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习题解答 2.1计算 : pi iq qj jk ,(2) epqi eijk Ajk , (3) Sjp Skip Bki Bj。 解: (1) pi iq qj jk pq qj jkpj jkpk epqi eijk Ajk( pj qk pk qj ) AjkApq Aqp ; ejp ep Bki Blj (ik jl il jk ) Bki Blj Bii Bjj Bji Bij。 2.2证明 :若 aij a ji,贝U ejk a jk 0。 证: 2 eijk a jkejk a jk eikj akj eijk a jkeijk a eijk a jk eijk a jk0
2、 0 x 2.4 2.5 设a、 b和c是三个矢量,试证明: a a a b a c b a b b b c a,b,c2 c a c b c c a a a b a c a a abi ac a1 a2 a3 a1 big 证: b a b b b c ba b bi bi c b1 b2 b3 a2 b2 C2 c a c b c c ca cbi Ci Ci C1 C2 C3 a3 b3C3 2.3 设 a、b、 (a b) (c 证:(a b) (c aibjCldm( il (a c)(b d) c和d是四个矢量,证明: d) (a c)(b d) (a d)(b c) d ) ai
3、b jjk ek c dmemn en jm im jl ) (ai ci )(b j d j ) (a d)(b c)。 ai bj Cl d mjk eimk (aidi )(bjCj) Z a,b,c2。 设有矢量 系,如图 解:11 u ue。原坐标系绕z轴转动 2.4所示。试求矢量U在新坐标系中的分量。 cos ,12 sin ,13 0, 2 2 COS ,2 3 0, 角度,得到新坐标 y U1 sin 0 ,3 20,3 31。 1 iUi ui cosU2S in y 图2.4 U22iUiuisinU2COS , U33 iUi U3。 T在新坐标系 2.6设有二阶张量t
4、Tjeej。当作和上题相同的坐标变换时,试求张量 中的分量Ti 1、T12、Ti 3和T33。 解:变换系数同上题。 T11 1 i 1 jTij T11T22T11T22cT2T21 c 一一一cos2一 一 si n2, 2 2 2 T12 T12T21 T12 T21T22 T11 cos2sin2 , 2 2 2 T13 T13 cos T23sin, T3 3 T33。 2.7设有3个数Ai2in,对任意口阶张量Bjij2 jm,定义 Cili2 i njl j2 jm Ali2 in Bjlj2 jm 若Cili2 injlj2 jm为门口阶张量,试证明Ali2in是门阶张量。 证
5、:为书写简单起见,取n 2,m 2,则 CijklAj Bkl , 在新坐标系中,有 Ci j k iA j Bk 1(a) 因为Cijkl和Bkl是张量,所以有 Ci j kli i j j k kl l CijkliijjAjkk l lBkli ij j AijBkl 比较上式和式(a),得 (A j i i jj Aj) B“0 由于B是任意张量,故上式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A j i i j j Aij 即Aj是张量。 2.8设A为二阶张量,试证明IA trA。 证:I A eei Ajk ej ek =Ajk (e ej )(e ek )=Ajk ij ik =Ai =trA 2.9设
6、a为矢量,A为二阶张量,试证明: a A (AT a)T , A a (a AT)T 证:(I) (AT a)T(Aji eej ake) (Ai eiakejkne n)T (Aji ak ejkn eien) tAjn akejki e akekAjnej en a A。 (a AT)T (aei Akje j ek ) T ( Akj ai ejn enek )T (Anj ai ejk en ek) Anj en a ejik ek Anj ene j aiei A a 2.10已知张量T具有矩阵 1 23 T456 789 求T的对称和反对称部分及反对称部分的轴向矢量 解:T的对称部
