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习题库_第1页
气候学习题库_第2页
气候学习题库_第3页
气候学习题库_第4页
气候学习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 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简称干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 99.99 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2、 对流层有三个基本特征:(1)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山常年积雪,高空的云多为冰晶组成,就是这一特征的明显表现。(2) 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因此对流层

2、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3)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在表的影响很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3、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 ozone layer )是指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层次。一般指高度 在 10-50km 之间的大气层,也有指20 30km 之间臭氧浓度最大的大气层。即使在浓度最大处, 臭氧对空气的体积比也只有百万分之几, 因此它在大气中是痕量成分。 将它折算到标准 状态 (气压为 1013.25hpa , 温度为273k) , 在整个大气层中, 总累积厚度只有0.15-0.45cm 。

3、其含量虽少, 却能吸收掉大部分的太阳紫外辐射, 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着重要保护作用。 臭 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引起的加热作用, 还影响着大气温度层结和环流。 大气臭氧的形成过 程,大致如下:氧分子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小于2420a。的光量子而离解为氧原子,由此可形成一系列反应,其中最主要的反应过程是氧分子和氧原子在第三气体(md的参与下形成臭氧。 臭氧层的作用: ( 1) 臭氧层阻挡了强紫外线辐射到地面, 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强紫外辐射 有足够的能量使包括dna在内的重要生物分子分解,增高患皮肤癌、白内障和免疫缺损症的发生率,并能危害农作物和水生生态系统,可以说,如果没有大气臭氧层的保护, 这个世

4、界 就不能存在。 ( 2 ) 臭氧层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能量使平流层大气增温, 对平流层的温度场和大气环流起 着决定性作用, 如果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将引起平流层上部温度下降, 平流层下部和对流 层温度上升。 因此, 臭氧层对建立大气的垂直温度结构和大气的辐射平衡起重要作用。 臭氧 层吸收了部分太阳辐射,估计能使地面的平均温度降低12 度。4、什么是地面总辐射,与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相比有什么变化?地球上某一点接受太阳的能量, 一部分来自直接辐射, 另一部分则是散射辐射 , 二者之和称为地面总辐射. 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 散射和反射作用,

5、使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面, 所以在地 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强度要小。5、为什么云层存在会使白天气温降低,夜间气温升高白天云层存在,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云层越厚,作用越强,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小,使得白天气温降低;而在夜间,由于云层的存在,而不存在太阳辐射,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超强,地面可以得到热量的补偿,减少热量的损失,地面有效辐射小,所以,夜间的气温升高。6 、同为睛夜静风,清晨但较干燥地区夜间的降温幅度一般总比湿润地区大,这是为什么?温室效应气体中有水, 水汽对地面长波辐射也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在晴夜静风情况下, 干燥地区夜间保温作用就小,而湿润地

6、区的水汽有保温作用,使得夜间的降温幅度不是很大。7、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是一回事吗?大气对短波辐射吸收比较小, 而对长波辐射有一定的吸收, 也有一定的反射。 这一特性类似于温室的玻璃, 它可以让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 但对长波辐射则是吸收的, 因此温室内的温度可以比外边的高很多, 但应指出, 温室玻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隔绝了温室内外的空气对流, 从而保持温室内较高的温度, 地球大气并没有这一作用,因此, 大气保温作用和温室效应不是一回事。8、形成云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类型云雨形成云雨的主要条件是凝结核的存在, 空气垂直上升所进行的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 在雨的形成过程中大水滴

7、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空气垂直上升运动的形式和规模不同,形成云的状态、高度、厚度也不同。大气上升运动方式主要有:热力对流,动力抬升,大气波动,地形抬升。不同的云,由于其水平范围,云高,云厚,云中含水量,云中温度和升降气流等情况不同,因而降水的形态,强度,性质也随之而有差异。9、比较云和雾云和雾的形成都是水汽由未饱和达到饱和。 一是增加空气中的水汽, 二是降温。 一般来说云主要是靠潮湿空气在上升运动过程中绝热膨胀降温达到饱和而生成的。 因此, 上升气流和充足的水汽是云生成的必要条件。 而雾出现在贴地气层中, 是接地的云。 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低

