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的启示摘要:当代我国弱势儿童德育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弱势儿童道德情感淡漠、道德判断标准模糊、道德意志淡薄等问题。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有理论和实践的启迪,在实践中尝试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道德教育体系和道德情感作用机制、建设弱势儿童德育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多样化方法促进弱势儿童道德内化。关键词:关怀道德教育、弱势儿童、弱势儿童德育、关怀德育模式on the cultivation of vulnerable children of moral inspiration form care and moral
2、 education theory in china abstract: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of vulnerable children in china occurred during some of the vulnerable children and moral apathy, moral criteria vague, weak will and moral issues.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theory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education
3、al content for our vulnerable children hav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ral inspiration, in practice, trying to build social, family, school trinity interactive type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are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of moral sentiments, construction disadvantaged children in the social securi
4、ty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diverse ways to promote disadvantaged childrens moral internalization. key words: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vulnerable children, vulnerable children moral education, moral care model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11月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将2l世纪教育的主题确定为使受教育者学会关心。关怀德育理论正是这样一种理论。关怀道德教育理论能不能应用
5、于我国弱势儿童的道德教育中,首先需要对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作梳理。 一、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关怀伦理学的理论运用于道德教育中就形成了道德教育的关怀模式。卡罗尔吉利根在反对将“正义”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关怀”,通过格式塔认知心理学图形说明关怀伦理在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机制,并由此提出了关怀这一道德价值在女性道德成长过程中从关怀自我到关怀他人再到关怀他人及自我的三阶段发展说。内尔诺丁斯在对卡罗尔吉利根的关怀伦理思想作出一些补充、美国当时盛行的自由主义教育方式进行批判之后,将关怀伦理学的视角引入道德教育,系统的论述了关怀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具体
6、操作的方法。琼特朗托提出以关怀道德教育的女性特质来研究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政治和经济领域。萨拉拉迪克在关怀道德教育方面引入了一种不同的母性思考方式,提出将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伦理关系模式化,延伸至社会领域。 概括地说,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关怀道德教育是时代呼唤的道德教育方式。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道德目的,它引导其他目的。”参考文献: 1245美内尔诺丁斯著 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p4道德教育活动必须围绕着“关怀”这个核心来组织,“学会关怀”是关怀道德教育的核心目的,“关怀”是一种“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关系,只有双方达
7、到相互作用、相互责任的成熟关系,关怀关系才能成立。强调“关怀者”道德教育的人类本能的动机,更加强调“被关怀者”“需要和反应”的作用。就是说教育的主客体是相互统一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被关心的需要。关心教育的内容涉及“关心自我、身边的人、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动物、植物和地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以及知识。”3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68-169. p97-177关怀道德教育具有关系性、具体性、情境性及情感性的特点。教育的过程分为“关怀、照顾、给予关怀和接受关怀。”6肖巍.“关怀伦理学”一席谈访萨拉拉迪克教授j.哲学动态,1995,(8):39.教育的方法主要有:“榜
8、样、对话、实践和证实。其中,榜样对于关心是关键因素,对话是关心的基础。”p32榜样是指通过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关怀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关怀者以身为率践行关怀道德教育的教育内容,被关怀者在体验到关怀者榜样的同时,学习如何回应关心者。对话是指开放性的,“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p33实践是通过诸多具体活动,培养关心的态度和能力。证实是指建立在现实的关怀实践的基础上,表现出的肯定、鼓励优秀的一种爱的表达,是关怀关系持续性的保障。二、我国弱势儿童道德现状 由于身理和社会因素产生的弱势儿童,在社会中有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学校教育。总体而言,我国有诸多弱势儿童的保护制度,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