7、分具有矩阵 1 3 5 2(T Tt)3 5 7, 5 7 9 T的反对称部分具有矩阵 0 1 2 1(T TT)101。 2 1 0 和反对称部分对应的轴向矢量为 w e1 2e2 e3。 2.11已知二阶张量T的矩阵为 3 1 0 T1 3 0 0 0 1 求T的特征值和特征矢量。 3 10 解: 130(1)(3)2 1 0 0 0 1 由上式解得三个特征值为1 4 ,2 2 ,3 1 o 将求出的特征值代入书中的式(2.44),并利用式(2.45),可以求出三个特征矢量为 ai (ei e2) , a .2 丄(ei+e2), a3 、2 e3。 2.12求下列两个二阶张量的特征值和特
8、征矢量: A I mm, Bmnnm 其中, 和 是实数,m和n是两个相互垂直的单位矢量。 解:因为 A m ( I m m) m ( )m, 所以m是A的特征矢量,是和其对应的特征值。设 a是和m垂直的任意单 位矢量,则有 A a ( I m m) a a 所以和m垂直的任意单位矢量都是 A的特征矢量,相应的特征值为,显然 是特 征方程的重根。 令 上面定义的ei是相互垂直的单位矢量。张量B可以表示成 B 0ei ei e2 e2 +e3 e3 所以,二个特征值是i、0和i,对应的特征矢量是 e3、ei和e2。 2.13设a和b是矢量,证明: (1) ( a) ( a) 2a (2) (a
9、b) b ( a) a ( b) a( b) b( a) 证:(1)这一等式的证明过程和书中证明式(2.14)的过程相同,在此略 (2) (a b) ei (ajej bkek) e (ajbkejkmem) XiXi (aj ,i bka j bk ,i ) ejkm eimn en(a j ,i bkaj bk ,i )( jn ki jikn )en a j ,i b ej a j bi,ie j a j, j bk eka bk ,iek b ( a) a ( b) a( b) b( a) 1 2.14 设 a x2yze1 2xz3e2 xz2e3,求 w(aa)及其轴向矢量。 解:
10、w 12(aa) 2(x2z 2z3)e e2 (x2y z2)ei e3 (2z3 x2z)e2 e 6xz2e2 e3 (z2 x2y)e3 e 6xz2 r3 S 若原点O在S的内部,积分 UdS 4 。 S3 证:当r 0时,有 (E)(勺 0(b) r3xi r3 因为原点在S的外面,上式在S所围的区域V中处处成立,所以由高斯公式得 (r3)dv 0。 因为原点在S的内部,所以必定存在一个以原点为球心、半径为a的球面S完 全在S的内部。用V表示由S和S所围的区域,在 V中式(b)成立,所以 S 背dSG)dV SV S 在S 上, 2.16 设 f yei (x 2xz)e2 xye
11、3,试计算积分 (f)ndS。式中S是球面 S x2y2 z2 a2在xy平面的上面部分. r/a,于是 訣4 解:用c表示圆x2 y2 a2,即球面x2 y2 z2 a2和xy平面的交线。由Stokes 公式得 (f)ndS 蜒 dr Sc ydx xdy 0。 AVV* 第二早 3.1 设r是矢径、u是位移, u。求并证明:当 1时,密是一个可 逆的二阶张量。 解:坐北理I dr dr dr dr% I u 的行列式就是书中的式(3.2),当 dr 以可逆。 dr Ui,j 1时,这一行列式大于零,所 3.2 设位移场为 称张量 u (u A r,这里的A是二阶常张量,即 A和r无关。求应
12、变张量 (2)写出物体表面上的面力表达式。 解:(1)应力场必须满足平衡方程,所以 fT I,i ei I,i e 所以,只要令 ,就有f。 (2)表面上的面力为 Tn t n 1 n 或 Tn i。 4.9已知六个应力分量 ij中的 解:应力张量的三个不变量为: 特征方程是 3 I1 2 I2( 2 上式的三个根即三个主应力为 3i I1 0 ,求应力张量的不变量并导岀主应力公式。 xy,I3 0。 x y 2 12)0 0和 2 xy 4.10已知三个主应力为1、 角形,其法向单位矢量为 4,n2二 33 求八面体各个面上的正应力 ,在主坐标系中取正八面体, 它的每个面都为正三 n2 n3
13、 53 0和剪应力 解:0 ij n nj 1( 1 T小jei, T2 T Ti2n2 4.11某点的应力分量为 (1)过此点法向为 1 02 11 22 2尸(23尸(31)2。 330,122331,求: e2的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 (2) 主方向、主应力、 解:T me 23(e1 e2 2), T 2 T T 4 2。 正应力为 n T n 2 。 剪应力为 nT 2 2 0。 由此可知, 2 是主应力,n 1 (e, e2 eO是和其对应的主方向。 、3 最大剪应力及其方向。 (2) 用表示主应力,则 ()2( 2)0 所以,三个主应力是i 2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和1对应的主 方
