, there al節 exist some problems needing to resolve. and many changes turn up in the administration because the risk of e-financ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raditional finance.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administration of e-finance by baiddng committee,in june of 1996,the bank of china too
7、k the lead in establishing websites in china (except in hong kong area), raising the curtain of our bankiixg,s offering of e-faank services. compared with banking in united states, which presented e-banking in october, 1995,it seems that we did not fall behind. however, becaiise of our weak base com
8、pared with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american areas, our developing speed still seems rather low. similar to the development of e-banks, the supervision of e-baris has been in a searching stage, without constructing a complete system and framework. objectively speakiug, to develop e-baixfcs
9、mean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our chinese banks to achieve leaping mode development, so as to catch up with the high level of those banks in developed coimtries. but whether our banks can 】eap over such a numeral gap,and realize banking refoiraation are a quite arduous task,as well as a huge challeng
10、e to the supervised capability of the people,s baiik of china. as chinese banks supervised authorit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must possess an explicit strategy, lake measures and design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to supervise e-banks properly.in a word,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on in going in fo
11、r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ing for a long time, the author applies specialized theories which h怒 been leamt in graduate stage to tribally probe the risks and supervision of e-finance, with the purpose of ensuring our e-finance can be developed stably and soundly. however, due to th
12、e authors scanty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re must be quite a few shortcomings or even mistakes. if the defenses experts can criticize and correct them,the author will be gmteful and must go on studying and probing,k砂 words: internet finance risk, supervirion and maijageiuent独创性
13、声明签名: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日期: 年彡月_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陶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 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釆用影
14、印、缩印或 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巧u知 导师签名:v-j日期: 年r月第一章网络金融风险的种类及成因与传统的金融分类相对应,网络金融一般被人们分成三类:网上银行(网络 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不可否认,网上银行在网络金融中处于举足轻重 的地位。同时,网上银行与两上证券及网上保险的風险具有很大程度的类似性。 基于上述两点,我们;从网上银行出发来讨论网络金融的风险。1.1网络金敦的风_类网络银行是一把“取刃剑”,在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空前机遇、给客户带来 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又给银行业和客户带来空前的负面效应。它使自己处于“开 放,和“虚拟
