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学案湘教版选修5_第1页
2018-2019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学案湘教版选修5_第2页
2018-2019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学案湘教版选修5_第3页
2018-2019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学案湘教版选修5_第4页
2018-2019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学案湘教版选修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第四章防灾与减灾学习目标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预习新知夯实基础自主学习、我国重大减灾工程项目工程措施效益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中下游地区加固堤防、平垸行 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修 建水库等;上游地区实行退耕 还林、圭寸山育林措施中下游地区摆脱了“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恶性循环局面;有效遏制了长江上游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 和飞机播种造林、实行乔、灌、 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 树种、多林种结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荒漠化 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 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 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 改善淮河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

2、流失,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航运条件、提高供水保 证率。发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 环境效益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与减灾:遥感技术在减灾工作中的主要应用有:第一是灾害前兆监测; 第二是进 行灾害跟踪监视,以便及时发出警报;第三是帮助救灾;第四是建立灾害模型我国遥感技术应用:a.对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预测;b.对森林和草原火灾发生的预测;c.对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的预报;d.对洪水灾害的预报。2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 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及时间数据。在防洪、

3、预报台风、抗震、扑灭林火等减 灾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三、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1 .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1)应用变化: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灾害监测、评估、卫报与灾害信息管理。(2)意义:使灾害监测实现综合监测化,并实现监测一评估一预测一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 网络化,大大提高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2 .其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保护资源与环境,有效防治灾害发挥巨大的作用。探究点 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的原因探究导引读“流域内四个行政区的灾情统计表”和“长江某年份某河段的汛期水位、流量变化过 程线图”,回答问题。流域内的行政区圩垸(个)1411431 3

4、59332淹没土地(平方千米)7502501 180210受灾人口(万人)45.136.6135.314.61 试分析长江该河段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答案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 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和不合理的增加建筑用地,使水域变小、湖泊调蓄功能 下降。2 试分析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答案 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气候异常年份南北支流同 时来水;流域面积大,水系发达,流量大。3 为了减轻长江的洪涝灾情,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工程措施?答案 修建水库;建设中上游防护林;退耕还湖;疏通河道;裁弯取直

5、。0橈心归纳长江流域洪灾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下表所示:因素长江洪灾成因治理措施自然因素洪水来量流经湿润区,流域广,支流多,汛 期长,水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 流洪水量大。雨期大范围内普降暴 雨,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 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需要从宣传、管理和工程 建设等方面入手,工程措 施、非工程措施以及生物 措施同时实施;上游退耕 还林、封山育林,保持水 土,减少水土流失;中游 兴修水利,退耕还湖、还 林,修建蓄洪区;下游疏 通河道,加速径流的排泄 等等;实行防洪保险滞洪、泄洪能力长江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滞洪、泄洪能力差人为

6、因素滥伐森林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不仅使森林涵养水 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作用减小, 又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 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委缩,调蓄洪峰的能力削弱C跟踪训蜒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辛山册1 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B. 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C. 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D. 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2 .防护林工程主要减轻的灾害是 ()霜冻干旱土地荒漠化 泥石流A. B . C . D .答案 1.C2.B解析 第1

7、题,图中防护林:是“三北”防护林,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是沿海防护林,主要作用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第2题,“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进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土 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减轻上述自然灾害。达标检测检测评忻迭标过关1.读下图,回答问题。我国“三北“萌护林地区适林示盘图(1) 图中“三北”指的是 、。 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三北”防护林为何要建成一个“乔、灌、草结合

8、,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 合”的大型防护林体系?(4)有人说,“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轻沙尘暴危害有积极作用,你认为对吗,理由是什么?答案(1)东北西北华北(2)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人为原因:农业垦殖、战争、统治者大兴土木。(3) “三北”防护林建设范围大,地跨西北、华北、东北,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本着 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 林种结合”可以使防护林区的物种多样化,生态系统复杂化,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 对。“三北”防护林所处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容易形成沙尘暴或受沙尘暴影响;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

9、烟滞尘等作用;“三北”防护林对风沙来说,就好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降低沙尘暴的危害。因此,“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轻沙尘暴危害 有积极作用。2.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完成下列各题。(1) 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2) 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答案(1)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损

