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典诗歌教育中的情感美探讨摘 要:情感是开在心灵的花朵,正因为情感的存在,才使得一个人变得有血有肉、实实在在,而不是空有一副皮囊。经典诗歌就是抒发人们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源于美的情感;从诗歌的表现看,诗传达美的情感;从诗歌的作用看,诗陶冶美的情感。关键词:情感;经典诗歌;起源;表现;作用 我们时常会谈及“文学”,在现代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很多东西都冠之以“文学”的称谓,仿佛名列“文学”之下是抬高其身份的象征。于是一些本处于“文学”边缘的东西也都成了“文学”,“泛文学化”成了一种潮流。可这也正从反面印证了,“文学”,这里主要指“经典文学”永远具有永
2、恒性,永远不会过时。但是传统的四大文学样式,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小说、经典戏剧之所以成为经典,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的文本本身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马克思用了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资本论不能称为“文学巨著”呢?究其主要原因,那就是资本论缺乏的是情感。也就是说,“文学”不是首先存在于某个印刷品里,不在于其文本本身所涉及的事实,而是首先存在于我们的心灵里,在于我们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里,是我们的情感在我们的心灵里造成的“事实”。 【1】经典诗歌就是抒发人们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谈及经典,就避免不了谈全世界的经典,国内有经典,国外也有经典,经典的作品很多,诗歌、散文、
3、小说、戏剧等等,本人在这里仅以中国经典诗歌为例,来谈一下经典的魅力,以及在经典诗歌教育中对美的情感的探讨。那么中国经典诗歌到底是如何实现情感美的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源于美的情感在经典诗歌的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诗来源于美的情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诗歌的起源。“人类何以要唱歌作诗?”对于这个问题,众口一致认为“诗歌是表现情感的。”比如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朱熹在诗序里引申了一段话,来说明,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
4、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一)美的情感首先表现为“真”为什么只有“真”情才最能打动人心,能掀起人们心中的千层波万层浪?为什么虚情假意哪怕暂时展露头角,但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因为只有真情才是从人们心底流出来的涓涓细流,是不掺带任何杂念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当现代文明点亮了满城灯火的时候,我们开始习惯于用矫情、放纵和沉沦来装饰我们的夜晚,生命被层层遮蔽,偶尔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被那皎洁的月光震撼了,这月光是曾经照耀过刻骨铭心的历史的月光,是曾经照耀过无数个得志或失意的诗人的月光。此时,我们不禁怀念那些经
5、典诗歌中所表现得无所遮掩的欢喜和忧愁,这些是最为本真的生命的体验,是来自诗人心底的真情流露,也是对人类生命有限性的挣扎和突破,是对敏感而脆弱的人类精神的神圣守护,因此能激荡我们内心深处的波澜。我们先来看一下陆游的诉衷情这首词:“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开头两句,词人以回忆的视角切入,脑海中再现着自己当年奔赴前线的勃勃生机,仿佛也将我们带到了那个时代,同词人一起匹马戍梁州;忽然,一个“梦断”,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我们也跟着为之叹
6、息,不得不为这种状况扼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狠狠地将诗人连同我们这些读者推向了沉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当我们读者这一句的时候,我们的感情随着词人的感情起伏跌宕,一个“未”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词人隐藏在内心中的遗憾,对于自己未能灭掉胡人的无限自责;一个“先”字,更是词人的无奈,眼看着自己的雄图大业还没有完成,无奈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挡不住的是自己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词人的那种人“先”老的酸楚,此刻跃然纸上,我们也不禁会流下辛酸的泪水吧;然而,即使是自己还有年月,还有机会就一定能完成未完成的大业吗?就一定能够兴复汉室吗?只怕现在的泪水也只是空流吧,所以一个“空”字,让我们看到了,
7、当时的朝野混乱,奸佞小人横行,不禁把词人的失落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做了一个小结,让我们回到现实,不禁不黯然泪下呀!为什么我们在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会受到如此大的感染,为什么可以与词人一起哭,一起笑,我们和词人之间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牵绊着?一方面我们人都是有感情的,古今感情是相通的,这一点前面也已经说到,但究其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词人在本词中所表达的完全是词人的真情实感,是不含杂念的,是一个人情感的本真流露。唯真唯美,诗歌只有遵循真的理念,才能引起人的共鸣,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美的情感其次表现为“善”虽然“真”是诗歌立命的第一要点,但表现真的诗不一定都是好诗,不说谎的实话,不一定
