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苏州意蕴——夏翔和他的玉雕_第1页
精雕细琢苏州意蕴——夏翔和他的玉雕_第2页
精雕细琢苏州意蕴——夏翔和他的玉雕_第3页
精雕细琢苏州意蕴——夏翔和他的玉雕_第4页
精雕细琢苏州意蕴——夏翔和他的玉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雕细琢苏州意蕴夏翔和他的玉雕 作者柯继承【发布日期 :2011-8-28 】【作者 : 柯继承 】 来源: 姑苏晚报 2011年 8 月 28日第 28版“知道 .人物” 】 阅读次数 :1969】【字体 大 中 小】【打印 关闭窗口】 vv:shape id=图片 _x0020_1 o:spid=_x0000_i1025 type=#_x0000_t75 alt=http:/ a2229e2e869/800?pt=0ek=1kp=1sce=0-12- 12 style=width:300pt;height:200.25pt;visibility:visible 听说夏翔的玉雕作品,最近又获

2、得中国工艺美术 行业协会颁发的金奖,大家都十分惊喜。惊的是夏翔作品得 了金奖,却低调得不与人谈;喜的是一人送审的两件作品 (达摩过江 、碧玉香薰)同时获得全国性的金奖,这在 苏州玉雕史上,着实罕见。 资深的“阳光少年” 夏翔的玉雕工作室,在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 室名“天智堂” 。传说古代有一块名叫“天智”的玉,历劫 不毁,而且能经受烈火的烧烤。周武王伐商,商纣王兵败如 山倒,便遍身裹玉 5000 块自焚,诸玉均毁于火,惟独天智 玉丝毫未损,受到周武王珍爱,被视为神玉。夏翔工作室起 名“天智”,当有自勉自励的意思。 夏翔是苏州人, 在苏州民间艺术家中, 琢玉已 30 多年, 早在上世纪 90

3、年代初, 他已是市场经济浪涛中的 “弄 潮儿”了,近 10 多年来,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的玉制品 更多达几十件,可谓是“老资格”的工艺大师了。但与他初 交的人总觉得他太年轻,而且有些另类,一点也不像经历丰 富的琢玉大师,更不像春风得意的成功经营者。谈及玉器, 更多的时候总是少言寡语,像个“谦谦君子” ,似乎对琢玉 无多大兴趣,但提到诸如书画艺术、最前沿的科技、最时尚 的事物,他就眉飞色舞,侃侃而谈,似乎什么都关心,什么 都在行,被人戏称为“阳光少年” 。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这位“阳光少年”其实是个年龄已“过四望五” 、非常有思 想深度的老玉雕艺术家了。低调是他的作风,用功是他的本 色,从来

4、不凑“闹猛” ,但常常在人们不经意中,已跃到前 列,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产品,一鸣惊人。 夏翔其实应当是个画家或鉴赏家。年幼时对绘画 就十分感兴趣, 11 岁就正式师从著名画家周天民, 学习花鸟 和园林题材的绘画技艺,学习国画鉴赏,几年刻苦的学习, 不仅使他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功夫, 而且经历广博, 目光犀利, 谈起历代名家及苏州现代国画家的艺术特色、用笔特点、审 美诉求,甚至师承关系,他都能讲个七七八八,而且常常能 一语中的,被许多朋友誉为隐藏在书画界外的“高人” 。 上世纪 70 年代末叶,一个疏忽,让他错过了去 美术院校学习的机会, 阴错阳差地进入工艺学校, 学习玉雕。 但他没有放弃绘

5、画艺术, 1983 年,他的国画春拥白塔竟 获得当年江苏省中青年绘画二等奖。 “一步错,步步错” ,夏 翔常常这样自嘲,专业变了,就业方向也就变了,最后就分 配到苏州玉雕厂,从事玉器的设计与制作。 80 年代的苏州玉雕厂, 老艺人和专家众多。 夏翔 从不显山露水, 却被厂部领导发现了他的特殊潜质。 1986 年, 江苏省实施仿古玉件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之时,令人惊讶 的,在厂部推荐的人选中,除了德高望重的老艺人、老专家 外,还有两位年轻人。一位是杨曦,另一位就是夏翔,而夏 翔这一年才 22 岁。当年,夏翔就与杨曦各以一个“优秀奖” 作品,开创了苏州玉雕青年艺人敢与工艺大师级人物齐驾并 驱的局面。

6、第二年,夏翔独立设计制作的松鹤同春 (岫 玉)就获得了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拉开了他的玉雕 作品屡屡获奖的序幕。 达摩过江 水乡上人 夏翔有个闲章,四个字: “水乡上人” ,有时也用 “水乡上人”自称。原来,他十分钟情于苏州的水乡风光, 在水乡特色中捕捉题材。他曾感慨地说: “苏州是一座由太 湖、石湖、金鸡湖、阳澄湖围绕的城市,风光秀美,可捕捉 的题材很多,特别是那小桥、古巷、流水、枕河人家,以及 青山依恋或绿树簇拥的河道、溪水,内容丰富而感人,人在 苏州,不从这里取材,等于身入宝山,不名一文。 ” 几年前,他得到一块带糖色的上等山料,颜色鲜 艳。通常遇到这类玉料,总雕以喜庆的花鸟或瑞兽

