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抗病性课件_第1页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_第2页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_第3页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_第4页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植物的抗病性1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的抗病性 研究和学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揭 示抗病性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 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植物的抗病性2 第一节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 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 结果。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也相 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 抗病性,从免疫和高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

2、病性强便是 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一体, 并非互相排斥。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病性是普 遍存在的。 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与病原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环 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植物的抗病性3 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 :由单 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传, 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多 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植物的抗病性4 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按照小种专化

3、性区分 1、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specific resistance):对锈菌、白粉菌、 霜霉菌以及其它专性寄生物和稻瘟病菌等部分兼性寄生物,寄主 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具有 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小 种专化性抗病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效能较高,是当前抗 病育种中所广泛利用的抗病性类别,其主要缺点是易因病原物小 种组成的变化而“丧失”。 2、非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nonspecific resistance): 具有该种抗 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是由 微效基因控制的,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

4、类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5 基因对基因学说基因对基因学说 本世纪50年代由Flor所提出的“基因对基因学说”(geneforgene theory)阐明了抗病性的遗传学特点。 该学说认为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 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对应于病原物方面的每一 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任 何一方的有关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被鉴别 出来。 基因对基因学说不仅可用以改进品种抗病基因型与病原物致病性基 因型的鉴定方法,预测病原物新小种的出现,而月对于抗病性机制 和植物与病原物共同进化理论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植物的抗病

5、性6 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 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active resistance):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 卫反应。 植物抗病反应是多种抗病因素共同作用、顺序表达的动态过程, 根据其表达的病程阶段个同,又可划分为抗接触、抗侵入、抗扩 展、抗损失和抗再侵染。其中,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 escape), 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 tolerance),而植物的抗再浸染特性则通 称为诱发抗病性(iduced resistance)。 植物

6、的抗病性7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共同特点的 生理变化。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漏是侵染初期重 要的生理病变,继而出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核酸和 蛋白质、酚类物质、水分生理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 研究病植物的生理病变对了解寄主病原物的相互关系 有重要意义。 植物的抗病性8 一、呼吸作用增强: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一个重要的早期 反应。 二、光合作用降低: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是破坏了绿色组织,减 少了植物进行正常光合作用的面积,光合作用减弱。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改变:植物受病原

7、物侵染后核酸代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病原真菌侵染前期,病株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和核仁变大,RNA总量增加,侵染 的中后期细胞核和核仁变小,RNA总量下降。 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活性增强:各类病原物浸染还引起一些酚类代谢相关酶 的活性增强,其中最常见的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过氧化轻 酶和多酚氧化酶等,以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最重要。 五、水分生理改变: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分的蒸腾,依病害种类不 同而异。麦类作用感染锈病后,叶片蒸腾作用增强,水分大量散失。多种病原 物侵染引起的根腐病和维管束病害显著降低根系吸水能力,阻滞导管液流上升。 植物的抗病性9 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

8、制 植物在与病原物长期的共同演化过程中,针对病原物的多种致病 手段,发展了复杂的抗病机制。 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可以揭示抗病性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 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植物的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有先天具有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也 有病原物侵染引发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则可划分为形态的、机能的和组织结构的抗 病因素,即物理抗病性因素(physical defense),以及生理的和生物 化学的因素,即化学抗病性因素(chemical defence)。 植物的抗病性10 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植物被动抗病的物理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

9、其 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1、植物表皮以及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构成了植物体抵抗 病原物侵入的最外层防线。 2、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对病原菌果胶酶水解 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气孔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也是抗侵入因素。 4、植物受到机构伤害后,可在伤口周围形成本栓化的愈伤周皮(wound periderm),能有效地抵抗从伤口侵入的病原细菌和真菌。 5、纤维素细胞壁对一些穿透力弱的病原真菌也可成为限制其侵染和定 植的物理屏障。 6、植物细胞的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都可能积累木质素(lignin),从 而阻止病原菌的扩展。

10、植物的抗病性11 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植物普遍具有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抗病植物可能含有天然抗菌物质或抑制 病原菌某些酶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1、在受到病原物侵染之前,健康植物体内就含有多种抗菌性物质,谙如酚类 物质、皂角苷、不饱和内酯、有机硫化台物等等。 2、紫色鳞茎表皮的洋葱品种比无色表皮品种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ircinans) 有更强的抗病性。这是因为前者鳞茎最外层死鳞片分泌出原儿茶酸和邻苯二酚, 能抑制病菌孢子萌发,防小侵入。 3、由燕麦根部分离到一种称为燕麦素(avenacin)的皂角苷类抑菌物质,

11、能抑制 全蚀病菌小麦变种和其它微生物生长,其杀菌机制是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类 结合,改变了膜透性。 4、芥子油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以葡萄糖苷酯存在,被酶水解后生成异硫 氢酸类物质,有抗菌活性。葱属植物含大蒜油,其主要成分是蒜氨酸(alliin), 酶解后产生大蒜素(allicin)亦有较强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 植物的抗病性12 三、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三、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细胞、细胞 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生了物理的主动抗 病性因素。物理抗病因素可能将病原物的侵染局限在 细胞壁、单个细胞或局部组织中。 病原菌侵染和伤害导致植物细胞壁木质化、木