8、都是感人的话。诗是人们传达感情进行精神交往的一种手段,它所传达,交流的东西越高尚,优美,越有某种普遍适应性,就越能激起心灵的反响,打动别人的心。同时诗要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有益于人情人性的陶冶与提升。诗情非实情,写诗如酿酒。酒家要酿出香醇甘甜让人一饮微醺的好酒来,必须选择酒料,进行淘洗,发酵、蒸馏。诗人要诗味浓郁让人激昂陶醉的好诗来,也必须筛选提炼感情,将情与理结合起来,使感情得以净化、升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一种颤动在茱萸上的情思。王维十五岁开始游学长安,二十一岁中进士第,而这首诗正作于他十七岁时,此时正是他开始寻求自己的人生事业的时候,王维学有所成,那种急于一展自己的才华的雄心不
9、言而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孤独与牵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于十七岁的王维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是一种有家不能回的漂泊感,也更是一种浮萍游子的孤独感。九月九日重阳节,稍懂中国文化习俗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包含着亲情和团聚的节日,而这么一个节日对于漂泊在寒风中的王维有着多么大的诱惑呀,思念兄弟亲人而不得,想与兄弟亲人共同度过而无门,这是怎样一种失落、孤独和隐痛呀?当高山阻断了视线,只能寄希望于登高远望,翘首自己家乡的方向,仿佛看到了自己手足情深的兄弟登上高山,头上插着茱萸,抑或还有菊花酒吧,在他们彼此亲昵地打望着的眼光中,飘渺着
10、一丝隐隐的缺憾,于是他们翘首西望,一种思念的伤感就在家乡的山头上飘荡开来。比起自己心中的孤独来,兄弟们也许更需要安慰吧。这里诗歌运用了移情的表现手法,自己对兄弟的思念满满地将要溢出,却从兄弟的角度切入,更加将王维和兄弟们之间那种至真至善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是能引起人们震撼的善的情感,是一种手足情深的感动。(三)美的情感再次表现为“美”美是一种审美主体通过审美资质对客观存在直观感受而引发其审美智性与情感的心理愉悦。诗歌审美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把拉近人和诗歌之间的距离,并形成共鸣,从而达到美的享受。有些东西曾让我们深深感动,比如在我们看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几乎被他
11、震撼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一片景色曾引起我们多少遐想:一切都消融在水光月色之中,天地一体,无边无际。在这铺天盖地的潮水中,在冉冉升起的月轮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宇宙创造的生机。这是一个纯净而飘渺的世界,但绝不单薄,反而饱满而充实。潮水催生了明月,月光就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那是一个孤傲的主体。在月光的照耀下,万事万物随流水般消逝,生命也是一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最初相见的那一刹应该有着无限的惊喜,但人类生命又给月亮带来了什么呢?这不禁使我们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虚幻,永恒的只是月亮,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才更显得月亮的孤寂。这几句诗以它简洁
12、优美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而又有些许遗憾的美景图,这其中所传达的美溢于言表;但诗人并不因此就沉沦,月亮虽孤寂但毕竟是充满期待的,因为不甘心,不甘心就此归于虚无,就此湮灭在朦胧之中。“闲潭落花”,是一个何等清丽的梦境,在那脆弱而美丽的梦境后,是一颗让人深深感动的满怀期待的心。生命就要在落花流水中耗尽了,但没有悲愤,没有怨恨,只有无尽的悠悠别情。“碣石潇湘无限路”,即使爱人永远不会回来,我们也要用期待紧紧地拥抱这轮月亮,这是不再有对虚无的恐惧,反而感到欢愉,巨大的幸福感就会像潮水一样涌进心房,宇宙从此不再冷寂,因为有一片温情在这春江花月夜里摇曳。正因为经典诗歌都是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在经典
13、诗歌的教育中才更应该一方面仔细揣测诗人在创作时情感的波澜起伏,以便于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心绪,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真善美精神的统一体。二、从诗歌的表现看,诗传达美的情感在经典诗歌的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把握经典诗歌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从而深刻体悟经典诗歌通过各种表现手法传达美的情感。对于诗歌的表现,更多的人对诗歌的理解是站在意象、节奏、语言、技巧、意境等多方面的,诗歌要传达美的情感,必然要借助丰富的意象、特色的节奏、有风格的语言、多样化的技巧、出色的意境等等。而本篇文章侧重的主要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方面对传达美的情感的
14、作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常说的有白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用典、比兴、工笔、托物言志等等。如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是古诗中的白描杰作。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所以本诗的特点是:只用了寥寥数语,就使我国北方草原那一望无垠、云草相接、牛羊成群的特有情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笔洗练,意境清新,是一幅动人的给人以美的感受的画面。经典诗歌通过渲染的
15、表现手法传达美的情感。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所以此诗用色彩来渲染愉快的情感。经典诗歌通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传达美的情感。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
16、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现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经典诗歌通过烘托的表现手法传达美的情感。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烘托可以以