7、,这样的 设计和雕琢,既轻松也没有风险,成品也容易出手。但夏翔 认为如此这般,轻松是轻松了,却没能使这块“巧色玉”得 到充分利用和展示,是一种遗憾。于是抱定宗旨,没有好的 设计思路,绝不动刀, “宁缺毋滥” 。就这样,这块巧色玉静 静地置于案头,一拖就是半年。半年后的一天傍晚,他带着 女儿悠闲地漫步在山塘老街上,夕阳下的千年古桥,两岸枕 河人家,渐渐远去的船只,家家屋角悬挂的鲜红灯笼此 时此景,令他陶醉,也令他欢畅。猛地他一个激灵:这不是 我梦寐以求的与巧色玉相吻合的画面吗?于是,随手拿出 纸、笔,快速地将画面定格, 水乡的设计稿就这样诞生 了。在制作时,考虑到材料坚硬、易碎、难下工具及难打磨

8、 等因素, 在突出美化主体的前提下, 又删去了一些画面内容, 做了“减法” 。作品基本成型后,又发觉刻得浅,经过打磨, 层次感不强,又继续加以琢制,终于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山塘 水乡景色,业内人士鉴定后,给予“多一点,画蛇添足;少 一分,枯燥无味”的赞誉。 夏翔雕琢的水乡题材的作品,经常因出人意料的 艺术造型和审美角度, 获得极佳的艺术效果。 如玉雕插屏太 湖渔隐图(获 2007 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优秀奖) 、 玛瑙烟壶寒江垂钓 (获 2008 年“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 雕精品铜奖) 、玉雕烟雨江南 (获 2009 年苏州工艺美术 大展评比金奖) 、白玉水乡 (获 2009 年江苏艺博杯

9、工艺 美术精品奖银奖) 、玉雕忆江南(获 2009 年中国玉器 “百 花奖”铜奖)等等,成为他水乡题材的代表作品, “水乡上 人”的称号也不胫而走,成为玉器爱好者口耳相传的佳话。 碧玉香薰 vv:shape id=图片 _x0020_3 o:spid=_x0000_i1027 type=#_x0000_t75 alt=http:/ c1aaa003f39/800?pt=0ek=1kp=1sce=0-12- 12 style=width:176.25pt;height:300pt;visibility:visible 园林侍者 夏翔是苏州人,对苏州传统民俗文化非常熟悉, 也非常爱好。他常说: “

10、中国从事玉雕的人不知有多少,如 果做出来称为艺术品的东西都是一个模样,或者大同小异, 还有多大的意义?”他主张苏州的玉雕艺人和艺术家们,雕 琢的艺术品,应当有苏州特色,苏州的文化韵味,而且要有 创新。他非常欣赏某位文化学者的话:历史不过是延续,地 理才是舞台。他曾动情地对朋友讲: “在苏州这个舞台上, 不演出苏州的精华,那就枉为苏州人了。 ” 近年来,他对苏州文化,特别是苏州园林文化的 向往,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有空闲,就往园林跑,向园林 文化学者请益。同时,力图在玉雕中体现苏州园林元素和精 华。 2009年,他得到了一块长约 10厘米,宽近 5 厘米、厚 近 2 厘米的和田白玉籽料,质白细腻

11、,手感非常温润,这让 他感到了春意,一种只有精致娇小的苏州园林才有的春意。 他决定到苏州拙政园去寻觅主题图案。拙政园内每一处都是 上好的画面,取什么作主题呢?他徬徨了,感到难以选择和 取舍。时当夏季,远香堂前池塘中的莲荷,荡漾出的意蕴使 他感动, 但它太热烈了。 于是又来到宜两亭、 三十六鸳鸯馆、 扇亭、波形廊、见山楼,直上雪香云蔚亭,在园中徘徊了整 整一天,守望了整整一天,仍不得要领。 第二天,他又冒着炎暑,在芙蓉榭、枇杷园、小 飞虹、小沧浪、留听阁等处拍了许多照片,回家仔细琢磨, 仍无从领悟。第三天,他又邀约了对园林素有研究的朋友, 再赴拙政园, 同时, 坦露了自己的创作主旨。 朋友笑了:

12、“寻 找春意,来到夏天,真所谓缘木求鱼了。春意一定在冬天之 后,料峭春寒之时,最让人感怀”朋友一句话,令夏翔 恍然大悟:“天时、地理、人文,真是缺一不可啊! 于是在第二年春天,他再约朋友同去拙政园。沿 着曲折小道走着走着,来到倚玉轩西南,一眼就瞥见一棵高 出 10 米以上苍古的柏树。枝干,虬龙般的伸向云天,墨绿 的针叶,在早春的园中显得分外耀眼,隔水相望的香洲,此 刻没有荷叶簇拥,更显得有点娇小孤寂。猛抬头,柏树遒劲 的枝叶,正向香洲伸展呢。那是一种温馨的呼应,一种意欲 投入怀抱的渴望, 使夏翔一下子就惊呆了, 这不是春的呼应、 春的意蕴吗?当夜,夏翔便以古柏、香洲为题材,进行了精 心构图,然

