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变形弹塑性分析_第1页
围岩变形弹塑性分析_第2页
围岩变形弹塑性分析_第3页
围岩变形弹塑性分析_第4页
围岩变形弹塑性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心整理 2.1隧道围岩重分布应力的计算隧道开挖前,岩体中每个质点均受到天然应力的作用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隧洞开挖后,洞壁岩体因失去了原有岩体的支撑,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状态, 从而产生向洞内空间的膨胀变形,其结果又改变了相邻质点的相对平衡关系,引起应力、应变和能量的重新调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形成新的应力状态。2.1.1弹性围岩重分布应力对于那些坚硬致密的块状岩体,当天然应力大约等于或小于其单轴抗压强度的一般时,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将呈弹性变形状态。这类围岩可近似视为各向同性、连续、均质的线弹性体,其围岩应力重分布可用弹性力学的基 本理论来分析,隧洞半径相对于洞长很小时,可按平面应变问题考虑,围岩重

2、分布应力可用柯西(Kirsh )课题求解。图2-1是柯西课题的简化模型。设无限大弹性薄板, 在边界上受沿X方向的外力P作用,薄板中有一半径为Ro的圆形小孔。取如图极坐标,薄板中任一点H(,)的应力及方向如图所示,按平面问题考虑,不计体力, 则M点的各应力分量,即径向应力 乞、环向应力和剪应力与应力函数0间的关系,根据弹性理论可表示为:11 2 l 1.rrr2 2r2(2-1)r211 2r2 rrrpcos 22上式的边界条件为:b ?吒b ? Rg( 2-2)bRg设满足该方程的应力函数是:带入上式并考虑边界条件,AlnBr2Cr2DrF cos 2( 2-3)可求得应力函数为:-7 co

3、s 2( 2-4)2r2代入可得各应力分量:精心整理(1R2)(Ir3R44R2)cos 2r(1R2)r(13R4)cos 2(2-5)p 3R42R?2(17 7)sin 2式中,x,, r分别为M点的径向应力、环向应力和剪应力,以压应力为正,拉应力为负;为M点的极角,自水平轴(x轴)起始,反时针方向为正;r为径向半径。式(2-5)是柯西课题求解的无限薄板中心孔周边应力计算公式,我们把它应用到隧道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中来。假定隧道开挖在天然应力比值系数的岩体中,则问题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无重板岩体力学模型。垂直天然应力都是主应力,则隧道开挖前板内的天然应力为:zvxhxzzx式中,v, h为岩

4、体中垂直和水平天然应力;取垂直坐标轴为Z,水平轴为x,那么隧道开挖后,铅直天然应力v引起的围岩重分布应力也可由式确定。在式(2-5 )中,p用v代替, 是径向半径0M与x轴的夹角来表示,则若水平和(2-6)zx为天然剪应力。(2-5)这样由v引起的重分布应力为:(1(12cos 2cos 2( 2-7)sin 2sin 2喳)2丿r3R4r4(13R44R2)cos 2r3?)cos 2r辱)sinr(2-8)水平应力h产生的重分布应力,可由式(2-5 )直接求得:(1(1v2精心整理R2(13R;4r4R2)cos 2将以上两式联立求和,R2) 2丿3R4(13R4)cos 2r2R0)si

5、n2r即可得到隧道弹性围岩重分布的弹性计算方程:3R41丁(1R2)1丁(1r4竽)eosr12 (112 (1R2)r23R44r12 (12R2)sinr(2-9)3R4)cos 2 r(2-10)r由上式可知当r2.1.2塑性围岩重分布应力由弹性围岩重分布应力特点可知,隧道开挖后洞壁的应力集中最大。当洞壁重分布应力超过围岩屈服极限时,洞壁围岩就由弹性状态转化为塑性状态,并在围岩中形成一个塑性松动圈。这种塑性圈随着距洞壁距离的增大,径向应力由零逐渐增大, 应力状态由洞壁的单向应力状态逐渐转化为双向应力状态。莫尔应力圆由与强度包络线相切的状态逐渐内移,变为与强度包络线不相切,围岩的强度条件得

6、到改善。围岩也就由塑性状态逐渐转化为弹性状态,围岩中出现塑性圈和弹性圈。塑性圈的出现,使圈内一定范围内的应力因得到释放而明显降低,最大应力集中由原来的洞壁移至塑、弹圈交界处,使弹性区的应力明显升高。弹性区以外则是原岩应力区,也即应力基本没有发生 变化的天然应力区,各部分的应力变化如图9-8所示。此时围岩重分布应力应采用弹塑性理论求解。假设在均质、各向同性、连续的岩体中开挖一半径为 R隧道;开挖后形成的塑性圈半径为R,塑性圈内岩体强度服从莫尔直线强度条件,塑性圈以外围岩体仍处于弹性状态。如图9-9所示,在塑性圈内取一微小小单元体abed, bd面上作用有径向应力 r ,ac面上的径向应力为II(