12、栓化、 发生酚类物质和钙离子沉积等多种保卫反应。 植物的抗病性13 四、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四、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主要有过敏性坏 死反应、植物保卫素形成和植物对毒素 的降解作用等,研究这些因素不论在植 物病理学理论上或抗病育种的实践中都 有重要意义。 植物的抗病性14 过敏性坏死反应过敏性坏死反应 过敏性坏死反应(necronc 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 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 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 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植物发生最普遍的保卫反应类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

13、小种专化抗病性的重要机制,对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多种病原物 普遍有效。 植物对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专性寄生菌非亲和小种的过敏性反应以 侵染点细胞和组织坏死,发病叶片不表现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或仅出现 小型坏死斑,病菌不能生存或不能正常繁殖为特征。 对病毒侵染的过敏性反应也产生局部坏死病斑(枯斑反应),病毒的复制 受到抑制,病毒粒子由坏死病斑向邻近组织的转移受阻。在这种情况下, 仅侵染点少数细胞坏死,整个植株不发生系统侵染。 植物的抗病性15 植物保卫素植物保卫素 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 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

14、谢产物。植 物保卫素对真菌的毒性较强。 现在已知21科100种以上的植物产生植物保卫素,豆科、茄科、锦葵科、 菊科和旋花科植物产生的植物保卫素最多。90多种植物保卫素的化学 结构已被确定,其中多数为类异黄酮和类萜化合物。 植物保卫素是诱导产物,除真菌外,细菌、病毒、线虫等生物因素以 及金属粒子、叠氮化钠和放线菌酮等化学物质、机械刺激等非生物因 子都能激发植物保卫素产生。后来还发现真菌高分于量细胞壁成分, 如葡聚糖、脱乙酰几丁质、糖蛋白,甚至菌丝细胞壁片断等也有激发 作用。 植物的抗病性16 五、植物避病和耐病的机制五、植物避病和耐病的机制 植物的避病和耐病构成了植物保卫系 统的最初和最终两道防

15、线,即抗接触 和抗损害。这种广义的抗病性与抗侵 入、抗扩展有着不同的遗传和生理基 础。 植物的抗病性17 植物避病的机制植物避病的机制 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 现象称为避病。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 前者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避病现象受到植物本身、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方面许多因素以及 相互配合的影响。 植物易受侵染的生育阶段与病原物有效接种体大量散布时期是否 相遇是决定发病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两者错开或全然不相遇就 能收到避病的效果。 对于只能在幼芽和幼苗期侵入的病害,种子发芽势强,幼芽生长 和幼苗组织硬化

16、较快,缩短了病原菌的侵入适期。如黑穗菌病。 植物的形态和机能特点可能成为重要的空间避病因素。小麦叶片 上举,叶片与茎秆间夹角小的品种比叶片近于平伸的品种叶面着 落的病原真菌孢子较少,又不易结露,条锈病和叶锈病都较轻。 植物的抗病性18 植物耐病的机制植物耐病的机制 耐病品种具有抗损害的特性,在病害严重程度或病原物发育程度与感病 品种相同时,其产量和品质损失较轻。 关于植物耐病的生理机制现在还所知不多。禾谷类作物耐锈病的原因主 要可能是生理调节能力和补偿能力较强。小麦耐叶锈品种病叶上侵染点 之间绿色组织光合速率增高,能够部分补偿病原物的消耗,而且其营养 器官中贮藏物质的利用增强,输入籽粒中的氮、

17、磷和碳水化合物减少不 明显。另外,还发现植物对根病的耐病性可能是由于发根能力强,被病 菌侵染后能迅速生出新根。麦类耐锈病的能力也可能是因为发病后根系 的吸水能力增强,能够补充叶部病斑水分蒸腾的消耗。 植物的抗病性19 六、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六、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 诱发抗病性(诱导抗病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 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 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acquired resistance)。 诱发抗病性是一种针对病原物再侵染的抗病性。 交互保护作用是一种典型的诱发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20 交互保护作用交互保护作用 在植物病毒学的研究中,人们早已发现病毒近缘株系间有“交互保护 作用”。 当植物寄主接种弱毒株系后,再第二次接种同一种病毒的强毒株系, 则寄主抵抗强毒株系,症状减轻,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在类似的实验中,人们把第一次接种称为“诱发接种”,把第二次接 种称为“挑战接种”。 后来证实这种诱发抗病性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种类微生物交互接 种、热力、超声波或药物处理致死的微生物、由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的 物质(葡聚糖、糖蛋白、脂多糖、脱乙酰几丁质等),甚至机械损伤等 在一定条件下均能诱发抗病性。 诱发抗病性有两种类型,即局部诱发抗病性和系统诱发抗病性。局部 诱发抗病性(loc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