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瑶族为例_第1页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瑶族为例_第2页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瑶族为例_第3页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瑶族为例_第4页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瑶族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瑶族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8年第4期(总第105期)民族学与人类学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瑶族为例黄玲(广西贺州学院艺术系,广西贺州542800)摘要:瑶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随着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传统音乐文化呈衰退之势;只有走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多元发展之路,才能使该民族那些不可复制的传统音乐文化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衰退;保护和开发;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c950.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oo8)o4012004我国是一

2、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这些文化极富地域性和民族性,成为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呈现衰退之势,如何加强对那些不可复制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拟以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瑶族为例,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等问题谈谈粗浅看法.一,丰富多彩的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他们支系众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湖南,粤北山区以及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现有人口213万多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故有”南岭

3、无山不有瑶的俗称.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因居住地和服饰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等民族自称或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据考证,瑶族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早在遥远的古代,他们就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以歌记事,祭祖,述史,达情,甚至各种法规,礼仪都用歌来表示”16盯.”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盘古开天,近至眉毛眼前,都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故此,彭兆荣认为:”民族音乐的发生是一种族姓的叙事,.音乐文化成了他们传承历史,接续风情的重要载体.在瑶族社会流传至今的文化作品中,蝴蝶歌曾被认作是”瑶族音乐文化之典范”,其演唱时的”和声效果,是中国乃

4、至世界绝无仅有的,.经归纳,该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主要分民歌和歌舞两部分.(一)民歌瑶族是一个热爱民歌的民族,其民歌分单声部和二声部两种,多属羽,徵和宫调式.由于该民族居地分散,支系庞杂,因而曲调较多,像土瑶的“瓦溜”,过山瑶的”拉发调”以及盘瑶的”甚排”等.尽管有的支系流传的曲调没有名称,但仍有较固定的结构和词曲格式.从民族学调查资料看,瑶族民歌可分为山歌,长歌,古歌,风俗歌,劳动歌,儿歌及二声部等几种形式.1.山歌.山歌是瑶族民歌的基本演唱形式之一,比较有名的山歌达十余种,像过山瑶的”拉发调”,盘瑶的”过山音”,土瑶的”瓦溜”等.山歌多以男女对歌的形式出现,借以相互打招呼或赞美对方.演唱时,人

5、们常以抒发性的基本调为主收稿日期:20o8一o6一o8作者简介:黄玲(1962一),女,广西贺州人,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工作.?12o?基调,并伴以真声,以体现该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当然,因居地不同,其歌腔和衬词等也小有差别.比如广西都安的”番降”,常在歌头,歌尾加上呼喊性的歌腔和衬词,使歌声高亢有力.广西巴马的”飞撤”,歌词则讲究韵律,拖腔也相对较少,并以假声演唱.广西金秀的”香哩”乃集”喊”与“唱”于一身,以真声来演唱,具有”高亢,委婉”的特点.2.古歌.古歌也是瑶族民歌的一种,它多以长篇叙事的形式,来描述古代瑶族的历史和神话传说.像盘瑶的盘王大歌排瑶的盘王古歌,布努瑶的密洛陀等不

6、胜枚举.其中,盘王大歌多在”还盘王愿”的祭祀活动中演唱,整个活动持续3天3夜.有”二十四路”和”三十六段”两个本子,约3000句,并有”坝”,”畅”,”翻”3种唱法.密洛陀常在达努节中演唱.歌词分上,下两部,上部有造天地,日月,人类等内容,下部则有”西天学法”,”洛岗遇难”等情节.具体演唱形式是:以两个男人为一组,然后真声齐唱;一般连续演唱7天7r夜,由4组男人轮流唱.表演时,要用一对皮鼓和铜鼓来伴奏,人们围着铜鼓,边歌边舞.3.风俗歌.风俗歌亦是瑶族民歌的一种,它包括酒歌,交游歌,恋歌,婚丧歌等几种演唱形式.其中,酒歌多为男人表演,属宫调式,由两个男子齐唱,以体现瑶族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恋歌