14、向是n,又因为 是重根,所以和n垂直的任何方向都是主方向 第五早 5.1把线性各向同性弹性体的应变用应力表示为 具体表达式。 ij Cjki ki ,试与出柔度系数张量Gjki的 解: 所以 ij e kk ij 2E( ik jl il jk ) E ij kl kl (ik jl il jk ) ij kl 。 5.2橡皮立方块放在同样大小的铁盒内,在上面用铁盖封闭,铁盖上受均布压力q作用, 如图5.2所示。设铁盒和铁盖可以作为刚体看待,而且橡皮与铁盒之间无摩擦力。试 求铁盒内侧面所受的压力、橡皮块的体积应变和橡皮中的最大剪应力。 解:取压力q的方向为z的方向,和其垂直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
15、为x、y的方向。 按题意有 zq, Xy0, xyP 由胡克定律得 XEx ( y z) |(1)Pq 0 所以盒内侧面的压力为 1 体积应变为 y) 2 2 v 1(21)(1) E(1) q E(1) q 5.3证明:对线性各向同性的弹性体来说,应力主方向与应变主方向是一致的。非各向同 性体是否具有这样的性质?试举例说明。 解:对各向同性材料,设 n是应力的主方向,是相应的主应力,则 mn(1) 各向同性的胡克定律是 ijij 2 ij 将上式代入式 ,得 m2 口 n,即 E 于( )n 由此可知,n也是应变的主方向。类似地可证,应变主方向也是应力主方向。因此, 应力主方向和应变主方向一
16、致。 下面假定材料性质具有一个对称面。设所取的坐标系是应变主坐标系,且材料性 质关于Oxy平面对称。因为xy 0,所以从式(5.14)得 xy C41 x C42 y 若应变主坐标系也是应力主坐标系,则xy ,即 C43 z 上式只能在特殊的应变状态下才能成立。总之,对各向异性材料,应力主方向和应变 主方向不一定相同。 5.4对各向同性材料,试写岀应力不变量和应变不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由式(5.17)可得主应力和主应变之间的关系 i2 i(1) 从上式得 11 ii (32 )(32 )J1 12 122331 (2 1 )(2 2) (22)(23 )(23)(21 ) (3 4 ) J1
17、2 4 2J2 (3) 13 123( 21)(22)(23) 2( 2 )J13 4 2 J1J2 8 J3 (4) 式、 、就 .是用应变不变量表示应力不变量的关系。 也容易得到用应力不变量 表示应变不变量的关系 第八早 6.1为什么同时以应力、应变和位移15个量作未知函数求解时,应变协调方程是自动满足 的? 解:因为应变和位移满足几何方程,所以应变协调方程自动满足。 6.2设 u fge2 y g 2(Aei Be?) 其中f、g、A、B为调和函数,问常数 的位移场。 为何值时,上述的u为无体力弹性力学 解:(Ae1) ek(eiA&) ekAiei“ejAjeji1 0 XkXi Xk
18、 同理(Be?) 0。 由上面两式及f和g是调和函数可得 U (1 )g,2 (1) g,2 (1) 因f、g、A、B为调和函数,所以 2u 2 g,2 (2) 将式、(2)代入无体力的Lam! -Navier方程,得 ()(1)2 g,20 上式成立的条件是 ()(1 ) 2 0 即 6.3已知弹性体的应力场为 3 2z。 f 2e3。 应力协调方程,所以给 x 2X , y 2 y X , xy 2x2y , zx zy 0, (1) 求此弹性力学问题的体力场; (2) 本题所给应力分量是否为弹性力学问题的应力场。 解:(1)将所给的应力分量代入平衡方程,就可以得到体力场为 所给的应力分量
19、和已求出的体积力满足Beltrami-Michell 岀的应力分量是弹性力学问题的应力场。 6.4证明下述Betti互易公式 蜒U%Sfi%dVT%idSf%idV , SVSV 6.5如果体积力为零,试验证下述 其中Ti、f、u和T%、 、分别为同一弹性体上的两组面力、体力和位移。 证:利用平衡方程、几何方程和弹性模量张量的对称性,可得 1 4(1) (R P r) 蜒%dS fi %dVj nj i%dS fii%dv SV S V (ij,jl% iji%)fi%dV( ij,jfi)ui dV ij%IV V V V V j%dV Eijk k%dV Eklij %kldV% kldV