15、的状态,任何人都可以任何身份进行访问,这就使网络银行的两 险不仅比传统银行的風险更大,而且述面临着两络安全的考验。因此,网络银行 的风险既包括银行业务方面的风险,如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信誉凤险和法 律风险等,而且还包括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各种风险。1.1.1两络银行的一般风险包括网络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都存在着流动性风险、贷款风 险、市场风险和利率与汇率风险等一般风险。由于网络银行采用与传统银行不同 的方式拓展金融服务业务,这种虚拟金融服务业务形成了突破地理国界展制的无 边界金融服务特征,因而上述照险的表现及特点有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之赴:1. 流动性风险以负债业务筹集资金,以
16、资产业务运用资金,从中赚取利差,是商业银行经 营的基本特点因而,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比例必须合理,以解决好邀利性、流动 性、安全性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流动性指某种资产不受损失的变现能力,流动性 越高,资产的安全性就越好(风险越小),资金的使用效率越高。如果资产的流动 性不足,一旦客户大量提取现金而发生挤提,银行将面_危机甚至破产。我国商 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流动性资 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佘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其意义即在于此。流动性风险 对于任何商业银行都是客观存在的,当网络银行将出售的电子货币进行投资,客 户要求回赎电子货币的时候,网络银行投资的资产可能无
17、法迅速变现,或者会造 成璽大损失,从而使网络银行遭受流动性风险。一般情况下,网络银行常常会因 为流动性风险恶性循环而陷入信誉风险中,并最终导致网络银行的破产与倒闭。2. 信用风险指贷款方在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其还款义务的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采用加强对 客户资信审查、对资金使用进行j&督、提取呆坏账准备金等方式賠范贷款风险的 发生。网络银行也同样面临贷款风险。其特殊性在于,网络银行的贷款通过网络 实现,无论是资料遭篡改,还是贷軟被冒领,都必将影响客户对网络贷款业务的 信心。对于信用重于一切的银行来说,这会造成巨大的信用风险传统商业银行 开展传统贷款並务通常要求客户提供担保在网络银行贷款业务中,是否需要
18、提 供担保?如果不需要担保,如何保障贷款的顺利回收?如果要求提供担保.那么需 要什么样的担保形武,如果以保证形式提供担保,银行如何审查保证人的资信和 担保能力?如果允许客户提供的担保(如抵押、质押),担保的程萍如何进行?这些 问题都应是银行开展网络贷款业务中所必须充分考虑的。国外有的网络银行通过 远程通讯手段,借助信用确认程序对借款者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但借款人很可 能不履行对电子货币的備贷应该承当的义务,或者由于借贷人网络登记所在地金 融信用评估系统不健全等而提高网络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网络银行贷款表面 上看仍然与传统的贷款业务一样,也只涉及到银行和客户两方当事人,但其完全 通过网络进行交易
19、,所以涉及到众多当事人。除了客户本人、网络银行外.网络 系统经营主体、通讯线路提供者、计算机制造商等众多相关者都可能受牵连。由 于这些关系极为复杂,又缺少法律规范与调整,一旦发生纠纷,经济责任很难划 分与确认,网络银行由此陷入信贷风险与其他风险之中。3. 市场风险指市场价格变动,网络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因各顼目头寸不一样而蒙受损失的 可能,如外汇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一般而言金融机构从事外汇业务所面 临的风险比从事本币业务面临的风险要大的多,因外汇风险而造成的经营亏损, 不仅会危及金融机构本身,而且会对本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和外债直接产生 消极影响。此外,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的变动,及主要国
20、际结算货币发行国的 经济状况等因素,也构成网络银行的市场风险。4. 利率m险指网络银行因利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提供电子货市的网络银行因为 利率的不利变动,其资产相对于负债可能会发生赔值,网络银行因此将承担相当 高的利率风险。此外,由于在网络环境下,国际游资的流动速度将更加迅速,这 种规模庞大、期限较短的资金隨着利率的变化,从低利率流向高利率的国家与地 区厂国际游资大规模的流入与流出会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以及一国的国际收支产生 重大的不利影响。1.1.2网络银行的特殊凤险与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相比,网络银行面临的风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 别,但是其特殊性在于,引发风险的因素以及这些风险对传统商业
21、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影响很不相同。从业务技术角度分析,网络银行的风险包括两类,即基于信息技术投资导致 的系统风险和基于虚拟金融服务品种形成的业务风险。虚拟金融服务的生成方式 不问,也会形成不同的网络银行风险。网络银行提供的各种虚拟金融服务有两种 生成方式,一是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延伸到网上:二是创造纯粹的网上金融服 务品种。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网上服务大多是前一种方式形成的,发达国 家网络镇行一般既有前一种也有后一种方式。从风险角度分析,前一种方式生成 的虚拟金融服务风险小,后一种方式生成的虚拟金融服务风险大。一、网络银行的系统风险网络银行的系统风险是指在网络银行运营的整个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
