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单病种优化方案_第1页
【精品】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单病种优化方案_第2页
【精品】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单病种优化方案_第3页
【精品】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单病种优化方案_第4页
【精品】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单病种优化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专科(专病)建设材料汇编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 编 2010年5月28日科室室训乐群 敬业 厚德 怀仁(国医大师 张灿玾题词)科室目标: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服务。(2007年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考察我科题词)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材 料 目 录1、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科室介绍12、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论文论著科研情况33、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学科发展规划54、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措施95、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措施156、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常用协定处方介绍177、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

2、科常规开展中医特色疗法介绍248、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8年工作计划259、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9年工作计划2710、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10年工作计划2911、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7年第1版诊疗方案3112、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7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运用总结3813、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8年版诊疗方案3914、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8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运用总结5415、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9年版诊疗方案5516、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9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运用总结6317、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6518六安市中

3、医院肿瘤内科中医文化建设资料70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介绍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为六安市卫生局重点专科,现为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专病建设单位。2007年被六安市卫生局,共青团六安市委联合授予“青年文明号”。科室现有开放床位60张,医护人员知识结构完备,人才梯队储备合理。拥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名,其中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博士研究导师1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中硕士学位3人,在职研究生学历2人,其余均为全日制本科毕业,有专业护士15人。中级以上人员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三级甲等中医院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进修相关专业。科室经过多年发展,专业梯队合理,功能设

4、置完备,学科建设特色明显。已建成含化疗、介入、微创、肿瘤射频消融、放疗、中医中药等多学科协作的肿瘤综合治疗体系。目前科室能开展各种肿瘤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并常规开展肿瘤防治中医健康咨询与养生服务。科室在医院统一协调下,每周定期进行院内外范围的多学科肿瘤会诊制度,为癌症规范化治疗开创了典范,也是科室学科发展的重要特色,为目前六安地区惟一。科主任孙庆明副主任医师为安徽省抗癌协会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六安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会员。有多年肿瘤专病诊治经验,曾赴省内外多家大型肿瘤医院进修学习。目前能熟练开展肿瘤的介入灌注化疗

5、栓塞术,食管、气管、胆道支架植入术,以及经皮肝动脉药盒系统植入术。科室中医力量雄厚、特色明显。中医专业业务指导张炳秀教授,为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的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现任安徽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六安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室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张炳秀老中医指导下,目前已开发“清肺消瘀汤”、“健脾疏肝方”等专科制剂,以及针对放疗引起的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协定处方;同时,在放化疗间隙期的中医药扶正增免、抗转移、复发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科室在传统中医治疗

6、手段上结合现代诊疗手段,在肿瘤介入治疗中恰当掌握疾病中医证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 采用“个体化的诊疗”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经pcs肝动脉持续灌注配合中药“健脾疏肝方”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科室近5年来,先后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中国名医医案要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医临证思辨集要(人民卫生出版社),承担省级科研课题2项,市级科研课题3项,参研省级科研课题3项。完成省、市级科研成果各1项,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六安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论文、论著、科研情况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张炳秀运用清肺消瘀

7、汤证治述要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第3期2、张炳秀临证诊疗特色刍议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第5期3、张炳秀主任医师临证用药特色拾粹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4、张炳秀运用加味清肺消瘀汤治疗肺癌经验中医杂志2007年第3期5、中西医结合经pcs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32例近期疗效观察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第3期6、介入治疗与放疗相结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观察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7、国产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张炳秀运用药引经验蠡测 中医文献杂志2009年第3期9、张炳秀

8、治疗血液病经验 中医杂志2009年第2期10、鸦胆子油乳结合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临床研究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第1期参编、参著论著1、疫病钩沉 参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中国名医医案要略 参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3、中医临证思辨集要 独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论文、论著、科研情况科研课题主持项目1、安徽省第一批名医医案整理与研究项目项目来源:安徽省卫生厅 编号: 07-12 已结题2、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jdyy)”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项目来源:六安市科委 编号:07-26 在研 3、安徽第二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项目来源:安徽省卫生厅 编号: 09-06

9、 在研参研项目 1、续本草纲目的编撰项目来源: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在研2、尚志钧教授本草文献研究成果数据库建设项目来源:安徽省卫生厅 在研3、中国本草文献学术源流数据库建设项目来源:安徽省卫生厅 在研科研成果获奖情况1、“张炳秀老中医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六安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2等奖说明: 以上记载为2006年以来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及出版论著与科研情况,有关承担继续教育项目情况,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体现。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专科建设学科发展规划六安市中医院肿瘤治疗中心,自2000年创建以来,在各有关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在医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已初具规模,诊疗手段相对完备,中医特色初显效益。目前,

