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8 科学发展盐城巨变 市民眼中的盐城城市建设三十年本刊特约记者许国兴严东鸣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谈论改革开放成果自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 人们似乎更关注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城市, 关注这个城市给大家带来的变化。 正因为如此,人们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到这个城市给自己提供的居住环境、出行条件等方面来。而这一切,显然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盐城市建设局局长, 姜华几乎每天都在处理城市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 新问题, 因而他也更能感受到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的评判。 作为市民中的一员, 他对改革开放以来盐城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表达出更多的感慨: 这是一个奇迹, 一个八百万盐城人民共同
2、创造的奇迹!“并不是我处在建设局长的岗位上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们这里不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扬州,更不是南京这样的六朝古都。 众所周知, 盐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以前, 屈指算来也有了两三千年。 明永乐十六年( 1418 年) , 为防倭寇侵扰, 始建砖城, 周长七里。 可到了公元1947年,刚解放的盐城依然是一个小集镇,人口不足 8000 。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前夕,盐城也仅12 万多人, 一条马路两幢楼,一个警察看到头,一个公园两只猴是当年盐城小镇的真实写照。 真正拉开盐城城市大发展序幕的, 是改革开放不久盐城迎来的建市大好机遇, 盐城的城市建设从此突飞猛进。 而让盐城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 则是进入
3、新世纪明确了城市定位后,盐城的城市框架被进一步拉大, 这一切, 八百万盐城人有目共睹。 仅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把一个仅有十多万人口的沿海小城,一跃变为大市区主城区面积达到 72 平方公里、人口 70 多万的江苏沿海中心城市、 长三角北翼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和中国东部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这不是一个奇迹是什么?” 姜华这样为自己的感慨作注解。 姜华还向记者描述了不久将来的盐城, “国务院批准我市规划区的面积是101 平方公里,而我市根据大市区发展的战略需要,规划了 423 平方公里,通过沿海、宁靖盐、盐淮三条高速公路围合,形成大市区框架,这是特大型城市的架构。 ”“百姓心里有杆秤, 要说盐城的城市建
4、设这二三十年来到底是怎么变的, 那些一直生活在这”姜华进一步补充说。里的老盐城们最有发言权。是的,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亲眼见证盐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丰硕成果的 “老盐城” 们是怎样说的。梦想成真住楼房市民记忆今年 73 岁的孟秀英奶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盐城人, “我这辈子就是居住在盐马路上的,从来没有挪过地方。 ”回忆起三十多年前自己所居住的条件,老人有着太多的思忆和感慨。在 1972 年的时候,孟奶奶一家七口人住在一间不足 50 平方米的茅草屋里。每逢下雨,全家人就发愁。 “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当时我们在蚊帐顶上都要放一层塑料薄膜,防止棉被被雨淋湿了。一到冬天,房屋四处漏风,冷得像冰窟一样。
5、 ”那时候,除了居住条件简陋外, 令孟奶奶记忆犹新的还有屋外的环境也很脏乱差。 “道路狭窄、坑坑洼洼、污水淤积,成百上千的居民公用一座厕所, 十几户人家合用一个水龙头。 当时我们全家人都有一个梦想:有一间不漏雨、不漏风的房屋就好了。 ”“可瞧瞧现在,三十年时间一家人的梦想都成真了。以前不敢想的事情也都发生了。 ”孟奶奶更乐意谈谈现在的情况。 1995 年,市政府加大了盐马路地段的开发力度,老人居住地方的道路及其两侧得到了全面的拆迁改造。 老人一家住上了楼房, 而且每个子女也都拥有了各自一套独立的套房。 “楼房结实了,再也不怕风和雨。卫生间就在屋内,再也不需要每天端着痰盂跑到百十米外的公共厕所去