9、中。同时,社会慈善机构、社会组织和各界团体对弱势儿童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作出了很多努力。大多数的弱势儿童还是生活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但是也存在部分行为上缺少监管、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人格、道德行为等方面出现轻微、严重偏差的弱势儿童。 其一,道德情感淡漠。可以说,道德情感是道德的基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弱势儿童中具有代表性,根据段荣成、周福林对我国留守儿童状况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农业地区的留守儿童的数量占全国留守儿童数量的38.5%。以赖相燕通过对江西省赣县沙地中学留守儿童的问卷和访问调查,李伟通过对湖南永州市富家桥镇的留守儿童的调研数据为
10、例。在问及理想时,选择向社会索取的选项比例大于为社会服务的比例,在所作的相关社会公德、对家人义务等方面时,所得出的数据都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出现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离,荣誉感等道德情感淡漠,认为长辈对自己的关怀是理所应当,感恩意识淡薄,看重个人权利,对社会和他人表现冷漠,缺乏责任心、正义感。 其二,道德判断标准模糊。从心理学研究儿童的成长规律来看,其可塑性非常强,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的今天,教育青少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就是一时代课题。弱势儿童在身理或社会方面处于劣势,多数曾感受过社会世俗、利益的一面。还是以留守儿童为例,在赖相燕对某初中留守儿童的调研中,仅有20.3%
11、的留守儿童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在评价雷锋精神、网络诸多道德现象时,46%的留守儿童显示出道德判断标准的矛盾。 其三,道德意志淡薄。道德意志是道德发展的关键环节,其坚强与否,影响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道德意志坚强的人,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培养意志力的最佳阶段。然而,保护、社会支持惠及不到的弱势儿童,由于缺少监督和引导,往往道德意志淡薄。还以留守儿童为例,目前“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24篇文章,都以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研究考察其道德意志。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中不少有懒惰厌学现象,完成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部分形成内向、暴躁的性格,从众心理强。
12、概括来分析,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弱势儿童成长环境中道德教育的缺失,加之弱势儿童在成长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道德判断标准模糊,导致道德意志淡薄和道德情感淡漠。由此形成当下弱势儿童德育中出现的道德教育的危机。 三、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的启迪 萨拉拉迪克教授以吸毒怀孕妇女为例阐述了他的关怀伦理学的理论,他强调“关怀伦理注意的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的关系。”社会转型期,弱势儿童德育出现了新的时代背景,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弱势儿童德育理论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是一种强调关怀、关怀关系、情感、道德体验的伦理学理论。其为目前指导我国弱势儿童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对于探索解决目前理
13、论和实践中的若干难题有一定的启迪。 (一)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德育体系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关怀具有关系性的特征。这种人际关系在儿童而言,社会、家庭、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三者如何形成一种有益于儿童成长的生活、学习环境一直是古往今来学者研究的重点。在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启迪下,针对弱势儿童道德教育建构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道德教育体系,其目标旨在使每一个弱势儿童感受到关怀。 其一,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目的的一致性。弱势儿童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实践“学会关怀”的德育理念时,需要形成关怀关系,即一种互动关系。每个与弱势儿童相接触的人都处于动态系统中,通过互动的关怀关
14、系影响弱势儿童的发展。包括智力、技能、精神、道德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怀圈层理论的实践机会会增加。在关怀者学习的关怀内容之中,以自我为圆心,家人、友人、陌生人、自然、知识等根据关怀者的判断形成了不同的圈层,随着关怀者社会关系的拓展,圈层不断的扩展,越来越复杂。首先与弱势儿童接触的幼儿阶段的监护人的关怀关系十分关键,积极的关怀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弱势儿童形成正常的情感,能够获得安全感,感受和认可关怀,从而产生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相反,这个阶段的关怀关系没有维护好,很可能导致弱势儿童性格的封闭,对他人和社会冷漠。以留守儿童为例,由于其父母和学校、社会等关注其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与其的关怀关系缺乏,留
15、守儿童感受关怀的能力没有得到引导,部分缺少归属感,变的孤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关怀的自然性减弱,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增加,关怀者稍微的疏忽就有可能导致关怀关系的破裂,被关怀者严重的会产生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 其二,家庭、学校、社会关怀式德育体系的建立。对于每一个弱势儿童而言,家庭或学校环境可能缺失,因此在践行关怀德育模式时需要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怀体系,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相互联系,以保障每一个弱势儿童都有建立关怀关系网络的人际关系。学校和社会首先要通过专门工作者落实弱势儿童相关政策,对弱势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相应的关怀教育,培养家庭中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施与关怀的能力,保障家庭关怀关系的建