7、多为两个人小声对唱,像过山瑶和土瑶的天光调,蓝靛瑶的夺仲首等.婚丧歌则为婚庆或丧葬期间演唱的民歌,像广西全州的接门外歌,恭城的嫁女歌,金秀山子瑶的道公歌和都安的哀歌等.除上面提到的几种民歌演唱形式外,还有长歌,劳动歌,儿歌,二声部民歌等多种民歌,反映了瑶族民歌艺术的丰富.(二)歌舞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山地民族,他们在生产之余,生活之隙乃至重大的节庆活动中,必以歌舞来助兴,故有”无事不成歌,无处不有歌”的说法.每年的盘王节,瑶族人就要欢聚一堂,以歌舞来祭祀.每年的赶鸟节,男女青年也常聚集在一起对唱瑶歌,人数多时达一两万人.因瑶族民歌旋律优美,贴近生活,故清代诗人屈大均留下了“瑶俗最尚歌,男女杂踏

8、,一唱百和”的诗句.经归纳整理,他们自编自演的歌舞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祖还愿仪式中表演的祭祀歌曲,以边舞边唱为主.比较有名的如过山瑶的盘王歌,土瑶,坳瑶的长鼓歌,黄泥鼓歌以及平地瑶的芦笙号子等;一种则是在节日中表演的舞歌,以娱乐性为主.如金秀的白马灯,全州的划船歌,龙胜的龙灯歌等.从曲调看,瑶族音乐集喜怒哀乐于一身,具有种类多,范围广,品种全等特点.据粗略统计,全国各地瑶族的音乐曲调有2o种之多.如勉瑶盘王大歌中的八支曲以及拉珈瑶的香哩歌和师公调等.这些曲调均以衬词得名,具有浓郁的地方性和民族色彩.其中,酒歌曲调粗犷高亢,浑厚有力以及短小精悍,听后给人以振奋.蝴蝶歌衬词丰富,高低强弱,富有节奏.

9、拉发歌曲调优美,抒情,柔和,婉转,听后有”串串珍珠落玉盘”之感.大声歌则曲调庄严,沉重,具有排山倒海之势.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使瑶族传统音乐文化陷入困境瑶族原本生活在荒僻偏远的落后地区,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田园生活,他们平时所能接触的只有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由是之故,该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很长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接续空间,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随着民族地区的大开放,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瑶族地区传统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瑶族传统音乐文化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口耳相传,族群相传”的传承方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整个文化环境都在发生悄悄的变化.

10、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音响以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强势介入,陆续为瑶族人送来了耳目一新的”音乐大餐”.许多年轻人开始对这些新鲜,时髦的音乐及音乐传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导致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丧失了大量受众群体,进而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逐渐损毁,消亡乃至流失.一些有识之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担心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文化的变迁,现代音乐文化将严重冲击瑶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瑶歌的保存率和传唱率也将越来越低.或许再过若干年,那些曾生动记录该民族历史,文化,生活,情感以及风格各异的瑶族?】21?音乐,将会悄悄地消失于世.经分析,瑶族传统音乐文化所面临的危机主要有:一是瑶族人对传统音乐文化越来越不

11、感兴趣,参加对歌的人越来越少.”民族民间文学的产生不是人类出于对文学的需要,也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创作活动,而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总结.,阳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要传承发展,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没有人的积极参与,保护与传承则无从谈起.然而近年来,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瑶族群众中越来越失去市场.比如,以前举办”瑶歌夜市”和”赶鸟节”等对歌活动时,所有瑶族人悉数参加,活动现场更是热闹非凡.而今参加活动的人只是零落的群体,对歌场景也不像过去那样火爆,有的活动甚至听不到动人的歌声.经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与大量瑶族青年外出打工有关;另一方面,新一代瑶族人会唱本民族歌曲的人越来越少,由于受众群体日

12、益减少,致使瑶族传统音乐文化陷入困顿.二是传统的文化传承圈发生变异.20世纪70年代前,瑶族人仍沿袭自然习得的传承方式,由于当时受众面广,不经意间起到了传承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后,瑶族音乐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均发生了变化,唱歌已不再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之瑶族青少年对学习本民族语言积极性不高,一些人对民族传统音乐节日日益淡化,以歌为媒,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习俗亦随之消失.另外,随着外来文化的强势进入,年轻人更喜欢丰富多彩的现代音乐生活,而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逐渐忘却,甚至变得异常陌生.观众的流失,文化的市场化和商品化都影响并改变着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圈.三是瑶族传统音乐文化后继乏人