20、 V V V V %ui,jdV (%u),j %,juJdV ?% mudS %idV V V S V ?T%idS S %iidV。 V 证毕。 (Papkovich-Neuber) 位移满足平衡方程 其中 2p 0,2R 0。 证:无体力的Lame-Navier方程为 ()(u) 2u 0 1 又,所以LamONavier方程可以写成 1 2 2u 1( u) 0 1 2 将所给的位移代入上式的左边,并利用 2(r p) 2 p r 2p,可得 2 1 2 1 2 2 u( u) p( po r p) 12 2(1 2 ) 因为p和Po是调和的,所以上式为零,即所给位移满足平衡方程。 6
21、.6设有受纯弯的等截面直杆,取杆的形心轴为x轴,弯矩所在的主平面为 Oxy平面 证下述位移分量是该问题的解 u M EMTxyyz zy Uo v M (x2 2EI y2 z2)zXxZ Vo w M yz EI y xy yXW0。 提示:在杆的端面上,按圣维南原理,已知面力的边界条件可以放松为 xdA 0, xzdA 0, x ydA M AAA 其中A是杆的横截面。 证:容易验证所给的位移分量满足无体力时的Lams-Navier方程。用所给的位移可以 求岀应变,然后用胡克定律可以求岀应力: (a) x ,其它应力分量为零。 上述应力分量满足杆侧面无面力的边界条件。杆端面的边界条件为 x
22、z yz 0,xdA 0, xzdA 0, xydA M AAA 式(a)表示的应力分量满足上述端面条件。所以,所给的位移分量是受纯弯直杆的解。 6.7图6.6表示一矩形板,一对边均匀受拉,另一对边均匀受压,求应力和位移。 q2 图6.6 解:显然板中的应力状态是均匀的。容易验证下述应力分量 & E(qi 利用题3.11 X qi , yq2 , z xy yz zx 0 满足平衡方程、协调方程和边界条件,即是本问题的解。由胡克定律可求得应变为 1 q2)E e15)色e?丘 口2)2 Q (r ro) q2)(x Xo)8 1 E qi)(y y。 E(q q2)(z Zo)e3 的结果,可
23、求得位移为 0上作用有均布压力 q,设在z h处w 0 , 6.8弹性半空间z 0 ,比重为 ,边界z 求位移和应力。 解:由问题的对称性,可以假设 u v 0, w w(z) 把上述位移分量代入 LameNavier方程,可以发现有两个自动满足,余下的一个变成 d2w dz2 解之得 wz2 Az B 2( 2 ) 其中的A、B是待定常数。由已知条件得 w(h)可一h2 Ah B 所以B - 2( 2 ) h2 Ah w 2( 应力分量为 h)2 A(z h) 在z 一个成为 dw dz A, 、dw / ) ( dz 0边界上的边界条件为:T 0 , T2 0 , T3 q。前两个条件自动
24、满足,最后 z A , xy yz zx (2 )A q 即 A q (1 2 )q 2 2G(1 ) 所以最后得 w; 2)(z h) (z h) 2q, u V 0 ; 4G(1) z( z q),xy 1 (z q), xyyzzx0。 6.9设一等截面杆受轴向拉力p作用,杆的横截面积为 A,求应力分量和位移分量。设 z 轴和杆的轴线重合,原点取在杆长的一半处;并设在原点处,U V W 0,且 uVV 0。 z z x 答案 p 0 z A, xyxy yzzx p p p u x, V y,w z。 EA EA EA 6.10当体力为零时,应力分量为 x Ay2 (x2 y2), yz
25、 0, y Ax2 (y2 x2), zx 0, z A (x2 y2), xy 2A xy 式中,A 0。试检查它们是否可能发生。 解:所给应力分量满足平衡方程,但不满足协调方程,故不可能发生 图6.7 6.11图6.7所示的矩形截面长杆偏心受压,压力为P,偏心距为e, 杆的横截面积为A,求应力分量。 解:根据杆的受力特点,假设 zX , xy xy yz zx 0 其中 、是待定的常数。上述应力分量满足无体力时的平 衡方程和协调方程,也满足杆侧面的边界条件。 按圣维南原理, 杆端的边界条件可以放松为 zx 0, zy 0,zdA 0,zXdA Pe AA 前面两个条件自动满足, 将应力分量