6、了。 ” 老人说, 三十年来城市的变化太大了, 马路变宽了,楼房变高了,环境变美了, “我那个 80 多平方米的家真是又宽敞又漂亮。 ”权威数据数据显示, 截至 2007 年底, 盐城市区规划内实有住房总建筑面积为 2593 万平方米, 而 2001年至 2007 年期间建设完成的住房面积就达到 1455 万平方米, 占全部住房面积的一半以上。近年来, 盐城培育了 1 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13 个江苏省优秀住宅小区、 16 个省园林式居住小区。 市区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了 85% 以上, 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28 平方米,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100 多万平方米,解决了
7、2 万多户困难家庭的住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居者有其屋。记者感言 “过去只有大上海才有的高楼大厦,如今已建到了黄海之滨的新盐城。 ”采访中,记者曾听到这样的赞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盐城和谐宜居家园已经让盐阜儿女眷恋和满足。其实,中国人最直接、最真切、最实惠的感受,就是拥有了一个明亮的家。人们对家的追求,从当初单纯解决住的层面,发展到了追求住得安全、住得舒适、住得健康的层面。大家栖息在安详宁静的小区环境里, 生活在舒适方便的社区中, 徜徉在丰富静谧的绿色空间里, 尽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而我市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江苏省优秀住宅、 省级园林式居住区等一批小区的开发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 彰显了
8、人文关怀、展示了家的魅力,而且极大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水平。绿映湿都碧连天市民记忆家住市区沿河东路的朱根兴老人是个“老盐城” ,每天早上77 岁的他和老伴一起到家门口的迎宾公园散散步, 打打拳,碰上节假日了, 还会和几个老友到市区的盐渎公园、 鹤翔公园转转。 30 年来,朱根兴老人见证了这座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以前人们的生活不富裕, 植树绿化可不是用来改善居住环境的, 大家都指望着树木长大成材了能打几件家具呢。 ”谈起以前的生活,朱老可是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市区仅有一个人民公园,一到假日就成了大家争相前往的休闲场所了。20 多年前, 市区的许多道路都是光秃秃的,炎热的夏
9、天里无遮无挡。 “你看现在的道路绿化多好,既有树的阴凉又有花的芬芳,立体、艳丽、常绿,落英缤纷、槐花带雨,这可是城市的风景线啊。 ”在朱根兴的眼中, 不光是道路变绿了, 居民们生活小区的环境也变得优美起来。 朱老这一代人住的都是单位建的居住区, 绿化面积很少, 而现在他的后辈们住的小区跟小公园似的, 有花草有树木,有水景有雕塑,处处流露出现代时尚的气息。快要建成的市区串场河景观带是朱老关心的一个景点, “盐字广场” 、 “唐之盐政” 、 “八卦盐田”等七大景区已初步成形,将向市民再现海盐文化的历史风貌。 “等建成了我一定会和老伴一起去看看,城市发展了,历史文化韵味也越来越浓了。 ”朱根兴说。权
10、威数据前不久江苏省有关部门对盐城市园林绿化遥感测绘得出的数据显示: 盐城市区原来人均公共面积只有 1 平方米,现在提高到了 11.72 平方米,绿地率也从12% 提高到现在的 34.18% 。现在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了 2600 多公顷,近五年的绿化面积超过了过去25 年的总和。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公园也增加了不少,迎宾公园、世纪公园、鹤翔公园、盐渎公园相继建成,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赏心悦目。此外,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如雨后春笋纷呈涌现。以“湿地之都、水绿盐城”为特色的园林城市创建成效显现。记者感言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 各种各样的颜色弥散在我们的身边, 而生命之中, 那最多的色彩,