22、出现 问题而无法解决,将会导致整个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以致最终戚胁金融市场的稳 定。网络银行是基于全球电子信息系统基础上运行的金融服务形式,基于电子化 支付清算系统的网络银行间的跨国电子货币交易,如果一个国家国内金融网络出 现故障,将会影响到全球金融网络的正常运行。因而清算系统的国际化在提髙效 率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网络银行国际结算的系统风险。产生系统风险的关键因 素是金融机构之间广泛而紧密的财务与业务联系假设某家机构不能结算它的支 付指令,一旦金融市场中的其他机构感觉到这种困难,将会撤出在这家机构中的 存款,并拒绝代表它向外支付资金。为增加流动性,这家有问题的机构可能以较 大成本变现资产或导致
23、破产,与之有財务与业务联系的其他金融机构可能因此而 出现信用问题和流动性问题。所以,这种系统风险往往表现出连锁放大和扩散的 效应,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网络银行的系统风险主要分为技术 风险和管理风险。(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针对网络银行的安全性而言的,基于因特网的银 行面临着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的安全性的挑战,这是网络银行最为重要的系统风 险。不同的网络安全性能不一样.潜在的技术风险也不相同。一般而言,银行提 供电子化服务的网络分成(intranet)、(extranet)和互联网(internet)。内联网 是银行内部的网络,只有内部职工可以进入,外部人员无法进入:外联网是连接
24、银行和一些经常跟银行打交道的机构的网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比不上互联 网;互联网是目前最为开放的网络,任何一个人只要具备一定的设备,都可以进 入互联网进行浏览和办理各种金融与非金融业务。网络银行直接对外部的各类网 络连接,提供大量的查询和金融交易服务,其本身无论是数据还是系统都存在高 度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银行系统与业务主机应用系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 数据通信,加大了内联网和外联网系统的风险及其交叉与互染,并加巨与扩大由 此而来的各种风险。信用卡和atm的网络相对而言比较封闭,传输资金的安全性 能比较高;但像通过互联网完成的银行业务,由于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将封闭的网 络同互联网相连,客户可
25、以使用互联网进入银行内部的网络,技术安全性相对而 言就降低了。网络银行容易受到来自网络内部和网络外部的数字攻击.因此,网络银行一 般都设计有多层安全系统,以保护网络银行虚拟金融柜台的平衡和安全运行。据 美国的相关报道,在sfnb营业的前6个月中.sfnb挫败1.5万起企图破坏其银 行系统的两络攻击,以至于sfn&担心如果还将继续大量发生这类敢诈行为的话, 将会有损于社会公众对网络银行的信心。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也使网络银行处于原有信息网络陈旧过时的系统风险 中。如果让使用电子货币和接受网络银行服务的客户的软件得到更新,需要做大 量的系统和管理上的改进。而且,因特网上向客户提併更新软件的网站经常披
26、黑 客侵入,软件被非法慕改,从而存在客户私人信息泄密的可能既信息数据安全风 险。网络银行和客户都将承受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系统风险。此外,网络银行的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被破坏等不确定性因素,也会形成 网络银行的技术风险。根据对发达国家不同行业的调査,计算机系统停机等因素 对不同行业造成的损失各不相同,其中,对零售业和银行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 信用卡服务授权机构和制造业。(2)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指网络银行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风险。如由于管 理的漏洞,使得网络银行内部发生职员欺诈行为,银行因此而承担操作风险。此 夕h,网络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将承担 技术解决方案的
27、选择风险。在系统技术选择上,网络银行必须选择一种技术解决 方案来支撑网上金融业务的开展,因而存在所选择的技术解决方案在设计上可能 出现缺陷或被错误操作的风险。网络银行往往依赖外部市场的服务支持来解决银 行内部的技术或管理难题,这种做法使网络银行暴露在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中。 外部的技术支持者可能并不具备满足网络银行要求的足够能力与社会公信力,也 可能因为自身的财务困难而终止提供服务,这样,将会给网络银行提供高质量虚 拟服务品种构成威胁。网络银行中最具有技术性的系统风险是网络银行信息技术 选择失误的风险。商业银行选择与哪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合作,采用哪一家网络银 行的解决方案,将是一种潜在的系统风险,
28、一旦选择错误,将使商业银行面临着 巨大的技术机会损失甚至蒙受巨大的商业机会损失。 二、网络银行的业务风险网络银行的业务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1)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来源于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大缺陷而导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可能来自网络银行客户的疏忽,也可能来 自网络银行安全系统和其产品的设计缺陷及操作失误、系统错误导致的风险。任 何一家经营电子银行及电子货币业务的机构都可能面对由于它选择的计算机系 统在设计运行中出现问题而导致的风险。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也会为银行带来系 统技术过时而导致的风险。例如,能够使顾客使用电子货币的计算机软件不断更