26、代入后两个条件,可求得 PPe,其中 Ix2dA。 A 所以,得最后的应力分量为 烽导), xy yz zx 0。 两对边分别受均布的弯矩Ml和M2作用,如图6.8 12M2Z h3 5 y 是否是该问题的弹性力学空间问题的解答。 z X M Mi B y X| C M 2 6.12长方形板ABCD,厚度为h, 所示。验证应力分量 12MiZ X 图6.8 解:所给应力分量满足无体力的平衡方程和协调 面上无面力的边界条件。板边 _h :xdz 2 xy xz 0, (Beltrami-Michell) CD上的边界条件可以放松为 h :xZdz M1 2 容易验证应力分量满足上述条件。同样可以
27、说明应力分量满足板边 上的边界条件。所以,所给的应力分量是所提空间问题的解答。 第七章 方程,也满足板 AB、BC、AD 7.1在常体力的情况下,为什么说平面问题中应力函数应满足的方程 调条件? 解:在无体力的情况,不管是平面应力问题还是平面应变问题,用应力表示的协调方 程都是 2( X y) 0 220表示协 若把用应力函数表示的应力,即 x y2 2 代入上式,就可以得到 X 2 2 0 所以,上式就是用应力函数表示的协调条件。 (包括孔口边界上)受有均匀压 答案:x y q, z xy yz zx 7.3设有任意形状的等厚度博板,不计体力,在全部边界上 力q,求板中的应力分量。 q作用,
28、求应力分量。提示:假定 解: 假定 y和x无关,即 y f (y),于是 有 2 y x2 f(y) 7.4图7.5所示悬壁梁受均布载荷 a a y 和x无关 q 图7.5 d4f2(y)2d2f(y) dy4dy2 12Ay 4B 积分两次,得 1 2 -x f (y) xfi(y) f2(y)(1) 其中f1(y)和f2(y)是y的待定函数。将应力 函数代入双调和方程,得 1 d4f (y)x- d4fi(y)x d4f-(y) 2d2 f(y) 0 2 dy4dy4dy4dy2 上式对任意x 0,1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d4f (y) 0 d4f1(y) 0 d4f2(y) ?d2f(y)
29、dy40, dy40,dy4dy2 解上面的前两式,得 f (y) Ay3 By2 Cy D,f1(y) Fy3 Gy2 Hy (y)中略去了不影响应力的常数项。由式 中的第三个方程,得 所以,有 f2(y) y5 10 6y4 Ly3 Ky2 在上式中略去了不影响应力的常数项和线性项。将求出的函数f、 f1和f2代入式 (1),得 (Ay3 By2 Cy D) x(Fy3 Gy2 Hy)盒y5 fy4 Ly3 Ky2 应力分量为 2 2 6Ly 2K x(6Ay 2B) x(6Fy 2G) 2Ay3 2By2 y 2 y -r Ay3 By2 Cy D X 2 xy x y 本问题的边界条件
30、是: ( x(3Ay2 2By C) (3Fy2 2Gy H) y )y a y )y a xy)x l a (x)x a q ,( xy ) y a 0 0,( xy)y a 0 0 dy 0, y( x)x idy a (5) (3) (6) 由条件(5)可求得 F Al,G Bl 由条件 和(4)可以求得 q3q A 3, B 0, C , D 4a34a 将求得的常数代入应力分量表达式,得 2a3 ( 2 2、2a 热 x)(1 ,H Cl xy xl)y 碁y3 6Ly 2K (7) 由条件(6)中的第一个条件可以求得 L眄亠 8a3 20a 最后的应力分量为 q(l x)2 y 2
31、I 2(1 營 2a3 敎x)(1詈 2a3 I 么是截面的惯性矩。 3 xy 其中, K 0,由(6) 中的第二个条件可以求得 7.5图7.6所示的简支梁只受重力作用,梁的密度为 ,重力加速度为g, g,求 应力分量。提示:假定y和x无关。 解:假设 2 y r y f(y) y x 即 2 f (y) x 经过和上题类似的运算,可以得到和上题相同的应力函数 X y(Ay3 By2 Cy D) x(Fy3 Gy2 Hy) 应力分量为 2 h_ 2 2 y2 2 X2 (6Ay 2B) x(6Fy 2G) 2Ay3 x2 2 Ay3 By2 Cy D xy x y 由对称性可知, x(3Ay2
32、 2By C) (3Fy2 2Gy xy )xo 0,所以 3Fy2 2Gy H -y5 10y 2By2 H) y 图7.6 By4 Ly3 Ky2 6Ly 2K 0,由此得 F 0,G 0,H 0 在梁的任意截面上,x方向的合力为零,即 hBh2 h xdy Bhx2 2h(K 牛)0 212 故有 B 0,K 0 利用上面求得的结果,应力分量的表达式简化为 x 3Ax2y 2Ay3 6Ly y Ay3 Cy D y xy x(3Ay2 C) 在梁的端部有条件 h 2 hy( x)x ldy 0 2 在梁的上下表面上有条件 (y) y 20,(xy)y 20 将应力分量表达式代入上述条件,