17、物烘托人,也可以以人烘托人,还可以以物烘托物,这里仅举一个以人烘托人的例子。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经典诗歌,来源于诗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审美认知。经典诗歌,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以其对美的敏锐感知和艺术表达,温暖着读者的心灵。经典诗歌要想传达出美的情感就只
18、有借助于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反之,这丰富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又为传达诗歌的美的情感添上了羽翼,使美的情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所以在经典诗歌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熟悉各种表现手法,深刻领悟经典诗歌借助表现手法所表现出来的能够澄澈人的心灵的美的情感!三、从诗歌的作用看,诗陶冶美的情感在经典诗歌教育中,还要明了经典诗歌对于陶冶人的品格的教育作用。经典的情感与现代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纵览现如今的人类生活,与经典完全脱离的简直微乎其微,而经典的这些气质与情致是如何与现代情绪合在一起而又共溶共存的呢,这就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古今诗歌传承方面,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而且占有相当大的
19、比重,甚或盖过了诗艺和语言。经典即代表,是时间的榜样,空间的脉络,是人们每个阶段留下的忠实镜子。诗人用自己独特的声音献述着他们所处身的时代的状况,表现着他们当时的心绪,经典诗歌主宰着时代的良心,这就是经典的意义。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人学所关注的对象是“人”,即具有强烈情感、态度、意志和目的、需要等主观意识的存在物。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教育活动,不仅要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而且要侧重于人的生存意义、生活方式、生命价值的关怀和维护,不断提升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精神境界以及目的追求等等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因此经典诗歌很自然地发挥了她无与伦比的作用:启人智慧、塑人品格、激人崇美。中国是一个诗的
20、国度,历来重视诗歌教育。(一)经典诗歌借助美的情感启迪人的智慧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爱国诗人, 而且是一个冷静的哲学高人。大胆怀疑,大胆探索,追求真理,热爱真理,乃是屈原最鲜明的个性特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既是千古流传的诗化语言,更是一个爱国者的哲学理念,其直接意义是对“美政”的不懈追求,推广开来,也是对人生、对艺术的孜孜探索。用这样的哲理教化学生,必将有助于学生领悟人生之“道”,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获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多方面启迪。“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既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又是我国悠久的诗歌教育传统。面对个人至上、拜金主义思潮对
21、青少年灵魂的腐蚀,弘扬“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诗歌教育传统尤其重要。如果是一个满脑子个人至上的卑鄙小人,不管饱读了多少华章,不管怎样挖空心思,也组合不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来。科学诱导以求真, 其目的就是通过诗歌教育,让学生在唤醒生命意识的过程中形成“学做真人”的高尚灵魂。(二)经典诗歌借助美的情感塑造人的品格既然诗歌起源于美的情感,那么我们今天阅读中国经典诗歌史上留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就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而这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足以帮助塑造一种善的品格。这里所说的“善”,不是指“穷则独善其身”的“善”。这种“向善”人
22、格在封建社会诚然难能可贵,但在今天则显得黯然失色。在诗歌教育唱响“主旋律”的新时期,我们必须教化学生在其生命意识中形成以祖国和人民为本位的高尚至善的人格。这种人格,就是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时所祈求的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利他人格。经典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能够陶冶人的品格的美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温馨的骨肉情等等。我们从这些美好的情感中感悟人生的无限美好,有助于理想的美好品格的塑造。经典诗歌塑造人们深沉的爱国情。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也是一个深深热爱自己祖国的
23、民族。爱国诗人的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明代诗人杨继盛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前二句大笔挥洒,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 诗人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经典诗歌塑造人们对故乡的热爱。“