8、。其实云、雾本是同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只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才有云和雾之分。例如,当云层较低时,云底会淹没高山之顶,可是位于山顶上的人却说,这里弥漫着浓密的大雾。 有时山腰里被大雾所笼罩, 可是平地上的人却又说, 这是一条白色的云带缭绕在山腰之中。 因为人们通常是生活在地面, 因此总是从站在地面的位置来区分云或雾: 笼罩在地面或海面的是雾;离开地面和海面的,不管它有多高,都是云。因此可以说,云是空中之雾,雾是地面、海面之云。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清晨茫茫大雾,日出后不久,常常被抬升到空中而成为灰白色的云层; 而当一股暖锋移来的时候, 云层又往往会越降越低,有时终于碰到地面和

9、海面,就成为茫茫大雾。简单地说, 云和雾都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微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我们知道,空气含水汽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最大限度时,就称为水汽饱和。 但水汽饱和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气温越高,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例如,在1立方米的空气中,气温在4 c时,最多能容纳水气的量是6. 3 6克;气温在2 0c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就可以含水汽1 7. 3 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时, 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 于是, 看不见的水汽就变成能看得见的细微的小水滴(当温度低于0c时,则形成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

10、晶的体积非常小,它们的平均半径只有几个微米, 重量很轻, 能够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住,因此能够悬浮在空气中成为云或雾。10、为什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运动的主要推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当空间存在着气压梯度时, 空气便受到沿气压梯度方向的作用力, 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称为气压梯度力。 因为气压梯度可以分解为水平气压梯度和铅直气压梯度, 因而气压梯度力也可分解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铅直气压梯度力。 铅直气压梯度力与重力基本相平衡,水平气压梯度力便成为驱动空气水平流动的原动力。11、水平地转偏转力的大小为什么与纬度有关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风速和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 即在同一纬度上。 风速愈大, 偏转

11、力愈大;风速愈小,偏转力愈小;风速为零时,偏转力也为零。在风速相同情况下,偏转力随纬度减小而减小,到赤道时为零,在两极达到最大。12、比较同纬度海陆上空气温不同及其原因同纬度,夏季海洋上空气温度小于陆地温度;冬季则相反。其原因在于:首先,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 海洋所吸收的太阳能多于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 其次, 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很薄的地面上, 而海水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 第三, 海面有充分水源供应,以致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最后,岩石和土壤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由于上述差异,海陆热力过程的特点互不相同。大陆受热快,冷却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而海洋上温度变化缓慢。13 、地

12、面大气活动中心的含义是什么,与一般气压中心有什么不同,北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气活动中心?大气活动中心: 月平均气压图上表现出来的高压和低压。 出现位置比较稳定。 包括永久性的和季节性的活动中心。北半球夏季重要的活动中心:印度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冬季中心有: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东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14、实际风,地转风,梯度风,以及热成风各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实际风是实际观测风。地转风, 梯度风都是一种理论上存在的风, 而不是实际风。 实际风与地转风的差异总是存在的,这种差异的存在往往是各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有,近地层的摩擦作用

13、,这是由于空气运动时与地表面产生摩擦而出现的,它的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又总是使风速减小。上、下两层等压面上地转风的矢量差称为热成风( vt ) 。这是一种与两个气层 间温度分布不均匀有密切关系的。热成风的方向与气层间的平均等温线平行,背热成风而立,高温区在右侧,低温区在左侧。热成风的大小与气层间的水平温度梯度成正比。 即等温线越密集(疏) ,热成风就越大(小) ,这就是热成风原理。15、天文气候和实际气候的差异?因为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 形成了天文气候因纬度而异的天文气候带, 而实际气候不仅太阳辐射的影响,还受宇宙地球物理因子、环流因子(大气环流和洋流) 、下垫面因子(海陆分布、地形与

14、地面特性、冰雪覆盖) 、人类活动等多种因子的影响,因此实际气候不仅随纬度变化,同一纬度也有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16、简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其对增温和冷却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所吸收的太阳能多于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2) 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颁在很薄的地表面上,而海水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 3 )海面有充分水源供应,以致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这也使得水温不容易升高, 而且, 空气因水分蒸发而有较多的水汽, 以致空气本身有较大的吸收热量的能力,也就使得气温不易降低。而陆地上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上述差异,海陆热力过程的特点互不相同,大陆受热