13、后,又运用深浮雕的技法,花了整整一个半月时 间,才把它再现在晶莹的和田玉上。这枚名为“园林春意” 的玉牌,参加苏州市第三届“子冈杯”玉雕精品展,虽然只 获得银奖,但因其内容新颖,极寓苏州特色,而受到观众的 追捧。一位海外富商,直接找到夏翔,愿以 30 万高价购买, 被夏翔婉拒了。有人不理解,夏翔却坦率地说道: “园林春 意这块玉牌,不单是物有所值的问题,最好让它就留在苏 州。” 为此,夏翔又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园林侍者。夏 翔说,苏州园林的题材太丰富了,虽然把它们雕琢在玉上, 无论在表现手法上、技艺上,都要继续探讨,以获更好的效 果,但我要一直做下去,就像郑板桥所说的“咬定青山不放 松”。 弥勒

14、佛 vv:shape id=图片 _x0020_4 o:spid=_x0000_i1028 type=#_x0000_t75 alt=http:/ 81976c7deab/800?pt=0ek=1kp=1sce=0-12- 12 style=width:212.25pt;height:300pt;visibility:visible 爱上桃花坞 夏翔老家本就在城内桃花坞,多年前搬到城西远 郊,但 2008 年,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又鼓励、支持把他的工 作室放在桃花坞。 当时桃花坞大街原新光丝织厂厂址内,人们利用 旧厂空房,建了一个“桃花坞文化创意园” ,一些工艺美术 工作者包括绘画、竹木雕、陶瓷、

15、制扇以及其他工艺工种的 从业人员, 纷纷进驻, 惟独没有玉雕。 苏州的工艺美术人员, 人数多,技术高,所以尽管当时这个创意园,说得上因陋就 简,却是藏龙卧虎, 很有些大师级的人物在其中 “扎堆”(创 意园因而还有了“大师坊”的别号) 。夏翔看中的就是这一 点,他不顾别人劝说,毅然搬了进去。夏翔认为:这里从事 的职业门类多,能为他的学习与提高提供条件。他秉持的理 念是:玉雕技艺,一定要从书画艺术以及竹木雕、石雕、砖 刻等技艺中汲取营养。艺术都是相通的,何况书画原来就是 玉雕的基础,而其他雕刻种类,更是玉雕的“近亲”和“远 邻”。所以一有空闲,夏翔就会出现在书画家王锡麒“艺馨 堂”以及制作檀香扇的

16、邢伟中、木雕的陈忠林、青花瓷的杨 丽华、澄泥雕的蔡云娣、紫砂壶的徐雯等人的工作室中。与 这些大师们亲密交往,和谐共处,不仅交换信息,更多的时 候,是汲取了营养,从艺术的切磋,到意见的交流,见解的 碰撞,取长补短,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 ,从而为自己玉 雕设计视野的开拓、主题的深化、技艺的提高,创造了优越 的条件。 有一些工艺人, 经过多年打拼, 变成“成功人士” 后,就不再亲自操作,而是雇用工人“打前站” ,然后在工 人已做的毛坯上“画龙点睛”一下,就署上自己的名号,算 是自己的创作了。夏翔却不这样,他有句名言: “桃花坞的 艺人,从来都是 自己做戏自己唱 ,从头至尾,都要亲历。 ” 所以他只

17、要有时间,就“亲自操刀” ,尽管自己设计自己雕 琢,非常辛苦,但却坚持着。他认为,目前雕琢工具比旧时 先进得多,但雕琢工艺却不见得比旧时先进多少,除了设计 因循守旧外,“操刀者”实践时间太少是个原因。技艺精到 处,都是从“熟能生巧”来,而巧,是从边雕凿边思索中形 成的,“纸上谈兵”成不了 “家”。所以夏翔既重视设计,又 重视雕琢,因为许多“璞玉”,早先设计停当,剖开后,发 觉情况有异,就得另行设计,而一般操作者仍旧按原先设计 雕琢,效果就差了。 有一次,夏翔把一块和田籽玉设计成动物件,谁 知剖开部分后,却发现里面并不澄明,有白色斑点,像花一 样,还有其他杂质,若照旧做成动物,“动物”身上就像是 霉点或花朵,难看死了。夏翔却“计上心来”:这些称之为 “僵花”的东西不是很像雪花与梅花吗?梅雪相映,正好有 故事。于是重新设计,剔去杂质雕成的梅树就显得更加虬曲, 将白色斑点又巧妙地雕成雪花与老树上的梅花。终于把这块 璞玉雕琢成了一位古人在漫天大雪下“抚琴赏梅”的景象。 人们见了,都赞为“巧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