7、r d r),ab和ed面上作用有切向应力,1,剪应力r0。当单元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下时,作用在单元体上的全部力在径向应力在半径r上的投影为零,则单元体上径向应力的平衡方程为:rrd ( r d r)( rdr)d2 dr sin( %)0(2-11)dd当d很小时,sin(-)-。则上式可简化为:2 2(r )drrdr ( 2-12)由摩尔强度理论,岩体的塑性条件为:%时,即围岩洞壁上的应力集中最大。Cm Cot m Cm COt m1 sinsin(2-13)联立以上两式得:d(Cm COtm)Cm COt1 sin1)drr积分整理后得径向应力r为:(pCm COt2 sinm)(討R

8、0sinCm COt m同理可求得:(PiCm COtm) 11 sin m(R3)2 sinm1 sin mCm Cot m所以,塑性圈内围岩重分布应力的计算公式为:(PiCm COt m)()R02 sin m1 sin mCm COt(Pi1 sinCmCOtm)1 sin2sin m ( r )1 sin m(Ro)Cm COt m ( 2-15)Cm, m为塑性圈岩体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Pi为洞壁支护力。I7;塑性圈与弹性圈交界面(rR1 )上的重分布应力,该面上弹性应力与塑性应力相等可得:R1rpe0(1sinm)Cm cos mpe0(1Sin m)Cm cos m1 i丿r p

9、e0R sinm 0Cm cotm)( 2-16)R12Gml厶2丿(R2R2)2(尺rJ2(R0R。)RR2 sinm 0Cm COtm)R尺R12GmR0rpe, pe, r pe为&处的径向应力,环向应力和剪应力;。为岩体天然应力。 2.2围岩的变形隧道开挖后,岩体中形成一个自由变形空间,使原来处于挤压状态的围岩,由于失去了原有的应力状态而发生向洞内松胀变形;如果这种变形超过了围岩本身所能承受的能力,则围岩就要发生破坏。隧道围岩位移是表征和控制隧道工作状态的重要参数,研究表明:当围岩应力超过围岩的极限强度时,围岩将立即发生破坏。当围岩 应力的量级介于岩体的极限强度和长期强度之间时,围岩需

10、经瞬时的弹性变形及较长时期蠕动变形的发展方能达到最终的破;当围岩应力的量级介于岩体的长期强度及蠕变临界应力之间时,围岩除发生瞬时的弹性变形外,还精心整理当围岩应力小于岩体的蠕变临界应力时,围岩将于瞬时的弹性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蠕动变形才能达到最终的稳定; 变形后立即稳定下来。2.2.1围岩弹性位移计算v在天然应力不大的情况下, 论,平面应变与位移的关系为:围岩常处于弹性状态。 这时洞壁围岩的位移可用弹性理论进行计算。根据弹性理平面应变与应力物理方程为:1Eme1Eme2Eme联立以上两式得:1Eme1Eme(2-17)(2-18)(2-19)JEme将式(2-10 )代入上式并进行积分,可求得在平

11、面应变条件下的围岩位移为:2mEme3R44R2cos2r%S2 r2mEme近 sin 2r(2-20)m 1Eme3R4竽 sin 2 r当r尺时,可得洞壁上的弹性位移为:精心整理2 h v)cos 2 v(1m)Rp E hme2(1 込Em(2-21 )v)si n2式中,分别为围岩内任一点的径向位移和环向位移;Eme,m为岩体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其余符号同前。222塑性位移计算当围岩中由于应力重分布作用形成塑性圈以后,这时围岩的塑性位移采用弹塑性理论来分析。由于开挖卸载形成塑性圈后,弹、塑性圈交界面上的径向应力增量&和环向应力增量(R为:Ri01()rRi代入式(2-19 )并积分得交界面上的径向位移R1RiEm、Gm为塑性圈岩体的变形模量和剪切模量,R1rpe代入(2-23 )得交界面处的径向位移为:R1由塑性圈内塑性变形前后体积不变得:(R2R2)展开可得洞壁径向位移为:R,RoR为塑性区半径; &为隧道半径;010(1R22rR22rR2r2R2r2R为:1(1Ri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