15、快,冷却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而海洋上则温度变化缓慢。因此,冬季海洋是大气的“热源” ,大陆是“冷源” ,夏季海洋是大气的“冷源” ,大陆是“热源” 。17、天气与气候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现代气候学的核心是什么?“天气”则是指大气在短时间内的变化状态, 是一个地区瞬间的风、云、雨、雪、阴、晴变化状况, “气候” 是指大气在长时期内的变化状态, 是一个地区的多年的天气状况的变化规律,现代气候学的核心:以气候系统和全球变化为核心。18、怎样理解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 陆地表面、 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 能够决定气候 形成、 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

16、能源。 在太阳辐射的 作用下, 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 这些过程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尺度上有着 密切的相互作用, 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复杂的、 有机联系的气候系统。19、为什么天文气候具有地带性与周期性的特点,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天文气候是由天文辐射所决定的, 天文辐射能量的分布因纬度而异, 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能渐次减少,最小值出现在极点,这种能量的不均衡分布,导致不同的天文气候带。 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的周期变化为一年, 也就决定了在同一纬度带,天文辐射有以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变化。20、为什么地面辐射差额中、低纬为

17、正值,而高纬为负值地面辐射差额是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的差值。 影响地面辐射差额的因子除考虑影响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因子, 还应考虑地面反射率的影响, 中低纬接收的太阳总辐射大于地面有效辐射, 因此地面辐射差额为正值, 而在高纬, 接收的太阳总辐射少,又终年积雪反射率大,因此高纬的地面辐射差额为负值。21、中、低纬大陆东西岸各受哪些活动中心的影响?会导致什么气候差异?冬季亚欧大陆中部偏北受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 大陆东岸盛行西北风, 寒冷气流随冷高压移动,由高纬内陆吹向海洋,气候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大陆西岸盛行西南风,暖湿气流随气旋的活动从大西洋吹向陆地,气候温和湿润,

18、 降水较多。 夏季,亚欧大陆有一强大的印度低压, 再加上西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的北移西伸, 大陆东岸盛行东南风, 气流由低纬热带海洋吹向陆地, 云和降水较多。 而西岸仍是海上吹来的西风, 但气流来自中纬的海洋上,气温略低于东岸, 降水则比东岸少得多。 亚欧大陆的东岸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 西岸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22、简述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原因气压的变化是该地上空空气柱重量增加或减少的反映, 而空气柱的重量是其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重力加速度可视为定值。空气柱质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热力和动力因子引起。热力因子是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引起的体积膨胀或收缩、 密度的增大或减小以及伴随的气流辐合或辐散所造成的质

19、量增多或减少。 动力因子是指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气柱质量的变化, 如水平气流的辐合和辐散、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空气垂直运动。23、副高的活动与我国的雨带、旱涝有何关系?5 月前,副高脊线在 15 度 n 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 月中旬,副高第一次北跳,脊线越过20度n,我国雨带进入江淮流域,江淮梅雨开始;7月中旬,副高第二次北跳,脊线越过25度n,江淮梅雨结束,进入伏旱期,黄河流域雨季开始,华南进入第二次雨季;8月初,副高第三次北跳,脊线越过30度n,华北雨季开始;910月,副高迅速南退,我国雨带相应由北向南退。出现异常情况,则有旱涝出现。24 为什么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往往比阴雨的夜间多霜雾 ?

20、( 1)地面强烈辐射冷却,降温迅速;当近地面的薄层空气与冷地面接触后,空气将逐渐冷却并达到 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汽就凝结在所接触的地表面上或地表面的物体上;( 2)如果露点温度在00c 以下,则水汽直接在接触面上凝华为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3)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由于强烈辐射降温后供销惨痛空气中会形成许多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这种现象便称为雾。25 为何日出、日落时太阳呈红色?( 1)为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也不同;( 2)大气层愈厚则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也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少;( 3)太阳高度越小,日光垂直投射时穿过的大气质量就越大;( 4)日出、日落时,日