10、已确立为六安市卫生局重点专科,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专病建设单位。为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打造本地区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招牌单位,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特制订本发展规划。一、认清形势,理清发展思路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肿瘤治疗手段也呈现多样化,加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的完善,肿瘤病人对诊治的需求和承受力加大,为科室发展带来机遇。同时,本地区综合性医院肿瘤专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周边地区肿瘤科的建设日臻完善,竞争异常激励。面对日益激励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优势,只有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要旗帜鲜明地发挥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独

11、特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思路,以特色吸引人,以疗效、服务留住人。二、合理定位,构建未来框架科室力争通过5年努力,力争开放床位扩展到100张,床位使用率在90%以上,设置20张高档病房,1-2人一间,以满足不同档次人员需求。年住院病人1000人次,年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500-2000万。建立合理、优化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有可能的话建立1-2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使得治疗方案更客观、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室力争5年内承担市级、省级科研立项2项,完成科研成果2-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5-10篇,出版专著1部,建立内容丰富的肿瘤专业网站,定期更新,提

12、供远程诊疗服务。把科室打造成在本地区特色鲜明,省内乃至国内有一定知名度。三、夯实基础,加大人才培养人才是科室发展的后劲,肿瘤专科人才培养是未来科室规划的主要任务。计划5年内新进,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肿瘤专业硕士研究生各1名,引进1名博士研究生。每年选派2名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要确保半数医务人员,能在目前国内中西医结合较好的肿瘤专科进修,如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科等。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力争5年后,本科室硕士学位人员达80%。高、中、初级人员比例达1:2:3。定期参加省内、国内各肿瘤学术会议。同

13、时,加大护理人员在职学历教育和中医知识培训,使得“中医情志护理”,“辨病辨证护理”,“整体护理”特色鲜明。四、拓展业务,引进三新技术拓展业务,提供多方位诊疗服务,是科室发展的重要方略。在原有常规手术、放疗、化疗基础上,加大肿瘤介入治疗的参与率。在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上结合现代诊疗手段,在肿瘤介入治疗中恰当掌握疾病中医证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 采用“个体化的诊疗”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经pcs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适时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技术,常规开展肺穿、肝穿,提高首诊率。根据科室发展需要,积极筹备流式细胞学实验室建设。定期举办各专业肿瘤治疗新进展、新技术学习,包括诊疗方案的优化,积极探

14、索“时辰化疗”等创新性诊疗思路。五、重视科研, 提供发展支撑针对肿瘤放化疗、手术后病人的相关并发症、毒副反应,加大研究力度。从科室临床实际出发,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规律的科研项目,利用现代表述方法,研究整理一些规范化的指标指导临床。开展中医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减毒增效等研究,理清思路重点攻关,科内协作。科室开展的“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经肝动脉辩证灌注中成药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等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依托安徽省重点中医专病契机争取更多项目支持,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六、文化传承,营造中医氛围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对中

15、医药文化的认识与加大中医药文化教育力度,对于中医学习者培养钻研中医学的兴趣及强化中医诊疗思维方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与不可或缺。有利于营造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七、坚持创新,丰富中医特色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具有手段多样化的优势,加强诊疗手段的挖掘运用,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医特色与优势,为患者谋福祉。如,运用中药雾化吸入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中药袋泡茶防治放射性食管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中药灌肠治疗难治性便秘、急性放

16、射性直肠炎;中药外敷治疗药物性外渗性静脉炎。此外,针对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宜加大中药协定方剂运用后的疗效评定,通过申报院内制剂,将有效协定方剂制成颗粒剂、糖浆剂等,服用方便。再有,在冬季针对随访病人通过辩证配合中药膏方制剂,服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通过以上措施,加大中医药参与率,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发挥中医特色措施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瑰宝,是中华民族在生存、繁衍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具有“系统的生命科学论”,“个体化的诊疗方法”;“整体综合调节的医疗手段”;“融自然、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特色。千百年来,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防病