29、新,同时也会由于某些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软件给银行带来風险。而且,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末会令银行职工难以掌握,增加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目前, 网络银行对进入银行账户的授权管理变得日益复杂起来,这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 的处理能力得到b益增强,另一方面原因是客户的地理空间位置变得更加分散, 也可能是由于釆用多种通讯手段等因素造成的。对于电子货币而言,网络安全系 统的缺陷会让客户误认为网络银行实施了欺诈行为。对于其他电子银行处务,如 没有经过明确授权使用账户可能导致客户有直接的经济损失,加大了网络银行对 客户的责任。银行职员的疏忽大意,也有可能导致网络银行严重的操作风险,从而危及网 络银行的总体安全
30、。如传统商业银行可能会因为客户欠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而 面临相当高的操作风险。顾客操作失误也存在潜在的风险,顾客在与银行之间开 展网络银行业务时,任何错误操作,不论是无意的还是故意的.都有可能给银行 带来风险。尤其是在银行未能充分向顾客宣传安全防范措施时,这种风险发生的 可能性更大。由于缺少充分的核实交易的方法,顾客可以否认以前授权给银行进 行的交易,从而将损失强加给银行。例如,客户在某些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的场合 使用联人信息,如身份鉴定、信用卡号、银行账号等,容易被他人窃取而导致账 号泄密,使客户和银行双方都蒙受损失。(2)市场选择风险市场选择风险是指由于信息非对称导致的网络银行面临 的不利选
31、择引发的业务风险,如由于两络银行无法在网上鉴客户风险水平而处 于不利的选择地位,网上客户利用他们的隐蔽信息和隐蔽行动做出对自己有利但 损害网络银行利益的决策.以及由于不利的公众评价而使网络银行丧失客户和资 金来源的风险等。在虚描金翻服务市场上,网上客户不了解每家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质量究竟 是高还是低,或者说,究竟是物美价廉还是货不对路,因此,多数客户将会按照 他ci对网络银行提供跟务的平均质量来确定预期的购买价格。但是,这个预期的 购买价格将低于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网络银行能够承受的最低价格,结果,只有提 供低质量服务的网络银行可以被客户接受,而高质量的网络银行则被排挤出网上 市场。由于网络市场上
32、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处于严重的非对称状态,客户将会 比在传统形式的市场上更多地利用信息优势形成对网络银行不利的道德风险行 动。例如,网络银行根据原有风险水平确定提供一种新金融品种的价格,结果, 高于原有风险水平的客户将大量购买这种新金融品种,而低于原有风险水平的客 户将不会购买这种金融产品。结果,网络银行每销售一份新金融产品,就将承受 一份风险损失。(3) 信誉风险。信誉风险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很大,它会给银行业务的开展带 来持续性的、长期的消极影响。因为一旦银行爱生信誉风险,不仅会使公众失去 对银行的信心,还会使银行同客户之间长期建立的友好关系受到损害,使银行失 去很多资金和客户。而网络银行业
33、务由于釆用了很多新技术,任何原因引起的系 统问题都会给银行带来信誉风险。网络银行信誉风险有以下几方面:网络银行的计算机系统没有按设想去工 作,在公众中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系统的安全设施遭到破坏.不管这种破坏是 来自于银行内部还是外部冲击,都会影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当客户在使用电子 银行系统时遇到一些问题,银行未能及时向客户传递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步 骤,也会产生信誉风险。另外,其他一些非银行的自身原因,如交易第三方的缘 故产生的问题、电脑黑客通过银行站点非法提供不准确信息所造成的损失,也会 使客户对银行的信誉产生怀疑同时,其他网络银行在提供电子货币或其他虚拟金融服务上的失败,也会影 响到客户对
34、自己所依赖的网络银行产生怀疑心理,尽管他所依赖的网络银行实际 上可能不存在任何市场信誉问题。这些都是网络银行不利选择风险的体现。信誉 风险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家网络银行而言的,可能是对整个网络银行业而言的。例 如,如果某家国际化的商业银行因特网上业务出现危机而出现信誊风险,全球的 网上客户很容易将之与其他网络银行的安全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 一旦出现全球性的对网络银行的信任危机,可能导致整个网络银行服务市场的危 机。(4) 法律风险。网络银行业务牵涉到的法律,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财务 披露制度、隐私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货币发行制度等。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首先在于在发生纠纷时,双方当事
35、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 的保护。因为现行许多法律都是适用于传统的金融业务形式的。当前,电子商务 和网络银行在许多国家还只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有关法规中对于网上交易权利与 义务的规定大多不清晰.缺乏相应的管理及试行条例。缺乏法律规范调整的后果 表现在两个方面:要么法官或者仲裁者必须用传统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工具来分析 网络行为产生的争议;要么法官和仲裁者不得不放弃受理这类纠纷。由于网络纠 纷的特殊性,用传统法律规则来解决是一个非常吃力的难题;但是,消极地拒绝 受理有关争议同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法律规定的欠缺是网络银行发展的一大障 碍。其次,网络银行可能因为使用电子货币和提供虚拟金融服务业务而涉及到客 户隐