21、光通过的大气质量数最大,短波光的散射增强,红色光在太阳光中的比例增加。故日出、日落 时太阳呈红色。26、我国不是气团的源地而多锋面活动,为什么?我国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 而气团的形成一般在低、 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往往是冷、暖气团交绥地区,因而常见锋面活动。27、为什么锋面气旋主要活动在中纬度地区?锋面气旋是指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 锋是冷、 暖气团相交绥的地带, 多见于中纬度地区。而低、高纬度地区常见单一性质气团。28、比较台风与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 具有暖心结构、 强烈地气旋性涡旋。 按照热带气旋的强度可分为台风、热带风暴、热带低压。因而,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即地面中心

22、附近风力12 级以上。29、怎样理解气团的形成与变性气团形成的源地有两个条件, 即范围广阔、 地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 以及有一个能使空气物理属性在水平方向均匀化的环流场。 在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下, 主要通过大气中各种尺度的湍流、 大范围系统性垂直运动以及蒸发、 凝结和辐射等动力、 热力过程而与地表间进行水汽和热量交换,并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来获得下垫面的属性影响。气团的变性是由于气团形成后, 随着环流条件的变化, 由源地移行到另一个新的地区时,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物理过程的改变, 气团的属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气团的变性过程同气团的形成过程一样, 也是通过湍流、 大范围垂直运动和蒸发、 凝结、

23、辐射等物理过程来实现的。30、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与其他因子的影响有何独特的地方?(一)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青藏高原)动力作用: 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难以超过的天然障碍。阻挡寒流:从西伯利亚西部来的寒潮, 进入我国后, 一般都通过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到达我国的东部平原, 导致我国东部热带、 副热带冬季温度比有高原作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地区要低的多;阻挡西风:冬季西风向东运行过程中,遇到青藏高原后,因大气层结稳定,因此在高原东侧分成南北两支气流, 在高原的北半部分, 冬季各月的温度西北比东北高; 在高原的南半部分,冬季各月温度是东南比西南高,之后两支气流在高原东侧的距离分支点 40

24、50 个经度处又合二为一, 继续东行; 阻挡暖湿气流北上: 夏季由于高原南侧有来自于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北上,本身具有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易于爬越山地。在高原北侧下沉,形成向西北、东北伸出的两条暖舌,使高原北侧干燥、高温,南侧则空气潮湿、多雨。热力作用: 夏季,高原面上是热源,其温度高于同高度的大气,6、 7 月份最强; 冬季,高原面上是冷源,其温度低于同高度的大气, 12、 1 月份最强。(二)中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气温的日较差大:白天盆地受热,热量堆积在谷底,增温快, 夜晚盆地四周冷空气下沉,暖空气被抬升,降温强烈,结果盆地昼热夜冷。夜间或冬季常有逆温现象: 夜晚,温度低, 密度大的空气流入谷

25、底时,暖空气被抬升到一定高度时而形成逆温,若有来自高原或冰盖山峰上的冷空气,更易形成很厚的逆温层。(三)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温度直减率春夏大于冬季: 夏季地面吹来自海洋的暖湿偏南风, 上下温差大。 冬季地面吹来自陆地的寒冷偏北风,上下温差小。冬季高纬逆温现象显著,并影响整个对流层的平均温度。 4) 四) 、地形与降水:地形影响降水的形成: 在迎风的山地对降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地形对降水的分布有影响: 当海洋气流与山地坡向垂直或交角很大时,则迎风坡多成为“雨坡” ,背风坡则成为“雨影”区域。从世界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在中纬度西风带的大陆西岸山地的西坡,降水量很大,地形对积雪也有影响, 由于垂直

26、气温递减的情况虽各有不同, 但总的讲来, 愈向高处气温愈低,如有积雪,则积雪时间愈长,到一定高度就具有永久雪被。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为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时, 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 雪线高度主要因纬度而异。 全球最高的雪线高度并不出现在赤道, 而出现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和副热带, 特别 是其干旱气候区。 5) 、地形与地方性风系:地方性风系:由于地形影响产生的局部环流。如:高原季风、山谷风、焚风、布拉风、峡谷风高原季风:1)形成原因:由于高原与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引起的。冬季:高原是冷源,高原南侧的偏东北风就是冬季风;夏季:高原是热源,热低压南侧的偏西南风就是夏季风。2)对气