17、治病理论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预防保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整体综合调节思维”,“个体化的诊疗”,“综合集成疗法”,“复方药物治疗”等特色优势,体现于临床特色在于“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诊治方案”;“多样化的治疗手段”;“自然化的用药趋势”。 基于以上特色与优势,使其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等特点,故而越来越被国内外医学界所重视。对于特色与优势问题这是一个热点话题,特色不等于优势,只有在特色很好地得到发挥才能转嫁为优势。特色乃优势之充分而非必要条件。优势的显示需要特色的更

18、好或充分发挥。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针对我科实际情况制定本措施。一、保持发挥特色优势是促进中医肿瘤事业发展的根本点保持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体现在疗效。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辨病与辩证的灵活性、在肿瘤病人放化疗及围手术期的减毒增效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周期等方面,显示其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已为学术界日益重视,也越来越受到肿瘤病人的青睐。保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不仅是价廉的问题,而是在疗效上应该达到或高于西医的水平,应当能运用西医不具有的独特方式方法解决西医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周期,才能有说服力。科室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是,重在中医诊疗方案

19、的优化,优势病种的攻关,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治疗方式方法以及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体系的实施效果,通过相关科研项目支撑以及上级医院先进经验的高位嫁接,重在临床疗效,重在能解决病人实际问题。具体有以下措施:1、重视本科名老中医专家的地位和作用老中医药专家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主张,他们“身怀绝活”,继承和发扬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意义重大。此外,老专家们经过多年经营形成了稳定的患者群,他们的良好疗效为科室知名度的增加,平添了许多资源。没有真正的中医专家,没有良好疗效,其他的就无从谈起。科室要充分尊重老中医药专家,发挥中医名家作用,有利于建立人才

20、梯队,培养新生力量,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此,科室向院部申请选派优秀中医师参加老专家工作室建设。并将此纳入考核、评优评先额外加分条件。2、科研创新是科室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突破口要想真正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面对本地区综合性医院强有力的竞争,能取得优势,就要讲究错位竞争。一是抓西医的弱点和薄弱环节;二是做西医院不做的和不愿意做的。针对肿瘤放化疗、手术后病人的相关并发症、毒副反应,加大研究力度,科研创新可以自立自强。从科室临床实际出发,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规律的科研项目,利用现代表述方法,研究整理一些规范化的指标指导临床。开展中医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减毒增效等研究,理清思路重点攻关,科内协作。科

21、室开展的“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经肝动脉辩证灌注中成药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等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依托安徽省“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病建设项目为契机,争取更多项目支持,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对主持相关课题研究人员予以相应奖励措施,并集中力量在经费配套、科研时间保障等依据院部相关文件兑现。3、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造就科室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中医药文化建设在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医医疗市场日渐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临床疗效下降。中医临床疗效下降的原因何在?无非是很多中医临床医生不能真正用中医看病。为什么

22、不能用中医看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丧失了中医治病的思维方式。而中医的思维方式则是在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加大中医药文化教育力度,对于中医学习者培养钻研中医学的兴趣及强化中医诊疗思维方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与不可或缺。有利于营造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针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趋势,科室中医文化氛围不浓厚等,定期派员参加相关中医药文化学术会议,通过订阅

23、中国中医药报以及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积极开展具有地方中医特色的中医文化学习,巩固专业思想,营造中医氛围。4、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是科室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保障人才建设是科室内涵建设的核心。中医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的特色,除院校学历教育外尚有师承带徒制。吴仪同志对中医药继承和发展工作非常重视,提出了“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的六名指示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从事中医药人员的斗志,振奋人心。“六名”指示中,又以“名医”为核心。只有培养更多的名医,才能创造名院。面临着当前中医的现状:中医人才的断层,匮乏,西化等。加快提高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素质的培养是当前的核心任务,也是艰巨而急迫的任务。科室积极探索中医

24、药人才梯队建设模式,充分重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接班人,强化和巩固中医医务人员专业思想,避免西化或被西医同化。有针对性地遴选一部分热爱中医,坐的住,学的进,基础好的青年中医或高年资西医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结合师承与学历教育。对师承人员在相关福利等方面依据院部文件兑现。5、巩固和拓展中医药在肿瘤诊治中的席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特色和“简、廉、便、效”的优势,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加强中医药诊治肿瘤的理论基础、具体方案以及优势等,通过与社区、乡镇医院等合作,定期举办中医药科普文化知识讲座。此外,还通过入院病人中医宣教,发放中医药防治肿瘤小册子,出院病人定期中医随访等具体措施