36、私权的保护问题。一旦出现客户隐私权问题,在被告知其权利义务的情况下, 客户可能会对网络银行提出诉讼。再次,网络银行在自己的网页上建立与重要客户的链接,也可能使银行陷入 各种商业法律的官司纠纷中。如果电脑黑客利用这种链接侵入网络银行客户的网 页,那么,客户很可能因此而对网络银行提出司法诉讼。另外,网络银行依靠现代通讯技术使其业务领域拓展到国外,也增加了法律 风险。尽管银行对过去所从事的国际金融业务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银行面对 的困难只是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而对于网络银行业务这一新生事物,在某些国 家根本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在业务交往过程中出现闽题时,网络银行所要 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含糊不清
37、,这些最终都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1.2网络金融风險的成因分析网络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无论是业务风险还是技术风险,无非来自于以下 几方面,即网络银行自身、客户、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法律不够健全等。 (一)网络银行自身的原因网络银行经营管理缺乏经验是产生其业务风险和技术风险的主要原因。网络 银行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如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从成立 至今只有89年历史。但是,由于网络银行具有超时空的优势,有利于银行争 取最广大的客户,因而受到银行业的青昧,一齒传统的大银行纷纷建立自己的网 络银行。在网络银行规模和客户迅速扩大的同时,人们对网络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却缺乏足够的经验,这就不可避
38、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网络银行面 临各种业务风险和技术风险。比如,世界金融巨人花旗银行早在1997年就幵始实施一项依托网络银行服 务将其客户群体从1亿大到10亿的宏伟计划,并提出成为网络银行和金融产 业中电子商务的先行者。但是,最近,人们偶然发现该银行200名客户的个人资 料(包括信用卡账号)均出现在俄罗斯一黑客网站上,这是花旗银行始料未及的, 使人们感到非常震惊,也引起花旗银行的高度重视。 (二)客户方面的原因 网络银行风险来自客户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网络 银行的信用风险成为发展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的主要障碍。据媒体报道,我国某市法院1999年审结各类官司1万余宗
39、,经济官司占六 成以上,其中有80%系“坑、蒙、拐、骗”等无信用行为直接导致的经济纠纷。仅一家当地银行,一年当中就因追索逾期贷款不得不当了百余次原告。这反映了 我国当前社会经济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信用程度。任何个社会,当它的成员不讲信用,并不必为失信支付相应代价或只须支 付很小代价时,整个社会将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即人际关系紧张、组织关系 松弛、经济发展受阻、民族凝聚力下降,并最终披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我国虽已 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伹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以企业之间提供的商业信用为例。我国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远远髙 于发达国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间的逾
40、期应改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 总额的0.25%0.5%:而在我国,这一比率却髙达5%以上。1998年全国法院 受理的经济糾纷和债权偾务民事纠纷案件为289万件,约占法院全部受理案件的 在欧美国家中,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80%以上,纯粹的现金交易 方式已越来越少;而在我国,很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却不肯来取信 用结算方式。在个人信用方面,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记载基本属于空白。直到1997年, 银行中长期消费信贷才开始在住房、耐用消费品等领域开展,目前信贷规模约占 银行信贷总规模的1%;倌用卡基本上只有储蓄功能,提供的消费信用功能非常 有限。而在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占银行信贷总规模的30%左右
41、。2000年6月28日,180万上海市民率先拥有由资信公司作出的个人信用报 告,中国内地个人信用制度不再是空白。上海试点的联合征信制度在发达国家已 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重要基础。对网络银行来说,信用 更加重要,因为很多交易都是在不见面的“虚拟”环境下完成的没有完善的信 用体系,以信用为基ffii的网络银行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凤险。 (三)网络系统方面的原因网络银行的货币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出现,电子货市的活动在网络中主要表现为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无论是存储还是传输,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闻题,都会影响 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进而影ill到电子货市活动的准确性,并造成难以估量的 损失。19