11、还是绿色。其实,绿是生机,绿是希望,有了生命的绿,人们的生活才会美好。为了让全市的人民生活在凉爽的绿荫中、如画的绿地里,盐城市努力打造“水绿盐城” ,打造黄海之滨的“绿色明珠” ,城市发展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如今,见缝插绿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居住在绿映碧波的园林景观中, 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园林美景,市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愉悦惬意。灯光璀璨“夜盐城”市民记忆“ 70 年代末,市区仅有建军路上稀稀拉拉的水泥电线杆上吊着上百盏昏暗闪烁的灯” , “老盐城”柏秀兰回忆道。在柏秀兰的印象里, 最初全市只有登瀛桥至建军广场有路灯, 且隔一根电线杆上才有灯, 遇到风雨天,只见灯光摇曳,灯具晃荡,路面
12、的水塘都看不清。因缺乏相应管理,有些损坏的路灯也无人过问,成为“黑灯” ,给市民带来了很多不便, 那时柏秀兰包里总会装一支手电。“当年哪有什么路灯啊,即使有路灯,也是瓦数很低的白炽灯,惨淡惨淡的” ,今年 54 岁的柏秀兰告诉记者,她和她丈夫的感情就是没路灯的“黑暗”日子成就起来的。 30 年多前,她和丈夫在一个厂上班, 回家的路没什么路灯,他们两人就常结伴下班,互相壮胆,时间长了,也就产生了感情。如今,再谈起那段过往,已然成了柏阿姨的一段浪漫故事。现在不仅灯要靓,还要借着亮干点儿有意义的事儿。音乐广场、街头演出、夜间购物,这种种休闲娱乐,哪样也少不了路灯”,柏秀兰笑着说,现在路灯越来越好看了
13、,灯的寿命也越来越长,听说建军路上不少路灯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使用的那种。权威数据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盐城市区仅有建军路上吊着200 多盏昏暗的灯具。 90 年代开始,市区路灯盏数每年以翻番的速度递增,基本形成了高矮结合、 新老结合、亮化与绿化结合、 造型与人文结合,具有盐城特点的路灯照明格局。至90 年代末,在市区25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2 条主干道、 30 条街巷、 31 个小区新村以及城市桥梁、广场雕塑和花园绿地中,分布着12500 多盏路灯, 8200 多盏亮化装饰灯,线路总长近20 公里,灯盏数和线路总长分别比建市初期增长了近50 倍和20 倍。跨入 21 世纪,市区道路灯和亮化灯迅
14、速增加到 30200盏,开发建成了国内领先的灯光控制系统并正式启用,实现了遥控、遥测、遥讯目标,市区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7% 以上。记者感言天文般的数字让人惊叹, 点点灯光照亮了人们归家的路, 也照亮了城市建设步伐。 改革开放的魅力不仅仅展现在量的突进, 规模与艺术并重的 “绿色照明”体系更凸现了质的飞跃。华灯初上,迎宾公园、开放大道、建军桥等地段的亮化设施构成了“水绿盐城”特色的夜间灯光景观, 整个城市在各式灯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 流光溢彩, 盐城的夜晚正悄悄拥有现代都市的雍容和华贵。家家喝上放心水市民记忆72 岁的陈岐是“老盐城” , 1960 年以后从建军广场附近搬到现在的东闸新村居民点。
15、说起这三十年的变化,曾任 10 年亭湖区政协委员的陈老对这些年用水变化颇有感触。“改革开放前,家里还没装上自来水的时候,都是挑河水喝” ,陈岐告诉记者,当年在大街小巷,经常都看得到大人挑水,小孩抬水的场景。那时陈岐每天早上都要挑着两个大木桶,到 100 米远的东闸桥下挑水,来来回回好几趟才能把水缸装满,最后在水里撒上明矾,沉淀两个小时,挑回的水也就能饮用了。后来挑水的木桶坏了, 陈岐也就和周围邻居一样去居委会唯一的自来水供水点买水, 由于每天只供应 4 个小时,一到供水时间那里就排起了“长龙”,这是盐城市城市供水的开端。70年代初,陈岐把自来水装到了自家。 “那时候, 水厂都是上门推销, 自来
16、水安装费可分期付,据说我们这片把自来水装到家的,我是第一个” ,陈老笑眯眯地说。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自来水也越来越普及,居民生活用水逐步装表到户,供水普及率逐步提高。“刚装上自来水那会,每天供水时间短, 我一早上起来就得接水, 把水缸装满。水压不够的时候,水龙头里的水时断时续,能把人急死。 ” 1980 年第一个孙子出生后,陈老在院子开了一口井,这样用水才没那么紧张。上个世纪90 年代的时候,东闸新区的自来水管道由原来管径只有4 分的塑料管换成了管径1 寸的多芯管,以后,陈老就没再碰上用水难的情况,用来接水的塑料桶也早挪为它用了。权威数据上世纪八十年代, 盐城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城镇
17、人口快速增长, 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 “吃水难”再次困扰着盐城市民。为解决这一难题,盐城市于1986年2002年期间加大了城西水厂一、 二、 三期工程的投入以及城东水厂一期工程的并网供水, 承担市区供水的盐城汇津水务有限公司的日供水能力发展到 23.5 万吨,供水管网总长度 1000 多公里,综合水质和管网水压合格率100 , 同时完成了向南洋镇、 伍佑镇等乡镇的区域供水, 受益居民近万户。 2007 年 8 月,市区建军路十里长街大改水,使困扰这一带居民长达20 年的“水之痛”被彻底除却,该地区水压低、流量小、水质差的状况一去不复返。2007 月 1 月 7 日,距盐城市中心近20 公里的