2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故乡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分外明亮,也特别清冷。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易触动旅思之怀,感受到客居的萧条,年华的易逝。凝望着明月,更易使人想起故乡,思念亲人。大概正是此情此景感染了李白,他挥毫写下了静夜思这首具有浓烈思乡之情的诗歌。经典诗歌帮助人们树立伟大的爱情观。爱情,本是人类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古代数量繁富的诗歌遗产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
25、。如汉乐府诗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全诗一开头,这位女子就向天发誓,表明了她与“君”的相爱关系,并希望他们之间的爱情永远不中断,不衰竭。为了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她象放连珠炮一样,一口气列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反面说明她“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执着追求。只有高山成为平地,江水干涸不流,冬天雷声隆隆,夏季雪花飘舞,天地合为一体,她才与心爱的人断绝感情。而这五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自然她与“君”的爱情也就不会“绝衰”了。诗中出现的各种景象相互之间并无联系,但在表达爱情的坚贞这条线上,却美妙地串成了一个抒情形象的
26、整体。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直爽、活泼而深情的女子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至死不渝,纯洁热烈;誓言是那么干脆利落,不假雕饰。这种纯属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并深受感染。(三)经典诗歌借助美的情感唤醒人的审美诗作为美的载体之一,是一种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的艺术形式,使欣赏者在欣赏经典诗歌的过程中,能对作品思想进行深刻领悟并得到启迪,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染上作品的情感和色调,即主体心灵(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想)与情节、意境、气韵等交融,达到“悦心悦意”的中级美感。如意象美、情致美等;经典诗歌通过它“悦神悦志”的意蕴美,使审美主体充分发挥审美
27、能动性,对作品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进行总体把握,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呈现出对客观事物必然性的瞬间感悟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悦神悦志”的高级美感,似乎心灵运动受到震撼和洗涤。如闻一多的死水,充分体现了诗歌的三一律,展现给人们的是宏伟的建筑美、美妙的音乐美、斑斓的色彩美。在经典诗歌的欣赏和学习中,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不断敏锐化,更加深了个人的审美体验,最后达到审美理解,即领悟阶段。总之,在经典诗歌的欣赏与学习中,个体不仅能从情绪体验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愉悦,还能在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并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再次体验美。使个体在审美过程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
28、己的情操,增添文化的积淀。 小结:情感是开在心灵的花朵,正因为情感的存在,才使得一个人变得有血有肉、实实在在,而不是空有一副皮囊。一首美妙的音乐,可以使你的思绪飘飞,徜徉在音律的海洋;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不管结局如何,总能激荡起你心底的层层涟漪;一幅精妙绝伦的绘画,会带你到若即若离的梦境畅游一番;一首来自心灵深处的、传达情感之音的经典诗歌,更是一种美的极致总之,经典即代表,是时间的榜样,空间的脉络,是我们每个阶段留下的忠实镜子。经典诗歌的情感美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从诗歌的产生、表现到它的作用,它几乎开在古今中外每一个人的心灵里,亘古不变。作为一名具有传统与现代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当代学生,应该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出样品牌合作框架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肥料委托加工与绿色认证合作合同
- 2025版混泥土工程环保设施运营维护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书:婚姻终止及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权协议
- 2025版智能渣土运输与城市清洁工程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鸡苗养殖项目合作与技术支持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室装修项目管理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建筑工程钢管脚手架租赁与施工现场环保管理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承揽合同与雇佣合同合同签订前的风险评估
- 二零二五年电影院户外广告位装修与租赁合同
- 拉美化妆品市场区域差异与竞争分析
-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课件
- 2021年汽车修理工(技师)考试题库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
- 2024新能源集控中心储能电站接入技术方案
- 司梯员礼仪培训课件
- 2024年浙江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破产管理人考试题库及答案
- 《缺血性肌挛缩》课件
- 2024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与管理规范
- 物业服务质量巡查月度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