25、。使得病人了解中医,知晓中医药诊治肿瘤的相关信息和独特优势,扩大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普及度,巩固现有市场,进一步开拓社区和农村市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肿瘤诊治服务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6、提供独具特色的中医情志、辨病辩证护理模式医护不分家,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尤其是肿瘤病人,在罹患肿瘤后,往往出现情志不畅,焦虑等心理状态异常。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中医情志护理”和“辨病辩证护理”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工作,并提供符合各自病证的膳食指导,大大提高了中医药的诊治疗效,病人满意度加大,家属满意度加大,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在诊疗活动中更好地发挥。7、重视中医“治未病”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中医治

26、未病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在肿瘤防治中具有防止传变和转移的重要意义。内经中有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论述,这些以预防为主的理论,为我们在恶性肿瘤的防治中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何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用于肿瘤的预防以及肿瘤治疗中的并发症发生的预防方面,如何用于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

27、长寿命方面,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伟大实践和神圣使命。重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采取早期干预,长期跟踪随访,适时调治,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中医药独特的优势,这一点十分重要。8、丰富诊疗手段的运用和探索中药剂型改良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具有手段多样化的优势,加强诊疗手段的挖掘运用,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医特色与优势,为患者谋福音。如,运用中药雾化吸入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中药袋泡茶防治放射性食管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中药灌肠治疗难治性便秘、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中药外敷治疗药物性外渗性静脉炎。此外,针对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宜加大中药协定方剂运用后的疗效评定,通过申报院内制剂,将有效

28、协定方剂制成颗粒剂、糖浆剂等,服用方便。再有,在冬季针对随访病人通过辩证配合中药膏方制剂,服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通过以上措施,加大中医药参与率,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实施方案中医药几千年来绵延不绝,靠的就是一代代薪火相传。时至今日,除了正式学校教育外,师承授受,仍为中医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老中医药专家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主张,他们“身怀绝活”,继承和发扬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丰富中医各家学说多有裨益,意义重大。系统整理、研究老中医药专家临证精髓与学术主旨,既是我院深入贯彻吴仪同志发

29、展中医药“六名”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又为我院充分发挥老中医药专家的“传”、“帮”、“带”、“教”作用,培养中医药人才资源和贮备中医药接班人的重要措施之一。系统整理我科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是培养学科人才梯队发挥中医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具体措施:依托我院国家级名老中医的独特优势,经过自主申报,考试考核合格,在师徒双方自愿前提下,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整理工作,签订师承协议,按章考核(具体规章制度参阅医院有关规定)。师承工作分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院级四个层次。实施要求:1、被确定为继承人员,每周不少于2次门诊侍诊、抄方;2、每月不少于2次,四大经典以及专科中医内容学习;3、每周不少

30、于1次跟随老中医药专家中医查房或会诊;4、及时撰写学习心得与侍诊体会,并由老师修改、批阅;5、每年不少于2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论文;6、在跟师期间承担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员不少于1项科研项目。制度保障:1、医院医教科将定期检查师承人员到岗情况,定期检查侍诊医案、心得、体会;2、每季度组织医院专家委员会考核;3、对考核不合格人员将取消其师承资格并延期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资格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考核通过、顺利结业者,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具有优先权(具体规定见医院相关政策规定)。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 2006年12月6日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常用协定处方介绍说明:因我院此前无开

31、展院内制剂资质,故在临床中对疗效稳定、确切、毒副作用明晰,并长期在临床实际中运用安全有效之方剂,以院内协定处方形式运用。目前医院具有开展院内制剂加工、生产资质,协定处方申报院内制剂工作正在开展中。以下处方均在相关杂志报道过,并收录中医临证思辨集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药协定处方八珍升白汤、二丹三草四物汤、清咽汤、扶正消瘀破癥汤、张氏健脾疏肝方1、八珍升白汤(本方原刊载于中医杂志)方名:八珍升白汤方药组成:上绵芪30g、大熟地15g、全当归10g、大川芎10g、炒白芍10g、潞党参15g、云茯苓15g、炒白术20g、粉草6g、补骨脂15g、菟丝子(包煎)15g、鸡血藤15g、首乌藤20g、仙鹤草

32、30g、苏梗10g、砂仁10g(后下)。功用:健脾益肾,益气养血,补虚升白。组方释义:本方取“八珍汤”气血双补之功,八珍加黄芪、肉桂实为“十全大补”,此有仿其意。鸡血藤,味苦、微甘,性温,归肝肾二经。纲目拾遗载其具“大补气血,与老人妇女更为得益,统治百病;能生血、和血、补血、破血;又能通七孔,走五脏,宣经络。”全国中草药汇编载其“主治放射反应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民间认为有强壮治效,其药性平和,治疗血证无论寒热皆可用之。菟丝子,味甘,性平,为补肝、肾、脾、三经要药;为平补阴阳之佳品。日华子认为“补五劳七伤”。得配本草言其,“配熟地,补营血而不热”。补骨脂则有主“五劳七伤”、