42、95年8月21日,设防严密的美国某银行网络系统被黑客通过因特网入 侵损失高达1160万美元。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全美银行每年在网络上被偷窃 的资金高达6000万美元。我国发生的计算机高科技犯罪也屡见不鲜n由此可见, 网土银行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网络交易的安全性。.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如何通过网络真实表达交易双方的意愿,就是如何确 保数据的真实性、保密性和可靠性的问题。而两络本身的脆弱性和隐秘性又使得 网上银行在处理安全问题时更加棘手。目前,网络银行所使用的大多为web访问 形式。这是一种最具有生命力的因特网服务形式。但这种网络的应用操作系统、.网络的应用程序和两络通讯所依赖的tcp / ip协
43、议中存在着不少安全漏洞,而且 因特网上的主要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ftp)、远程终端访闽和命令执行、 万维网(www)等也都存在_定的安全隐患。 (四)法律不够健全 法律不够健全是网络锒行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两络银行发展的历 史比较短,有关法律的制定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必须随着网络银行业务实践的发 展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从而产生各种业务 凤险和技术风险。第二章网络金融盟管的一般论述由于运行机制和环境的不同,网络金融活动与传统金融活动的监管依据和模 式也有较大差异对于网络金融而言,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信息不对称 产生的“市场失灵”,这是对网络金融
44、活动实施管制的首要原因在监管实施方 面也还存在一些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同时,网络金融活动蕴含的风险也与传统 金融活动有较大的不同。这些因素使网络金融监管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2.1金融管制的一般理论如同f共干预理论远未完善一样,至今为止,金融监管理论也还没有一个完 全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在所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里,严密的金融管制体系已成 为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数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缺陷或者市场失灵是 公共政府干预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金融体系所承担的特殊社会经济职能和信息 不对称的广泛存在,金融市场不完全的情况更加严重,金融管制是对金融市场缺 陷的有益纠正。2.1.1金11管制的产生格林斯潘
45、曾形象地解释说,监管机fe和规则之所以存在,根本来讲,是因为 历史经验。这种历史经验源于金融市场混乱和银行缺陷,尤其是这些裩乱和缺陷 迅速蔓延对真实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美国银行ik的发展历史,为格林斯潘的话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18世纪70 年代银行业在美国出现时,政府对银行业几乎没有任何监管,古典经济学对自由 竞争的推崇,使人们相信市场自身会做出最好的选择。但是,此起彼伏的银行倒 闭,与一般企业的破产不同,众多存款人的终身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金融体 系的危机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银行强烈 的外部性.促使政府开始干预这一行亚。1肪3年根据国家银行法案,美成 立了第
46、一个监管机构货币监理署(occ),负责对国内银行进行检查和实施监 管。随着银行业中的问题进一步暴露,一些为实施具体目标的监管机构相继成立: 1913年成立了美联储,负责货币体系的监管;1933年联邦保险公司(fdic)成立, 负责为储户的存款提供保险;1989年,在储贷会危机后,又成立了储蓄监管局 ,(ots),负责对仍保留的所有储贷机构进行监管银行监管理论和对监管闽题的 一些解释,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根据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金融管制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金融业在完成其 承担的社会功能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外部性。在严重的时候,这种外部性会对整个经济以及所有市场主体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
47、,银行被认为是具有特殊風险 和比其他行业承担更为广泛的责任的企业。简单地说,金融机构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发挥以下四种职能:1. mmm (facilitating transaction)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诸如支票、信用卡、借记卡等的支付工具,运行和管理支 付清算系统和支票结算系统,提供支付机制,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交易 费用。2. 投资组合管理(portfoliomanagement)金融机构由于对金融产品极为熟知,他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为资金供霈双 方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分散风险,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3. 凤险转换(risktransformation)金敏机构在进行资产期限转换、资产
