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_第1页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_第2页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_第3页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_第4页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智子疑邻课文: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 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讼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 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3. 给全文翻译: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 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 人。4. 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

2、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 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塞翁失马课文: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 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 祸乎? ”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 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 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 跛(瘸腿)之故

3、(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1. 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 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3. 给全文翻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 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 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 是祸患呢? ”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 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 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

4、都战死 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4. 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友人惭,下车引之其邻人之父亦云人皆吊之故时有物外之趣驱之别院A、B 、 C 、D 、5. “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答: 马无故亡而入胡 堕而折其髀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7写出文章的寓意: 祸福得失在一定下可以转化。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 出几句吗?答: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福相倚 因祸得福虽有佳肴一、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

5、,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甘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 勉励。(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6)兑命曰:学学半。 译:兑命上写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7)其此之谓乎?译: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重点问题1、本文想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6、。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人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 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教和学是可 以相互促进的。2、短文一开始谈“虽有嘉肴” “虽有至道”有何作用? 答:类比论证。深入浅出地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 理,可使文章生动有趣。3、为什么短文最后要提兑命中的话语?答: 道理论证。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观点,补充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使 论述更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4、从学习的角度, “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 看法。(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

7、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 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 “知困”而“自强”。世说新语四、词性活用1、友人惭 (感到惭愧五、重点字词解释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 俄而雪骤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意动用法)1、3、5、7、9、2(不久、不一会)(快速、(约定)(相约同行)6(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才)11(离开)10、下车引之(拉)12、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13、

8、未若柳絮(比不上)、讲论文义(讲解诗文)急速)4、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8、入门不顾(回头看)(到)、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14(丢下、舍弃)(离开)、白雪纷纷何所似(什么)(像、类似)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 古:子侄辈,家中年轻的一代亡今:儿子和女儿诗文今:文早2、期日中古:约定今:日期3、太丘舍去古:离开今:与“来”相对4、下车弓1之古:拉今:引用5、兀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6、未若柳絮因风起古:凭借今:因为7、相委而去古:丢下、舍弃今:委托&门外戏古:玩耍今:戏剧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相比今:有设计、打算、模仿、一字多义1、不:尊君在不.(通“

9、否”)过中不至(没有)2、日:日中不至(太阳)寒雪日内集(天)能张目对日(太阳3、而:俄而雪骤(不久)相委而去(表承接,就、然后 )4、信:则是无信(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5、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经常)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余忆里稚时(时候))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通否二、古今异义: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1、(兄女)即公大兄无奕女。2、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人)乃至。3、(友人)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4、(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5、(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6、(君(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七

10、、翻译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与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2、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_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正午时您没来,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4、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 就走了,(太丘)走后,客人才到。6、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同人家相约出行,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感到

11、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八、 有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引之,来缓解关系,可“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的 做法妥当吗?示例一:远方并非“无礼”。元方因为客人“无信”、“无礼”进行责备,可见他 识义懂礼,而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有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一个失信于人、 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 之外。示例二: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谁人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能 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河中石兽一、填空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2、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

12、的总篡官。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山门土圮于河()僧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三、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3、在寻找石兽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 正确的办法?四、掌握古今异义词:1干(古)岸 (今)不潮湿2、阅:(古)经历 (今)看3、物(古)事物的道理(今)一门学科 4、是(古)这(今)判断动词5、已(古)停止 (今)已经五、翻译下列句子1

1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三、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 字的意思1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4、一老河兵闻之5、至石之半6、求之下流,固颠7、然则天下之事四、回答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拓展延伸】纪旳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有兴趣的 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 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

14、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和 主。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 、称“四书”。共20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 寸期人,伟大的、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 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二、解释加点词语或句子。1. 学而时习之时 习2. 不亦说乎说3. 人不知而不愠愠4. 不亦君子乎君子5. 传不习乎传:6. 吾日三省吾身日 三 省7.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8. 四十不惑 惑9. 三十而立立10. 学而不思则罔罔11. 温故而知新12. 思而不学则殆 殆13. 不逾矩 逾矩14. 可以为师矣15. 人

15、不堪其忧堪16. 饭疏食饮水 17. 曲肱而枕之肱18.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好 乐19. 于我如浮云于2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 者21. 三人行,必有我焉22.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23. 子在川上曰24. 不舍昼夜25. 逝者如斯夫26. 博学而笃志27. 切问而近思28. 仁在其中矣川舍逝笃仁1. 不亦说乎 说通,意思2. 吾十有五 有通,意思3.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4.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5.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义)6.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义:从,古义义)7.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 义:)四、一词多义1.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

16、师矣2. 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3. 乐:不亦乐乎回也不改其乐 ?之者不如乐之 4. 之: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五、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六、按要求默写1-阐述 “学 ”和“思”JlA亠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学应该 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隹八、虑:5.孑L子赞叹颜1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 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8. 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9.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10.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