33、“骨髓伤败”之功。夜交藤为首乌之藤,有首乌之功,而无首乌之滞。苏梗、砂仁具有醒脾助运之效,使得全方具有灵动之资,杜滋腻碍胃之弊。全方共奏,健脾益肾、益气养血,补虚升白之效。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服。病情稳定时,可以该方做膏方,长期进服。饮食上或以红枣、红豆、花生(带皮,以皮色红者为优)煮粥,佐食。主治与加减运用: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白细胞减少症,中医属“虚劳范畴”。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大多继发他病,如服用某些药物或肿瘤病人接受放化疗后等。从临床观察,但凡白细胞减少病患,易出现疲劳、乏力、纳差,甚至少气懒言,嗜睡等,也有部分患者易感受外邪。就其脉象多见细弱,或沉细,舌苔薄白,舌质淡或淡红。阳虚

34、症状明显者加肉苁蓉10g、桂枝10g、附子10g(先煎);或配合桂附地黄丸。脾胃虚弱,纳谷不香,肢体倦怠,或伴有便溏者,加大白术用量,最大可用60-100g。此外,可配合淮山药、鸡内金;或“曲类”健运消食之剂,以醒脾开胃。2、二丹三草四物汤(本方原刊载于中医杂志)方名:二丹三草四物汤方药组成:青黛5g、水牛角(先煎)10 g、粉丹皮10g、紫丹参15g、夏枯草30g、益母草30g、白花蛇舌草30g、芦荟15g、细生地10g、全当归12g、赤白芍(各)10g、大川芎10g、砂仁10g(后下)、苏梗10g。功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解毒抗癌。组方释义:二丹三草四物汤,乃取二丹四物汤,凉血、活血之基

35、本用意。水牛角,味苦、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现代研究认为,该物可以使血中白细胞总数下降,中性粒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数增多。夏枯草、益母草,具有散结、化瘀、通络、解毒之效。芦荟,味苦,性寒。本草再新载其具有“泻肝火”、“清心热”、“解火毒”之功。青黛,走血分,纲目载其可“去烦热、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现代研究认为,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白血病病毒。冷庐医话认为其可以“清髓中之热,不致壅滞”。配合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抗肿瘤。苏梗、砂仁,一则顾护脾胃,二则可制寒凉太甚。诸药合用,可起“釜底抽薪”之妙,共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解毒抗癌之用。用法

36、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服。定期复检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病情稳定时,可以该方做膏方,长期进服。主治与加减运用:适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中西医结合辅助治疗,以及慢粒脾大、肝大、白细胞淤滞症的辅助治疗。经中西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脾肾亏虚证候,或气血双亏证。可予以“益肾健脾化源汤”、“二至地黄汤”(水牛角10g、细生地10g、粉丹皮15g、炒白芍10g、上绵芪30g、仙鹤草30g、鸡血藤20g、藕节炭15g、白茅根3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地锦草15g)、“四君地锦汤”(上绵芪30g、炒白术20g、云茯苓15g、全当归10g、太子参15g、仙鹤草30g、鸡血藤20g、侧柏叶10g、地

37、锦草15g、东阿胶10g)辨证论治。对脾胃虚弱,纳谷不香,肢体倦怠,或伴有便溏者,加用白术。此外,可配合淮山药、鸡内金;或曲类健运消食之剂,以醒脾开胃。3、清咽汤(本方原刊载于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方名:清咽汤方药组成:润玄参12g、玉桔梗12g、济银花12g、杭麦冬10g、胖大海3枚、生甘草6g。功用: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宣肺利咽。组方释义:伤寒论少阴病辨证论治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此条经文论述少阴客热咽痛,言简意赅。病之初而见咽痛,乃邪热客于咽喉而发,邪热不甚,病变亦轻,故仅见轻微红肿疼痛,全身症状不著,治用生甘草一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是谓药证合拍,力有