33、可以求得 A2厂3 A y, C h22 最后的应力分量为 I2/。2 x2)y xh3 2 (l X )y 4 y2 y 2(1, y(等 xy 5) 护X。 7.6设有矩形截面的竖柱, 其密度为 分量。提示:假设 0或xy ,在一边侧面上受均布剪力q,见图7.7,求应力 O f(X)。 解:设 丁 0, f1(x) 积分得 yf (x) 把上式代入双调和方程, d4f (x) y d4fi(x) dX4 因而有 d4 f (x) dX4 d4 f1( X) dx40 dx4 所以 f (x) Ax3 Bx2 Cx,(x) 在f(x)和f,(x)的表达式中略去了不影响应力分量的项。应力函数为
34、 y(Ax3 Bx2 Cx) Dx3 Fx2 应力分量为 0 Dx3 Fx2 歹 gy y(6Ax x2 (3 Ax2 边界条件是 Xy 2Bx C) (xy)x 00, (xy)x h q h 0, x( 0 2B) 6Dx 2F gy h 0 xydX 0 h 0( y)yodX 把应力分量的表达式代入上述条件,可以求得 y )y odX 0 %必* y 图7.7 7.7 A 告,B q , CO, DO, F 0 hh 最后的应力分量为 0,y 曲1 3x)gy y q*眛 2) 图7.8表示一挡水墙,墙体的密度为, 力分量。提示:设 x yf (x)。 2 解:设x 7 yf(x),积
35、分两次,得 y y3f(x) yfi (x) f2(x) 6 将上式代入双调和方程,得 1y3d4f(x) y(d4fi(x) 2d2f(x)、 6yy(飞厂2飞厂) 上式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p g,水的密度为 d4f2(x) 0 dx4 1,1g,求应 图7.8 d4 f (x) 0 d4(x) 2d2 f (x) 0d4f2(x) dx4,dx4dx2, dx4 解上述三个方程,得 f (x) Ax3 Bx2 Cx D fdx)丄Ax5 1 Bx4 Hx3 Kx2 Lx 10 6 f2(x) Fx3 Gx2 在上面的三个函数中,已略去了不影响应力分量的项。应力函数为 y3(Ax3 Bx2 C
36、x D) 6 y(訴护4 Hx3 应力分量为 2 y2 y(Ax3 Bx2 Cx Kx2 D) Lx) Fx3 Gx2 py *3(6Ax 2B) 6 py y( 2Ax3 2Bx2 6Hx 2K) 6Fx 2G 2 xy 护如 2Bx C)(評4 3Bx3 3Hx2 2Kx L) 边界条件为 7.8 (y)y0 0, (x )x h 0, h 2 h ( xy ) y 0 dx 2 把应力分量的表达式代入上述条件, 2 A 亍,B 0 , C h 应力分量为 x3 % j3 h3 y xy 可以求得 (x) h 2 3 2h,D 3 x 2 h 3 xyrx3y 5hh3 2 32 34 y
37、2(厂 x2)3x4 h3h3 py 10hx h 80 图7.9所示的三角形悬壁梁只受重力作用,梁的密度为 0,H 而,K 0,L h 80 ,求应力分量。提示:设该 问题有代数多项式解,用量纲分析法确定应力函数的幂次。 图7.9 解:应力与外载荷(即体力 g )成比例,所以任意一个应力分量都可以表示成如下形 式 gf(x,y,) 应力的量纲是力长度2, g的量纲是力长度3,x和y的量纲是长度, 是无量纲的,所以若 f(x,y,)是多项式,则必是一个 x和y的齐一次表达式。应力 函数应是比f高两次的多项式,故有 g(Ax3 Bx2y Cxy2 Dy3) 应力分量的表达式为 g(2Cx 6Dy
38、) y2 2 2 gy g(6Ax 2By y) x 2 xy g(Bx Cy) x y 0的边界上,有 (y)yo 6 gAx 0 , ( xy)y o 2 gBx 0 由上面两式得 A B 0 在斜面上,有 y xtg , n sin ,n2 cos ,n3 0 斜面上的边界条件为 2ini21 n122 n2 gy(2Csin cos )0 1i ni11n112n2 2 gx(2C 3Dtg )sin 0 由此得 2Csincos 0, 2C 3Dtg 0 故 1 1 2 C ctg , D fctg 。 把求岀的常数代回应力分量的表达式,得 x g(xctg 2yctg2 ), xy