18、亭湖区伍佑镇构港村六组境内一间泵房里,随着 6 号机组绿色启闭阀开启,一泓清泉顿时通过 11.5 公里长的地下管道流向市区城东水厂,备受市民关注的第二取水口通榆河取水工程正式通水,这结束了盐城市区 30 多年来只有蟒蛇河这一条饮用水源的历史。 2007 年,盐城市又在龙冈开始了新饮用水源的建设,市区饮用水源安全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记者感言千百年来, 有着生命代名词的水始终是盐城人难解的结。 近海的盐城, 打出来的井水又苦又咸;地处河流下游,沟河里的水污染严重。当年盐城人吃水,靠营业服务人员登门卖水,公用给水站供水。饮水思源,从没水吃,到有水吃但没有好水吃,再到吃上安全水、放心水,这一切都得益于
19、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的迅猛发展。柴火见证奔小康市民记忆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柴”是七件事之首。 10 月 8 日上午 11 点接受记者采访时, 刚刚从老年大学上完课回家的丁巧兰正在宽敞明亮的厨房里做饭。 说起天天做饭用的“柴火” , 55 岁的丁巧兰可是有着不少感慨。“ 30 年前刚结婚时,我们是用煤炭炉烧饭,一用就是10 多年。 ” 1979 年,丁巧兰结婚后住在厂里分的 12 平方米的宿舍里,在门外的过道上用砖头搭个灶台就成了厨房。虽然每天生煤炉时到处弥漫着呛人的烟味, 但比较之前她在农村下放时的日子, 丁巧兰已经觉得不错了。 “那时我们几个知青都是自己做饭吃,灶膛里烧的
20、是稻草、棉花杆,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就受罪了, 柴草常常点不着, 只见浓烟不见火苗, 眼睛熏得红红的, 还不得不凑上去用嘴吹。 ”一年后,女儿出生了,厂里也分了个大一点的平房,她家总算有了个独立的厨房。在这个18 平方米的房子里,一家人住了十年,煤球炉又用了十年。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日子也一天天好过起来。 1989 年全家人搬进了 68 平方米的楼房,住房条件改善了,家里的“柴火”也换成了液化气。在干净整洁的厨房里,丁巧兰再不也用每天想着生炉子、 换炭渣了。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 每隔一个多月, 就要扛着罐子去换液化气。“哪天一进厨房,我闻着味道不对了,我就知道要换气。 ”丁巧兰笑称她对液化气残气的
21、味道比较敏感,一闻就想睡觉。2001 年,丁巧兰再一次搬家了。她卖掉了旧房子在盐马路上的北京苑买了一套新房,房子的面积大了,厨房的条件也更好了。 2004 年 10 月,丁巧兰对自己每天做饭用的“柴火”进行了升级,装上了无污染、无残留、热值高的天然气, “打开阀门,气就源源不断地流了来了,再也不要换罐子了。 ”权威数据改革开放之后, 液化气也慢慢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 1996 年, 盐城市办起了年生产能力 5000吨的液化石油气厂,让千家万户用上了瓶装液化气。 2002 年,盐城市在市通榆北村和八菱花园成功试行建设管道液化气, 2003 年 5 月又成功将天然气引进市区, 百姓们的生活用 “柴
22、”发生了质的变化。 据盐城新奥燃气公司市场部的戴经理介绍, 截至目前, 市区已铺设燃气管道 400 余公里, 5.5 万户居民和270 多家工商户用上了天然气,并且还在以每年1.5 万户的速度递增,预计到 2010 年,市区将有40 万人用上天然气。记者感言小康生活从厨房开始。盐城市是沿海滩涂湿地,没有煤矿,祖祖辈辈们做饭多以稻草为主。建国后,随着物资流通市场的日益兴旺,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以“柴”引“火”逐渐被新的方式代替。和丁巧兰一样,盐城许多百姓的生活用“柴”几经更替,从稻草到煤炭,从液化气到天然气,做饭不再是负担,生活变得更加有滋味。大道盐城通四方市民记忆住在市区双元路42 号的周
23、瑞明先生,今年65 岁。 1973 年从部队当兵转业回来,眨眼间,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 “三十多年来盐城的变化,特别是我居住的这条路,让我感触颇深。 ”“我才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道路狭小弯曲,路面基本是沙石路、砖路和土路;城市过河渡口多,桥少、桥面窄。 ”周先生记得,解放路在当时路况算是比较好的,铺的都是石子,路也有两辆板车宽。而当时的双元路,就是一条土路,长度不足现今的三分之一。走在路上,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周先生当时在南边的会计学校上班。 每天骑自行车上班都要经过路东的一条小沟, 这是他最为苦恼的事情。 “小沟有米把宽,每次都需要下车翻越,令人头疼。你还不能不走那