10、失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怀洪 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课时对点练注畫双基强冬爭实1 我国防灾减灾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成功防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建立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A. B.C.D.答案 D解析 都是对我国防灾减灾所取得的成就的描述。2 .下列关于“三北”防护林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A. “三北”防护林可以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B. “三北”防护林主要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C. “三北”防护林对沙尘暴没有影响D. “三北”防护林的目的

11、是保护草原不被破坏答案 A解析 “三北”防护林有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减少沙尘暴、保护草原和农田、保护城市等,主要是生态效益突出。3 .三峡工程的最主要作用是 ()A. 防洪B.航运C.发电D.养殖答案 A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但长期受到洪水的威胁。因此,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洪。4 .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A. 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B. 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型企业C. 在中下游修建蓄洪水库D. 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答案 D解析 淮河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控制洪水;中

12、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扩大泄洪通道。5.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目的不包括()A. 使长江中上游各省区山区沙化、石漠化速度下降B. 涵养水源C. 保持水土D. 美化环境答案 D解析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的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治沙化、石漠化,美化环境是城市绿地的作用。6.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答案 A解析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是防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7. 世界上最大的已建成的绿化生态工程是()A. “三北”防护林B.长江中上游防护林C

13、.绿化撒哈拉大沙漠D.太行山绿化工程答案 A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三北”防护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三北”防护林是 我国目前为了防治“三北”地区荒漠化而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绿化生态林。8. 我国通过植树造林来治理泥石流、治沙造田较为成功的案例是()A.云南东川B.黄土高原C.东北三江平原D.云南路南答案 A解析 泥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9. 实施防灾减灾对策要因地制宜,下列对策不正确的是()A. 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 上海市要注意采取防止地面沉降的措施C. 我国西南地区要建设护坡工程和抗震工程D. 华北平原应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答案 D解析 黄土高原

14、和江南丘陵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上海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生产 生活用水量大,地下水开采量大,导致地面沉降。西南地区是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 地区;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但旱涝、盐碱、风沙严重,大力植树造林并不 是因地制宜的对策。中国园林网 2017 年 9月 11 日消息:截至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 2 918.53 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初期的5.05%提高至 13.02%,森林蓄积量由起初 7.2 亿立方米增加到 20.98 亿立方米。营造防风固沙林 806.7 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 33.62 万平方公 里,从根本上扭转了荒漠化扩展的局面。三北地

15、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 10 年呈现“双缩 减”。目前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生态状况显著改变、生态面貌大为改观。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10 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护农田B. “三北”防护林最终能将我国“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眩右C.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市、区,总面积可达全国的 40%以上D. “三北”防护林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11. “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C.防风固沙D.净化空气答案 10.C11.C解析 第 10题,“

16、三北”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因此“三北”防护林的主要 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A 错。“三北”地区主要的气候特征为干旱,因此大规模植树 造林是不易存活的,故森林覆盖率不可能提高到50%左右。应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 B错。“三北”防护林具有生态效益,同时也能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D错。第11题,“三北”防护林能够有效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我国防灾过程中,建设了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据此完成1213题。12. 就水系特点而言,下列流域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是()松花江 海河 辽河 淮河 长江 雅鲁藏布江A.B

17、.C .D .13. 下列水利工程的建设以防洪防汛为首要目标的是()长江的荆江大堤 珠江的北江大堤 南水北调 龙羊峡水库 引滦入津A.B . C . D .答案 12.B13.A解析 第 12 题,海河、淮河中下游支流众多,水系庞大,如果降水集中,易导致干支流同时 来水,从而形成洪涝灾害。第 13 题,长江荆江大堤和珠江北江大堤主要目标是防洪。14. 读“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河下游地区和长江的 地区。(2) 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是什么?(3) 分析D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 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说明其原因。答案(1)海河

18、淮河中游(2) 自然原因:7、8月份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导 致下游排水不畅;地势平坦,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3) 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泥沙淤积,形成“悬河”,堤坝容易垮塌。(4)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地势平坦,水流较缓,泥沙淤积严重,极易产 生洪涝灾害;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解析 A地区为海河流域,地势平坦,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灾害,所以划 定为滞洪区。D地区为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因是地上河,堤坝易垮塌,所以划定为滞 洪区。滞洪区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流较缓,加上泥沙淤 积严重,极易造成洪涝灾害。15结合“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八 较(1) 读图分析,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是 地区, 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的主要自然原因是(2) 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 省,该省区灾害点数约为,主要分布在该省的 和 。(3) 相对而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