13、.据统计,瑶族地区能够掌握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人,一旦他们逝去将没有传承人来接续,直至”人亡歌息”.对此,冯骥才先生曾形象地概括说:”每一分钟,都有一些文化及其遗产消失.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6另外,由于一些民间歌手已去世,”通晓一切”的民间艺人已很难找到,隆中山歌已经无人能唱就是很好的例证.谈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后继乏人,杨福泉曾总结道:”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歌,谣谚,舞蹈衰微没落,民间歌手寂寥冷落,年轻的民歌手如凤?】22?毛麟角.年轻一代痴迷于影视流行歌曲,过去遍布城乡的歌手一唱三叹,听众如醉如痴,很多人能出口成章(民歌),年轻人甚至即兴编歌斗歌谈情说爱的盛况

14、已成如烟往事.电视文化对过去民间故事,礼俗谣谚的家庭传承的冲击犹如风卷残云.四是资金缺乏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陷入窘境.由于瑶族地区经济不发达,资金短缺始终是制约瑶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一大”瓶颈”.据调查,因经费短缺,一些部门很少深入瑶族地区采风,从而缺乏相关的创作积累.盘王之女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显然是与其百万巨资的大投入,大制作分不开的.另外,许多从事瑶族文化传承的音乐工作者,还在为如何找到足够的资金而焦虑.一些工作因资金缺乏而停顿,一些志愿者受资金影响,眼睁睁地看着诸多传统音乐文化消亡.据说,部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所以未及时地抢救过来,均与资金不足有密切关系.五是语言障碍使民族传统音乐文

15、化失去载体和平台.语言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瑶语作为平台媒介,瑶族传统音乐文化就意味着消亡.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瑶语曾成为瑶族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纽带.随着瑶族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及瑶族人与其他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逐渐成为瑶族人交往的主要形式,一些瑶族青少年对学习瑶语不感兴趣,即便学了也是应付了事.从语言角度讲,懂瑶语的人少了,听唱民族传统音乐的人也将越来越少.如果不及时搭建学习瑶语的文化平台,将为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添加遗憾.三,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是当代瑶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关系到该民族地区文化的创新,繁荣和发

16、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这一科学论断,为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指明了前进方向.那么,怎么对瑶族传统音乐文化实施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呢?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发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在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政府在”法律制度,政策规划,资源整合,经济扶持及国际协调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以便更好地做好保护和开发工作.一是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对与保护和开发有关的项目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以保证正常民俗文化活动的

17、进行,从而为瑶歌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比如,江华县投入资金收集了5600首瑶歌和3o余种瑶歌曲调以及民间流传的25种舞蹈,目前也全部用文字,图解等形式,录入到平地瑶歌选,民族民间舞蹈等丛书中保存,成为瑶族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二是多层次关心爱护民间艺术家.对为瑶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民间艺术家,要定期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补贴,使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从其他方面关心照顾他们.通过经济补贴和关心照顾,既是对他们长期从事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肯定,又是对他们热爱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褒扬,更体现出国家对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反哺.三是组织有关部门,加大对瑶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搜集整

18、理工作,以便为瑶族民间音乐提供翔实的研究和传承资料.另外,对于部分面临失传的瑶族传统音乐,要做好跟踪调查和存立档案工作,以加大对其原生态的保存力度.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活动,尤其将中老年人纳入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范围和保护体系,引导中老年人在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向年轻人传播相关知识.其次,以市场为纽带,找准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切合点.在瑶族地区资金紧张情况下,通过市场手段引进必要的资金无疑是瑶族传统音乐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应进一步挖掘瑶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自宋元以来,瑶族辗转迁徙至南岭山地之间,这里风光秀丽,自然环境优美独特,民俗民风浓郁淳厚,从而积淀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为瑶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依托瑶族民俗旅游,加快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开创民族文化保护的新局面.比如,应围绕培育旅游文化产业,将瑶族民间歌舞搬上舞台,并录制音像制品,像江华瑶歌,盘王之女等,以便给古老的瑶歌注入新的生命力.总之,以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为龙头,大力开展特色旅游业,将使瑶族的文化优势与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共赢发展.第三,发挥学校的传承优势,确保瑶族传统音乐文化后继有人.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大力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