38、专攻。若服之不瘥,缘由肺窍不利,气道失畅所致,故加桔梗资宣肺之凭,开提华盖之气,启门驱敌,利咽止痛。清咽汤之立方渊薮即属此。方中玄参味苦、咸寒,滋阴降火、解毒软坚,善治阴虚火旺、火热上炎而发咽喉肿痛。麦冬既可养阴清心生津,又有润肺利咽之功。生甘草清热、解毒、止痛,与桔梗相伍,专事咽喉疼痛而兼备祛痰之效。胖大海微甘淡、性凉,归肺、大肠经,本草纲目拾遗载其“治六经之火”,开肺气、清肺热,善疗咽喉干燥疼痛,于肺热声哑更具显功。金银花清热解毒之力颇著,尤对咽喉疼痛,局部红肿较甚者,更有加速治愈作用。全方药仅六味,各司其职,而又通力协作,共奏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宣肺利咽、止痛镇咳诸功。用法用量:每日1剂

39、,水煎或沸水浸泡,代茶频饮,不拘时段。主治与加减运用:主治喉痹,现代医学属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喉源性咳嗽。放射性食管炎、口腔黏膜炎亦可在此方基础上化裁运用。伴有扁桃体红肿,充血,加金银花10g、连翘心10g、牛蒡子10g。伴有咳嗽、咳痰,痰黄且量少易咳出者,加信白前10g、炙紫苑10g、蒸百部10g。咽峡部出现白膜样附着物或脓性分泌物,加板蓝根30g、净蝉衣6g。鼻咽癌、肺癌、食管癌在放射性治疗后,咽喉部干燥、发涩、烧灼感;或干咳难耐,口干欲饮等“肺阴虚”症候,加南北沙参(各)10g、野百合10g、细生地10g,或加服梨汁。4、扶正消瘀破癥汤(本方又名“加味清肺消瘀汤”,原刊载于中医杂志增刊

40、)方名:扶正消瘀破癥汤方药组成:绵黄芪15g、炒白术12g、太子参10g、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鱼腥草(后下)30g、淮山药12g、京三棱15g、蓬莪术15g、制半夏10g、广陈皮10g、玉桔梗10g、川贝母10g、山慈菇10g。功用:扶正固本,清热解毒,消瘀破癥。组方释义:本方在清肺消瘀汤“清热解毒、消瘀破癥、祛痰排脓”的基础上,加大三棱、莪术的用量,乃针对肺癌病机,重在消癥瘕。白术、太子参之用,重在健脾、益气,而收扶正固本驱邪之功。川贝母,其味苦、性微寒,长于治疗阴虚肺燥,可补肺消痰、和中降火之效。日华子本草和本草汇言在川贝母有“破癥结”、“敷恶疮”之功效。今人曾以抗癌,似有抑制癌

41、细胞转移之功效。山慈菇,味甘、微辛,性凉,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作用。本草新编论其功效:“山慈菇,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菇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菇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而二视也。”这也符合肺癌病机,“火”、“热”、“痰”、“瘀”,癌毒学说。守内经“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之治。诸药合用,共奏扶正固本、清热解毒、消瘀破癥、驱邪抗癌之效。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服。每15日为1疗程,连服2-3疗程,病情稳定可停1疗程,间断服用。也可配合放化疗同时服用。主治与加减运用:主治肺癌。5

42、、张氏健脾疏肝方方名:张氏健脾疏肝方方药组成:黄芪30g、潞党参10g、炒白术15g、藤梨根30g、白芍12g、丹参10g、九香虫10g、制香附10g、守宫6g、西砂仁(后下)10g、薏苡仁30g、炒枳壳10g、土茯苓20g、露蜂房10g、青陈皮(各)10g、鸡内金10g、怀山药10g、甘草6g。功用:健脾疏肝,活血消癥、软坚散结,解毒抗癌。组方释义:肝癌主要见症为胁肋部疼痛、恶心呕吐、纳差乏力、腹胀、腹泻、黄疸等。按症状学辨证属中医“肝积”、“胁痛”、“黄疸”等。医宗必读言:“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素问通评虚实论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综合考虑,其病机多属肝郁

43、脾虚,虚实夹杂;中医重视脏腑相关,肝病累脾,诚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病脉证第一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整合病机叙要,张师提出治疗中应以扶正驱邪相结合。上方取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丹参、九香虫,活血化瘀;薏苡仁利湿解毒;炒枳壳、青皮、陈皮、香附,疏肝理气;鸡内金、怀山药、砂仁,醒脾助运;守宫,味咸,性寒,归肝经,具有解毒散结之效,为消化系统肿瘤常用药。藤梨根,又名猕猴桃根,味淡、微涩,性平,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力甚。土茯苓,清热除湿,泻浊解毒,现代研究证实其对,黄曲霉素b1(af b1)致大鼠肝癌有显著抑制效果。露蜂房,味微甘,性平,归肝、胃、肾经。本草蒙荃载其,有攻毒消肿之功。