27、候的影响:加强了我国西南地区冬夏对流层低层季风的厚度:我国西南地区冬夏分别处于高原冷高压环流和热低压环流的东南方,分别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这与海陆热力差异所形成的低层季风环流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二者叠加起来,使我国西南地区季风的厚度特别大。破坏了夏季对流层中部行星气压带和行星环流:夏季高原面上是一个热低压,辐合上升形成暖高压, 高压南侧的西南季风被高原抬升,助长了近地面气流的辐合上升,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在低纬下沉,与地面强盛的西南季风之间形成一个与与低纬环流相反的环流圈。因而它破坏了对流层中层的行星风系和环流。海陆风:在海滨,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规律性风向日变化,

28、这就是海陆风。31、季风、季风气候的定义,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异同?定义:大范围地区近地面层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改变的风,称季风。所谓季风气候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冬夏之间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异同点:成因冬季风夏季风成因性质成因性质亚洲 东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 异(地处世界最大大 陆和世界最大海洋 之间,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最显著)受亚洲高压 控制,盛行偏 北季风。寒冷干燥受夏威夷高压控制, 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 季风。温暖 湿润亚洲 南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盛行来自高 纬大陆的东 北季风温暖 干燥赤道低压带北移,南 半球的东南信风受吸 收越过赤道,向右

29、偏 转而成四南季风。温暖 湿润32、简述低纬信风带及热带辐合带控制大陆东西岸的主要气候特征?低纬环流包括赤道辐合带、信风带、赤道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其纬度位置在30。s30 n之间。(1)、赤道辐合带:由于气流辐合上升,空气对流运动非常旺盛,带内气候单调,其特 点是全年皆夏,炎热潮湿,多积云,降水丰沛。(2)、信风带:此带的大陆东岸是迎风岸,降水充沛;信风带的大陆西岸是背风岸,降 水稀少,常形成荒漠和半荒漠气候。33、典型的大陆性、海洋性气候应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通常指处于中纬度大陆腹地的气候。在大陆内部,海洋的影响很弱,大陆性显著。内陆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地区。地中海式气候是出现在纬度

30、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的一种海洋性气候。以地中海沿岸 最为明显,其他地区如北美洲的加利弗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 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也都有类似的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频繁活动, 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c之间,降水量丰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半年约占 60%70%,夏季半年只有30%40%,冬季降水量多于夏季。夏季温度在沿海和内陆有较大区别,沿海受冷洋流影响, 温度较低,最热月在22以下,空气比较潮湿,多雾,称为凉夏型。在内陆距海较远,海洋调节较小,空气干燥,暖热,

31、最 热月温度在22以上,称为暖夏型。 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 是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这种不协调的配合, 对植物十分不利。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 少蒸发,自然植被多半是生长得短小的乔木和灌木等常绿硬叶林。34为什么地球气候带基本呈纬向分布,但又不完全与纬线平行?受太阳辐射影响,地球气候带呈纬向分布;受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海拔高度影响,地球气候带又不完全与纬线平行。35试比较温带亚欧大陆东西岸气候形成差异的原因及特点。西岸在西风带控制下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度海洋性气候特征:东岸在季风环流控制下形成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特征:36简述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

32、射的不均匀分布形成单圈环流:加上地球自转作用形成三圈环流:下垫面不均匀性破坏了环流的纬向地带性:37简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异同点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小;大气温年较差小大年气温相时最热月:8月;最冷月:2月;最热月:7月;最冷月:1月春秋温度差气温变化和缓,春来的迟,夏去得 亦迟;春温低于秋温气温变化急剧;春来快,夏去得亦 快;春温图于秋温降水变率降水均匀,变率小降水集中夏季,变率大大陆度k小于100%kt 100%38、试述季风的成因(不同的类型)、分布1)、季风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南部和东部、东非的索马里、西非的几内亚附近沿岸、 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部沿岸、北美洲东南岸及南

33、美洲巴西东岸等地,其中以亚洲季风最著名。2)、形成原因:海陆热力差异:以东亚季风为例, 东亚季风区包括我国东部、 朝鲜、 日本及俄罗斯远东沿岸地区。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距, 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带来寒冷干燥的空气, 这就是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形成干冷少雨的气候。冬季风的强弱和稳定程度, 受高压强度和移动状况的制约。 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控制。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加强北进西伸,高压西部的偏南风吹向大陆,即亚洲东部的夏季风, 它带来暖湿空气, 形成湿热多雨的气候。 夏季气压系统的气压梯度比冬季风弱。行星风系的季节性移动:为南亚季风为例。 冬季北半球的行星风系南移, 亚洲大陆北部的蒙古高压南部的东