39、 gyctg 第八章 试证明极坐标形式的应变协调方程为 (2 r 证:在极坐标系中,有 - -1_ r 8.1对平面应变问题, 2 2 r ) r2 r r er e r &rerer r ere r)r (4 r2 2 -)r r r reer gy, (-7 所以 -r )ez er (一 rr 协调方程是 1 2(古 即 2(4- r2 或 2 (7 r) r r) ( r (1 r 1 r2 r r) 丄二) r 22 / 2 -) (_F r2 7) ez e 0 2 )r。证毕。 8.3在内半径为a、 外半径为b的圆筒外面套以内半径为 b的刚性圆筒,内筒的内壁受压 力p作用,如图8
40、.17所示,求应力分量和位移分量。注:按平面应力问题求解。 解:这是一个整环的轴对称问题,应力分量可以表示成如下 形式 r 令 2C, 令 2C,, rr 若不计刚体位移,则位移分量的表达式为 Ur (1)- 2(1 )Cr,u 0 Er 边界条件为 (r)r a q (Ur)rb 0 将r和Ur的表达式代入上面两个条件,可以求得 1_ ,2C A 。旦,2C 1_ 1_1_ 1_ b2a2b2 a2 将求岀的常数代入应力和位移的表达式,得 1 1 r2 b2 1 1 b2 a2 q, 1 1 r2 b2 1 1 b2 a2 q, r 1 丄 Ur亘)q E、_1_ 8.4设有一块内半径为 a
41、、外半径为b的薄圆环板,内壁固定、外壁受均布剪力q作用, 如图8.18所示,求应力和位移。 解:由对称性可知,极坐标系中的应力分量和 平衡方程(8.8)中的第二式简化成 无关。 d r2 r dr r 解之得r i r 由边界条件得 .、A (r )r b 所以r b2 r2 平衡方程 (8.8) d r r dr r 2 q。 q 即 A b2q 中的第一式和应力协调方程简化成 2( r 这是齐次方程组,有特解 力分量的解是 利用胡克定律, 由于对称性,位移分量 图 8.18 0,这一特解满足边界条件(Jrb 0。所以应 2(1 也 bi r2 也和无关,所以几何关系简化成 E Ur和U U
42、r du r dr 芈 0,- 0, drr 上面前两式的解是ur 0,第三式的通解是 2(1 )q b2 E r2 (1 由边界条件(u )r a 0可以确定常数B - E a 也里,所以位移分量的解是 (1 )q r 1、 ur 0, Ub ( 2)。 E a2 r 解法二:根据对称性,可知ur、u 和 无关。利用胡克定律和几何关系,可得 f(r ) E (dUr 1 _ ( d7 E / Ur E_(du_ r) dUr dr E 2(1 ) 把上述表达式代入平衡方程,得 d2ur 2(1 _(_dT 1 dUr dr r dr 由此解得 A , ur Br, r ur 7 d2u dr
43、2 1 du r dr 终0 r2 Dr 利用边界条件可以确定常数 A、 8.5图8.19表示一尖劈,其一侧面受均布压力 q作用,求应力分量 用量纲分析法确定应力函数的形式。 解:任意一个应力分量都可以表示成 q(r,),应力和q 相同的量纲,所以f1应是无量纲的。根据应力和应力函数之间 的关系可知,应力函数应该是 r的两次表达式,即 r2f() 将上式代入双调和方程,得 0 d 4 d 2 解岀上式的解后,可得应力函数 r 2( Acos2 应力分量为 r 2Acos2 Bsi n2 2Bs in2 2Acos2 2Bsi n2 和r。提示: r q 图 8.19 C D) 2C 2C 2D
44、 2D r 2As in2 边界条件为 () 2Bcos2 把应力分量的表达式代入上面的四个条件,可以求出常数 最后的应力分量为 tg (1 cos2 ) (2 2(tg ) tg (1 cos2 ) (2 sin2 ) 2(tg) (1 cos2 ) tg sin2 2(tg) 8.6图8.20所示的是受纯剪的薄板。如果离板边较远处有一小圆孔,试求孔边的最大和最 图 8.20 小正应力。 解:无孔时板中的应力分量为 xy q 在极坐标系中的应力分量为 r qsin2 ,qsin2 , r qcos2 假定小圆孔的半径为a。由于孔的半径很小,且远离板边, 所以孔的存在只会引起孔附近应力场的变化
45、,因此这一问 题的边值问题可以写成 (r)r (r )r a 0, 0, lim r qsin2 , lim r qcos2 rr 根据边界条件和应力与应力函数之间的关系,设应力函数有如下形式 f (r)sin2(a) 将上式代入双调和方程,可以得到 d4f2d3f9d2f9df门 dr4r dr3r2dr2r3dr 把上式的解代入式(a),得 (Ar2 Br4 Cr 2 D)sin2 所以有 r (2 A 6Cr 4 4Dr 2)sin2 (2A 12Br2 6Cr 4)sin2 r (2 A 6Br2 6Cr 4 2Dr 2)cos2 把上述应力分量的表达式代入边值问题中的边界条件,可以求