44、 诸药合用,兼有健脾助运,疏肝解郁,软坚散结,解毒抗癌之效。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服。每15日为1疗程,长期间断服用,病情平稳可2-3疗程休息1疗程。或配合化疗、介入同时用药。主治与加减运用:主治原发性、转移性肝癌。其他消化系统肿瘤亦可在此方基础上随证治之。胁痛甚者,加醋玄胡10g、川楝子(打)10g。伴黄疸属阳黄者加金钱草30g、绵茵陈30g、野山栀10g。属阴黄者加熟附片(先煎)10g。伴有腹泻、便溏者重用白术30g,或加煨葛根30g、赤石脂(布包)10g。腹胀甚者,加广木香10g、莱菔子10g。伴腹水者,加用猪茯苓(各)15g、建泽泻10g。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常规开展中医特色疗法介

45、绍1、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或地塞米松),或足三里艾灸适应症: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胃肠道反应引起顽固性呃逆(氯丙嗪或甲氧氯普胺)。2、金黄散或自配中药(黄芩、黄连、金银花等)外敷 适应症: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外渗静脉炎。3、中药灌肠(处方:白头翁、川雅连、生薏仁、枯芩、蒲公英、炒白芍等) 适应症:放化疗引起便秘、放射性直肠炎;4、中药雾化吸入(处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适应症: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等。5、中药袋泡茶(处方玄参、桔梗、银花、麦冬、胖大海、甘草)上药经医院制剂中心配制为袋泡茶适应症:放疗引起放射性食管炎、口腔黏膜炎,以及肿瘤病人伴有口干、喜饮等。属热

46、毒伤阴、津液亏耗证6、个体化的“膏方”调治适应症:根据体质结合辨病、辩证综合进行膏方调理,肿瘤放化疗间隙期或随访病患,注重扶正增免,抗复发、转移。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8年工作计划常规工作:依托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为平台,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拓展常规诊疗业务。开展优势病种肺积、噎膈、肠蕈的诊疗方案优化与评价。(孙庆明主任负责)重点工作:迎接六安市卫生局医院管理年与重点专科验收工作,同时酝酿筹建“六安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孙庆明主任负责,陶国水协助)质量管理:(1)、严格执行中医药各项行业标准;专科、专病诊疗规范;护理诊疗规范;(2)、严格

47、“三新技术”准入制度;(3)、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院内外会诊制度、转诊制度、疑难病院内外专家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各项核心制度。(孙庆明、张红霞、万玉莉负责)对口支援:今年对口裕安区罗集镇卫生院,帮助开展肿瘤病人的常规治疗。(孙庆明主任负责)科研项目:(1)开展六安市科委立项课题“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期疗效评价;(2)申报本科中医业务指导张炳秀教授入选安徽省卫生厅第一批名医医案整理与研究工作。(孙庆明主任负责、张红霞、曹华轩协助)外出学习:拟选派张红霞同志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年进修。选派陶国水赴北京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协作组学习

48、班(孙庆明主任负责)继续教育:11月份承办2008年六安市中医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新进展”继教班。派员参加安徽省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与“中医药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学习班”。(孙庆明主任负责)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9年工作计划常规工作:依托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为平台,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拓展常规诊疗业务。开展优势病种肺积、噎膈、肠蕈的诊疗方案优化与评价。(孙庆明主任负责)重点工作:迎接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十一五”重点专病(专科)建设项目的中期检查。(孙庆明主任负责,陶国水协助)质量管理:(1)、严格执行中医药各项行业标准

49、;专科、专病诊疗规范;护理诊疗规范;(2)、严格“三新技术”准入制度;(3)、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院内外会诊制度、转诊制度、疑难病院内外专家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各项核心制度。(孙庆明、张红霞、万玉莉负责)对口支援:今年对口裕安区罗集镇卫生院,帮助开展肿瘤病人的常规治疗。(孙庆明主任负责)科研项目:(1)继续开展六安市科委立项课题“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的后期疗效评价;(2)完成“中西医结合经pcs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写作。(3)申报科业务指导张炳秀教授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4)完成中医临证思辨集要初稿,送相