48、特性转换过程中,将不同风险性质的资 金进行配比安排,使得融资过程在不同类型的需求和供给之间能顺利完成,4. 监督(monitoring)金融机构具有监督和管制金融合約履行的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可以有效降 低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和信息差异。以上四种职能的性质有所不同。便利交易和投资组合管理,是对市场服务方 式的一种完善,它们并不会对社会经济运行形成严重危害,也不会导致市场失灵。 如果银行体系仅仅从事这两项活动,监管就没有iss要存在。而风险转换和蓝督, 涉及资金期限的转化问题以及对这类转换的进一步安排和处理,即金融机构将吸 收的短期存款转化为长期资产或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形成了持有资产的非流动性
49、与短期负债之间的矛盾。当存款人对银行失去信心时,银行就面_被挤兑和倒闭 的危险。银行经营活动的这种特殊性,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对其干预,尤其是通过政府 建立一套安全机制,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尽量减少市场破产的社会成本。 2.1.2金譲监管理论要点金融市场与其他有形商品市场不问。在有形商品市场上,买卖双方进行的是 商品所有权的交葛,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交易双方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对商 品的效用进行评估,耶使交易失败,交易风险也是有限的。在市场竟争的作用下, 交易信息相对完备。而金融产品的交易是使用权的让渡,买方支付的只是资金使 用权的租金(利息)和未来还款的承诺。借款人能否按约履行合约,除借款人
50、的道 德因素外、取决于其资金的具体运用。一般来说,卖方或资金的贷方,并不能完 全了解买方或资金借方的真实筹资目的、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情况,而资金的 借方则完全掌握了这些内部信息,由此交易双方信息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即信息不对称。在没有规制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以下情况的出现:1. 非理性预期和银行业的脆弱性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只有在完善其信息结构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合乎理性的 预期。在没有强制力的约束下,信息优一方并不会自愿地将真实信息无偿地提 供给对方,完善信息结构只有依赖对信息的不断搜寻、蹄选、分析相处理由于 其时间成本、技术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十分昂贵,以至于完善信息行为失去经济意 义而被放
51、弃。这时.人们的预期往往带有某种偏见。在1983年首创的银行挤兑模型表明,当一家银行的储蓄者关筒其账户时, 迫使特定银行出售其非流动性资产,结果会出现其他具有清偿力的银行同时失败 的均衡。而导致这一均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资产质量本身,这些资产可能完全是 优良的资产,惟一的原因是人们的预期及其对其他储蓄者的影响。同时,由于消 费者假定银行间的资产是高度相互依赖的,所以一家银行倒闭,会触发连锁反应, 使具有清偿力的银行也接连倒闭,造成银行危机的相互传染。2. 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市场的缺失信息的不对称性靡完善信息费用的高扉,通常还会使市场不能完全发展起 来,甚至导致市场完全缺失和不能生存。在证券市场上,
52、由于债券的发行方和买方掌握不同的信息,一个企业发行债 券为一个投资项目筹资,有可能使外界怀疑这个项目有非常大的风险(因而从银 行借不到钱),以致不愿购买这种债券。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不可能完全了解投保人的行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性,有可能导致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前 者是指只有受某种灾害烕胁大的人才去投保,后者是指投保入有了保险之后,可 能会从事更冒险的行为-这都可能导致相关险种市场的缺失。3. 搭便车和低效监督在信息不对称、信息费用很髙的情况下,监督和检查成为一种“准公共商品”。 任何人都期望他人去监督和检査,自己获得由此带来
53、的外部效应。特别是在储蓄 市场.众多中小储户由于他们监督的成本要远高于监督的收益,“搭便车”倾向 很高。因而,如果完全由私人部门去实施篮督,整个社会对企业、银行的监督水 平就会过低。特别是当银行面ife困境时,虽然储户的愿望是控制风险,但银行的 管理者和股东为了使银行摆脱困境,愿意冒更大的风险,甚至不借加大赌注,导 致更大的风险。这时,低效监督不仅可能导致债权人的利益损失,述会危及整个 市场的安全4. 不完全竞争和市场失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金融市场是一个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在无规制的情况下,证券市场上的企业股票、债券,更多的是与人们韵了解程度和预期相关,而 不是与其本身的价值相关。在信贷市场上
54、,供求也并不总是能在市场利息率的水 平上达到均衡。假如利息率升得很高,就会出现逆_选择问题:有信用的好企ik认为自己难 以承受这么高的利率而退出市场,那些信用不好的企业却不会在意利率的变动 结果导致金融市场并不能对资金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市场机制由此失灵。信息不对称的非理性预期和银行业脆弱性、市场不完全性和市场缺失、拼便 车和低效is督、不完全竞争和市场失灵,构成了各国政府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的重 要理论基础和依据。根据这一依据,金融管制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护消费者、提升公众对金融体系 的信心、并藉此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家展。为此.各国都制订了复杂的监管体 系来克ffi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影响,并