46、得 4 A q, BO, C 钊,D a2q 2 2 将求岀的常数代入应力分量的表达式,得 4 -)qsin2 r (1 节 节)qsin2 (1卑 r4 2rar)qcos2 (1空 r4 在孔边上,有 4qs in2 因此最大正应力是 4q,最小正应力是 4q。 解法二:将直角坐标系转动 45,得一新的坐标系 Oxy。无孔时,在新的坐标系中 有x q, y q, xy 0。这一问题可以看成是x方向受拉问题和 y方向受 压问题的叠加,所以可以利用书中8.7的结果和叠加原理求解。在孔边上,有 r r 0, q(1 2cos2 ) q1 2cos2( /2) 4qcos2 图 8.21 r 2A
47、cos2 2Bs in2 2C 2D 2Acos2 2Bsi n2 2C 2D r 2As in2 2Bcos2 C 边界条件为 ()0,( )2 0, (r ) -q,( r )_ q 将应力分量的表达式代入上面的条件,可以求岀 /Cos2 q( ctg ), sin /Cos2 q( ctg ), sin q迟 sin 8.7楔形体在侧面上受有均布剪力 q,如图8.21所示,求应力分量。提示:用量纲分析法 确定应力函数的形式,或假定r和r无关。 解:用完全和题8.4中的分析方法相同的方法,可得 qq A,B 0,C 0,D ctg 2sin2 所以,有 8.8在弹性半平面的表面上受n个法向
48、集中力R构成的力系作用,这些力到原点的距离为 y ,如图8.22所示,求应力分量。 x i1【x2 (y y)22 2x r 1 R(y y 心2 y i 1【x2 (y y)22, 2x2 n P(y yi) xy x2 (y y)22 竺n P 解:利用 8.10中的式(8.32)和叠加原理,即可 得到本题的应力分量 第九章 9.1设 和 分别是扭转函数和 Prandtl应力函数,试说明方程20和22所 表示的物理意义。 解:方程 20是用扭转函数表示的平衡方程;方程 22是用应力函数表示的 协调方程。 9.2求图9.11所示等边三角形截面杆扭转问题的应力分量、最大剪应力和抗扭刚度GD 提示:设应力函数为 B(x a)(x 、-3y)(x 3y) B(x a)(x2 3y2)。 解:在图9.11中所取的坐标系中,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直线方程是 x a 0, x、3y0, x . 3y 0 所以猜测Prandtl应力函数为 B(x a)(x、3y)(x3y) B(x a)(x2 3y2) 上式满足在截面边界上为零的条件。应力函数还应该满 足方程 22,将 的表达式代入,可以求得 1 B 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5赋艺网页设计制作合同
- 防洪铁路考试题及答案
- 俄罗斯商务考试题及答案
- 动画绘制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余邻氨基苯甲酸项目申请报告
- 电子专业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电网考试题原题及答案
- 石油液化气充装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
- 电气安规考试题及答案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考试题(附答案)
- 防爆电气装配工作业指导书
- 气象预警矩阵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应用与效果评估报告
- 新修订去极端化条例课件
- 数控机床维修知识培训课件
- 公务员考试备考行测《其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件 第3-7章 拼音识字写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
- 2025至2030年中国医用制氧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知识产权普法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 城管协管员面试题目及答案
- 二精处方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