34、北风即是南亚的冬季风, 形成南亚干燥少雨气候, 为旱季。由于山地屏障以及南亚陆面不大,海陆差异不明显等原因,冬季风较弱。 夏季,北半球的行星风系北移,南亚主要受印度半岛上印度低压的影响, 并摄引来印度洋上的西南暖湿气流, 形成雨季, 这就是南亚地区的夏季风,其特点是比冬季风强,厚度也大,可伸达5000-6000m 。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夏季高原相对自由大气是热源,因此近地面上形成一个热低压,高原面上的气流辐合上升。来自于高原南侧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 受高原面的被迫抬升, 同时也助长了高原面上的上升气流,在100mb处形成了青藏高原高压,且随高度增加而强度增大,这个暖高压的南侧的偏东气流在低纬

35、度下沉, 到达地面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偏成西南风, 并与地面上的西南季风合二为一。因此青藏高压维持和加强了季风环流。冬季高压面相对于自由大气为冷源, 在高压近地层为一冷高压, 以下沉气流为主, 并沿 高压东坡下滑,与地面上的蒙古高压吹出的东北风合二为一,形成与低纬环流相同的环流, 加强了低纬环流,使附近地区不仅增厚了冬季风的厚度,也加强了冬季风的强度。39 试从不同角度叙述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的异同点温带气旋是活动于中高纬度的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 (锋面气旋) 。 温带气旋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 气旋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气旋中部是暖气团天气。 热带气旋

36、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根据强度的不同可分为台风、 热带风暴、 热带低压。 热带气旋往往带来狂风、 暴雨和惊涛骇浪,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同时也带来充沛的雨水。40、北半球海陆分布对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何影响( 冬、夏 ) ,以及形成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称为季风。 季风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但主要的是由于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变化, 其它如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和广大高原的热力、 动力作用亦有关系, 而这几者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在夏季大陆上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 气压比海洋上低, 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 所以气流分

37、布是从海洋流向大陆的,形成夏季风,冬季则相反,因 此气流分布是由大陆流向海洋,形成冬季风。41 、什么是海洋性气候,它在温、湿上的主要特征,哪些地方存在着海洋性气候区,高低纬的海洋性气候有什么不同。 ( 位置、成因、特征等) 。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 使得在同一纬度带内, 在海洋条件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具有显著差异。前者称为海洋性气候,海洋上气温年较差比大陆上小,可从海-气热交换与陆- 气热交换的年变程上得到最好的说明。海洋上云量一般比大陆上多,风速较陆上大, 这也能减小海上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多, 其一年中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 而以冬季为

38、较多。 气旋雨的频率为最大, 降水的变率小。大陆性气候以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 降水变率大。此外, 海洋性气候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一般都比大陆性气候大。 相对湿度的年较差海洋性气候小于大陆性气候。 高低纬海洋性气候差异可以从左图中得到。42、谈谈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 动力、热力、季风等)1. 动力影响,又称机械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 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 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 经河西走廊、 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 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 副热带地区的冬季

39、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 分别沿高原绕行。 从冬季北半球700hpa 与 500hpa 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 东北侧为冷平流, 东南侧为暖平流。 同时,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 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 青藏高 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

40、及到对流层中层。2 、热力作用:从青藏高原的地面气温看来,具有如下特点: ( 1)地球的第三极地: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 气温特别低,它虽位于副热带、暖温带的纬度上, 但冬夏皆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平均气温低1820 。( 2)气温日、年较差大:青藏高原上地面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地区和四川盆地都大, 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更大, 气温年较差亦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为大, 但因海拔高耸, 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则稍小。( 3) 气温季节变化急, 春温高于秋温:青藏高原上春季升温强度大, 特别是当积雪消融之后, 雨季未到之前, 高原因受强烈的日射,增温甚快, 秋季降温速度亦快, 春温高于秋温。 以上这些情况都说明