55、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监管框架。2.2网络金融监營的理论依据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形成的市场缺陷,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存在,也是监管理 论的逻辑前提。众所周知,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场信息革命。所谓“革命”.不 仅是指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重要,信息本身的传播与分布也发生了根本性 酌变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在大幅提高,各种可能危及金融稳定的传闻和谣言齿 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金融监管,是加强还是放松 监管都成为金融理论需要研究的课题。2.2.1闻络金融监管:信息不对称与外部性现代金融监管理论的核心基础是信息不对称,金融交易双方信息的差异远髙 于一般商品交易,这是金融业成为备受
56、管制的行业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网络 金融面言,信息差异作为监管理论的基础不再成立。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无论在多么遥远的偏僻之地,只要能连 接上网,就可以将世界倌息瞬间尽收眼底;信息传播的范围极广,互联网的开放 性使信息成为一种带有ie外部性的公共产品,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一网络为满足 其特有的信息需求服务;信息传播具有平等性,每个人在获得信息的手段方面, 甚至量的方面,地位平等;信息生成具有无限性,在互联网上消费信息的同时, 不仅不会使原有信息减少,反而会生产出新的信息,信息积累是无限的等等今天,信息生成、传播、扩散等属性的变化,己经使人们完全有理由预測未 来的信息变化=(1)当网
57、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时,人们生产、生活的 一切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和传播。即使诸如生活习惯、秉性偏好等过去 完全私有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对个人其他活动的概率分析推断出来,比如,可以 从一个人购买彩系、参加探险性体育活动的多寡、阅读文章的类型等信息中,推 断出其个人的风险偏好。(2)信息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专业化、智能化软件的不断发展,只要有适 宜的软件和设备,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完成过去只有专业机构才能完成的工 作。相关信息的收集、跟琮、分析甚至对风险分布的判断,都可以通过智能他的 软件完成。随着信息透明度的逐步提高,监管机构并不一定比一般商业机构和投 资者更具有信息优势
58、私有信息的大大减少,意味着金融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会有明显改善,市 场摩擦”大大减小。在这种情况下,要将金融交易的信息差异程度减小到与一般 商品交易相当的水平,并非是不两能的。假定出现了这种局面,是资连需要金融 监管?如果承认金融监管理论正确并且适用于网络金融,会得出一ife腔管 理论证明网络金融监管是不必要的。但是回顾一下金融管制产生的原因,可以发 现,在外部性方面,现在与18世纪末期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1) 風险转换与监督扔是网络银行承担的基本社会经济职能,.网络银行经营 的失败,同样会造成众多存款人财产的巨大损失。信息状况的变化,并没有改变 金融危机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冲击,外部性问题依然存在。在特定的情况卞,网络金融业的外部性会比传统金融业更加严重网络金融 的正常经营依赖于各种技术、网络稳定而连续的运行,但是没有一种技术能确保 万无一失。当网络运行出现故障、信息收集分析模式出现偏差或者软件设计存在 缺陷时,金融交易双方就会面临损失的风险,并且风险扩散的范围十分广经。今 天,即使全球金融交易网络系统发生1秒钟的故障,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想象的。(2) 网络金融服务给客户提供了便利而快捷的交易手段,存款人或投资人只 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业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神护理考试题及答案
- 玉林书画买卖合同范本
- 民间贷款签的合同范本
- 酒吧啤酒采购合同范本
- 签了协议不能成立合同
- 购房协议网签合同范本
- 隧道敲击检查合同范本
- 砖业团队安装合同范本
- 活动服务人员合同范本
- 租车位劳动合同协议书
-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一单元项目一《 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信息社会》教案
- 郑坊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环评
- JT-T-795-2011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
- 宁夏红墩子煤业有限公司红二煤矿环评上报版
- (高清版)DZT 0437-2023 环境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 《压力焊方法》课件
- 2024信息安全意识培训ppt课件完整版含内容
- JGT366-2012 外墙保温用锚栓
- 《动物比较生理学》课件
-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
- 化学锚栓承载力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