24、里,其它没路好走了。”周先生边说边用动作比划,从自行车上下来,先冲下去,寻干地走,再推上来。 “就是晴天,沟里的积水总是不见干,为防止鞋子沾上泥水,都要三级跳 。 ”路边还有一片一人多高的桑树林,那时没有路灯, 晚上黑黢黢的, 走在那里让人提心吊胆。 一些上晚班的女工,都不敢经过,总是要家人来带。“盐城两板车路宽的旧貌已不存在了, 当今的孩子是想像不出、 没看见过的。 现在与过去相比, 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景。 瞧, 如今的双元路, 绿树成荫的平坦道路, 鳞次栉比的楼群,整洁文明的住宅小区,入夜的霓虹,无不展示着现代化新城的丰姿。 ”周先生感叹家乡三十年来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权威数据30 年来
25、,盐城市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90 多条,总长度达到 111.69 公里,建成76 座各具特色的桥梁,市区“十横七纵”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人均道路面积达13.81 平方米;市外交通建设如火如荼,近17000 公里的交通线, 4 条高速公路,火车站、飞机场、港口已将盐城和四海连通;按照路平、水畅、灯亮的标准,先后对市区 214 条后街巷道和71 处低洼地区进行了综合整治改造,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百姓的出行;地下管网建设突飞猛进,现有各种排水管道总长18 万 7 千多米,较好地解决了易淹小区的排水问题;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系统日益完善,市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 亿多元,占地124.8 亩、日
26、处理污水10 万吨的城东污水厂和占地251.9 亩、日处理污水30 万立方米的城南污水厂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率达75 以上,市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记者感言岁月如歌。在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决策的指引下,盐城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大城市框架拉开了,城市也从此变美了、变靓了。日新月异的新盐城, 正一步步向着 “功能完善、 规模适度、 设施配套、 管理有序、 环境优美”的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迈进。市民出行不再难市民记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公交系统的发达与否, 决定着这个城市的繁荣程度, 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了弄清楚盐城公交系统三十年来的变化,记者采访了市车辆厂的退休干部李祥。李祥出生于1949 年,出生时家住盐城西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盐城” 。谈起公交系统,李祥的记忆尤为深刻。 他告诉记者, 父辈曾经提到, 解放前盐城的交通主要是以两条水路为主,兴化、上海、无锡是一条;南京、镇江是另一条,盐城人当时称坐船叫“帮船” 。当时陆路交通主要是靠“六合车子” ,也就是木质手推独轮车,车的两边可以各坐一个人。盐城镇内则主要靠手拉洋车。到了建国十周年的时候, 盐城曾经举行了国庆游行。盐城中市桥(今大铜马) 往东是一片荒1毛5凉。当时盐城还有7 匹马,由搬运工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送礼打卡活动方案
- 超市惠民活动策划方案
- 超市果蔬活动策划方案
- 萧县社区植树活动方案
- 邪教宣传活动方案
- 运输公司拔河活动方案
- 读红色经典活动方案
- 资产新规基金从业考试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数字媒体营销师职业资格考试《数字营销策略与执行》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注册咨询工程师考试试题及答案宝典
- 2024年9月电工三级试题与答案
- 科室消防培训课件
- 2025及未来5年中国花卉肥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SF-36健康调查简表标准化操作手册(2025年更新版)
- 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34篇)
- 服装工厂干货知识培训课件
- 一汽丰田销售流程
- 荣县2025年度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黑龙江省 2025 年专升本英语全真模拟卷
- 浙江南海实验高中2025年秋9月月考高一数学试题+答案(9月29日)
- 责任制整体护理持续改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