50、关专家审稿,修改。(孙庆明主任负责、张红霞、曹华轩协助)外出学习:张红霞同志完成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年进修,7月份安排徐斌赴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进修,时间1年。同时联系岳玉仁同志赴中山医科大学进修事宜。(孙庆明主任负责)继续教育:12月份举办2009年安徽省中医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新进展”继教班。同时举办“六安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孙庆明主任负责)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10年工作计划常规工作:依托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为平台,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拓展常规诊疗业务。开展优势病种肺积、噎膈、肠蕈的诊疗方案的优化后总结,重点加

51、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方案梳理与临床研究总结。(孙庆明主任负责、曹华轩、陶国水协助)重点工作:申请引进肿瘤射频消融设备并派员外出学习该技术,迎接省、国家医院管理年专家组检查。(孙庆明主任负责、张红霞副主任、吴德振科秘书协助)质量管理:(1)、严格执行中医药各项行业标准;专科、专病诊疗规范;护理诊疗规范;(2)、严格“三新技术”准入制度;(3)、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院内外会诊制度、转诊制度、疑难病院内外专家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各项核心制度。(孙庆明、张红霞、万玉莉负责)对口支援:今年对口霍邱县马店卫生院,帮助开展肿瘤病人的常规治疗。(孙庆明主任负责)科研项目:(1)完成六

52、安市科委立项课题“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的结题与成果申报;(2)完成“中西医结合经pcs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科研成果申报前期材料准备。(3)完成安徽省第一批名医医案整理与研究科研项目结题与中医临证思辨集要出版。(孙庆明主任负责、陶国水协助)外出学习:派岳玉仁同志赴中山医科大学进修,曹华轩同志赴江阴学习膏方制作工艺。(孙庆明主任负责)继续教育:10月份举办六安市中医继续教育项目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新进展”继教班。同时举办“六安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分别派员参加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与安徽省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

53、会学术年会,参加csco年会。(孙庆明主任负责、张红霞副主任、吴德振科秘书协助)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7年第1版诊疗方案方案制定说明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于2006年11月被确立为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病,根据申报计划书专病建设目标,特制订本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方案制定依据科室在总结以往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及有关专家建议,完成优势病种“噎膈”、“肺积”、“锁肛痔”诊疗规范的梳理,制定了“六安市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规范”。方案运用说明本方案为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之初稿,由于学术水平有限,可能存在不足之初,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

54、见,以期在临床实践中予以逐步修订完善。本方案解释权归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07年第1版)一、噎膈bna000(食管癌c15.901)一、诊断要点1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2经纤维食管镜检查并取得组织病理学证实或术后病理学证实3食管造影检查4食管ct检查二、临床分期及辨证分型1、痰气交阻:吞咽梗阻,胸膈满闷或疼痛,嗳气或呃逆,或呕吐痰涎及食物,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沉细而滑。2、津亏热结:吞咽梗涩而痛,固体食物难入,汤水可下,日渐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3、瘀血内结:吞咽梗阻,胸骨后或剑突

55、下疼痛,泛吐黏痰,面色晦黯,形体消瘦;肌肤甲错,舌质黯有瘀斑,苔腻,脉沉涩。4、气虚阳微:吞咽梗阻,饮食不下,面色苍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涎沫,面浮足肿,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三、治则治法1、治疗原则:1)西医予手术、放疗、化疗;(1)根据全面检查进行分期,早期食管癌建议行根治性切除;(2)根据全面检查进行分期,中晚期食管癌建议行精确放疗同步df(5-fu+ddp)方案化疗;2)中药辨证施疗:扶正祛邪,攻补兼施。2、治疗方法:1)分型辨证治疗(1)痰气交阻:通膈一号。(2)津亏热结:沙参麦门冬汤加减。(3)瘀血内结:通膈二号。(4)气虚阳微: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2)固定成方配合西药治疗:在西医予手术、放疗、化疗基础上,服用本科室专科制剂清咽汤清咽汤处方:润玄参12g、玉桔梗12g、济银花12g,杭麦冬10g,胖大海3枚,生甘草6g通膈一号:白术20 g、茯苓15 g、党参10 g、薏苡仁30 g、生半夏10 g、威灵仙30 g、陈皮10 g、藤梨根30 g、乌骨藤30 g、山慈菇15 g、砂仁10 g、石见穿30 g通膈二号:桃仁10 g、红花6 g、生地10 g、当归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