41、高原气温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3 、季风: 由于青藏高原与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造成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冬季高原上出现冷高压,冬季出现热低压,其水平范围低层大,高层小,其厚度夏季比冬季大。风的季节变化,一般是高原北侧开始最早,高原上次之,高原东侧再次,高原南部最迟。 高原季风对环流和气候影响很大, 首先它使我国冬夏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大。其次,高原季风的更大影响还在于它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环流。43、什么是小气候,为什么会形成小气候差异小气候指的是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小尺度的近地层局地气候。 土壤、 植被、人工铺砌的道路等等都能借辐射作用吸热和放热,

42、 从而调节空气层和下垫面表层的温度, 这种表面称为活动面(又称作用面) 。由于活动面的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再加上湍流作用的差异,乃产生各种各样的小气候。44、青藏高原对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起了哪些作用?气流沿青藏高原南坡上升, 升到高空又折向南流, 流到低纬下沉, 下沉气流在低空又向北流向青藏高原, 这就组成了一个闭合的经向环流圈, 称南亚季风环流圈, 它同低纬哈得莱环流圈的环流方向恰恰相反, 这个环流圈的形成显然同青藏高原面夏季是热源有关。 比如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周自由大气来说, 夏季时高原面是热源, 冬季时是冷源, 这种热力效应对南亚和东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有重要

43、影响。在季风的影响下,南亚也是冬干夏湿,但是它和东亚季风有一个明显差别, 即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这是因为冬季亚洲南部远离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西藏高原的阻挡,再加上印度半岛面积较小,纬度较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较弱, 因此冬季风不强。相反, 夏季印度半岛气温特别高,是热低压中心所在,它与南半球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大,因此南亚的夏季风强于冬季风。45 阐述近代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参考:近代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近百年或 20 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气温振幅在0.51.0 ,气候以趋暖为特征;原因 :人类活动影响:大气成分改变和下垫面改变。( 1)大气成分改变对气候的影响大气中某些气体

44、对太阳辐射几乎不吸收, 但却能吸收地气系统的长波辐射, 对地面气候起到类似温室作用,称为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氯烃等。其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地面和低层大气增温, 二氧化碳增温的贡献占总体温室气体的55左右, 因而其浓度增加会产生一系列气候效应。 : 包括 1) 给沿海地区带来灾难; 2) 气候带移动; 3 )气候干旱和沙漠化; 4)冰雪大量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将加快海平面上升,改变海洋环流和海洋生态系统, 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全球海平面上升将直接危及到低岛屿、低海岸带,及地势低洼地区和国家,许多城市坐落在海岸附近,那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海平面上升,海水可能淹没农

45、田,污染淡水供应,还可能改变海岸线。另外臭氧层耗竭对生态和人体健康影响很大。 臭氧减少, 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加强,从而对地表植被、生物等产生负面影响。人类活动还使大气中硫含量增加, 产生人为硫污染和酸雨, 对地表土壤、 植被和生态产生破坏。人为气溶胶粒子增多带来地区污染,产生温室效应等。( 2)下垫面性质改变对气候影响表现:1)地表植被变化对气候影响植被是地表状况的重要特征。 每种植被有其特有的反射率、粗糙度、土壤湿度,形成特有的辐射、热量和水分平衡关系和局地气候系统。因而植被变化,气候状况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平衡关系。 一般植被覆盖率减少, 空气干燥、 温差增大、 降雨减少、 旱涝加剧、

46、沙化。例如森林对气候影响。森林区域形成的小气候具有降水丰富, 湿度大, 风速小,蓄水防洪的特点和功能。一旦森林破坏,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流降水减少,径流增大,温差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另外,森林区域光合作用强,能够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放出更多的氧气,所以森林区域常是有养呼吸的好地方。2)下垫面水分状况变化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局地气候的另一途径是改变下垫面水分条件。 例如排干沼泽, 填湖等活动使原有水面变小,改变了水汽丰富的条件,主要是降低了土壤湿度,减少了蒸发, 提高了土壤温度, 结果常使局地气候趋干变暖。 如果在区域进行人工灌溉, 或通过建立渠道增加水面面积,或扩大水汽含量,常使局地气候湿度增大,温度减少。尤其是干旱区域,灌溉是土壤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