16、立;其次,运用社会力量在缺乏条件的偏远和贫困地区,为弱势儿童配套相应的硬件设施与相关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当然这些工作的开展,目前面临着很多困境,我国政府正在开展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活动,提出社会管理多元化的主体,强调社会力量和公民的社会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怀关系体系的建立中,就是强调发挥这些多元主体的合力作用,在我国“八五”、“九五”期间,班华等学者就与某小学合作开展了有关具体途径的研究,包括具体情境的设置、班组串换制教学法等等。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 (二)建立道德情感作用机制 关怀道德教育理论非常重视情感因素在人的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关心者是在情感的影
17、响下实施行为,被关心者在情感的作用下接受、认可给予他的关怀,并将其转化成自身关心别人的能力。 其一,关怀者的以身作则。在家中,榜样就是父母等监护人,父母教育的误区,使得部分孩子习惯“被关怀”,接受关怀理所应当,甚至会进一步提出过分的关怀要求,对关怀他人、社会却很漠然,有部分儿童期望关怀他人和社会,但实际却事与愿违,关怀能力缺失。榜样要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关怀教育的指引下,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能本末倒置。进入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种机构进行培训,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各种原因导致榜样的缺失,其中我国学校和社会中出现的知行脱离的教育有一定责任,与儿童接触的这些工作者,或许心中
18、装着儿童,却在实践中没有采取行动,说的和做的不相一致,更不提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榜样引导作用。一般而言,学校和社会中与儿童接触较多的工作者属于儿童关怀关系的外层圈,成为儿童榜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能力,在学校教学中教师等工作者在学识和人格方面都是儿童的榜样,故在教学中创设再现生活的情境时,教师要身体力行,作好儿童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引导者。在弱势儿童德育方面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在发展特殊教育时着力于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学历到专业性都提高了要求,这无形中提升了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能力。 其二,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互动。对话是双方的交流、沟通的互动,被关怀者说出自己的关怀体验,在述说的过程中不断重新塑
19、造着自我的情感,关怀者倾听和分析被关怀者的情感,尊重关怀者的同时通过对话引导其寻求“关怀”的人生价值,并将此作为人生生活的追求。对话要达到良好效果,就需要关怀者通过与被关怀者的情感对话,促使被关怀者真实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分析其需要,以合适的关怀方法满足其合理的生存、发展需要,使其体验被关怀的感觉,增强责任感。关怀情感体验激发被关怀者善的美德,使被关怀者自觉调节自己的行动,主动维护关怀关系。对话需要反复引导与实践,培养被关怀者自我表达、沟通、反思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才能使关怀者施与的关怀有相应的反应。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对话还要营造适宜对话的环境,从对话者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操之过急
20、,反而事倍功半。例如,在与流浪儿童、单亲儿童、孤儿、贫困儿童进行对话时,首先从物质上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再在政策扶植之下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展精神的关怀,对话中引导这些儿童正面看待大众传媒、互联网等宣传的文化,鼓励这些弱势儿童通过多种方式回报他人与社会。 其三,被关心者的练习与实践。被关心者所学得的道德知识,需要经过个体的再创造和主体建构才能真正转化为行动。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练习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被关心者在现实中练习所学的道德知识,势必要与“世俗化道德”作斗争。经过实践选择关怀道德,会形成更加坚定的关怀道德意志,从而在之后的生活中克服困难,践行关怀。 对弱势儿童德育而
21、言,使弱势儿童将其被关怀的体验,通过生活小事、实践活动、主题课程等形式进行实践,将其从关怀者身上体验到的关怀情感施与出来。具体而言,从对感恩父母开始,孝敬长辈、尊重他人和社会、友爱朋友、关怀物质世界中的自然和一切生物。在实践的过程中,由被关怀者转化为关怀者,通过自己施与关怀、转化角色,反思自我关怀能力的相关问题,与上一层关怀关系中的关怀者进行对话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再采用练习、实践的形式提升关怀实践能力。 (三)建设弱势儿童德育工作者的社会保障机制 弱势儿童道德教育对于其个人和社会而言,意义重大。弱势儿童道德教育工作者,包括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他们既是弱势儿童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引导者,同时大都也是弱势儿童的贴心朋友。他们是最接近弱势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群体之一,也是弱势儿童道德教育的中坚力量。然而,我国尚还没有专门的保障他们的制度,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工作的持续性。因而,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弱势儿童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保障机制的建设。目前,我国针对流浪儿童、孤儿、行乞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的保护措施中最有效、最有影响的是替代性养护制度,大致分为家庭领养、家庭寄养、机构养护、机构照料、机构教育等五种形式。这些形式的区分点在于法律意义上儿童父母、社会或机构将其对于弱势儿童的权利与义务完全、暂时转移给他人、机构的养护形式,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烘焙店合伙入股合同范本
- 麻辣烫加盟协议合同范本
- 淘宝怎样签保障协议合同
- 淘宝开店合同协议书模板
- 池州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
- 消防入股合同协议书范本
- 社交电商平台代理协议书
- 物业签订供用水合同范本
- 销售合同终止协议书模板
- 终止荒山承包协议合同书
- 2025-2030年中国船员服务行业运营现状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抗菌肽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国家电投集团广西电力2025年招聘笔试题库
- 感控知识培训课件
- 高中家长会 高二下学期家长会课件
- 电厂安全知识培训
- 2025年健身设备运维合同
- 中国冠心病康复循证实践指南(2024版)解读
- 《道路运输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
- 混凝土搅拌站质检员职责模版(2篇)
- DB32T 4081-2021 沥青路面用熔融固化体集料通 用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